《元史·王结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元史》阅读题答案

《元史》阅读题答案
《元史》阅读题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 ——《元史》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0.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夜则闭户众盗感泣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12.通读全文,概括张养浩的人物特点。
(2分)
13.读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2分)
10.门感动,受感动
11.张养浩才十岁,从来都不放弃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
12.品行端正,勤奋,刻苦,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受人敬仰。
13.符合题意即可。
《元史·王思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思廉,字仲常,幼师太原元好问。
既冠,张德耀宣抚河东,辟掌书记,复谢归。
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
”遂召见,授符宝局掌书。
十四年,改翰林待制,尝进读《通鉴》,至唐太宗有杀魏征语,及长孙皇后进谏事,帝命内官引至皇后阁,讲衍其说。
后曰:“是诚有益于宸.衷。
尔宜择善言进讲,慎勿以渎辞烦上听也。
”帝尝御延春阁大赉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
十九年,帝幸白海,时千户王著矫杀奸臣阿合马于大都,辞连枢密副使张易。
帝召思廉至行殿,屏左右,问曰:“张易反,若知之乎?”思廉徐秦曰:“僣号改元谓之反,亡入他国谓之叛,群聚山林贼害民物谓之乱。
张易之事,臣实不能详也。
,”帝曰:“朕.自即住以来,如李璮之不臣,岂以我若汉高帝、赵太祖,遽陟帝住者乎?”思廉曰:“陛下神圣天纵,前代之君不足比也。
”二十年,升太监。
思廉以儒素进,帝眷注优渥。
尝疾,赐御药,顾问安否;扈跸,失所乘马,给内厩马五匹;盗窃所赐玉带,更以玉带赐之,裕宗居东宫,思廉进建学官,裕宗然之。
裕宗尝欲买甲第赐思廉,思廉固辞。
二十三年,藩王乃颜叛,帝亲征,思廉间谓留守段贞曰:“藩王反侧,地大故也,汉晁错削地之策,实为良图,盍为上言之?”贞见帝,遂以闻,帝曰:“汝何能出是言也?”贞以思廉对,帝嘉之。
大德元年,成宗即位,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以病归三年,起为工部尚书。
七年,总管大名路.。
仁宗即位,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
延祜七年卒,年八十三,谥.文恭。
(节选自《元史·王思廉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尝御延春阁大赍/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B.帝尝御延春阁/大赍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C.帝尝御延春阁/大赍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D.帝尝御延春阁/大赍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宸指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古诗文阅读】《元史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元史?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姜?,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
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
?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
中统二年,?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李?反状已露,宜先其未发制之,未报。
明年春,?果反。
时诸郡不为兵备,?即袭据济南。
?弃家从荣,招集散亡。
迎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之。
秋七月,捕得生口,言城中粮尽势蹙,?乃昏夜请见王曰:“闻王陛辞时,面受诏曰:‘发兵诛?耳,毋及无辜。
’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王曰:“汝言城破,解阴阳耶?”?曰:“以人事知之,若待城破言于王,晚矣。
”王悟。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以功授大都督府参议,改知滨州。
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不法者置之法。
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
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
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
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
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
子迪吉。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10.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就擒/城中按堵如故B.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就擒城中/按堵如故C.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就擒城中/按堵如故D.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就擒/城中按堵如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关于《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陈?,一名天?,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
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
?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
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丑,穆王府署?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
王既分土于陕、洛,表?为河南府总管。
下车之日,首礼金[注]季名士李国维、杨杲,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真除?为总管。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
?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或以事涉专擅,不可,?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
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
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朝廷大举伐宋,遣?签*,山东民多逃匿,闻?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
”遂皆出,应期而办。
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
吏多震慑失措,?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
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
时*南初附,*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悉夺还之。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不报。
遣?检覆庆元、台州民田。
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
谥忠定。
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有删改)[注]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b.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c.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d.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5.根据《金版教程》p135-137附录的文化常识,请你判定下列文化常识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元史-尚野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元史·尚野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
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
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
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
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
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
”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
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
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
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
”众乃服。
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
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
六年,....。
二年夏,移疾卒于家,年七十六。
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
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B.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C.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D.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文专项复习——元史(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文专项复习——元史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后来代指国家。
,起授成都军民经略使。
至元七年,时议以勋旧之(1)左右劝元振曰:“事势如此,宜思变通,整本非吾人,与俱死,无益也。
”(2)时议以勋旧之家事权太重,宜稍裁抑,遂降为成都副万户。
答案1、A“率先士卒”是成语,之间不可断开;“执”的宾语为“桴鼓”,所以在“鼓”后断开,排除CD;“禁”的内容应是“焚庐舍杀降民”(宾语),所以在“民”后断开,排除B。
整句话的翻译为:他亲自指挥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五战五捷;禁止士卒焚烧百姓房屋、杀害降民,凡到一处便宣布朝廷恩德,人民全部安居无事。
2.A“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错误。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3.D“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王文统图谋不轨”错误,从“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可知,费寅告的是廉希宪、商挺。
4.(1)良弼规划有方法,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
(2)(皇帝)得到王文统与李璮来往(暗中)勾结的书信,更加怀疑这二人有二心,严厉谴责良弼,甚至要割他的舌头。
参考译文:赵良弼,字辅之,足智多谋,起初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在赵州教授。
世祖即位前就召见过他,应对符合上意。
正值设立邢州安抚司,升良弼为幕长。
邢州很久没有贤能的官吏,并且处在交通要道之地,来往使臣很多,很多百姓逃亡离开。
良弼规划有方法。
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
经过一年,去王府往返共六次,请示的事情没有不被允许的。
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赵良弼参议元帅府事。
他亲自指挥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五战五捷;禁止士卒焚烧百姓房屋、杀害降民,凡到一处便宣布朝廷恩德,人民全部安居无事。
听到宪宗驾崩,世祖北还京师,良弼陈奏当前应办政务十二事,件件都有依据。
庚申年,良弼总共五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说:“现如今朝廷内外都希望大王您早日登基即位,来安定天下,时事形势像这样,怎么能够容许犹豫不决呢,关系到国家安危,形势紧迫。
《元史良吏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元史良吏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
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
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迁淮西。
会例革南士,就为吏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以岁月及格,授庐州录事判官。
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
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
绍兴路总管王克敬,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未报。
而克敬为转运使,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
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且浙右之郡,商贾辐辏,未尝以口计也。
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
”于是议岁减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
寻有复排前议者,艮欲辞职去,丞相闻之,亟遣留艮,而议遂定。
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
绍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
及至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
艮执言曰:“运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
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移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
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吉之安福有小吏,诬民欺隐诡寄田租九千余石,初止八家,前后数十年,株连至千家,行省数遣官按问,吏已伏其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复勒其民报合征粮六百余石,宪司援诏条革去,终莫能止。
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
”行省用艮言,悉蠲之。
艮在任岁余,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
卒年七十一。
(选自《元史良吏传》)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苟事言说苟:随便B.以岁月及格及格:到了期限C.运户既有官赋之直直:通“值”,费用D.准宪司所拟可也准:准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尝言于行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丞相闻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下列各句都表现王艮为百姓着想的一项是()①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
《元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元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
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才干过人。
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
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下兵闽、越,见泽,与语而合,即辟元帅府提控案牍。
十五年春正月,击潮州,守将马发备御甚固,泽曰:“潮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
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
”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拔,马发死焉,唆都还军福建。
夏五月,诏立行中书省于福建,以唆都行参知政事,泽行省都事,从朝京师,命知兴化军,赐金织衣,赏其善谋也。
继改兴化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
”喜极而继以泣。
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
郡中恶年少喜为不义,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
官吏恐激变,不敢洁,泽悉追毁所授,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
泽又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存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
兴化故号多士,士咸知向慕。
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
可属大任。
”诏擢为海北海南廉访使。
故例,圭田①至秋乃入租,后遂计月受之。
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
吾莅政日浅,而受禄四倍,非情所安。
”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
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
”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至大元年,改福建廉访使。
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
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澄清堂,士民以为泽之所致。
以母年逾八十,求归养长沙。
岁余,母丧,泽以哀毁卒。
泽积官自承直郎至中大夫,谥正宪。
(节选自《元史》)【注】①圭田:古代供卿、大夫、士祭祀花费用的田地。
试题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翦:除掉。
B.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籍:户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史·王结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
大德十一年,以结为典牧太监,阶太中大夫。
近侍以徘优进,结言:“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
”仁宗优纳之。
仁宗即位,迁集贤直学士。
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
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
迁扬州,又迁宁国,以从弟绅佥江东廉访司事,辞不赴。
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
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
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治之利。
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
...事。
时拜柱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
”丞相是其言。
未几,除吏部尚书,荐名士宋本、
韩镛等十余人。
中宫
..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
左丞相疾革,家人请释重囚禳之,结极陈其不可。
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
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
职官坐罪者,多从重科,结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贪墨虽多,然士之廉耻,不可以不养也。
”闻者谓其得体。
至元元年,诏复入翰林,养疾不能应诏。
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
(节选自《元史
..·王结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B.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C.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D.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俳优,指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载自司马迁《滑稽列传》中著名的俳优有优孟、优旃、郭舍人。
俳优和相声有许多相似之处。
B.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
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
汉朝始设中书令。
C. 中宫:君主时代大多将皇后的宫室建于子午线上,位于后宫的中心,因而称之中宫。
中宫,或称皇后,也象征皇后居住的宫室。
D. 元史是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宋濂等主编,记述从女真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的历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把艺人带进宫里,王结认为从前唐庄宗为此招来灾祸而失败,殿下在春宫育德养性,应谨慎为要。
仁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B. 王结升为集贤直学士,出任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顺父母、爱护兄弟,禁止邪恶暴虐。
C. 僧尼在慈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灾,王结说僧尼轻慢该判罪。
左丞相病情危急,他的家人要求释放重囚来消灾,王结极力反对。
D. 王结认为官员犯罪虽然要重罚,但是古时候刑不上大夫,士人的廉耻之心不能不培养,人们都觉得他说的话得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
(2)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
【答案】10. D 11. D 12. A
13. (1)于是在学校为二公立祠,表彰他们的言论风度,以劝勉更多的士人。
(2)王结请求更改法令,只流放千里之外,能改过的让他们回乡,于是把它写成法令。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可知,本题所给画线句子是总述王结的才华及师承,“生而聪颖”是说王结自幼聪颖,“数行倶下终身不忘”是说他读书,“太史”是官职,“董朴”是人名,“从太史董朴受经”是说王结跟随太史董朴学习经书,“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结构相同,根据这些信息可知画线句子的大意是自幼聪颖,读书一目数行,终身不忘。
曾随太史董朴学经书,对性命道德之深奥内涵理解透辟,所以投身于事业,显现于文章,都有理论根据。
根据句意可知答案为D项。
11. 试题分析:D项,“纪传体通史”不当,元史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从女真族兴起”不正确,应是“从蒙古族兴起”。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全
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12. 试题分析:A项,“仁宗把艺人带进宫里”对原文理解有误,由原文“近侍以俳优进”可知,应该是亲近的侍从把艺人带入宫。
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
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祠”,动词,建立祠堂;“风旨”,风度;“厉”,勉励。
(2)“更”,更改;“听”,听任;“著”写成。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
自幼聪颖,读书一目数行,终身不忘。
曾随太史董朴学经书,对性命道德之深奥内涵理解透辟,所以投身于事业,显现于文章,都有理论根据。
仁宗还是太子时,王结被举荐为太子宿卫,他收集历代君臣所做无论好坏,只要能成为历史教训的事,每天呈送太子阅读,受到赞扬。
大德十一年,王结为东宫典牧太监,官阶太中大夫。
当时亲近的侍从引艺人入宫,王结说:“从前唐庄宗为此招来灾祸而失败,殿下在春宫育德养性,应谨慎为要。
”仁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仁宗即位,王结升为集贤直学士。
出任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顺父母、爱护兄弟,禁止邪恶暴虐。
属县钜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的墓,于是在学校为二公立祠,表彰他们的言论风度,以劝勉更多的士人。
调他到扬州,又调宁国,因其堂弟绅任江东廉访司佥事,故不赴任。
改任东昌路,境内有黄河旧道,然而会通堤阻止河水下流,夏季水涝,冲坏麦禾,王结疏导闸门,使水泄出,百姓获得耕种之利。
至治二年(1322),参议中书省事。
当时拜柱任丞相,王结说:“做相的应该先正己才能正君,正君才能正天下;消除邪恶不能犹豫,犹豫就会出现别的变故;衣食住行不能奢侈越级,奢
侈越级就会危害自身。
”丞相认为说得有理。
不久,授吏部尚书,他举荐宋本、韩镛等十多人。
皇后命僧尼在慈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灾,王结说僧尼轻慢该判罪。
左丞相病情危急,他的家人请求释放重囚以消灾,王结极力陈述这事不可以。
从前有罪的北人流放到广海,南人流放到辽东,离家万里,往往死于路途。
王结请求更改法令,只流放千里之外,能改过的让他们回乡,成为定制。
官员犯罪要重罚,王结说:“古时候刑不上大夫,现在贪财败官的虽多,但士人的廉耻不能不培养。
”人们都觉得此话得体。
至元元年(1335)再诏入翰林,因病不能应诏。
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享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