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产生和欣赏的规律。
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我对美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美学原理让我意识到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
美学原理的研究使我明白了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美不应该被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形式或标准之中,而是应该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
其次,美学原理让我认识到美是与人的感知和情感密切相关的。
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在艺术作品中,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要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来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共鸣。
此外,美学原理还让我了解到美的产生和欣赏是有一定规律和原则可循的。
美学并非一无是处的主观臆想,而是有其客观的规律和原则。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美的产生和欣赏是受到客观条件和人类本能的影响,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
最后,美学原理的研究让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是可以被发现和创造的,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创造之中。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关注艺术作品、自然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努力去发现和创造美,让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的学习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我明白了美是多元而包容的,是与情感和规律密切相关的,是可以被发现和创造的。
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它让我们更加关注和珍惜身边的美,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学原理,让美学的精神贯穿于我的生活和创作之中。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一书是一部关于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和系统性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它帮助我们发现和品味美的本质,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灵敏和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美的存在。
书中详细讨论了美的概念、美的原则和美的创造过程,其中最引起我的注意是对美的定义和主观性的探讨。
美的定义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美学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学科,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空间。
然而,美学的主观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人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可能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美。
而这正是美学的魅力所在,它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观念束缚,拓宽我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的范围。
此外,在书中还提到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作为美的表达形式,是美学最为直观的体现。
阅读本书,我对于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而美学则为我们解读和感知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方法。
美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世界。
总之,阅读《美学原理》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我不仅对于美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美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的积累,更是一本启发思考和提升审美能力的指南。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敏锐地发现和体验美,并将这种美通过艺术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学有着一种朦胧的好奇和向往。
总觉得美是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那温暖的感觉,那柔和的光线,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书中还讲到,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就拿绘画来说吧,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我想起有一次去美术馆参观,看到一幅莫奈的《日出·印象》。
站在那幅画前,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朦胧的清晨。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中的色彩如梦如幻。
我凑近去看,能看到画家笔触的痕迹,那些看似随意的涂抹,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光影的变化。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那种美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再说建筑之美。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些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有些则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成为了美的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那独特的造型,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我曾经在一个傍晚时分,远远地看到了埃菲尔铁塔。
夕阳的余晖洒在它身上,铁塔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周围的人群都在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和钢材的堆砌,它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美的传递。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就像有人喜欢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有人则钟情于摇滚乐的激情。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我陶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而朋友却觉得有些枯燥。
后来又去听了一场摇滚演唱会,朋友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我却觉得过于喧闹。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书中关于自然美的描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
这是美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核心的问题。
长久以来,不同的哲学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有的认为美在于形式的和谐与比例,有的强调美是主观感受,还有的主张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美并非是一个简单、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存在。
它既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相关,又与人的主观情感、认知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我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这种体验往往是瞬间的、直觉的,但却能给人带来深刻的触动和愉悦。
例如,当我们站在一幅精美的画作前,或者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时,那种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的感觉就是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它可以让我们超越日常的琐碎和功利,进入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
在谈到艺术与美的关系时,书中指出艺术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内心对美的感悟和理解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和读者。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文学还是电影,都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让我们对生活、人性和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审美对象,书中提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不同类型。
自然美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蕴含着无尽的美。
社会美则体现在人类的行为、道德和人际关系中,善良、勇敢、友爱等品质都是社会美的体现。
而艺术美则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美。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审美判断和审美标准的问题。
审美判断是我们对美的事物做出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然而,审美标准并不是绝对和固定的,它会受到时代、文化、个人经历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评价可能会大相径庭。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5篇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5篇第一篇:《美学原理》读书报告《美学原理》读书报告之董瑞版一、“服饰之美”问题1.简述朝鲜族的服饰。
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节日服、丧服等。
进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官服为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
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
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
“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
还有男痕迹女装之别。
2.简述维吾尔族的服饰。
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
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人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二、“书法之美”问题3.简述商周书法艺术。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引言
阅读《美学原理》让我深入理解了美的本质,美的感受以及美的创造。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美的奥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包括对主题的思考、与自身经验的关联,以及书中的精彩内容。
二、美的本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交织
《美学原理》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交织。
美既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整体的和谐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差异,欣赏世界的多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三、美的感受: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书中强调,美的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一方面,美的感受受到个体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美的对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如比例、色彩等。
这使我意识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象的客观美。
四、美的创造: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创造是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创新为美注入活力,传统则为美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美。
五、结语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创
造美。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启迪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这门看似抽象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美的思考和感悟。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是什么,从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试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有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人的感受和评价。
而作者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既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形式和属性,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同样的山川河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美感。
有的人会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而有的人可能只是匆匆一瞥,毫无感触。
这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不同,从而对美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在探讨美的形式时,书中提到了比例、对称、和谐等元素。
比例和对称在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常常被运用,它们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比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建筑结构的比例和对称堪称完美,展现出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美。
而和谐则是指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和谐,还包括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和谐。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往往在色彩的搭配上十分和谐,让人赏心悦目。
音乐也是如此,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和声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书中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知,更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在看它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更是在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烦恼,进入一个纯粹的美的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在谈到审美对象时,作者指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山川湖泊、花鸟鱼虫都蕴含着无尽的美。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体验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美学原理中,康德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美学原理中还对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处理,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学原理中还对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认同,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艺术和审美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之董瑞版一、“服饰之美”问题1.简述朝鲜族的服饰。
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节日服、丧服等。
进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官服为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
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
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
"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
还有男痕迹女装之别。
2.简述维吾尔族的服饰。
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
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人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二、“书法之美”问题3.简述商周书法艺术。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
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
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
"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
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
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
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4.简述隋朝书法艺术隋朝在书法史上是个挺有趣的朝代,隋炀帝南巡穷奢极侈,但是隋代书法留下的碑帖却刚好相反--质朴而清丽,想起来真是有点幽默,或许是历史的反讽吧!隋朝的书法就象其短暂的历史一样,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虽然只是个过渡期,但它的审美趣味竟也不同于前朝后代。
隋碑这点和汉朝王莽时期相若,只是在审美趣味上远高于王莽时的做作乏味,或许帝王的素质对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吧。
隋碑中最有名的就是龙藏寺碑和董美人墓志,前者质妍,后者清丽不可方物,二者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已初具文人气质,异于前代魏碑时期的民间书风,这种审美倾向完备于后来的初唐,“初唐四家”是真正的唐楷极则,也是书史上最高成就的楷书之一,对此隋碑功不可没。
但对于“龙藏寺碑”造就了褚逐良一说,我以为就有些牵强了。
三、“舞蹈之美”问题5.简介芭蕾舞《天鹅湖》。
序幕:在静悄悄的湖畔,善良的奥杰塔公主正在采摘鲜花。
突然,山上出现了恶魔罗特巴尔特,他挥动黑色的翅膀,把奥杰塔变成了天鹅。
第一幕:第一场为庆祝王子齐格佛里德的成年之日,人们正在花园里饮酒舞蹈。
当母后发现王子和村女在一起寻欢作乐时,勃然大怒,择意要让王子尽早完昏,欢乐的舞蹈被终止了。
这时,王子看见一群天鹅在空中掠过,就告别了朋友,向天鹅飞走的方向追去。
第二场夜晚,湖面上一群天鹅在默默的漂游着。
她们都是中了魔王的魔法被禁困的姑娘,这就是奥杰塔。
王子入迷了,奥杰塔向王紫倾诉自己不幸的命运,告诉他只有忠诚和挚热的爱情才能救她摆脱魔王的统治。
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并决心救她。
但由于魔王的出现奥杰塔被迫离去。
第二幕城堡里,正举行着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
但是,王子由于真诚地热爱奥杰塔,根本无意挑选。
魔王乔装成武世带着奸刁的女儿奥吉莉亚闯进了舞会,想以其外貌相似来欺骗王子。
齐格弗里德错把奥吉莉亚当作奥杰塔,发誓永远终于她。
这样,王子就背叛了奥杰塔。
魔鬼和奥吉莉亚隐退后,王字发现自己受了欺骗,悔恨交加,他毅然冲出城堡,奔向湖岸。
第三幕岸边,天鹅姑娘们焦急地等待着奥杰塔的归来,奥杰塔向姑娘们叙述王子对誓言的背弃,她们被拯救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王子赶到,他哀求奥杰塔和她女友们的宽恕,但她们已无能为力,忧伤地向王子告别,悻悻飞去。
魔王由于狂喜,在王子面前显出原形--凶狠的巨鸟,王子向他冲去,魔王猛挥翅膀,使王子昏倒于地。
奥杰塔和女友们感到王子面临险境,又飞回来帮助他,天鹅们的出现给王子以新的力量,他奋起搏斗,最后战胜了魔王。
恶魔铲除,大地生辉,天鹅们恢复少女的可爱形象。
奥杰塔和齐格弗里德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了。
四、“戏剧之美”问题6.什么是舞剧?并选一著名舞剧介绍。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
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
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
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
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
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
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
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西洋十大经典歌剧:1. 费加罗的婚礼 (Le Nozze di Figaro)四幕喜歌剧,据法国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作曲,意大利洛伦佐.达.庞特作词,1786年5月1日首演于维也纳.2. 魔笛 (Die Zauberfiote)两幕歌剧,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德国埃马努埃尔.席坎内德尔作词,1791年9月30日首演于维也纳.全剧以德国民族歌剧"歌唱剧"(Singspied)形式谱写而成,由说白和带编号乐曲组成.3. 赛维利亚的理发师 (Il Barbiere di Siviglia)二幕喜歌剧,据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作曲,切萨雷.斯特比尼作词,1816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阿金蒂纳剧院.4.三幕歌剧,根据维克多.雨果剧本"逍遥王"改编,威尔第(Giuseppe Verdi)作曲,意大利弗兰切斯科.玛丽亚.皮亚维作词,1851年3月11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5. 茶花女 (La Traviata)三幕歌剧,据小仲马同名剧本改编,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6. 奥赛罗 (Osello)四幕歌剧,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威尔第作曲,意大利阿里戈.博伊托作词,1872年2月首演于米兰.7. 卡门 (Carmen)四幕歌剧,据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比才(Georges Bizet)作曲,法国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列维作词,1875年3月3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8. 艺术家的生活 (La Boheme)亦称"波希米亚人","绣花女","落魄青年",四幕歌剧,据法国亨利.缪尔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由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作曲,意大利朱赛佩.贾科萨,路易基.伊利卡作词,1896年2约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图林.9. 托斯卡 (Tosca)三幕歌剧,据法国维多利安.萨尔杜剧本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0年 1月14日首演于罗马科斯坦齐剧院.10.蝴蝶夫人 (Madama Butterfly)二幕歌剧,据美国约翰.郎的小说和大卫.贝拉斯科的话剧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4年2月17日首演于米兰拉.斯卡拉剧院.7.列举10大戏剧名家并作介绍曹禺:曹禺,湖北潜江人,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96年12月13日卒于北京。
中国杰出的剧作家。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祖籍湖北潜江。
唐韵笙:唐韵笙(1902~1971),原名石斌魁,满族,原籍沈阳(有资料说是福建人)。
本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受为义子赵丽蓉:赵丽蓉评剧艺术家,1928年3月11日出生在河北省宝坻县一个演艺世家,2000年7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陈素真:陈素真,豫剧表演艺术家,陕西富平人,1918年出生。
她本名王若瑜,八岁随义父陈玉亭学戏,改艺名陈素真,同时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唱腔属祥符调。
常香玉: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袁雪芬: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出生,浙江省嵊县人。
她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
徐玉兰: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
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
韩世昌:生于1897年,卒于1977年,是北昆的代表性人物。
他祖籍河北高阳。
幼年在庆长班师从白云亭、王益友,初习武生,后改正旦、贴旦及小旦。
阳友鹤:阳友鹤(1913~),川剧演员,工旦。
艺名筱桐凤。
四川彭县人。
8岁入金兰科社学艺并登台演出,后拜陈翠屏为师。
李维康:1947年生,北京人。
196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
曾师承程玉菁、华慧麟、雪艳琴、荀令香等。
她的嗓音宽亮甜美,行腔运气富有新创造。
五、“音乐之美”问题8.选择两种乐器进行介绍。
乐器名称:大提琴(Cello)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或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