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朱立元读书笔记

以下是一些关于美学朱立元读书笔记的内容:
1.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等
多个领域。
2.朱立元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主张审美活动
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和谐互动,是身心合一、内外协调的愉悦体验。
3.朱立元认为,审美不是一种孤立的主观感受,而是与人类文化、艺术、社会制度、
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审美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审美的形式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4.在朱立元的美学思想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将自然
和社会的现实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相结合,所形成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5.朱立元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愉悦的重要性,认为审美活动应该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
感受。
审美愉悦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与人的情感、认知和道德境界提升相互关联。
审美愉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上是部分关于美学朱立元读书笔记的内容。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阅读相关美学书籍或参考朱立元的美学著作。
美学指南读书笔记

美学指南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究竟什么是美?美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美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视觉感受,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能够触动心灵的体验。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参观艺术展览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满心期待地走进了那家位于市中心的艺术馆。
展览的主题是“现代艺术的多元表达”,说实话,刚进去的时候,我心里还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懂那些所谓的“艺术”。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画面上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碰撞,有浓烈的红色、深邃的蓝色,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色彩。
起初,我只是站在远处,皱着眉头试图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可看了半天,除了觉得色彩鲜艳之外,啥也没看出来。
于是,我决定凑近一点仔细瞧瞧。
这一凑近,不得了!我发现那些看似随意涂抹的线条其实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有的地方颜料堆积得厚厚的,摸上去还有些凹凸不平;有的地方则是薄薄的一层,透出了画布的底色。
我不禁想象着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情景,他是怎样激情澎湃地挥舞着画笔,怎样全神贯注地调配着色彩。
在这幅画前站了好久,我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
它似乎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虽然我听不太懂,但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让我心动不已。
继续往里走,我看到了一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的形态各异,有的扭曲,有的舒展。
其中有一个雕塑特别吸引我,它是一个人形,但身体的比例被夸张地拉长了,四肢纤细得像面条一样。
一开始,我觉得这也太奇怪了,怎么会有人把人做成这样?但当我绕着它转了一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从正面看,它显得孤独而脆弱;从侧面看,却又有一种奋力向上的张力。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美不一定是符合常规的、完美的,它也可以是独特的、甚至是怪异的,只要它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再往前走,是一个影像展示区。
屏幕上播放着一段没有台词的短片,只有音乐和不断变化的画面。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精品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1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在探索,试图解开生活中那些美学的奥秘。
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美学原理》正是这样一盏明灯,它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法教授,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张法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阐述,包括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艺术创作等。
他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概念,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学的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比如,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语言的美学、节奏的美学、情感的美学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感知。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美。
同时,书中的一些实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作者提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那是中国美学的高峰。
这些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有豪放派的磅礴大气,又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
这些例子使我认识到,美学并不只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它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然而,《美学原理》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
对此,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尽量简化语言,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美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美学的实践价值。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学有着一种朦胧的好奇和向往。
总觉得美是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那温暖的感觉,那柔和的光线,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书中还讲到,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就拿绘画来说吧,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我想起有一次去美术馆参观,看到一幅莫奈的《日出·印象》。
站在那幅画前,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朦胧的清晨。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中的色彩如梦如幻。
我凑近去看,能看到画家笔触的痕迹,那些看似随意的涂抹,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光影的变化。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那种美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再说建筑之美。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些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有些则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成为了美的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那独特的造型,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我曾经在一个傍晚时分,远远地看到了埃菲尔铁塔。
夕阳的余晖洒在它身上,铁塔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周围的人群都在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和钢材的堆砌,它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美的传递。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就像有人喜欢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有人则钟情于摇滚乐的激情。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我陶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而朋友却觉得有些枯燥。
后来又去听了一场摇滚演唱会,朋友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我却觉得过于喧闹。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书中关于自然美的描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美学(第三卷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 14日),出生于斯图加特,毕业于图宾根神学院,德国哲学家,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780 年,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16年起,担任海德堡大学哲学 教授、柏林大学哲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政府代表等职务。1801年-1831年期间,完成了《逻辑学》《哲学全 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其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1831年,死于霍乱。
1.音乐的一般性质 2.音乐的表现手段的特殊定性 3.音乐的表现手段和内容的关系
精彩摘录
这是《美学(第三卷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建立在第一卷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概念化讨论,以及第二卷对象征古典和浪漫三 大类艺术的讨论的基础之上。
本卷分别从建筑、雕刻(理想)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对古典型、浪漫型艺术进行了全面分析、阐释和批 判。
在我心目中,美学是非常高大上的学科,它从属于哲学。还有人说,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不论怎么说,黑格尔称得上是美学集大成者,但是,为什么在20世纪之后,西方才开始重视黑格尔的美学著 作,工业革命冲击,政治权利,暂且不谈,原因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一直掺杂着他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这个在 内心无限套娃的模式很疯狂,例如在第一卷开头对美学范围进行分类,谈到理念时候,他说,只有理念才是真实 存在东西,这就进入自己唯心主义辩证圈子中晃荡,下面自然美,理想的定性,艺术分类往极端了思考,都是站 在这个圈中循环,但是基础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自然美,主体美,奴役自然,奴役动物,最后充分发挥人性 美,称为神,上帝般的存在,我们看看漫威电影就很好理解,蜘蛛侠,钢铁侠,人与动物合体等等,这些好莱坞 导演果然都得到了黑格尔的真传,哈哈哈哈!。
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2)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3)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4)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
门罗也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3、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上面。
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也持这一观点,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6、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是我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括,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在中国,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
8、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9、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0、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1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3、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
14、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3000字

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著作,作者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美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美的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黑格尔认为,美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表现,更是一种理性的体现。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美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而在中世纪时期,美则被视为一种道德的象征。
到了现代时期,人们开始将美视为一种个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之上的。
第二章美的形态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形态及其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它具有一种客观的存在性;而艺术美则是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所制造出来的美,它具有一种主观的创造性。
此外,黑格尔还介绍了美的三种表现形式:优美、崇高和喜剧。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柔和、和谐的美;崇高则是指一种庄严、威武、雄浑的美;喜剧则是指一种滑稽、幽默、讽刺的美。
第三章艺术创作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特点。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它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作品。
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即艺术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艺术作品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整体。
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方面,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重要性,即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才能使其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的表现。
在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艺术史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美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1《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读书笔记2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美学散步》读后感。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静穆的观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
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
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美学读书笔记3买《街道的美学》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之前做了几个商业街的项目,但都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但其实却对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街道不甚了解,只是想单纯的了解下街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期望在其中找到商业街的感觉。
而且在这之前,总会觉得画面里、电视里、媒体刊物中欧洲的街道看起来迷人舒适,令人向往,而中国的街道总是缺乏了那么点美感和舒适度。
看了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的大量论述,在更深层次认知了街道的魅力所在。
街道的美学规律角度是街道美学的重要学术性来源,作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美国的亨利?德莱弗斯以1400名空军后补军官为对象,调查了驾驶舱视野的上限、下限、适宜角度等。
根据他的研究,站立者的视线一般为俯角10度,端坐者的视线为15度,视野的上限是50-55度,下限为70-80度。
作者同时还运用了登上东京塔的案例,以大量观光者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论是在150米高的瞭望台还是在250米高的瞭望台上,感觉舒适的角度都是8-10度。
另外也分析了保罗横滨的所谓"望港山"的案例,发现10度左右的俯角是最有价值的观望点。
那我们以后在做街道的规划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到这些点的存在,去寻找街道真正的价值。
另外,作者芦原义信通过对自己的母国日本的街道的研究,发现当道路宽约6.5米(此处应该有掌声,精确到了小数点,日本人的严谨态度真的令人折服!),平均檐高5米时,这一外面的空间是亲切的适于人的尺度,而且如果这一"外面"空间是连续的,没有弯路的,长度约90米时,其路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均可看到,那我们的街道是不是应该以90米为界限做文章呢?而不是在70米或120米的地方。
广场也是街道美学的一部分,中世纪以前,广场只是街道的扩展,其真正成为艺术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第和达芬奇时代开始。
尤其是表现在街道中,建筑退后形成的"阴角"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感觉,这也是在欧洲,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为城市增添魅力,吸引人们,可以说广场是积极地向市民提供街道广场的精神作为前提的。
下沉式庭院(下沉式广场)是创造封闭式外部空间的一种方法,其先驱-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不仅是纽约居民熟悉的地方,也是来访世界各国游客的必往之地,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沿着步行街前行时,有两栋大楼直接清晰的脱开,突然看到下面的下沉式广场,这个广场赋予该处街道以往的功能,给街道带来了生气,它冬天是溜冰场,其他时间可以进行室外参观,大量逛街的人在这里停驻下来,凭栏眺望广场的活动,也就是说,这条街道除了交通之外,还兼具了休憩、交流、观赏、进餐、体育活动等功能,整个街道充满了生机。
洛克菲勒这个低庭院手法的运用,塑造侧墙围合的"阴角"空间,保证了空间的充实性。
街道的人文特色就像作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里提到:"没有名称的街道就像不知道父亲的孩子一样,是城市的私生子或弃儿",个人认为,街道最大的的魅力在于其人文特色。
由于人文特征不同,各国的街道也各具特色,西班牙和伊斯兰国家的街道是带内庭院的街道,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内庭院中,在街道外依稀可以看到花钵挂满墙壁,充满了生机与美丽。
而希腊和意大利的街道确是与居住的房屋紧密相连,这也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街道上的生动外摆,透着格外的闲适。
随着世界地球村化,这一闲适的现象也逐渐为我大中华所用,尤其是商业体中,外摆成了一个很好的经济术语。
当然了,作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还提到了关于街道的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第一轮廓线是建筑的外墙形成的,结构清晰有秩序,第二轮廓线则是建筑外墙上凸出物和临时附着物形成,如招牌,无秩序,非结构化。
作者在描述这段的时候,大大赞赏了西欧国家以砌筑的砖石墙构成的边界,尤其像爱琴海诸岛的街道和意大利南部的街道(意大利南部的街道作者一再提及,如果有机会的话,想去感受一下),乍一看,尽管轮廓杂乱却能成画,或者说作为人的空间,它能给予人艺术的感受,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第一轮廓线。
在这方面,欧洲的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而对于作者的母国日本国的木结构国家,作者却参杂了些许的不认同,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在文中,作者批判了作为一个崇尚木结构建筑的国家,日本国民对于"一生筑三宅"就是成功的说法,尤其像木香和榻榻米也代表了一种不稳固(搞的我不会再爱榻榻米了)。
尤其描述第二轮廓线为"就像脸上贴着橡皮膏缠着绷带无论如何也使人看不到美好的表情一样",对于日本街道的店招林立有些许失落。
但是个人却觉得,其实由于大量店招形成的日本街道的"第二轮廓线"也是一种人文的积淀,是日本文化的一种象征,不必妄自菲薄。
就像我大中国现在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各种吸收外来文化,修建了很多欧式的、美式的、地中海式的等等风格的商业街,在未来几百后,我们的后人再来研究这些属于历史产物的"街道",也应该算是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象征了吧(当然,如果我们的这些40年使用权的街道建筑能留存至那一天的话)。
街道的美学其实就是人的感知的美学,人的感知是舒适的、美的,那街道就是美的。
本文作者系RET睿意德策略顾问部高级总监高旭梅。
高女士是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拥有超过14年丰富的房地产相关工作经验。
成功服务包括华润置地、瑞安集团、中海集团、韩国乐天集团在内的多个企业旗下著名项目。
高女士有丰富的综合体定位、片区规划及运营落地、商业项目营销策划经验,尤擅主题商业及新区商业的整体规划开发。
美学读书笔记4马马虎虎翻完《街道的美学》,最喜欢的节是第三,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尤其对"小空间的价值"和"留下记忆的空间"这两小节感兴趣。
"小空间"意味着什么?作者说:首先,它是个人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
而我觉得,小空间是最富有故事性的地方。
电视剧情节。
青春期的男生或女生,嘭地把房间门大力关上。
父母一脸懵逼,敲门问道:赵日天,赵日天,你怎么了?赵日天将枕头蒙住脑袋,回应道:别烦我行不行,我想静静!于是,赵日天就在他(她)小小的房间一个人静静,直到肚子饿。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
崔欧巴的正怀胎的老婆被冷血杀手杀害后,凶手没得到应有的惩罚,凶手还一脸不屑地嘲笑崔欧巴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崔欧巴黑化了,表面上他像往常一样生活,实际上他数年如一日地在谋划报复计划,他的房间墙上贴满了凶手的社会关系,出狱时间,性格习惯,等等,就等待他出狱之后,亲手将他弄了。
还有,全世界的鬼片,都少不了厕所这种小空间。
厕所里的镜子,坑,都是会发生故事的物。
对了,在厕所,不许回头看。
还有还有,小时候玩过过家家吗,女主人指着这张小凳子说,这里是厨房,我要在这里摘菜,指着那几个被铺平的尼龙袋说,那里是卧室,我们要在这里睡觉。
小小的女主人十分有条理,凭空就把堆放杂物的空地,变成了玛丽苏豪宅。
不像那些男孩子,整天就在外面放动感光波,舞六脉神剑,耍乾坤大挪移。
一点都不懂"打江容易,守江难"的道理。
呵,小空间,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
小空间就是这么常见,琐碎,不可缺。
相对而言的大空间,是那不能让人静静,不能保守自己秘密和不能称其为家的地方。
大空间的存在也是有它的价值的。
比如,建筑与建筑之间较大的间距,可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有足够的日照长度,比如,城中村楼挨着楼的状态被推到可以开发出更宽敞通透卫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