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第14课 植树的牧羊人

7.为什么“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 我帮忙”?
答案: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 “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 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 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开放训练
12.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时间”开头写一句话。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 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 心灵的智慧之窗。 示例:时间好比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 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 者成果的重量。
解析:“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 一样。前面用“常常”,前后搭配不当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 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月球车“玉兔”其实一个小型化、低功耗、 高集成的机器人。 C.广佛地铁的建成和投运,极大地缓解了当地 交通拥堵状况。 D.近日,中国读者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追念。
解析: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 不能”
课堂导学
(一)总体感知 4.理清课文思路,完成填空。 阿尔卑斯山地荒芜 初遇 牧羊人种橡树 植树的 山地有了溪水 重逢 牧羊人 绿树成片,养蜜蜂 最后 荒漠变绿洲
心存善念 幸福他人
(二)细细品味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 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 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 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 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 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课前导学
1.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词语。 (1)如果他kāng kǎi( 慷慨 )无私,不图回 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 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这里虽然成了fèi xū( 废墟 )。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 ( 坍塌 )了。
(完整word版)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
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让-乔诺笔下的坚持与改变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让-乔诺笔下的坚持与改变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牧羊人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会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对自然和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行为及其对环境变化的积极影响。
•分析牧羊人形象,体会其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环保理念和人文情怀,形成个人见解。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教学资源•教材《植树的牧羊人》原文及注释•植树造林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问题引导、图片展示等)•学生预习材料(含生字词预习、背景知识介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情感体验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要点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环保的简短故事或现实案例,引出环保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设疑导入:提问学生:“如果你有一片荒芜的土地,你会怎么做来改变它?”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精读分析:•分析牧羊人植树的行为动机、过程及结果,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积极影响。
•探讨牧羊人形象,通过关键语句和细节描写,体会其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课文片段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

植树的牧⽺⼈课⽂原⽂植树的牧⽺⼈课⽂原⽂ 导语:《植树的牧⽺⼈》,⼜名《种树的男⼈》,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篇⼩说,下⾯由⼩编为⼤家整理的植树的牧⽺⼈课⽂原⽂,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植树的牧⽺⼈课⽂原⽂ 才不过⼋年的时光,整个⾼地便焕然⼀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出众的⼈,恐怕得花好⼏年观察:看看他的⾏为是否⽆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位“种树的男⼈”,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约四⼗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下的普洛旺斯⾼原。
当时⾼原⼀⽚黄⼟,光秃秃的,⼀棵树也没有。
我⾛了三天,来到⼀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村庄的房⼦早已在风吹⾬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这⾥曾经有⼈居住,但是现在却毫⽆⽣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
我原本以为村⼦⾥应该有⽔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涸。
其实,我对这⼀带相当熟悉。
⾼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旱的⽓候搬⾛了,剩下⼏家烧炭⼯⼈,⽣活⼗分艰⾟。
我继续向前⾛,⼼想:要找到⽔,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个⼭坡时,忽然看见远处⼭⾕似乎有⼈影,我朝那⼈⼤声叫道:“给我⼀点⼉⽔好吗?” 那是⼀个牧⽺⼈,在⽯屋前还有⼀群绵⽺。
牧⽺⼈默默地从井⾥汲⽔给我,⽔质清洌可⼝。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个充满⾃信、意志果断的⼈,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地砌起⼀栋⽯头房⼦。
这栋房⼦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地后修复废墟的⾎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
尽管⽣活并不富裕,但牧⽺⼈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刮得⼲⼲净净,⾐服也⼀针⼀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带着我进房间,倒了⼀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会⼉,他拿出⼀个⼩袋⼦,倒出⼀堆橡实,然后⼀颗⼀颗仔细地拣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 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 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 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 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 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 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牧羊人: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 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 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 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 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 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三、整体感悟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 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 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 着他这样做吗?
艺术特色: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 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 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 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 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 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 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 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 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 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 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 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 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 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 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 员——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 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件

• —是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宁静淡泊,不求名利的人生境界,坚 强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 物形象,理解主旨。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 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 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 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 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 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 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
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 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激情导入
• 上节课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和层次结构,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牧
羊人的形象。
二、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大声带着情感去朗读,并标上序 号;圈出不认识的词语 2、圈出时间词,思考课文以什么顺 序记叙故事。 3、勾画出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十四课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重难点
•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第 1 课 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 面的情形。
能力目标
1、刻画人物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宁静淡泊,不追名逐利的 人生境界,坚强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 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 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 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 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 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 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 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 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 让•乔诺街。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4.植树的牧羊人

回忆课文内容,准备抢答:
课文按 时间 顺序,叙述了“我” 三 次造访 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着 选种、种树 的工作,使得 荒漠 变成了 绿洲 , 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让·乔诺的作品——
他在状物摹写、刻画人物个性时,高屋建瓴, 挥洒自如,言简意赅,所用的语言毫无拖沓沉闷 之感,具有一种持久的感染力和令人细细品味的 审美情趣。不少评论家和文学家把他和阿拉贡、 蒙泰朗相提并论,誉为杰出的法国语言大师,称 他们三人为“法国语言无可非议的宗匠”。
植 树 的 牧 羊让
乔
人诺
(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原文题目为 《这植树的人,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也译为《植树的男人》
·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让·乔诺),( 法 )国当代文坛
上人们颇为喜欢的一位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潘神三部曲》《屋顶上的
品读 与相知
衣带渐宽终不悔 心有灵犀一点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你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
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
人的认识。
【 注意人物刻画的方法,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 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将2——3个关键词写在白板上,小组 合作、交流、展示。 】
这是 一个种植“创造”的牧羊人 一个种植“信念”的牧羊人 一个种植“执着”的牧羊人 ……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情况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 羊,选种、种树。
二访牧羊人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当“睡眠”之义使用时,读“jiào”; 其他,读“jué”。
三 记一记词义
1.慷慨: 大方;不吝惜。 慷慨、大方辨析: 两者都有“不小气、不吝啬”旳意思。两词不同 之处于于:“慷慨”除“大方,不吝惜”外,还 有“充斥正气,情绪激昂”旳意思。如:刘胡兰 面对敌人旳铡刀慷慨就义。“大方”除“对于财 物不计较,不吝啬”外,还有“(言谈、举止)手法。 本文利用多种对比手法,其一是场景对比,将废墟旳荒凉贫 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将废墟上刺 耳旳风声,与变成绿洲后旳微风形成鲜明旳对比;将牧羊人 发明与战争及人类对自然环境旳破坏进行对比等,经过对比, 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旳伟大作用和无私贡献精神,增强了艺术 感染力。 2.巧用议论点题。 本文作者在首尾两段成功地利用议论旳体现方式进行点题。 开头段旳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旳作用;结尾段旳 议论起到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旳作用。
这里有一位牧羊人,他旳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种 人,今日,我们就走进牧羊人旳世界里,亲自感受他旳生活, 感受他地境界。也希望在后来旳生活中,我们也能尽自己旳 力量多做保护环境旳事。
14 植树旳牧羊人
小说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诸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以为是 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旳作家之一。1932年取得法国 荣誉勋章。
植树旳牧羊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议论 记叙描写 议论
开宗明义 提挈全篇
生活经历 场景变化
总结全文 揭示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种孤单旳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 年旳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旳故事, 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旳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步体 现了希望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 球旳美妙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积累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 植物。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 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4
情景激趣
《植树的牧羊人》原题时《种植希望与幸福的 人 》 (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 创 作 于 1 9 5 3 年 , 当 时 作 者 应 美 国 《Reader's Digest》杂志专题“你见过的最非凡、 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 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 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艾力泽·布菲的 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这部作品在美国 《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 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 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了解牧 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 会鼓舞很多人。
17
文章中有一些议论性语句,起到了画龙 点睛的作用,值得细细品味。
•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 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 人。” •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15段) •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 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 多么伟大啊!……”
6
【默读训练】
•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 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 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 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利于形成完整 的印象,保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 把握文章的意蕴。
• 可采取多遍默读的方式,初读整体把握大 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 象,三读圈点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11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 际的荒野中”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 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 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 饶、
10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 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深入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 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 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 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 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 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 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18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描写非常生动,使 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 的野兽发出吼叫。(2段) •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5段) •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 原上。(13段) •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 少年一样。(16段)
——梅子涵
21
7
概括文章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由两部分构成,先叙述后 评价。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倒数第2段,是小说的主体, 通过讲述者“我”的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 述了牧羊人艾力泽· 布菲独自一人在荒芜高原 种树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牧羊人的总体评价,作 者认为牧羊人的功业如同“上帝”,体现了人的 力量。
8
【阅读点拨】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 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 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2.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 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 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叙述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 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 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 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5
【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 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 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 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 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 1987 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 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 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 “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12
3.“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文中 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 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 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水渠、 农场、乡村聚会等一一复现。
13
二、理解形象
• 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 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 羊人的相关语句。 • 1.他是一个无私、慷慨的人。 •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 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 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 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 植树的牧羊人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 1
【走近作者】
• 让· 乔 诺 , 1895-1970 年 , 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 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 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 主义者。代表作《人世 之歌》《庞神三部曲》 《屋顶上的轻骑兵》和 《一个郁郁寡欢的国 王》。
2
【音形识记】
• • • • • • tān(坍)塌 废xū(墟) chóu(酬)劳 水qú(渠) Kāngkǎi(慷慨) hū(呼)啸 戳(chuō) 缝隙(fè ng xì ) 干涸(hé ) 微薄(bó ) 流淌(tǎng) 薄荷(bò ) 琢磨(zuó ) 琢磨(zhuó ) 缝纫(fé ng) 刨根问底(pá o) 刨冰(bà o)
19
拓展练习
•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 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 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 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20
我们“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 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太少了;想 今天的满足太多了,想明天的绿色太少了;想祖 先的辉煌太多了,想努力地去创造灿烂太少了; 想着谎言,制造骗局,喧嚣地把自己说成价值连 城太多了,不言不吭,不吹不闹,贡献着,直到 死去都默默无闻太少了;总而言之,艾力泽太少 了!艾力泽太少了!艾力泽太少了!
14
• 2.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 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 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独自一个人生活, 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 是必须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 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 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询问”下才道出 的。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9
三次见牧羊人
牧羊人的情况
初遇 牧羊 人(212)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 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 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 苟。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 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 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 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高原的情况
毫无生气;村落都成了废 墟;环境恶劣。
再见 牧羊 人(1317)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 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 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 流水;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 八十七岁;住在自己凭一己 景象完全改变了,甚至连空 之力建成的乡间。 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 一次 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 相见 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 (19-20) 福与安适的景貌。
15
• 3.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 • 4.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 5.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 的人。 • 6.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 7.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 8.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16
三、理解主旨
•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 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 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 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 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 运会被最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