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炸毁沈阳南满铁路,为后续侵占中国东北铺下了伏笔。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深入了解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历史背景1. 清朝后期的东北形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权逐渐衰落,东北地区成为列强角逐的焦点。

俄国占领了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日本则渴望获取东北资源。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在东北地区并未得到有效巩固,政权薄弱,无法有效维护领土安全。

3. 群雄割据的混乱局势:东北地区出现多股军阀割据的局面,导致政治、经济秩序严重混乱,为日本侵略创造了机会。

二、原因分析1. 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渴求:日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们的觊觎对象。

他们欲通过侵略东北地区以解决经济困境。

2. 恢复满洲国的意图:日本在满洲国成立后,希望恢复该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控制,以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力。

3. 南满铁路遭炸事件作为借口: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南满铁路遭到炸毁。

而事实上,这次炸弹爆炸是由日本军方自导自演,将之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合理化借口。

4. 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动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外部扩张,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三、事件发展1. 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接着,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半年后建立了满洲国。

2. 日本舆论煽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对事变进行宣传,大肆煽动反华情绪和民族仇恨,煽动舆论对中国进行歧视。

3. 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震惊国际社会,各国普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不满,但无法阻止日本继续侵略行动。

四、影响与启示1. 加强了日本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打开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门,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厚土壤。

918事变历史资料

918事变历史资料

918事变历史资料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一八事变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九一八事变历史资料之事件背景时代背景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中国背景皇姑屯事件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曾有合作关系,但渐渐的,日本开始将张作霖视为障碍。

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起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日本希望借此事件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借机占领东北。

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等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联名通电全国称:“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

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是日起,东三省一律改悬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是为东北易帜。

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历史宣告结束。

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

感到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愿意妥协。

因此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中东路事件1929年6月15日至20日,辽、吉、黑、热四省及哈尔滨特区军政大员齐集沈阳,参加张作霖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并讨论中东路等有关问题。

7月7日,张学良赴北平与蒋介石晤谈;10日,南京政府外长王正廷亦被召至北平;同日,张学良贸然派军占领“中东路”,并将苏联的商船贸易公司、国家贸易公司等驻华机构同时查封,搜查苏联职员·,逮捕200余人,此为“中东路事件”7月13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并限期答复举行和谈的建议;7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复照苏联外交部;苏方认为不能满意,于7月17日向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断绝外交关系;7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苏绝交问题发表对外宣言;7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苏联事发表《告全国将士》电和《告东北将士》书;7月23日,国民政府关闭驻苏使馆。

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

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

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已被列强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则沦为日本势力范围。

日本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权益。

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日本在沈阳铁路上制造的一起炸弹爆炸事件。

虽然事实上炸弹是日本军方自导自演的,但日本却借此借口对中国进行进攻。

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并迅速扩大其势力范围,占领了辽宁、吉林等地。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但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国力薄弱,中国未能有效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其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并于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四、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进一步升级,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决心和斗志。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五、九一八事变的启示九一八事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尊严。

九一八事变也教育我们要珍惜和平,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行为。

同时,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六、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每年的9月18日被定为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表达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祈愿,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行为,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七、九一八事变的教育意义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外部势力的威胁,进一步增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意识。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系列侵华行动。

这次事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中日两国关系恶化的直接导火索。

那么,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历史背景
1.中华民国政治混乱。

20世纪初,中国政治局面不稳,社会动荡不安,这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此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势头逐渐加强。

2.大正民主。

日本在大正时期实现了民主化进程,但伴随而来的是军阀势力的强势发展。

因此,军队成为了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力量。

3.殖民扩张。

日本在此期间继续进行其殖民扩张计划。

其既是为了寻求经济市场和资源,又是为了寻求军事利益。

二、深层原因
1.沉重的经济负担。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是战胜国,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该国的工业和金融工具都受到了影响。

2.崛起的中国。

日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崛起的趋势,与此同时,它的实力相对而言在衰落,这也加剧了其对中国的侵略。

3.国内政治压力。

日本国内政治上有一部分力量向外寻找敌人以转移国内压力,并强化军队和政府的地位。

总之,九一八事变并非没有原因的突发事件。

它既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历史深层次的产物。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对战争、和平有着深刻的认知。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你们知道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不晓得你们对于这个事变又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一、日本国内情况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

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

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

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

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

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二、日本控制东北铁路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

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有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三、田中奏折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

在田中奏折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国际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正值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的矛盾与紧张局势尚未完全解除。

另外,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日本积极寻求利益扩张的机会,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二、政治因素九一八事变的政治背景主要包括日本对中国东北支那(即东北三省)的扩张以及幕府和政府力量的较量。

由于中国政府腐败无能,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支那已经被日本勾结的军阀控制。

同时,日本军队和军国主义势力也在对政府影响力的争夺中逐渐占据上风。

三、经济考量除了政治因素,九一八事变的起因还跟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和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存在,对日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为了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寻求通过侵略行动获得对这些资源的控制。

四、满洲事变引爆满洲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场虚假的事故,声称中国士兵在铁路线路上炸弹爆炸,随后借机发动了对沈阳的武装进攻。

这一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的开端,也是日本实施侵华的重要契机。

五、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行动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态度。

但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问题的态度暧昧不明,日本未受到太多制裁或制止。

这无疑鼓舞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让他们看到了进一步扩张的机会与前景。

六、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促使中国民众意识到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加强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为日后抗战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侵略行动的事件。

这一事件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东北地区的局势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处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重矛盾交织之中。

自清朝末年以来,俄国、日本等列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逐渐加深,中国政府的统治力量日益衰弱。

此外,农民起义、地主武装等各方力量的激烈斗争,使得东北地区陷入动荡与混乱之中。

二、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军国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不断膨胀,对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强烈的野心。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通过政治手段逐渐渗透东北地区,企图控制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日本的侵略行动是基于其殖民统治东北的战略目标,以及满足军国主义野心的需要。

三、东北辽宁省的局势九一八事变的核心是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省。

事变前,辽宁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严重,民族矛盾不断升级,国共两党的斗争日益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军队选择在辽宁省的沈阳发动侵略行动,意在借机占领该地区,并寻求更大的政治和军事利益。

四、国内的政治形势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建立了共同抗日的国共合作关系。

然而,在国民党政府的内外压力下,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日益加深,政治形势变得复杂。

对日本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从而导致各方在九一八事变后处理事态的方式不同。

五、国际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国际局势和列强的态度密不可分。

国际上的某些列强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动采取了放任和纵容的态度,未能对日本施压或予以警告,使得日本得以大胆行动。

国际社会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这也为日本后续的侵略行为埋下了伏笔。

六、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变后,东北地区由日本占领,中华民族遭受到严重的侵略和苦难。

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威胁,加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识和行动。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以及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以及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以及历史意义九一八事变,即发生于公元1931年9月18日的“奉天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进攻行动,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这场所谓的“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不仅是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损失,还包括对整个民族自尊和文化精神的震撼和摧残。

本文将试图分析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以解析这场事变对中国民族的影响。

一、背景1.战乱时期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年代正处在中国历史上战乱频发的时期。

此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国耻,弱肉强食的格局已经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整个国家。

尽管此时的中国政府具有相当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但是在实施政策和抵抗外敌方面,中国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力却非常薄弱。

2.地缘政治李大钊说得好,“地理决定命运”。

东北地区对整个国家的意义非常重要,自上世纪初日本对朝鲜进行侵略之后,便一直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在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通过几次国际会议交换带失地而将东北地区交由日本管理。

这样一来,日本对中国的主权完全没有尊重和信任,这也间接推动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3.经济利益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扩张以及经济利益的渴望。

二十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好转,对外扩张是其重要目标,而中国满洲地区的租界已成为日本的经济列强。

虽然中国政府开始察觉到这种情况,并且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政策,但是文化、教育和经济上的差距最终还是让九一八事变成为“千古奇耻”的历史悲剧。

二、历史意义1.打开侵略大门九一八事变从历史角度看,是标志着日本实行侵华政策的开始。

事实上,此时日本政府已经决定了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计划,原本的南京政府一方面无力抵御,另一方面不重视事态,开了侵略的绿灯,也因此整个中国沉浸在血与火的世界。

2.民族抗争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创伤和困境,同时也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激发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组成各种各样的反日组织,进行了遍布全国的秘密工作,并在后来的八年抗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终在最困难的时刻推翻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日军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

东北军撤向锦州。

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

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
系发生重大变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贵阳市实验小学全体师生的理性爱国倡议书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日,举国上下都沉浸在81年前的悲痛荣辱之中。

81年前,我们的先辈在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者无耻的侵略下,抛头颅洒热血,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近期,日本政府夺我钓鱼岛,犯我中华,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反对日本政府这种卑劣行径的游行示威。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用暴力、不理智的行为不是真正的爱国,而是有辱国家尊严,损害人民利益的做法,文明、理性的爱国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

理性爱国最重要的是理性,理性就是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不盲目,不冲动,在问题的实质上找解决方法,沉着冷静是关键!爱国,维护国家利益为先,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热爱自己的祖国。

理性爱国,用正确又智慧的方法对待国家冲突问题,而不是以蛮横暴力的方式表达爱国热情,虽然我们的利益受到威胁,但是我们却能以不损害国家形象的方式对待不公。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依法爱国。

遵守国家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决不做违法犯
罪之事;
二、理性爱国。

行为不过激、不冲动,反对暴力;
三、形象爱国。

树立正确的爱国形象,我们希望每个到过这座城
市的人都会感到我们文明、和谐、诚信、包容,而不是暴力、
野蛮。

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塑造贵阳的美好形象而作贡献;
四、爱国形式多样化。

爱国不仅是上街游行示威,更重要的是立
足本职,抓好自身学习,做好本职工作。

我们爱国,可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激情,还有理性和智慧;我们爱国,可我们要的不是冲动,而是踏踏实实地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做准备。

我们要将满腔的爱国热情纳入到理性渠道,将弥足珍贵的爱国热情,真正转化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国家建设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智慧。

少年强则国强、大家强则国更强。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什么艰难,都阻止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无论什么险阻,都挡不住13亿中国人的幸福追求。

我们应当树立大国风范,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坚定、开放、自信与自强。

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奋进,将亿万国人的爱国热情化为强国行动,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祖国就一定会和谐发展繁荣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