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1.3 “九一八”事变教案

合集下载

九一八事变教案

九一八事变教案

九一八事变教案教案:九一八事变教学目标:1.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起因;2.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基本情况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教学内容:1.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起因;2.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3.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谈论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引出九一八事变。

步骤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起因1. 教师向学生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期和地点,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吗?”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背景,包括辽沈地区的日益衰落、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以及日本关东军的扩张计划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会选择九一八这个时间点进行侵略。

步骤二: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1. 教师向学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具体经过吗?”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结合地图等教具,详细讲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日本有哪些影响。

步骤三: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 教师向学生介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并提出问题:“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重大影响?”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一步解释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总结:教师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拓展:教师将九一八事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其他重要事件进行对比和联系,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答题等形式,对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材料;2. 九一八事变的地图和图片;3. 学生课堂笔记和讨论记录。

《难忘九一八》教案03

《难忘九一八》教案03

难忘九一八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由此中国局部战争开始;简单了解一二九运动;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学习,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自学点拨训练提高”教学方式,并且穿插讲授、归纳法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的史实,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通过对西安事变发生及其和平解决的了解,学习张、杨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他们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是本课的重点(2)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与西安事变发生及和平解决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到“九一八”,沈阳上空总会响起长长的警报声,那凄厉的警报声仿佛在提醒每个炎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78年前在沈阳所发生的一幕。

历史上的9月18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岁月,走进那段令国人深感耻辱的历史:难忘九一八。

(二)、讲授新课:1、九一八事变:(1)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

师:回顾历史后,我们在依循着课本上的内容,结合自学提纲进入“自学点拨学历史”过程。

展示自学提纲:(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的经过、结果。

(3)日本侵略中国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4)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四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呢?学生自学。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及时点拨。

第2题点拨:此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真正目的是侵略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

对第3题的点拨:重点突出九一八事变中由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通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及相关图片展示,使学生感受东北人民失去家乡的痛苦和对日寇的痛恨,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九一八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勿忘历史,迎接未来》

九一八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勿忘历史,迎接未来》

九一八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勿忘历史,迎接未来》一、主题背景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进入了长期抗日战争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旨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勿忘国耻,增强民族凝聚力,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同学们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激发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内容1.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起因、过程及结果,让同学们了解日本侵华的恶劣行径。

2.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阐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强调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3. 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弘扬民族精神。

4. 勿忘历史,迎接未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方法1. 讲座:邀请历史老师或专家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 观看纪录片:组织同学们观看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践行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个人发言:邀请部分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引发同学们的兴趣。

2. 主体讲解:详细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3. 观看纪录片:组织同学们观看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践行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 个人发言:邀请部分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发言:强调勿忘历史,珍惜和平,激发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2. 收集同学们的心得体会,评估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示例3篇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示例3篇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示例3篇文档1:918事件的背景与影响背景918事件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历史事件,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

该事件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影响- 918事件导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在随后的几年内进一步侵略中国其他地区。

- 事件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抵抗意识,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 此次事件也对中国国内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速了中国与国民党合作的破裂,为日后的国共内战埋下了伏笔。

文档2:918事件的历史意义民族觉醒918事件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的重要契机之一。

事件使得中国人民认识到外来侵略的威胁与危害,激发了他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强烈渴望。

抗日斗争918事件导致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意识迅速提升。

此后,中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形成了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奠定了基础。

国共合作破裂918事件也加速了中国与国民党合作的破裂。

国共两党在对待日本侵略的立场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两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日后的国共内战埋下了伏笔。

文档3:918事件的教育价值弘扬爱国精神918事件是一个反映爱国精神的历史事件。

通过教育学生关于918事件的相关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保卫国家的意识。

培养历史意识通过研究918事件,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增进文化认同918事件是中国民族的共同记忆,将其纳入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研究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根源,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以上是关于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示例的三篇文档,涵盖了918事件的背景与影响、历史意义以及教育价值。

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在班会教学中的参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918事件的重要性。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模板3篇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模板3篇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模板3篇文档一:918事件背景与影响一、背景介绍918事件,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侵略战争。

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事件经过1. 日本军队假借中国东北铁路炸弹爆炸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沈阳的进攻。

2. 日军随后占领了沈阳,并逐步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3. 918事件的影响迅速蔓延到其他中国地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抗。

三、影响与启示1. 918事件导致中国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痛。

2. 事件的发生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和侵略本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抵抗意识。

3. 918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里程碑,激励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斗争。

文档二:918事件的历史意义一、推动民族觉醒1. 918事件的发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引发了民族觉醒的浪潮。

2. 事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共同抵抗外敌侵略,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二、促进国共合作1. 918事件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2. 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局面逐渐形成,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鼓舞民众斗志1. 918事件的发生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促使各地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斗争。

2. 民众在918事件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为日后长期的抗战做好了准备。

文档三:918事件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一、政治影响1. 918事件加深了中国民众对国民政府的不满,促使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抗日政策。

2. 事件导致国共合作的逐渐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二、经济影响1. 918事件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崩溃,给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挫折。

2. 事件促使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加强对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提高国力。

三、社会影响1. 918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浪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九一八主题授课教案

九一八主题授课教案

九一八主题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2.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评价。

3.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1 导入活动-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并让学生谈谈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3.2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景和具体发展过程,包括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

3.3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3.4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评价- 让学生就九一八事变进行个人思考,对其进行历史评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九一八事变的意义和影响。

- 分组辩论,让学生就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评价展开辩论,研究和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讨论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辩论环节中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评价文章。

5.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于导入活动;-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用于教学讲解和分组讨论;- 辩论资料,用于辩论环节。

6.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理解和研究效果,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专题研究或小组讨论,探究更多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话题,如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等。

7.参考资料- ___。

九一八事变历史与中国完婚[M]。

___,2005年。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优秀教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优秀教案2、解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严重步骤,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的。

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了东三省的沦亡,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剧了民族危机。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人事变后,发出了抗日的号召,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并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日本侵略的加深,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引起了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也为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的过程并识记其时间。

(2)理解蒋介石采取不抵制政策的原因。

(3)掌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情况2、解析(1)能够分析和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2)能够分析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3)能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对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这一难点较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原因是作为高一学生学习能力还不强。

对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阶级的本质来分析。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也要维护其反动统治。

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中国人民,从整个民族利益出发,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浪潮。

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也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一些爱国力量的不满。

这一切,与蒋介石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带来不同的影响。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的沦亡,日本法西斯势力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教案

“九一八”事变教案

“九一八”事变教案一、活动主题“九一八”事变教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二、活动目的1. 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让同学们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提高国防意识。

3. 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4. 通过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培养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8日(星期一)下午14:30-17:3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报告厅(注:以下部分活动流程、活动准备、活动后续待补充。

)五、活动流程1. 开场及致辞(14:30-14:45)- 主持人开场,介绍活动主题及意义。

- 邀请校领导发表致辞,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2. 历史知识讲座(14:45-15:30)-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九一八”事变专题讲座,详细讲解事变的背景、经过、影响等。

- 同学们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互动。

3. 观看纪录片(15:30-16:00)- 播放“九一八”事变相关纪录片,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 观看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感受。

4. 主题讨论(16:00-16:30)- 分组讨论,每组针对“九一八”事变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诗朗诵与合唱(16:30-17:00)- 邀请同学们朗诵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诗歌,表达对历史的铭记和对英烈的缅怀。

- 全体同学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发爱国热情。

6. 知识竞赛(17:00-17:30)- 以抢答形式进行“九一八”事变知识竞赛,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 为获胜同学颁发奖品,鼓励大家继续关注历史。

7. 总结发言(17:30-17:45)- 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 邀请校领导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和要求。

8. 活动结束(17:45)- 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组织同学们有序离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九一八”事变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把握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

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

2.难点分析: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极其影响是难点。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

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蒋介石集团出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

但是,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乐,然后简单介绍此歌来历,转入正课)
(板书课标题)
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一战后日本对华扩张,遇到哪些障碍?
生:(思考、回答)
师:一是中国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美梦。

这使日本对华侵略不得不放慢脚步。

但日本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向中国扩张的一贯政策。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请大家思考,这次会议讨论了些什么问题?确定了什么方针?
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东方会议后,日本对华展开了一系列侵略,“济南事件”、“皇姑屯事件”都是日本将侵华方针付诸实施的具体表现。

但由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日本想借张作霖被炸侵占东北三省的计划未能实现。

但是,随着1929年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对日本的影响,使日本侵略者决意对华大举进攻,夺取梦寐以求的中国东北三省。

此时,欧美国家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

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

请大家看书回答:“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2.概况
生:(看书讨论回答)
师:(播放“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炮轰北大营和攻占沈阳后屠杀平民的录像片段,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不抵抗密电,然后,电脑演示东北三省沦陷的过程及有关财产、军事装备、国土面积、人口数字的损失。

随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书后“阅读与思考”提供的四条史料)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当日本大规模武装侵占东三省的时候,蒋介石不顾民族的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呢?从上面四条史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相互讨论,回答)
师:(总结)正是由于蒋介石奉行亲帝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才决定了蒋介石对日本大举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

在他看来,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中日力量对比的差距,中国的落后决定了抵抗必败。

而且更危险的是,一抗日,必然要发动人民,联合共产党,使其力量壮大,不仅不能完成“剿共大业”甚至有可能让共产党夺取天下。

所以他认为:丢掉东北而能换来十八省的完整,是划得来的。

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利用,这就是:利用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让英美压迫日本归还东北。

于是,他派代表去国联告状。

请大家考虑,在当时世界形势下,国联能否为中国撑腰?它的态度怎样?日本能否接受国联的建议?
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
师:既然日本不接受国联的建议,又不从东北撤兵,那它用什么办法来掩盖侵略中国的事实呢?
生:(讨论回答)
3.伪满洲国的成立
师:日本于1932年初,通过策划成立“伪满洲国”,掩盖了其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最终完成了“东方会议”所制定的侵略方针。

从此,东北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东北义勇军的抗战
师:首先起来抗日的,是失去家园的东北同胞。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义勇军的名称很多,(请大家看课本小字内容介绍)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们英勇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涌现了马占山这样的英雄人物。

2.东北抗日联军
师:在东北义勇军相继被日伪军个个击破的时候,却有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由小变大逐步成长,这就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一下中共领导的抗联武装的发展情况,作战范围和主要领导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不抵抗,丧权辱国,也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

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请大家看课本)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抗日
(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
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权利。

该组织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国民党反动派又是如何对待这一组织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后,回答)
生:(回答)
(2)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师:从刚才我们所读小字内容可以知道,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新的对华侵略。

(分析日军侵略意图;夺取山海关和长城各口,为入侵华北扫清障碍)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其老部下、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

这一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但蒋介石却污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其实就是破坏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遂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弹尽援绝、宣告失败。

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避入天津租界,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3)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攻红军,屡战屡败。

该军将领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厌战和反蒋抗日情绪,推动了蔡廷锴等将领走上了抗日反蒋道路。

1933年11月,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由李济深出任主席。

他们与红军达成了《抗日停战协定》,调转枪口,向闽浙边界推进。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的停战,共同抗日救国,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

但却遭到蒋介石的仇恨。

1933年底,蒋介石亲率大兵15万,并联合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

这一时期,从东北、华北,到南方的福建,从民众的自发到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反映了抗日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利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