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育部审定)部编本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铁杵成针》文言文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言文《铁杵成针》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
2.在课堂讲解环节,我采用了图表和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2.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锻炼和指导。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历史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铁杵成针》。
-鼓励学生尝试断句,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讲解
-逐句讲解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讲解文言文中一些常见词语的含义。
4.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铁杵成针》的故事复述。

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3.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4. 请以课文中的某个角色为角度,写一段内心独白,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想法。
5. 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堂检测,通过检测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检测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确保检测的顺利进行。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翻译: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例题3:
1. 之:
a. 吾闻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之:代词,指代所闻的内容。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二则》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文言文二则》问题。
此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情景模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案例研究: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和文化内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学会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描述。

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难点:掌握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和意思,能够流畅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三、教学准备1.课文《文言文二则》课本及教案。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学生学习用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默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分段解读课文,讲解生词和句子结构。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

3. 听说读写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写作练习: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写一段简短的文言文。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或表演,提高表达能力。

•练习写作作文,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写一篇短文。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简单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怀古”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文言文二则》课文内容八、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文言文的学习展开,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未来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有趣的文言文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二则》的内容,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爱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 体会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1. 重点- 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意思,读懂故事内容。

-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 体会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2. 难点- 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的背后深层含义,理解知音难觅的情感。

- 理解《书戴嵩画牛》中牧童指出戴嵩画中错误时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古筝曲(如《高山流水》),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与音乐有关,那就是《伯牙鼓琴》。

2. 展示一些古代名画(包括戴嵩的画牛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画的精妙之处吗?古代的绘画艺术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绘画有关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二)学习《伯牙鼓琴》1. 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例如“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中的“少”的读音。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应读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 理解文意- 逐句讲解课文。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讲解“鼓”是弹奏的意思,“之”在这里指代伯牙弹琴这件事。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引导学生理解“方”是刚刚、正在的意思,“志在太山”就是心里想着高山,“善哉”是表示赞叹,“巍巍乎”形容山高大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伯牙正在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学设计篇1: 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shǎ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文化自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语言运用: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两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思维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审美创造: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

【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3.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恭、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囊萤映雪》。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教师导入新课: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文言文二则》,两则即指两篇。

(二)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有关读书名人名言呢?生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生2:“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师总结:这两则名言都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

(三)揭题: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释题,介绍车胤(一)齐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囊:用口袋装。

萤:萤火虫。

夜读:夜晚读书。

)囊萤夜读——(车胤)把萤火虫装到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

(二)介绍车胤: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

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文言文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本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这节课先来研究第一篇——《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___(yìn)恭(gōng)勤(qín)练囊(náng)焉(yān)多音字:盛(chéng)数(shù)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___、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

“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

“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

“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

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

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

(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___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

日,白天。

)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优质教学设计,主要选取了两篇经典文言文教材。

教材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这两篇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句子结构、词汇理解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词汇和表达方式。

2.难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文言文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3.学习任务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文录音:准备课文的标准朗读录音,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提高朗读水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4.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3.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难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2.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板书:伯牙鼓琴生齐读,质疑。

结合注释,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听范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抽读,学生评价。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读准节奏。

2.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向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出示:(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锺子期说:“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锺子期又说:“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4)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四、研读感悟。

1.文中哪句话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画出来,读出你的感动。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提现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入境体会: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感悟:根据“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想象说话。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志在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3.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联系上下文想象: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苦煎熬。

联系上下文思考:“破”“绝”“终生不复”“无足”表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写出了伯牙不再鼓琴的决绝,从中我们体会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欣赏的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苦煎熬的伯牙,最后以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表现出来。

这既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又表现了古人的高尚情操。

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袋”,交流感受。

出示: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思考: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锺子期的死而“终身不复鼓琴”,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和“资料袋”内容,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的话。

4.感悟启示。

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出示: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珍爱友情珍惜知己5.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图片展示《斗牛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师: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笔下的牛无不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幅《斗牛图》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记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简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注意读好多音字“处、好、数、曝”。

3.听范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生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抽读,学生评价。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读准节奏。

2.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④拊掌:拍手。

⑤搐:收缩。

⑥股:大腿。

⑦乃:却。

⑧掉:摆动,摇。

⑨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⑩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出示:(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为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3)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4)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四、研读感悟。

1.学生研读课文,思考交流:(1)牧童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可以看出牧童的什么精神?明确: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2)杜处士对这幅画是什么样的态度?听到牧童的话后是什么反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珍爱)处士笑而然之。

(坦然接受)可见处士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牧童为什么会“拊掌大笑”?引导入境想象:牧童的动作、表情、画上的内容学生表演朗读,代入体会。

明确:戴嵩画的《斗牛图》,两牛牛角相冲,相斗正酣,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

牧童看到这幅画,根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

画作违背了生活实际,所以会笑。

从中也可以看出牧童是一个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4)听到牧童的话,处士也笑了。

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他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试着揣摩人物心理。

明确:杜处士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道理。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个故事的道理?出示: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学生朗读,交流从中受到的启示。

出示: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五、课堂总结。

本课由两篇文言文小故事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主人公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斗牛图》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锺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尤所爱笑而然之斗牛图(掉尾而斗)牧童拊掌大笑谬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教学反思】本课由两篇文言文故事组成,语言凝练,寓意深刻。

教学中在加强学生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感悟,联系资料及生活经验理解内容。

过程中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把握较好,但在朗读的指导及故事口语化讲述阶段做得不够,学生讲故事时过于局限,不能在文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想象,没有做到很好地内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