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纳兰容若

合集下载

写纳兰容若的高考作文

写纳兰容若的高考作文

写纳兰容若的高考作文【篇一: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美丽的绝响――论纳兰性德的词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

但若论才情卓异,令词成就斐然,独成一家,却要数这位满族贵公子。

纳兰词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语出天然,感情率真,时人无从追随。

纳兰性德因为尊贵的出身、短命的一生(仅活了三十一岁)和“天分绝高”(况周颐《蕙风词话》)的才情引人瞩目,正是他,为小令词在清代词坛上弹奏了美丽的绝响。

词在宋代获得成熟发展后,经历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尽管清词的中兴与唐末宋初宋词的兴起有着一些相似的背景,但这一文学样式在清代仍然展现了不同的特点与风貌,象小令词这种体式,经过纳兰性德的五彩笔,将比兴的手法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写景状物更趋细腻,语言风格更显活泼。

词历经清代已渐趋式微,纳兰时期的清词可以说是词发展史上绽放的一次最后的璀璨。

情真,情深,令人回肠初识纳兰,不在历代词选里,在一本武侠小说里(梁羽生的作品《七剑下天山》),叙述一位闯入禁宫的江湖侠女结识了当时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性德字),与之心灵相通,诗词唱和,但苦于地位悬殊,最后侠女挥了慧剑,远走江湖。

故事情节算不得离奇,但嵌于故事当中的几首纳兰小词却让我十分沉醉。

不懂词为何物,甚至不懂词之真义,却能为这些文字构造的某种意境所吸引,这是中国文字的特质,而这几首纳兰词也契合了当时“强赋新词”的少年情怀,因而,象“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沁园春》)、“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摊破浣溪沙》这些词句竟能记诵。

纳兰出身贵胄,是康熙朝相国明珠之长子,其生活经历很平静,除了前妻亡故和几次出使边陲,无多周折。

但他是一个天生敏锐而善感之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此种情形就象是窗外花落,有人茫然无所觉,有人伤春悲秋,而有人则宛如感到此花坠入心波,荡起涟漪,其层次粗微因人而异。

【高二作文】纳兰容若

【高二作文】纳兰容若

【高二作文】纳兰容若“暗觉欢期过,遥知别恨同。

疏花已是不经风,那更夜深清露湿愁红。

”该是怎样的一位佳人才子,使笔下生出如此让人神伤的诗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他不过是一粒沙土,却焕发着灼目的光芒。

纳兰容若,一个诗般的名字,铸就了一个诗一样的人生。

出生在叱诧风云的帝王世家,高贵的身世,尊贵的血统,已是多少人望尘莫及?他就是被众多星辰所围绕的月亮,夺目高洁,却又清雅淡然。

他不愿与百花争奇斗艳,傲然绽放在白雪飘零的寒冬;他不向往烟火燃烧时的绚丽辉煌,却独自欣赏烟火散尽时的薄凉。

传说纳兰容若前世就是一朵佛前的金莲,在回去寺庙烧香祈福时,情不自禁对一个温婉佳人抱以一苦笑。

所以他掉入凡间,而佳人也祖古,为告慰那一朵例如花掉的笑靥。

也许,他们的故事就是或许了的动人。

青梅为广护宫,往来人间跑一回,下起她无力偿还的,终就是翩然离开。

纵是岁影游走,也无法说服居住那妩媚的倩影。

她就是他的青梅表妹,他就是她的冬郎表哥。

纤尘不染、温婉韵致的佳人,风流倜傥、英气勃发的才子,本就是极品。

院外的纷嚷嘈杂,却丝毫不触及青梅的恬静淡雅,她倚着靠椅,任凭暖阳映照在娇艳的脸庞,庭院里的花朵悠然地轻吐芬芳。

飞针走线,丝绢上,一朵并蒂莲,悄然盛开。

如此情景,不得不让容若为之深深沉醉。

然而,相交线只能相交,却永远无法重合。

纵然他们拥有了一段未曾开始就已结束的恋情,终是要想着各自的方向,独自行走。

再多的情缘,再多的牵连,却是因为身份的高低贵贱之分,转眼化成灰烬。

一个是权倾朝野的宰相之子,一个却是寄人篱下的普通女子。

作为母亲的觉罗氏,自然不允许这门婚姻的美满。

青梅被送入后宫,成为皇上的宠妃。

可她再也不是那个笑若梨花的女子,她只是一只哑了嗓音的蝶,折伤了翅膀,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悲伤地活着。

香囊上的并蒂莲,依旧绚烂,只是多了些感叹。

感叹过去的日子例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感叹曾经的两情相悦,却终就是天各一方。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过往的记忆,纵然流连忘返,在现实的冲击下,幻想着的美好,依旧是不堪一击。

纳兰容若作文(5篇)

纳兰容若作文(5篇)

纳兰容若作文(5篇)【第1篇】聆听纳兰容若(790字)“谢却茶,一片明月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蹄,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题记月下,他举杯独酌,轻轻吟诵着这首诗,声音略有些微哑,这是唇与齿之间摩擦的效果,与旺盛而暗哑的风声相应,通过这被忧伤漫透的词句,在纳兰的脑海里谱出了奇特的旋律,永垂不朽,熠熠生辉。

在纳兰的记忆里,那如同被风儿吹落的枫叶一般的往事,遗失了便是永远的遗失了,唯有这首<酒泉子>是永恒的,有如昏黄暮色犹水的诗篇,流泻至心底的每个角落。

他低着头,散乱的长发间,只留出一双暗淡的眼眸,像是变伤的旅人,静观着世间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人们都说纳兰之所以为纳兰并非因他出众的才华,仅是因为他高贵的出身,仅此而已。

可是,透过那些温婉如水的此举,我却能够看到摇弋的佛灯,清亮的光芒以及漆黑的窗棱,正如他所写:“正是轱辘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而他,纳兰性德,满清的高贵男子,独守窗边,背影落寞的不可言喻。

清冷华丽的词藻,字字有血,句句含泪,书写对红颜知己的怀念以及对过往的追思。

幸好,这有着奢华却悲苦一生的男子,早在几百年前便脱离了苦海,化作天空中的一颗繁星,微笑抑或缄默的看着尘世间继续上演的悲欢离合。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他的悲剧,全部都融入他所写的词中,让世人可以通过这用心而作的词句感受他的内心,此刻,这一首首动人的词句,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是我的,是你的,那充满高高在上的爱的世界中,凝结着透明的泪。

他静静的坐着,静静的喝酒,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知道么?那是他生命中最为美丽温和的岁月。

不必多言,只是静静的聆听那仿佛可以与黑暗化为一体的忧伤。

孤单而悲伤的清晨,纳兰默默的看着眺望落单的候鸟,心中苍茫不已。

他看着窗外那绽放的如火的牡丹花,微笑。

放下他的词集,望着窗外,微风轻拂我的发丝,聆听,我怀着虔诚的心,默默的聆听且回味着纳兰容若。

【第2篇】时间之外的纳兰容若(1500字)读书时代,一位姓毛的美学老师在闲谈中一往情深地向我们推荐纳兰容若这个人物。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柔情侠骨之士――纳兰容若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柔情侠骨之士――纳兰容若

柔情侠骨之士――纳兰容若柔情侠骨之士――纳兰容若纳兰容若,一代名词人,总以一个优柔情殇,温润如玉的公子形象为人们所记住,但其实,他不仅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也有侠骨豪情的一面。

本文将从其情感故事和所作诗词切入浅谈纳兰容若的两面。

“一生一代一双人”“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提起清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想必许多人第一时间在脑海闪现的就是这几句名句吧。

纳兰,名性德,字容若。

于顺治十二年生于京师明珠府,是个正统的满族八旗子弟。

纳兰容若本名叫成德,只是在他20多岁时为了避皇太子的名讳,才改名叫性德,但在他的很多词作中,他还是以成德自称。

纳兰容若是个才子,正像年幼般的仲永,很小便可吟作。

更有王国维如此称赞:“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生于贵胄之家,在他短短的三十一年人生之中,家世煊赫,仕途亨通,名满天下。

按理说,他是上天的宠儿,然而在感情方面,他却是个人间惆怅客。

在正史中,纳兰有妻子卢氏、官式、有妾颜氏,还有江南才女沈宛作红颜知己。

但在野史中,不少人说纳兰的初恋其实是他的表妹纳喇惠儿。

两人青梅竹马,,在成长的嬉闹中,萌动了情愫。

年少的二人过着甜蜜的日子,却不知现实有多残酷:纳喇惠儿最终被选秀入宫。

宫墙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少年与少女之间脸红的悸动和最美好的情感成了泡影,纳兰容若写下了多年后传颂街巷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其中,“浆向”“药成”两句分别用了裴航乞药、嫦娥奔月的典故:裴航路过蓝桥时求饮,与递水的女子云英一见钟情,过上幸福日子;嫦娥偷食不老药,独自飞升月宫,守千年孤寂。

这两个典故,即使纳兰容若此时矛盾内心的表现,又是表妹入宫前后的生活象征。

也许是这份感情太过美好,纳兰为了再见一次表妹,竟赌上性命,扮成僧人入宫。

幸好他赌赢了,见到了表妹最后一面。

再谈起纳兰容若,不得不说他是浊世的佳公子,他年少有才,却视勋名为糟粕,生为满族人却痴迷汉族文化,喜交汉族落拓文人。

高考作文素材:清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

高考作文素材:清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

高考作文素材:清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高考作文素材:清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增加作文的文化色彩,一个比较讨巧的办法是熟读一位作家,对他(她)的生平,语言风格,思想境界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在作文(前提是题目较切合)中围绕这位作家展开,这样比起铺天盖地古今中外的引用要显得更为新颖深入。

纳兰算是比较“冷”的一个人物了,因此相比于写“滥”了的李白苏轼陶渊明们,一篇关于纳兰的情真意切文辞出众的文章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欣赏,比如下面这一篇:纳兰是寂寞的。

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

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

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

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

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诚然,作为高中生要读透一名作家几乎不可能,但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题目与素材的关系,通过适当化用,将自己对作家的情感与认识酝酿成一篇文质兼美的高考作文,还是可以办到的。

【生平介绍】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人生高考满分作文

人生高考满分作文

人生高考满分作文人生高考满分作文1纳兰有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很喜欢这句诗,我的朋友梅和芳也一样喜欢。

我们喜欢这句诗所透出的单纯。

但是我们却不清楚纳兰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相反,我们感谢人生不复初见,才让我们有机会在相遇之后还能相识相知。

我想,其实我们会喜欢这句与我们的想法相悖逆的诗,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它的创造者是纳兰吧,纳兰可是我们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了。

之所以叫他纳兰,是因为梅叫他成德,芳叫他性德,而我叫他容若。

不同的称呼对我们的友谊来说是一个不和谐的音调,所以我们便统一意见,叫他纳兰。

对此,我还常拿梅和芳来开玩笑说,梅、芳、纳兰,凑在一起谈笑,讨论着各自心目中的纳兰。

我们还将现代的明星与纳兰对比,看看如果是拍电视剧,谁最适合扮演纳兰。

但最终我们还是没能给纳兰一个真身,因为我们觉得纳兰定是一个淡然恬静的男子,而现代的明星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拥有这气质。

正如纳兰的三个名字一样,成德显实,所以梅为人很踏实;性德显细,所以芳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我则如容若一般,沉稳、安静。

我们三个不同性格的人凑在一起了,生活突然就变得明朗起来。

虽然我们之间有过争吵,但总会有人率先认错,再和好如初。

我们就好像是被切割开的扇形又重新组回了完整的圆形。

我们用自己最好的一面去弥补对方的不足,梅用她的踏实照顾我和芳的.大大咧咧;芳用她的细腻心思排解我和梅内心的苦恼;而我则在梅和芳需要一个聆听者的时候,默默地坐在她们面前。

我们三个人的关系,到底好到了什么程度,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只是穿过同一条裤子,吃过同一碗饭,挤过同一个被窝,然后再一起做过许多好事坏事……这样的关系,我觉得应该不能用“好”来形容,应该是“交心”。

我们都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对方,丝毫不怕自己的心被伤害到。

我以为我们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哪怕到了垂暮之年,我们还能在一起谈论自己走过的一生,谈论自己的家庭,一起分享我们的幸福,以及一起回忆过去的种种。

可是,美好的梦想似乎总是被用来打破的。

【高一作文】纳兰容若,重21克 高中随笔900字

【高一作文】纳兰容若,重21克 高中随笔900字

【高一作文】纳兰容若,重21克高中随笔900字纳兰容若,字容若,号金谷。

清代诗人,书法家,以词章而闻名。

纳兰容若一生的诗词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纳兰词》。

这套词集文学价值非常高,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

纳兰容若的词章意境深远,情感真切,包含了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纳兰容若的词集《纳兰词》中有一首《韶华》:“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春迟。

惟有梨花吟,到君心上。

”这首词反映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岁月的留恋,也代表了词作者对于自己人生的感慨。

纳兰容若在世时经历的诸多苦难给他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也纳兰容若的词多半是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情感。

而他的词章在透露出富有情感的也包含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哲理和智慧。

词中的“韶华不为少年留”就是深刻的体现了人生短暂的哲理。

纳兰容若在词中以梨花比喻光阴,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梨花美丽的向往之情。

《纳兰词》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它在典型表达人生苦短的同时也显现了纳兰容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套词集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人生智慧的精品。

每一首词都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在这些词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纳兰容若的词章秉承了宋词的传统,抒发的大都是个人感情和生活态度。

他却赋予了宋词新的内涵和意义,给传统的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他的词章不仅唱响了自我感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纳兰容若所创作的《纳兰词》虽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却是永恒的。

纳兰容若的文学创作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纳兰词》更是不朽的文学珍宝。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在今天,我们读纳兰词不仅是为了感受纳兰容若的才情,更是为了在文字里品味他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书写了一个词人的人生感悟,也是对时光的感伤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高中议论文作文:一生最爱纳兰词

高中议论文作文:一生最爱纳兰词

一生最爱纳兰词一个人,一段往事,一阕词,半盏流年。

_____题记对于纳兰容若,我一直是喜欢的。

因而一直觉得在一个恬静的午后,手捧一杯香茗,寻一本纳兰词,找一处幽静的地方,静静地品,细细地看,是最惬意不过的了。

喜欢纳兰容若,或许是因为爱追随着他的脚步和他一同去看那些令人如痴如醉的山山水水。

他说:;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你看,就连那么普通的村庄,在他笔下却犹如一副柔美安谧,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

他说:;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

;因为这句诗,边塞的漫漫黄沙从此在我脑海里消失不见。

为了他,我愿看狂风不歇,落叶萧萧落尽。

喜欢纳兰容若,或许是因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他思念表妹,他说:;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

;他是那么心心念念地怀念着同自己一同长大的表妹,以至于连梦里都是她。

梦醒了,他说:;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她怀念亡妻,他说;欲眠还展旧书时,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这是他在妻子逝世后的念念不忘,是他对当年仙侣生活的怀念,亦是他对这份恋情的矢志不渝。

喜欢纳兰容若,或许时因为他对朋友重情重义。

在朋友严绳孙归隐无锡后,他仍然坚持和朋友保持联系,从京城寄去自己的思念唱和之作。

他羡慕老友悠然自得的情趣,他说:;藕荡桥边理钓桶,苎萝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社太从容。

;他还说:;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

;尽管分隔两地,容若却仍旧想象着严绳孙南归之后的情致___时光可以慢慢流逝,任他日暮,看云走山闲,随风而卧,听凭鸟啼花落。

这便是我所钟情的纳兰容若。

我爱他落拓无羁的性格,爱他天生超逸脱俗的秉性,爱他功名轻取的潇洒,爱他落笔成章的才华…他不过是在这时间走了一遭,享尽这人世繁华与颓败,淡淡的冷观红尘,来了又走。

他走了,所有的爱恨情仇一并成空,只留下那些在书页案头,市井街巷里流淌的诗句,供我这般的愚笨闲人徜徉其间,寻觅着他的踪影,品味着自己的人生。

此生最爱性德。

此生最爱纳兰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纳兰容若【篇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2009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2009高考浙江作文: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大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之一:归情我到底该用怎样的情感,掺杂多少理智,才能将这份深植入每朵灵魂深处的情感说清道明。

十六岁那年出远门,怀揣新鲜感飞至大陆另一端去寻访未知的世界。

彼时还未理顺心情,只当是一次游历,所以心情愉悦地在异地街头说着外语过着外国人的生活。

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街头无人陪同,周围的人语言不通,满世界都是陌生的字眼。

脑海中突然泛起了韩少功在法国的挣扎——“全世界都是法语、法语、法语而我的心,却在归途??”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挣扎在内心的乡土情结有多么强大,那种归情,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最完美的体现。

十六岁的我在归情中懂得了我对故土的热爱,也让我突然领悟了上一辈的离乡之人的愁思之源。

当我看见年近古稀的余光中老人坚定地在厦大校庆上朗诵他那广为人知的诗作《乡愁》时,不知不觉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当我看见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在传递火炬时的护跑,我仿佛看见了五星红旗之下一颗颗忠贞的赤子之心向着太阳灼灼燃烧??归情,这份深沉的爱,在思乡之子的心中沉淀酝酿许久的岁月里,撑起一个民族不败的雄姿。

所以,我想我是懂得索尼尔仁琴在归国那一刹的沉默的,我懂他在那份悲欣交集的归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激动与哀叹;所以,我想我是敬佩钱学森的,敬佩他“岂以祸福避趋之”的勇敢的大义,更敬佩他身上那附属着的中国人的傲骨。

是那一份落叶归根式的归属感集聚了人心的力量,才能让索氏在俄国灰暗天空中树起精神孑立的一帜,才能让我国的军事科学方面有了重大成就,从而推进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懂得这份纯洁的归情,让生命最初最美的回忆常在我心;深藏这份厚重的归情,让民族最强最醇的牵引常系我心;释放这份归情,这份属于每一个有爱的灵魂的颂歌。

记住,这是你对你故乡的热爱,也是故乡的人对你远远轻轻、真挚无声的挂念和祝福??200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归依那份敬畏余秋雨曾说:“浪漫的法国人以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严肃的德国人在谦虚中用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

”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颠覆过来的毛病。

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处?行走人生,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在出版界、影视界,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

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孙悟空成了好员工,各类切割、拼凑的另类书籍在畅销热卖区总能找到席位。

人们以此娱乐着,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娱乐贱卖着自己的灵魂。

如果一片叶子烂了,那无关痛痒;如果树上到处是烂黄的叶子,那就应该反思这棵树了。

颠覆戏说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

我们用荒诞的颠覆迎合流行的口味,我们用冷漠的嘲弄掩饰浮躁的内心。

“现在的愚蠢,不是指无知,而是指对流行观念的不思考。

”我们灵魂坚守的土壤若被侵蚀,我们只好迷失。

无论我们走到何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文化践踏,不仅仅是愤世嫉俗,我们要做的还有自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文化消费者。

我们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脚下,我们就不会因为些许风雨、些许蛀虫而干枯发黄。

心存敬畏,我们就能找到人格坐标的原点。

只有经济利益而没有社会责任,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文化责任,虚伪泛滥、矫揉造作的文化创作必然会离真正的文化越来越远。

由此想到了陈寅恪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归依那份敬畏,找到心灵的根,我们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

文化良知这棵树,需要我们一起呵护。

如果环境有些许污染,就让我们用肺来净化空气。

这种文化道义,我想义不容辞,这才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要因社会丑陋而悲观失望,不要摧垮人们的信心,我们要做的是对内心的邪恶充满警惕。

首先,浮躁成为颠覆的理由;然后,颠覆成为浮躁的借口。

愿善良的人走出这样的“颠覆怪圈”,时时心存敬畏,任它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

【点评】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高考佳作。

面对物质利益大潮下的文化颠覆、文化践踏,作者“不仅仅是愤世嫉俗”,而且“自我反思”,寻求心灵之根——敬畏“文化良知”,表现出一个善良人的“文化道义”。

题目“归依那份敬畏”,点亮了阅卷者的眼睛。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

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

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

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迸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

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

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同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

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

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

我怀念故乡的老屋。

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

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

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

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

”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满分作文之三:脉脉乡情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

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

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

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

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

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

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

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

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

”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

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问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

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脉脉乡情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

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

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

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

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

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地)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

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地慰藉。

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