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滁州的佛教兴衰与教派

合集下载

滁州的文化遗产的介绍

滁州的文化遗产的介绍

滁州的文化遗产的介绍
滁州,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以下是滁州的一些文化遗产的介绍:
1.琅琊山风景区:琅琊山是滁州的标志性地标,也是道教名山之
一。

山上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文化景观,如灵岩寺、天柱峰等。

这些寺庙和景点反映了滁州的宗教文化和历史。

2.滁州古城:滁州古城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城墙、
城门、古街巷等。

古城区域内有许多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
如钟楼、阅江楼等,展现了古代城市的风貌。

3.汴塘古镇:汴塘是滁州的一个古老水乡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独特的水乡文化。

古镇的建筑风格、古街巷、水系等都反映
了中国江南水乡的风情。

4.严复纪念馆:严复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文学家、翻译家,出生于
滁州。

他的家乡设有纪念馆,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
以及他对近现代文学翻译的贡献。

5.滁州书院:滁州曾是古代文化名邦之一,有许多著名的书院。

其中的滁州书院是明清时期的一座重要私立书院,是中国四大
古代书院之一。

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滁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

在这些遗产的基础上,滁州不断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吸引着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古老而独特的滁州文化。

唐宋明清的佛教与民间信仰

唐宋明清的佛教与民间信仰

唐宋明清的佛教与民间信仰唐宋明清四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与民间信仰得以广泛发展的时期。

佛教在这些时代中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同时也影响了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唐宋明清时期的佛教与民间信仰,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皇室对佛教持支持态度,许多皇帝都亲自供奉佛像,修建佛寺。

佛教高僧如玄奘、鉴真等也通过长途跋涉,前来中国弘扬佛法。

在该时期,佛教的影响力与地位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宋代,由于士人思想的转变和政治的干预,佛教的地位受到了相对的削弱。

宋神宗曾下令禁止佛教兴办僧舍,导致一度出现佛教寺院大量减少的情况。

但是,由于民间信众对佛教的信仰仍然坚定,佛教并没有完全消失。

不少佛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通过寓法于徒的方式,融入到当时的社会中。

同时,佛教的禅宗在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当时士人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

明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转折点。

明太祖朱棣在登基后,命令关闭了大量佛寺,收回了佛教的土地财产。

此举导致了佛教的衰落,佛教徒被迫走上了隐修之路。

然而,随着明代中叶宗教政策的松动,佛教得以重新复兴。

此期间,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院,佛教再次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代晚期至清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剧变,佛教与民间信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间信仰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清代的《水浒传》中,描绘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对民众干预生活的情景。

同时,民间信仰也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佛教寺院被赋予了民俗信仰的色彩。

总的来说,唐宋明清四个时期的佛教与民间信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佛教在这些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政治、文化和思想的表达载体,也是民众心灵寄托的对象。

而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宗教信仰形式,与佛教的发展和变迁密不可分。

它们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宗教面貌。

明清时期徽州佛道教生存环境透视

明清时期徽州佛道教生存环境透视

道教的生存发展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 , 徽州极具灵 异 之 自然载 体 , 佛、 道教 在 此 立 足 和传 播 也 就有 了
依 凭所 在 。
而上 , 十余级不盈一亩 , 刀耕火种 , 望 收成于万一 ,
深 山穷 民 , 仰 给杂 粮 , 早 出偕耕 于 山 , 耦 樵 于林 , 以 警狼 虎” u 1 6 o 4 。然 寺 庙 僧 人 未必 有 此 顾 虑 , 虽然 “ 僧 人 人 务农 , 庵 中多农 具 , 虽 庵 如农 家 , 服 田力 穑 , 禾
重视之程度 , 一些理学 的忠实信仰者认为“ 释老二
氏 同祸 天 下 , 而 人不 知 老 氏之 罪 甚 于释 者 ” 『 1 ‘。 因此对佛道信仰多有排斥 , 对 游 食 僧 道 与 无 籍 流
技 术 流娼 视 为 等 同 , 并 对其 严 行 驱 逐 以保 地 方 掩” 卷 二 , 足见其生长条件之好 。若有足够 的水利条 棍 、 件 就可 以使寺庙 的生产达 到一定的规模 , “ 袈裟池 宁 谧 。许 多家 谱 家规 也 对 宗 族 子弟 与 僧 道 的交 以保家族和谐稳定 。这样 , 儒家信 在本寺祖堂前 , 其水三尺许 , 方 围丈余 , 岁旱不涸 , 流行为进行约束,
人性 ” 、 “ 心性” , 又使得传人 中国的佛教 渗, 倍于他属。……虽经卑县停征息讼 , 亲随本府 儒学之重 “ 人性” 、 “ 心性 ” 理 论 的影 响u 。同时 , 竭诚 步祷 , 尚未 大沛甘 霖 ” 。为求 风调 雨顺 , 祈 求 不 能 不受 此 “ 政 治联 佛道 神灵 成 为徽 州官 民 的一个 重要 选择 , 而佛道 界 我 国宗 教文 化有 两个 特 点之 一就 是 与学术 、
灾 加 之 于此 种 局 面 , 无异 于 雪 上 加霜 。不 过 , 对 徽 们 努力 所 产生 的效果 极 为有 限 ” ” 。 因为在 儒 、 释、

第三讲隋唐佛教的繁盛和衰微

第三讲隋唐佛教的繁盛和衰微

吴越佛教
唐末五代,随着文化逐步向南转移,佛教也受到南方 各国帝王们的保护和支持,继续广泛而又稳定地传播。 南方十国的佛教,以吴越、闽、南唐诸国为代表。 吴越诸王以杭州为中心,大力提倡佛教,使这一地区 逐渐成为佛教的一大中心。 吴越诸王中奉佛最热忱的是忠懿王钱俶。据传,当周 世宗整饬佛教时,他曾制8万4千铜塔,中间封藏《宝 箧印陀罗尼经》刻印卷子,颁发境内。又以杭州为中 心,兴建大型寺院数百,招揽当时全国的佛教精英, 其中突出的有德韶、义寂、延寿等。 延寿的《宗镜录》保存了大量唐代各宗的思想资料, 评述了他们的教义,体现了作者以“心”为宗,调和 禅教二家的愿望,受到钱俶的特别重视。
(3)中国佛教宗派
背景
1.陈、隋之际,是政治上由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 转变时期,天台宗首先在此时建立起来。 ⒉隋唐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使以往南北 各有侧重的佛教信仰得以相互补充、融合。 ⒊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已具相当规模,隋以后又有 新的发展。寺院经济不但强盛,而且稳定,使提倡某 一佛教思想的学者可以长期定居,研究教理,教授学 徒,形成别具风格的僧侣集团,参与争取群众,争取 统治者支持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隋唐的诸大寺 院,也是国家重要的学术中心。 4.南北朝以来,由于译经浩繁,种类杂多,致使歧义 纷出,师说林立。为调和各类佛典之间的矛盾,克服 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南北朝时已出现了判教的作法。
2.宋代佛教的“世间”化
世俗化是中国佛教的总趋向,流传到宋,则增 添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就是从泛泛地提倡救度 众生,转向实际地忠君爱国;从泛泛地主张三 教调和,转到依附儒家的基本观念。 佛教各宗以禅宗发展最盛。编纂“灯录”和 “语录”成了宋代禅宗的主要事业。 宋初延寿,曾力图改变唐末五代普遍流行于禅 宗中的放任自然、不问善恶是非的风气,提倡 禅、教统一、禅与净土统一,要求佛教回到世 间,参与辅助王政上去。 北宋初年天台宗的“中兴”

参观滁州南谯太平庵的感受

参观滁州南谯太平庵的感受

参观滁州南谯太平庵的感受篇一:滁州南谯太平庵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太平街,是滁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有幸参观过太平庵,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和拓展: 太平庵的建筑格局严谨,保存完好。

庵内有多座殿宇和僧房,其中最大的殿宇是天王殿。

天王殿内供奉着天王形象,周围则是各种佛教题材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佛教文化的魅力。

在太平庵,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氛围。

庵内有许多佛教信徒,他们虔诚地信仰着佛教,并为信仰而努力奋斗。

你可以向他们请教佛教问题,感受到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太平庵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庵内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人撰写的石碑、石刻、铭刻等,这些文物展示了古代滁州的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

此外,庵内还有一些传统的佛教文化活动,如佛教讲座、禅坐、冥想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

参观滁州南谯太平庵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太平庵的建筑和文化历史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古代滁州的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

此外,太平庵的佛教文化活动也让人感受到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文化。

篇二:滁州南谯太平庵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位于滁州市南谯区琅琊山脚下。

太平庵建于唐代,历经多次维修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

当我来到太平庵时,我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寺庙的外墙涂有金黄色的涂层,显得分外明亮。

走进寺庙,宽敞的内部空间让人感到宁静和祥和。

在寺庙的庭院里,我看到了一棵高大的银杏,它的枝叶繁茂,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在寺庙的大殿里,我听到了美妙的佛教音乐,感受到了宁静的力量。

大殿里的佛像栩栩如生,让人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

在寺庙里,我还看到了许多佛教信徒,他们神情虔诚,默默地祈求着神灵的庇佑和帮助。

参观太平庵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佛教教义的力量,感受到了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也感受到了人们信仰的力量。

滁州历史文化名人

滁州历史文化名人

1、朱权(1378-1448):自称大明奇士,别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臞仙,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卒谥献,世称宁献王。

明代戏曲家,博学多艺,擅长鼓琴,喜爱戏曲,信奉道家思想。

自称作杂剧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种。

朱权的戏剧理论著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和《琼林雅韵》3种。

后两种已佚。

《太和正音谱》2 卷,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是一部影响后世较大的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兼及戏曲史料的著作。

2、憨山(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紫柏,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

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

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

憨山在广东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圆寂。

享年七十八岁。

3、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所著《儒林外史》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杰作,另著有《文木山房集》;4、王贞仪(1768-1798):字德聊,天长人,居江宁,清代杰出的女学者、女诗人、科学家,对天文、气象、地理、数字、医学、文学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信仰,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

从东汉时期开始,在中国开始兴盛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入世佛教,也就是教育世人如何生活,如何修身养性;后期为出世佛教,更多地强调追求涅磐、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四谛”,即苦、集、灭、道。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唐代的诗歌,往往带有佛教的哲学思想。

道教是中国独创的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

它发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其核心思想是“道”,指的是永恒的宇宙意识和宇宙的运行规律,同时追求自我心灵的宁静与超越,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教不太注重礼节教条和仪式,讲究的是心灵的修养与自然与宇宙的和谐。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哲学思想上,也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如唐代画家吕温的画作,给人一种清新朦胧的宁静感。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与儒教并称为三教。

它们都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文化,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虽然有所冲突和竞争,但也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例如,佛教中的禅宗和道教中的道家思想,在相互融合中产生了禅道并进的文化形态,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佛教和道教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佛教尊重孝顺、群体共生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道教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医学相吻合,起到了互相交融的作用。

总之,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影响仍在延续,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滁州定远观寺杨氏族谱

安徽滁州定远观寺杨氏族谱

安徽滁州定远观寺杨氏族谱在安徽滁州的定远观寺中,保存着一份珍贵的杨氏族谱。

这份族谱记录了杨氏家族的历史和血脉,是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和价值的宝贵遗产。

杨氏家族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他们是当地的一支重要家族。

族谱中记载了杨氏家族的祖先杨氏定远,他是定远观寺的创始人。

杨氏定远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滁州定远观寺修行并弘扬佛法。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族人们将他的名字作为家族的姓氏,并将族谱保存在定远观寺中。

族谱中详细地记载了杨氏家族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仅是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研究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族谱,我们可以了解到杨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除了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外,族谱还记录了一些家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例如,杨氏家族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和孝道。

族谱中记载了许多家族成员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子女的教育。

这些故事和价值观念传承至今,成为杨氏家族的重要文化传统。

族谱中还记载了杨氏家族的重要贡献和事迹。

有许多家族成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为家族争光,也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事迹不仅仅是家族的骄傲,也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氏家族的规模逐渐减小。

许多家族成员离开了滁州,迁往其他地方。

族谱中记录的家族成员也逐渐减少,有些信息甚至已经失传。

这使得族谱的保存和传承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保护和传承族谱,定远观寺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

他们致力于族谱的修复、整理和数字化,以确保族谱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同时,他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家族活动,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杨氏族谱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杨氏家族的记忆,也是滁州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族谱,我们可以了解到杨氏家族的兴衰历程,感受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族谱的保存和传承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家族的纽带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滁州的佛教兴衰
皇甫山人
三国时期,滁州境内尚无县以上建制,为吴地。

吴主孙权佞信佛教,滁境始建佛教寺庙。

清康熙《滁州志》载:滁人潘运皞(清顺治六年进士),于西山蚕寨寺(今南谯区施集镇丰山村境内)旁断石桥上见甃砖,上有“赤乌二年”字样。

“赤乌”为孙权年号(公元238-251年)。

来安白塔寺的白塔(因遭雷击,倒塌三层,仅存半个塔,后称半塔)建于“赤乌”元年。

到了唐代,佛教已在滁州逐步兴盛起来。

州城内的兴寿院(后周显德年间易名龙兴寺)、开化寺(宋代易名乾明寺),常山岭(今常山乡)的闲林寺等寺院均建于这一时期。

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命僧法琛在琅琊山建寺院。

唐代宗李豫为其赐额“宝应寺”。

寺院规模宏大,时为江北名寺。

宋代,滁州的佛教进入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命滁州知州胡琉扩建宝应寺,并建御书阁,内藏“四朝御书”。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炅为其赐额“开化禅寺”。

僧慧觉,广照为该寺住持,前来参学寓席的僧尼多时达500人。

这个时期,滁州兴建的寺院渐多,较著名的有黄山寺,白云庵,普贤庵,天同院,上陵寺,黄悦寺,龙蟠山寿圣寺和光孝寺等。

北宋末年,宋徽宗佞信道教,排斥佛教。

政和七年(1117年)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置神霄玉清万寿宫。

是年,滁城光孝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为道教所用。

宣和三年(1121年)复为佛寺。

南宋时,国家时宁时乱,佛教也随之兴衰。

建炎三年(1129年)滁州城内的龙兴寺,光孝寺和琅琊山的舍利塔,毁于战乱。

嘉定年间(1208至1224年),城南15公里(今乌衣镇境内)建法华寺。

南宋末年,金兵、元兵多次攻占滁州,又有一些寺庙被毁。

元代中叶,滁州佛教才稍有复苏。

先后在城西北大柳树(今大柳镇)建观音庵,皇甫山建弥陀寺,沙河集西北建盈福寺等。

这些寺庵均远离城镇,规模较小。

元末战乱又起,琅琊山开化禅寺,黄悦寺等均遭毁坏,佛教复趋萧条。

明初,太祖朱元璋佞信佛教,滁州佛教也再次兴盛。

洪武六年(1373年)重建琅琊山开化禅寺。

明代中期,恢复、兴建寺庵逐渐增多,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

万历元年(1573年)南太仆寺卿陆光祖捐俸倡修龙兴寺,使之成为滁阳寺刹之冠。

明末,民间信佛之风盛行。

此时,僧人农禅并举,“乱石都成佛,穷僧半作农”。

因僧尼教量增多,缺乏管理,非礼枉法之事亦有发生。

清代,滁州佛教寺院先后兴建有100多处,遍布城乡,且均有田产。

佛教在滁民间广为传播,遇有祭祀、丧葬等活动,常请僧人做法事。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僧皓清见琅琊山
开化禅寺日久颓废,托钵奔走浙江,广东诸省,募化巨金,重建寺院,改名为开化律寺。

传南山律宗,并开坛放戒,僧众云集,多时达800余众。

咸丰三年至咸丰八年间(1853-1858)。

太平军多次攻克滁州,其间开化律寺,九莲峰庵等被毁。

之后,龙兴寺、弥陀寺等均废圮不兴,滁州佛教凋蔽益甚。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滁州为滁县。

此后,滁境佛教又有衰有兴。

自唐代以来,古滁州佛教先后流传过禅宗、净土宗、律宗等宗派。

唐大历六年建的琅琊山宝应寺,即为禅宗道场。

唐宋两代,禅宗在滁州最为兴盛。

北宋初改额开化禅寺,住持僧慧觉、广照为南传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世传人,其广嗣多分布于江南,影响甚广。

南宋时,滁州黄悦寺、延塘广福寺、光孝禅寺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均先后改为禅宗道场。

明代,虽然禅宗、净土宗派在滁州都有流传,但净土宗则广泛传于民间,影响较大。

清嘉庆年间,重建琅琊山寺院。

易名为开化律寺,僧皓清为南山正宗古林第八世,传南山律宗。

自此,律宗在滁州盛极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