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和慈善的区别
志愿服务工作基础知识

志愿服务工作基础知识一、志愿服务工作基础知识1、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
志愿者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
在台湾,志愿者称为“志工”。
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
2、如何才能成为志愿者?由本人向所在地的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或在所在地志愿者组织设立的志愿服务站申请、登记,并填写必要的表格,写明自己的姓名、年龄、特长、职业及可参加活动的内容、时间等基本情况。
志愿者组织在确认申请人具备志愿者的条件后,要提出审核意见并通知本人.二、注册志愿者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注册志愿者?注册志愿者是指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在共青团组织及其授权的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2、志愿精神是什么?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3、志愿者标识是什么?注册志愿者标识(通称“心手标”)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又是英文“Volunteer”的第一个字母“V”,红色,图案中央是手的造型,也是鸽子的造型,白色。
标志寓意为中国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表达“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和“团结互助、共创和谐”的主题。
4、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和国际志愿者日分别是哪天?每年3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
5、注册成为志愿者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年满十八周岁或十六至十八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十四至十八周岁者,须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学生申请注册的,按所在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家族传承】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的异同

【家族传承】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的异同⼀、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的相同点从涉及内容的⾓度看,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基本可以等同⽽论。
例如,《慈善法》第⼀条和《信托法》第六⼗条都规定了扶贫、济困、救助灾民、救助⾃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发展教育、科技、⽂化、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维护⽣态环境以及发展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内容。
⼆、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的不同点(⼀)法律依据不同慈善信托依托《慈善法》,主要⽬的是发展慈善事业,保护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公益信托依托《信托法》,主要⽬的是调整信托关系,规范信托⾏为,保护信托当事⼈的合法权益。
前者侧重慈善事业,后者强调信托关系。
(⼆)法条定位不同《慈善法》中提出“慈善信托”的⽬的主要是为阐明慈善⾏为的⼀种组织形式,即从慈善财产的受托⼈⾓度将信托作为选项之⼀:“慈善信托的受托⼈,可以由委托⼈确定其信赖的慈善组织或者信托公司担任。
”⽽《信托法》中“公益信托”则是从信托⽬的出发,着重阐述公益信托与私益信托的不同和区别。
(三)实操门槛不同严格来说,慈善信托可以更多从社会、伦理⾓度去理解,公益信托则更多从法理和制度的层⾯去运⾏。
例如,当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信托的受托⼈时,其受益⼈完全有可能是已经确定的某⼀个或者某⼏个贫困、孤⽼、病残或者优抚⼈员,这在⼀般慈善活动认知中⼏乎是⽆可争议的惯例。
但按照公益信托的规范,公益信托中的受益⼈必须是社会公众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不是委托⼈特别指定的⼈。
换⾔之,如果以特定的某⼀⼈或某些⼈的利益为⽬的⽽设⽴的信托,即使这些⼈属于贫困病残⼈⼠,也不属于公益信托。
因此,在《慈善法》范畴内的某些信托形式可约定俗成的称为慈善信托,但却⾮严格意义上的公益信托。
本⽂参考⾃邢成:《慈善法》下如何定位公益信托展业前景,侵权删。
公益和慈善的区别与联系

公益事业: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
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体育娱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
公益事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外在性。
属于公益事业的部门和企业及其活动一般处在直接生产过程、个别经营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外,独立存在、并行运转,并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
②社会性。
大部分公益事业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建设,资金依靠国家财政解决,投资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③共享性。
公益事业的服务是为许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
④无形性。
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服务,而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
⑤福利性。
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带有很大成分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性质。
公益事业的建设、经营和管理一般分为3类:①由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并从中实现资本的周转获得一定利润的纯营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如电力的生产和供应等。
②由国家投资、建设,并交给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共交通公司等。
这类公益事业的投资额较大,使用期较长,并且带有一定成分的福利性质。
③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组织或责成有关机构直接经营和管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园、游泳池、中小学校等。
这类公益事业福利性成分较高,营业收入较低。
慈善事业: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
其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
慈善事业常常采用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构统称为慈善团体,如1949年中国民间举办的各种慈善堂(如育婴、养老、恤孤、习艺、施医、施药、赠棺、赈灾等组织),国外的慈善学校、救济院、慈善姊妹会,以及现代的各种社会福利院、国际SOS儿童村、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
在现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慈善基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研究或服务项目,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形式。
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

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自古以来,慈善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善良和友善的角度来看待人类行为,慈善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最好方法之一。
它可以帮助社会中的贫穷、孤独、弱势、受到歧视的人或群体。
众所周知,慈善活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方式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捐款、义卖或其他形式来实现。
本文将讲述慈善活动和社会公益的重要性,探讨慈善活动和社会公益的区别,并分享一些备受推崇的慈善活动实例。
慈善活动的重要性慈善活动在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是一种展示爱心和善良的社会活动,可以协助社会中的弱势人群。
帮助弱势人群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富人和大企业可以把这个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而慈善活动正是可以让富人和大企业展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
通过捐款、提供物资和义卖等活动,他们可以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
除了帮助弱势群体之外,慈善活动还可以增加人们的彼此关爱和友好的感觉。
这反过来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提高社会幸福感和团结性。
同时,慈善活动可以增加人民的信任感和减少反感、抵制公共机构的感觉。
这有助于维护公共信任体系和建立公共良好的社交机制,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区别虽然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但它们之间存在不同之处。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这些不同之处,并区分它们的目的。
慈善活动大多是由个人或组织单独或集体参与的。
这通常是因为慈善行为是基于一个人或组织决定并执行的。
慈善活动通常是通过资金捐赠、义卖或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的。
慈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帮助和援助,帮助有需要的人或群体减轻压力和负担。
与此相比,公益活动涉及到广泛的社会组织和大型机构的参与,尤其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
公益活动建立在对社会及其成员长期的关注中。
它通常具有更长远的目标,而且比慈善活动更加长期、持久。
主要目的是增加知识、提高社会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和公共资源、保护人权和民主、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
公益概论

公益概论公益的英文一词“Philanthropy”由两个拉丁字根“phil”和“anthropy”组成,意为“爱人类”。
作为一种良善的、积极的力量,公益推动着社会的良性变革和创新。
公益在历史进程中如何发展?传统慈善与现代公益有什么不同?慈善与公益的起源古希腊有一个火把论,人在点燃他人火把和照亮他人行程的同时,并不会使自己的火把昏暗。
古罗马认为慈善是自然法则,自然为人类指定的社会与群体原则。
佛教,强调悲悯与布施。
基督教的法则,主张爱邻如己。
中国儒家思想当中强调公私对立冲突的儒家平衡术。
臣对君的忠,实则是帮助将皇帝带入到代表公共利益的角色上,忠于公共理想。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慈善:慈是思,善是行。
慈善包含两个要素,其一是慈悲心或同情心作为驱动力,其二是惠及他人的行为。
慈善是伴随着人类长期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因为有慈善,和对于他人的同情、悲悯和爱,人类文明才走到了今天。
公益,是公共利益或者公共空间的构造。
公益是在市场和政府失灵下私力对公共事务的志愿性介入。
所谓私力志愿性介入是没有报酬,不图回报的,这包括时间和财富的志愿。
公益跟社会自治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慈善深层次的驱动力是慈悲与同情,公益深层次的驱动力是爱与公共理性。
现代公益的发育现代公益的发育首先是个人的发育。
没有完全的个人的发育,就不可能有现代公益。
康德人本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目的,人类价值无上。
人是理性存在,生而平等。
人为自身立法,人的行为自律是通向人的自由的必然之路。
所有的立法不是为了限制人类的自由,是让人更具有充分的自由,如果没有立法的限制,那么人的自由可能就会毁坏他人的自由,从而带来了人类本身的不自由。
洛克和休谟认为理智是欲望的奴隶,欲望驱动着理智。
每个人都有欲望,都倾向于趋利避害,因此可能会对他人带来伤害。
为了避免这种伤害,因此就要约法。
东西方对于约法的目的不同,中国人儒家思想认为立法是保护公共的东西,西立法是保护私人的东西,把私人的东西都保护了,公共的东西自然就保护了,是这样的逻辑。
中国公益发展史

6.0中国公益慈善十年大事件
2009 1 陕西神木推行“全民免费医疗”——2009年3月1日, 2 财政部门出台《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 的通知》,填补监管空白,规约捐赠程序。 3 “赖捐黑名单”拟而未推——4月26日。 4 “爱心包裹”裹挟“平民慈善”——4月26日, 5 红基会公开招募巡视员。 首次公益“广交会”在京举办——8月12日。 7新乡村开创“集装服务”模式
0.公益与慈善的区别
慈善事业: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 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其活 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慈善事业常常采用 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 构统称为慈善团体,如1949年中国民间举办的各种慈善堂(如育 婴、养老、恤孤、习艺、施医、施药、赠棺、赈灾等组织),国 外的慈善学校、救济院、慈善姊妹会,以及现代的各种社会福利 院、国际SOS儿童村、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在现代西方国家, 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慈善基 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 的研究或服务项目,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 形式。1949年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常常由国外势力或地方封建势 力把持,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或从中渔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政府对此进行接收改造,使之成为社会救济福利事业。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史
整理:贞观者也
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史
0.公益与慈的区别
1.中国公益慈善启蒙 2.中国公益慈善法律法律的发展完善 3.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历史 4.中国公益慈善元年 5.中国公益慈善走向互联网 6.中国公益慈善十年大事件(2008-2017)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有何不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有何不同?慈善和公益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关怀,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捐赠和志愿服务向需要帮助的人和社会提供帮助和支持。
然而,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了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形式和发展。
下面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慈善和公益事业的不同之处:一、政府角色在中国,政府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中国政府追求“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公益机构的壮大。
例如,国家在2008年推出了“中华慈善奖”,该奖项授予在慈善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中华慈善日”和“中国公益慈善行动联合会”等机构和活动,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在美国,政府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关系相对疏远。
在美国,政府默认了一个“市场原则”的观念,即有利可图的组织最有可能在慈善和公益领域取得成功。
因此,目前在美国大多数慈善和公益项目和活动都是由非营利组织和私人捐赠者发起和赞助的。
二、慈善和公益法规在不同的国家,慈善和公益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存在着差异。
作为一个新兴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中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者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规范慈善和志愿服务的行为,从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支持慈善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然而,在美国,慈善和公益法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机构注册,并需要接受来自公共监管机构的相关监管。
此外,美国对于慈善和公益活动的宣传和募集资金行为也制定了详细的法规。
三、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在中国,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公益性质刚刚开始为社会所认可,很多国人对慈善和公益事业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不认为这是一项具有社会责任和意义的工作。
因此,中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需要在社会认知度方面不断提升,让更多人懂得、了解和支持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慈善和公益是不同的,公益不等于慈善,慈善产生公益,公益源于慈善;公益的职责是唤醒公众的良知;慈善是什么慈善是给予,慈善是个人行为,是善心;背后捐多少,那是我个人的隐私,我不希望告诉别人;慈善是个人的,公益是Public,把慈善做Public就会味道做差,把公益做Private的时候,就没有影响力;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钱,公益是唤醒了人的爱心;公益的核心思想是唤醒良知,公益必须有行动,公益必须是组织干的事情;人们经常会考虑一个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从太极来讲,善和恶,50%对50%;你出生的时候,善恶是对等的;由于你受到教育、文化、道德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善大于恶;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失去了信仰;我认为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失去了感恩和敬畏的时代,很容易恶上身;每个人都有善心,公益的职责就是唤醒善良;这个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得恶的东西、坏的东西淹没了我们的善良,公益就是为了唤醒它们;信不是种下去,是唤醒,生下来你就有;我们参加公益团,不是为了募捐多少钱物,也不是为了拯救多少人;这世上的穷你救不完,这世上的病你救不尽,但我们可以把自己身边每个人的善唤醒;唤醒每一个人,让他们心里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应该要做的是,把每一个人的善的心唤醒过来,让他们醒过来说,“我也可以”;公益是每个人的权利,公益每个人都可以做;公益是一种荣耀,这辈子你做公益,是你的福分,是你的荣耀;你未必有能力做慈善,但公益人人可以参与;你参与,你荣耀,你可以改变别人;今天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会因为你捐多少钱起什么作用,你捐出一分钱,是因为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世界不会因为你捐的钱发生变化,但会因为你的心发生了变化,世界才会变化;公益慈善,即不是富人的施舍,也不是穷人的苦情奉献,而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只要你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公共生活,愿意主动释放善意,都可以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无论贫富,都应依自己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点正能量;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无数个你汇聚的力量,就可能改变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众互助
看来大家对公益、慈善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很混乱啊!清晰的概念,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还非常不成熟。
公众从业人员及普通公众对公益和慈善的误解与偏见普遍存在。
公益就是公益,慈善就是慈善,不可以相互包括,不能比较谁的范围大,谁的范围小。
公益是公共利益,因为利益相关方不全是人类,也可能是动植物、生态环境等,所以说成公众利益是不恰当的。
公益和慈善同源于对生命及世界的爱,即博爱精神或利他主义,但在行动层面指向两个维度。
公益的维度,是社会成员基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政府力量之外主动谋求公共利益的满足与维护,动员社会资源,优化或重建社会结构与关系,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
比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种政策倡导、立法推进、文化艺术科学事业发展等。
公益的行动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有时政府和企业也会参与进来。
公益的受益方通常不是特定的个体,所有社会成员都可能从中获益。
比如环保工作改善空气、水源质量,无富人、穷人、动物、植物都会因此受益。
慈善的维度,通常是基于怜悯、同情或不忍之心,致力于帮助因社会问题陷于困境的个体获得正常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自然的、受法律保护的,得到社会认可的、受尊重的、健康的、平等的、无障碍的……)。
即慈善满足的是个体的私益。
慈善的主体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组织,受益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等生命。
比如针对个体的疾病救助、物质援助、精神抚慰、赋权增能等等。
公益慈善这两个维度可以相互转化或同时推进。
当慈善主体从关注个体利益转变为关注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利益时,就必须解决背后的根源——社会问题(通常由文化观念、制度与市场等因素导致),比如通过社会倡导和实际行动推动政策立法的进步,社会文化与观念的改变,这时就转换至公益维度。
反之,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时,开始为满足个体利益而行动时,就进入慈善维度。
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学生个体完成学业是慈善,但若着手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人脱贫致富,或者推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教育权利的公平享有,就上升为公益。
无偿帮助一个人戒烟是慈善,但通过政策立法、社会监督推动公共场所禁烟则是公益。
给一个老人让座是慈善,呼吁全社会关爱老人等群体,为有需要的人士让座则是公益。
一个人捐100元给一个求助者是慈善,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慈善捐助,营造人人互助社会氛围,推动社会观念的改变及法律政策的改进(比如规范捐赠行为,实现公开透明,保护捐赠人与受助者的隐私等)则是公益。
有些行为或活动,则同时具备公益和慈善的属性,比如素食,因其低碳、节能、产生垃圾量少,客观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是为公益;同时因其不食用动物制品,客观上使动物免于杀害或虐待,是为慈善。
慈善更多是施予性质的,而公益则更多是共建性质的。
慈善的主体是有资源的个人或团体,其内在的慈悲诱发外在的善举。
主要模式是有资源的一方向资源匮乏的一方提供帮助,很多时候是以资源单方向流动转移的形式完成的。
提供资源的一方无形中成为了主导者,在互动形式和心理定位上与受助方是不平等的。
公益可以包括慈善,但是字面上公益可以理解为建立有公众利益的事业,强调的是所有参与方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即使有主导者,主导者本身也是受益人群的一部分,不再是单方面地施予。
因此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参与共建。
资源不再是单方向流动转移,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建设。
因慈而善,为公行益。
“公益与慈善的区别还在于,慈善自古就有,而公益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强调公民参与社会的自我治理。
“公益”是“公共的利益”的简称,就字面意义来说,公益事业是指人们直接或间
接地为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而从事的公共利益活动。
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体育娱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
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共享性、外在性、无形性、福利性等特点。
“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慈善事业是人们
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
慈善事业的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
慈善事业常常采用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构统称为慈善团体。
我们从上面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公益事业涵盖了慈善事业。
公益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为公共事物谋取利益的事业。
而慈善事业是建立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