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教案 明清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第1周教学内容:史前美术教学日期: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彩陶授课过程:第一章史前美术概述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
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
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
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
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
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第三节、彩陶与黑陶陶器的分类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
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
明清美术1

明清时期,美术的其它门类也有新的发展。
明代工艺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景德镇的瓷器, 二是毛织工艺和“顾绣”,三是明式家具。
清代工艺,一是陶瓷,二是纺织业,特别是南京 的“云锦”,刺绣中的“四大名绣”(苏绣、广 绣、蜀绣、湘绣),三是漆器,其它像珐琅制品、 金银器、木雕、玉雕等工艺,都有一定成就。
代表作品:《长江万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追随戴进、吴伟的画家很多,主要有蒋嵩、 张路等人,但是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过分 强调用笔时酣畅痛快,以致后来的“吴派” 和清代的“正统派”对这种粗狂恣肆的画 风很不喜欢,称他们是“画家邪学,徒呈 狂态”,所以很快就被新兴的“吴门画派” 所取代。
3.明初其他重要画家
明清时期的建筑成就主要体现在都城建设、 园林等建筑艺术中,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 重要的典范意义。
第二节 绘画
一、浙派与明代前期的绘画 明代统治者将为宫廷服务的专业画家归
入到御用监属之下,由太监管辖,分别 在不同的殿内顶差。画家也没有专门职 称,而只授予锦衣卫的武官职务,如锦 衣卫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 等。
代表作品:《春山积翠图》(上海博物馆藏)
吴伟(1459-1509),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人。 因善画两度应召入京,待诏仁智殿,授锦衣百户之 职。弘治时,被皇帝赞为“真仙人笔”,故自号 “小仙”。但吴伟生性狂放,傲视权贵,尤看不 惯官场的腐败与争斗,毅然离京。正德年间又被 召进宫,但未赴京就离世,是继戴进后浙派中影 响最大的画家。
明代院派在山水画方面主要继承了南宋刘、 李、马、夏传统,笔墨苍老,简练而规整, 多用水墨,略施色彩,戴进是“院体”画 的代表,但他对传统并不是专习某一家, 而是吸取众家之长,自成体系。
人物、花鸟方面,较多继承北宋“院体” 风貌,用笔工整细致、一丝不苟,所施色 彩浓丽而沉着,格调清新雅致。有些人在 继承两宋院画的基础上,有所开拓,代表 画家有边文进、林良、吕纪等。
中国美术史(明清) 第一讲明清美术概况

浙派
江夏派
海派
1368 洪武 单位:年
1399 建文 1403 永乐
1425 1450 洪熙 景泰 1426 1457 宣德 天顺 1436 正统
1488 弘治
1522 嘉靖 1506
1567 隆庆 1573 万历
1620 泰昌 1621
1644 顺治 1662
1723 雍正 1736 乾隆
金农 郑板桥
1368 洪武 单位:年
1399 建文 1403 永乐
1425 1450 洪熙 景泰 1426 1457 宣德 天顺 1436 正统
1488 弘治
1522 嘉靖 1506
1567 隆庆 1573 万历
1620 泰昌 1621
1644 顺治 1662
1723 雍正 1736 乾隆
1796 嘉庆 1821 道光
1796 嘉庆 1821 道光
1851 咸丰 1862 同治
1875 光绪
1911 1809 宣统
1465 成化
正德
康熙 天启 1628 崇祯
明代
清代
中国美术史
明清美术
曲刚 主讲 曲刚 主讲
明清美术史
第一讲 明清美术概况
第一讲 明清美术概况
一、明清历史概况
1、明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的大帝国。明朝至公元 1644年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所推翻,前后共二七六年,其间中国社会经历着重要的变化。 1403年朱棣迁都北京。
第一讲
明清美术概况
二、明清美术特征
1、宫廷美术的复兴 2、文人美术的发展 3、市民美术的勃兴
4、西洋美术的传入及其影响
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PPT幻灯片课件

• 边景昭:是永乐、宣德时画家,工花鸟,主要继承宋代“ 院体”传统,其花鸟,精微而不失于工板,优美而不流于 柔媚,在工谨妍丽之中传达出雍容浑朴的气质,被誉为“ 当代边鸾”。
• 存世代表作有《三友百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松、竹、梅为背景,布置各类禽鸟百只,隐喻百官朝拜 天子,呈现顺承天意之象,属吉祥瑞应装饰画。画面百禽 刻划细致入微,品类一一可辨,情态又生动活泼;松竹梅 则较洗练,用笔亦劲健,并以水墨为主,使全幅在艳丽之 中兼具清雅之韵。
•
秋 风 纨 扇 图 唐 寅 明
•
人 物 故 事 图 册 局 部 仇 英 明
三、明代写意花鸟画
• 写意花鸟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一个高峰期。沈周、唐寅已先 开拓了这一领域,继而出现了以表现个性为主,笔墨技法淋 漓酣畅,情感充分溢于笔墨的杰出画家陈淳与徐渭。
• 花卉册 陈淳 明
• •
墨
竹
葡
石
萄
图
• 木叶丹黄图 龚贤 清
•
山 居 图 高 岑 清
• 金陵八家山水册(之一) 樊圻 清
二、宫廷绘画与郎世宁 • 康熙三十年(1691)是清代宫廷绘画的第一高峰期,乾隆
继位(1736)又趋上升阶段。 • 康熙时主要画家有冷枚以及王原祁、王翚等。因而这一时代
绘画受“虞山派”、“娄东派”影响明显,同时西方油画在 康熙年间已被内廷重视。清代宫廷画家中,有一批是西洋来 的传教士,他们带来了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法,在宫廷内还 培养了很多学生。不少中国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在应用明 暗方法、焦点透视方法,以及西画色彩关系等方面,丰富了 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整体看可以说是清代院体中西合壁 的画法。
• 梅竹图卷 石涛 清
• 诗画册 石涛 清
中国美术史教案 明清

第五编明清美术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明清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浙派、吴门派、四王、四僧、扬州画派授课过程:概况1 明清统恢复了被元代废弃的皇家美术机构(无画院名称),与宋代相比大为衰微。
2 文人书画进一步发展壮大。
3 传教士来华,促进了中西美术的融合4 大中型雕塑及佛教造像衰落,在小型观赏性雕塑方面显示了活力。
第一章绘画艺术第一节明前期宫廷绘画与浙派明代没有设立画院,但有宫廷画家。
明代的宫廷画冢编入锦衣卫,授予武职,归太监管理,地位较宋代院画家低下。
由于宫廷滥施皇威,稍不称旨即杀头弃市,故而人物画创作不如山水花鸟为盛。
明代院体花鸟观察入微,描写精细。
多为大幅作品,构图饱满完整。
常把花鸟置于特定环境中,表现一定的气氛。
手法工、写结合,细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映衬。
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林良,字以善,广东南海人。
善画鹰,构图宏大,造境气氛浓烈,用笔刚健奔放。
作品有《雄鹰八哥图》等。
描写威猛雄鹰自空而下,翻身扑向狼狈而逃的八哥,表现了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气氛;吕纪,字廷振,浙江宁波人,作水墨淡色写意,不拘一格,生气奕奕。
作品有《桂菊山禽图》、《残荷鹰鹭图》等。
《桂菊山禽图》戴进、吴伟与浙派戴进在山水画上形成了新的风貌,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
由于戴进是浙江钱塘人,所以把这一画派称为浙派。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一生坎坷,“平生作画不能买一饱”。
取法宋、元人,画山石用斧劈皴,,“变南宋浑厚沉郁之体,成健拔劲锐一体”,比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
尤善于在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是以山水为主的人物画。
如《三顾茅庐图》、《春游晚归图》。
《春游晚归图》吴伟,字次翁,号小仙,幼为孤儿。
入宫得皇帝宠遇,誉之为“仙人笔也”,获“画状元”印。
他不受朝廷拘羁,浪迹江湖。
吴伟“源出戴进”而气魄更大,更简括整体。
画中人物气宇昂扬,与山水相结合,给人以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强烈印象。
如《柳下读书图》、《梅下抚琴图》等。
中国美术史 第五编 明清美术

第五编明清美术明清绘画的特点: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争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的主流;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画与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民间绘画沛然兴起,西方绘画融入中国。
明代宫廷绘画呈现了取法南宋院画兼师北宋名家的面貌,人们也称之为“院体”a 与院体关系颇为密切的是戴进,代表作《春游晚归图》是以山水为主的山水人物画,戴进被某些文人画家称之为职业画家“第一”有众多追随者,戴进为浙江人,因此后人把这一画派称为“浙派”人物画作品有早期的《达摩六代祖师像》;b明末清初的蓝瑛,尽管过去有人目之为“浙派殿军”但除他的籍贯是浙江钱塘人,其艺术渊源于风格与浙派毫不相干;c明初江苏昆山人王履以《华山图》《重为华山图序》中主张“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而著名,并非浙派画家。
B花鸟画创作代表了明代宫廷绘画的主要成就,其共同之处在于继承宋代院画传统而又有所变化,多取其观察入微描写精细,又能弃其萎靡柔媚之处;擅作大幅,构图饱满完整,动物饶有生意;常常把花鸟至于特定环境中,用工、写结合的手法是绚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映衬,在富丽堂皇中不失浑朴端严。
活动于不同时期的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是院体花鸟的重要代表,林良尤善画鹰。
C院体与浙派山水画的杰出代表是戴进和吴伟。
浙派是指以戴进为代表,继承南宋院体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的风貌;由画家吴伟、蒋嵩、张路等组成的地区性画派,由于他们都是浙江钱塘人,因此在画史上称为“浙派”·吴伟代表作白描《武陵春图》形成了浙派的支派,评论者以吴伟的籍贯称为“江夏派”吴门画派--属文人画体系,随着院体浙派的极盛而衰,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吴门画派,取代了院体和浙派在画坛上的地位,这一画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征明,主要成员大多数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游于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
吴门四家(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a明四家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
中国美术史完整版课件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戴进、吴伟与浙派
戴进 字文进。其山水以取法南宋马、夏为主,并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 拔劲锐一体“。他的山水画比南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大多构图剪裁 精当而景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谨,格调洒脱而清爽隽 秀。山水画之外,戴劲也工人物、花鸟,其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取材与画法上都较少 新意,但是极见功力。当时宫廷内外追随者甚众,乃以戴的籍贯,称这一派为“浙 派”。 二、吴伟 字次翁。他的山水画师法马、夏,近则“源出于文进”,但“笔法更 逸”,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也更简括整体。吴也擅长人物,精于元人白 描、南宋简笔与唐吴道子用笔。是为“江夏派”的开山者。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第一节明代前期绘画1111第二节董其昌与南北宗画论2222第三节四僧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33334444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中国美术史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第一节明代前期绘画1111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荆
楚
理
工
学
院
·艺
术
学
院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时代简介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 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 觉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 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 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 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 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 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明清美术

《青卞图》
4、明代后期的花鸟画去的了崭新的成就,代表人物是陈:开创大写意派,泼墨牡丹为徐渭首创。
陈洪绶:《归去来辞图》
《西厢记》
《水浒叶子》
《九歌图》
《博古叶子》
四、清代绘画:
仇英:章法严谨,笔力刚健,人物形象自然亲切,以传统题材为主,保持民间欣赏趣味,能雅俗共赏,为各阶层民众所喜爱。《秋江待渡图》
董其昌:精于鉴赏,长于书法,绘画,以山水取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绘画理论,在画史方面提出了山水画流派分南北宗的观点--“南北宗”论。
以唐代李思训为宗祖,以画院画家为主流的一路是北宗,其工细画风是“渐修”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口答
黄公望
倪瓒
王蒙
吴镇
介绍吴门四家
《庐山高图》用了什么技法?
借鉴王蒙,解索皴,焦墨皴擦再加密点,同时兼用董源、巨然的南方画派的湿染。
看图99
3
2
10
10
10
8
2
教学后记
编号:SHJD—508—14版本号:A/0流水号:
授课日期
班级
课题:明清美术
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明清美术的背景
2、能够掌握明清时期的流派和绘画特点
教学重点:吴门四家
教学难点:吴门四家绘画特点的区别
授课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课件、多媒体
板书设计:
明清美术
一明清美术的背景
清初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
八大山人:《八大园觉经》
《八大山人杂画册》
石涛:《山水清音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编明清美术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明清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浙派、吴门派、四王、四僧、扬州画派授课过程:概况1 明清统恢复了被元代废弃的皇家美术机构(无画院名称),与宋代相比大为衰微。
2 文人书画进一步发展壮大。
3 传教士来华,促进了中西美术的融合4 大中型雕塑及佛教造像衰落,在小型观赏性雕塑方面显示了活力。
第一章绘画艺术第一节明前期宫廷绘画与浙派明代没有设立画院,但有宫廷画家。
明代的宫廷画冢编入锦衣卫,授予武职,归太监管理,地位较宋代院画家低下。
由于宫廷滥施皇威,稍不称旨即杀头弃市,故而人物画创作不如山水花鸟为盛。
明代院体花鸟观察入微,描写精细。
多为大幅作品,构图饱满完整。
常把花鸟置于特定环境中,表现一定的气氛。
手法工、写结合,细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映衬。
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林良,字以善,广东南海人。
善画鹰,构图宏大,造境气氛浓烈,用笔刚健奔放。
作品有《雄鹰八哥图》等。
描写威猛雄鹰自空而下,翻身扑向狼狈而逃的八哥,表现了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气氛;吕纪,字廷振,浙江宁波人,作水墨淡色写意,不拘一格,生气奕奕。
作品有《桂菊山禽图》、《残荷鹰鹭图》等。
《桂菊山禽图》戴进、吴伟与浙派戴进在山水画上形成了新的风貌,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
由于戴进是浙江钱塘人,所以把这一画派称为浙派。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一生坎坷,“平生作画不能买一饱”。
取法宋、元人,画山石用斧劈皴,,“变南宋浑厚沉郁之体,成健拔劲锐一体”,比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
尤善于在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是以山水为主的人物画。
如《三顾茅庐图》、《春游晚归图》。
《春游晚归图》吴伟,字次翁,号小仙,幼为孤儿。
入宫得皇帝宠遇,誉之为“仙人笔也”,获“画状元”印。
他不受朝廷拘羁,浪迹江湖。
吴伟“源出戴进”而气魄更大,更简括整体。
画中人物气宇昂扬,与山水相结合,给人以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强烈印象。
如《柳下读书图》、《梅下抚琴图》等。
《灞桥风雪图》第二节明中期吴派文人画与吴门四家明中期,吴门画派日益兴盛,取代了院体与浙派。
这一画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征明。
吴门画家多是文征明的子侄与学生,著名者有文彭、文嘉、文伯仁、钱穀、陆治、陆师道等。
他们多是文人名士,感于仕途险恶、吏治腐败,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
苏州相对自由的政治空气和繁荣富庶的经济生活为绘画创作准备了客观条件。
吴派的艺术风格是宁静典雅,书卷气浓厚。
吴门四家沈周,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人。
出身于诗画世家,终身不仕。
师承吴镇而上溯董源、巨然,笔丰墨健。
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面目。
粗笔作品有《夜坐图》、《江村渔乐图》,细笔作品《庐山高图》。
《庐山高图》是他为老师陈宽的祝寿之作,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笔墨中展现了想象中庐山的雄伟,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
《庐山高图》文征明,名壁,与沈周同乡,师事沈周。
出身于官宦之家,参加科考未中,50几岁时被荐入京编修史书三年余,作品法赵孟頫、王蒙,格调典雅,抒情胜沈周,但气度格局不如。
也有粗细两种风格。
细笔作品有《江南春图》,以纤秀的笔致描写了江南水乡景色,在春光明媚、清淡柔和的气氛中抒写了惆怅的情怀。
《真赏斋图》沈、文二人绘画多描写江南风光,画法学元人及五代北宋,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
在造型技巧方面不如北宋大家,在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以抒写情怀上比元人更加自觉。
唐寅,字子畏,另字伯虎,晚号六如居士,吴县人。
是由文人发展成的职业画家。
擅山水、人物、花鸟。
早年学周臣,后法李唐、刘松年。
画山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风格秀逸清俊。
传世作品有《落霞孤鹜图》等。
《落霞孤鹜图》《王蜀宫妓图》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太仓。
早年为漆工,为人彩绘栋宇,后作画,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南宋“院体画”,并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
《桃源仙境图》第三节明后期花鸟画与人物画明代文人写意花鸟画延续了元人传统,且题材更宽广,画法更洗练。
把写意花鸟画推向新阶段的是明代陈淳与徐渭。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苏州人。
出于文征明门下。
写意花鸟造型精当,严于剪裁,题材多为士大夫园林中的景色,意境安适宁静,笔墨精当。
他的画法已呈放逸,但尚不恣纵;颇觉灵动,但尚不淋漓酣畅;已善剪裁,但尚未尽“不似之似”;情感已显逸宕,但尚不激越昂扬;对水墨在生纸上的表现力也还未曾极尽能事。
作品有《秋葵图》、《山茶水仙图》等。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青籐,浙江山阴人。
出身于低级官吏家庭,自幼聪颖,多才艺,但屡遭不幸:庶出、幼孤、入赘、科举多次落榜,痛恨严嵩而被严嵩党羽所用、怀绝世之资而遭遇不偶,有济世之才而无以施展。
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怀有切肤之痛,加以修养广博,精通民间戏曲,尤擅狂草,复受以个性解放为实质的新思潮的影响,故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以狂草般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同时发抒“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愤与历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
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代表作有《杂花卷》与《墨葡萄图》等,前者画梅、梧桐、芭蕉、水仙等花草十余种,走笔如飞,激情奔逸;后者则描写因无人摘采已干瘪的野葡萄隐现于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中,表达了题诗中所说的“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籐中”的愤懑不平之情。
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
少负奇才,屡试不中,放意于书画,一度入宫,厌于酬奉,慨然赋归,在从事卷轴画创作与版画创稿方面,驰骋奇才,卓有建树。
入清以后,则心怀亡国之痛,改号悔迟,卖画为生。
其人物画,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尤擅“易园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
如《九歌图》中的屈原行吟,以仰视的角度,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屈原行吟泽畔,坚毅忧愤的印象。
明后期肖像画空前发展,明末清初产生了“波臣派”。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
创墨骨画法,以淡墨勾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写照如灯取影,妙得神情。
”作品有《王时敏像》、《张卿子像》、《葛震甫像》等。
第四节明末松江派吴派发展到明末,不少画家着眼于师承,无胸中邱壑,多偏重于仿效。
为扭转这一局面,上海地区涌现出以董其昌为旗帜的松江派。
董其昌与南北宗论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他的山水画追求以书法入画,重视笔墨的表现力,把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
强调“画欲暗不欲明”。
作品有以王蒙《青卞隐居图》为母题的《青卞图》和自称仿黄公望的《江山秋霁图》。
设色的《秋兴八景图册》一般也认为是他的作品。
董其昌的巨大影响还在于他的画论。
他以佛家禅宗分南北为喻,推出了绘画“南北宗论”。
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比做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尊南贬北。
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
这种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初正统派山水——四王清初山水画直承董其昌的理论与实践。
“四王”是依董其昌开辟的道路,力图集古人大成的代表。
四王之中包括两代人。
第一代是董其昌的朋友王时敏与王鉴,第二代是时敏之孙王原祁及时敏与王鉴的学生王翚。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人。
王鉴,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同籍贯。
他们都是明代文人名宦之后,在明为官,入清隐居不仕,虽属遗民但无意在作品中表露遗民意识,而且也不反对后辈与学生供事新朝。
第二代已非遗民,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入仕清廷,位至高官,并任集古代书画著作大成的书画史论汇编《佩文斋书画谱》编篡官和为康熙祝寿所画《万寿圣典》总裁官。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等,江苏常熟人。
初为职业画家,为前二王发现,声誉渐高,又被荐入宫,为康熙皇帝主绘《南巡图》,颇获称誉。
这一派画家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崇拜元四家。
重笔墨,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表现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
他们总结古人笔墨成就,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技法的艺术表现力。
由于四王在地位上的特殊性,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在当时画坛上确立了正统的地位。
云山图(王时敏)山中早春图(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与“四王”齐名的吴历与恽寿平,也属于这一大系统。
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
他与王翚同乡,同师于王时敏,卖画为生,晚年入耶稣教,曾去澳门。
他的艺术亦宗元人上追北宋,兼法唐寅,作品丘壑多姿,笔墨苍浑,风格醇厚深秀,作品有《横山晴霭图》卷与《湖天春色图》等。
恽寿平,号南田,江苏武进人。
他幼年随父兄抗清,失败后隐居卖画。
他与王翚为画友,开始擅山水,师法元人,作品空灵清旷,后专攻花卉,创为没骨画法,画风清新雅丽,于熠烂中求平淡,表现了理想化的美的境界。
第五节清初“四僧”“四僧”指八大、石涛、髠残和弘仁。
八大,名耷,号雪个、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
八大的山水画原学董其昌,但亡国之后与董大异其趣。
山水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
可称泪眼中的旧江山。
作品有《秋林亭子图》、《松谷山村图》等。
八大的写意花鸟画,上承陈淳与徐渭,,以奇简冷逸的独特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
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的空前水平。
八大拟人化的鱼鸟,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幽愤感情的笔墨,在内容形式上已臻于高度统一。
名作有《安晚帖》、《河上花图》等。
《牡丹孔雀图》作于1690年,画面上部是石壁,石壁底部垂着牡丹和竹叶,下部是一块上圆下光的石头,石头上蹲着两只形象丑陋的孔雀,靠前的一只尾巴上有三根参差不齐的翎毛。
画家在石壁的空白处题了一首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有人认为诗和画表达出朱耷在清朝统治下的一腔孤愤:所谓"三耳",出自《孔丛子》中的"臧三耳",臧是奴才,奴才才有三只耳朵表示听话;坐二更影射当时的官僚天不亮就要起来去等候皇帝上朝;光底石头象征随时有垮台的危险。
石涛,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
他早年云游四方,40岁后往来南京、扬州,去京二载,晚年居扬州。
石涛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想象力丰富,景色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充满了昂扬的激情,王原祁也自叹不如,并以为王翚亦不能及。
精品有极尽丘壑变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充分发挥水、墨遣情效能的《泼墨山水卷》,效果强烈的《山水清音图》以及一图境千变万化的《苦瓜和尚妙谛册》。
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和“借古以开今”,影响尤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