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名言鉴赏

合集下载

周易里的名言名句

周易里的名言名句

周易里的名言名句如下是有关周易里的名言名句: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积德行善之家,必然多福庆;积不善的人家,必然多灾殃。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当效法天道,要自强不息,努力奋进。

地势顺承,君子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容纳万物。

3.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释义:隐遁世间而不感到苦闷,不被世人认同也不感到苦闷。

4.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释义: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愁。

5.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

释义:语言常信实,行为常谨慎,防范邪恶不使入侵内心,保存内心的真诚,为天下做出贡献而不自夸其德。

6.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释义:君子以仁为体就能够做人们的首领,行为像万物嘉美汇聚就能够合于礼仪,能够施利万物就能和谐适宜,能够坚持正确方向固守下去就能成就大事。

7.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释义: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8.潜龙勿用释义: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切随缘不攀缘。

9.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释义:内心修养上,君子内心专一而无杂念,外部表现上,处理事情曲直分明,方正得宜。

10.蒙以养正,圣功也。

释义:童蒙之人需要滋养,保持天真纯正的品性,这是圣人才能成就的功业。

11.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释义:不是我求于幼童,是幼童有求于我。

第一次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礼貌乱问,我则不予回答。

12.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释义:观察天地运行规律,明白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观察人世的事情,可以化成天下。

13.中正以观天下释义:用不偏不倚的态度来观察这个社会和世界。

14.日新其德释义:每一天都更新增益自己的道德。

1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经典名言

周易经典名言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出自《周易》的经典名言:
1.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 这句话表明了顺应天道、坚守诚信是获得上天和他人帮助的关键。

2.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这句话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暗示着许多深层次的意义无法完全用文字来传达。

3. 天地之大德曰生。

- 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宇宙间最大的美德就是赋予生命。

4.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这句话阐述了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家庭中的善行会带来福气,而恶行则会导致灾祸。

5. 潜龙勿用。

- 这句来自《乾·初九》,意味着在时机未到时,要保持隐忍低调,不要轻易行动。

6.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警惕和谨慎,才能避免犯错。

7.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这句话反映了宇宙万物遵循自然法则,以及追求和谐的重要性。

8. 闲有家,悔亡。

- 这句话可能与管理好家庭有关,表明妥善安排家庭事务可以消除遗憾。

9. 劳谦,君子有终。

- 这句话赞扬了勤奋谦虚的人,他们最终会得到好的结果。

10. 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

- 这句话提倡道德高尚的行为和思想,认为正义之道将逐渐战胜邪恶之道。

这些名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于理解古人对生活和社会的看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周易》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书以卜筮为基础,通过卜辞的解释和卜辞中蕴藏的哲学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对世界、人生和自我认知的一种理解框架。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天地万物都在不断运行和变化之中,天行健不止,因此君子应该效法天地,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对于人生态度和修养的重视,强调了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行为准则。

首先,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规律。

天行健不止的意思是说,天空中的星辰、太阳、月亮等天体都在运动中,整个宇宙也在不断扩张和变化。

如果我们把这个规律应用到人生中,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应该时刻保持奋发向前、不断进取的精神。

其次,君子以自强不息,说明修养的重要性。

修养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君子不仅指有高尚品质和高尚道德行为的人,更是指一个有修养的人。

修养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磨炼来提高自己。

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进一步地,天行健的观念也教导我们敬畏和顺应自然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无论是善变的天气、悲欢离合的人生,还是时间的推移,都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把握和适应变化。

只有通过顺应自然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在变化中生存和繁荣。

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了整本书的思想体系。

作为一种卜筮方法,周易通过占卜来揭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卜筮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认知自己、认识世界,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则是卜筮的基础理念,强调了人们应该积极参与自己命运的塑造,不能被困难和逆境所击败。

在当代社会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周易》修养方面的名言名句

《周易》修养方面的名言名句

《周易》修养方面的名言名句以下是《周易》中关于修养方面的10句名言名句:1.“居敬思道”:这句话强调了保持恭敬和谦卑的态度,并在思考中追寻生活的真谛。

2.“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言辞表达中展现真诚与诚信,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强调了积极向上、自我提升的同时,也要具备宽容和包容的心态,以承载万物、服务社会。

4.“君子以慎言语”: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谨慎说话,避免言多必失,展示出自己的成熟与稳重。

5.“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更好地面对挑战。

6.“居上不骄,在下不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要骄傲自大或卑躬屈膝,要保持中立和公正的态度,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君子以果行育德”: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果断和坚定的品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成为有德之人。

8.“修辞立其礼”:这句话强调了言辞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遵守礼仪和规矩,这也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9.“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修炼自身品德、管理好家庭、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以上名言名句均强调了《周易》中关于修养的重要性,其中涉及到恭敬、诚信、自强不息、谨慎言辞、放松心态、公正交往、果断行动、遵守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名言名句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通过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经典常谈周易摘抄及感悟

经典常谈周易摘抄及感悟

经典常谈周易摘抄及感悟《周易》是一部十分神秘的书,它以卦、爻的形式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法。

它被誉为“千古不变的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帮助,因此一直备受各个领域的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周易》中摘取部分经典常谈内容,并结合个人的感悟,探讨其中包含的智慧和道理。

1.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周易》中的这句话表达了宇宙间的一种普遍规律,即万物生长、发展都源自于乾元,这也是一种哲学思想,乾元代表了一种起源和始发。

格物致知是一种方法论,即通过观察和研究实物,来认识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也是我们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诚意正心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和品质,只有怀着真诚的心,才能领悟和应用乾元的道理。

因此,《周易》中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处事处物的方法和态度,也为我们指明了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态度。

2. 善小者, 乃蓄诚也。

立小地, 乃著实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从小处着手,做到每一个细节,蓄诚是积累诚意的意思,做好小事情,才能够积累真诚。

著实是指把握实际,做实事情,不做表面文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蓄诚和著实的态度来看待做事情,做好事情,积累诚意。

3. 人心,助者同,逆者殊。

这是《周易》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如果顺应人心,得到人的支持,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团结互助;如果与人心相悖,那么就会被人孤立。

这句话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只有以同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4. 至诚通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诚的态度,才能够通往神的世界。

至诚是最真实的诚意,通神是深入内心,洞悉自我。

只有用至诚的心态,才能够让我们洞悉自我,才能够达到神性的境界。

5. 公道廉明,善财是人,恶财是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公道和廉明是一个人的品质,公道和廉明可以使一个人得到尊敬,而恶财是人则是与公益无关,追逐私利的人。

周易的名言名句

周易的名言名句

周易的名言名句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占卜学的重要典籍。

以下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及其赏析: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传》
这句话强调了天体运行的刚健不息,君子也应该像天体一样,不断自我进步,自强不息。

它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要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象传》
这句话强调了大地的宽厚和承载能力,君子也应该像大地一样,拥有深厚的德行,能够容纳万物。

它提醒人们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事物。

3. “亢龙有悔”——《乾·上九》
这句话意味着身居高位的人如果过于骄傲自满,就会有悔恨之事发生。

它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

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象传》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过错,向好的方向发展。

它鼓励人们要有自我反省的精神,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周易中的名言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易经金句原文与逐句赏析

易经金句原文与逐句赏析

易经金句原文与逐句赏析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以八卦为基础,通过解析八卦的变化来探索人生、自然、天地之道。

易经中的金句是指那些言简意赅、深入人心、富有哲理的句子。

下面是我选取的一些易经金句原文与逐句赏析。

1. 善始者少,善终者多。

原文:善始者少,善终者多,其言简而其意深。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善于开始的人很少,善于结束的人很多。

它告诫人们要善始善终,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

2. 反者道之动。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反向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弱者可以利用反向运动来达到目的。

它告诫人们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变化,灵活运用反向运动。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赏析:这句话意味着学习并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

它告诫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原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它告诫人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5.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原文: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应该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并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它告诫人们要具备预见性思维,善于防患于未然。

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而且喜欢学习的人,不会因为不懂而不敢问。

它告诫人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学习进步。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不要把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它告诫人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

8. 观其所以,则知其所以免也。

原文:观其所以,则知其所以免也。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通过观察事物的原因,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它的结果。

它告诫人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以避免犯错和遭受损失。

周易名句经典及解释

周易名句经典及解释

周易名句经典及解释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是《易经》和《离骚》的出处之一。

《易经》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的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名句名句。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及其解释: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乾》
这句话的含义是,天道运行刚健,君子应该效法天道,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进取。

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坤》
这句话的含义是,地地势而下,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支撑。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易经·象》
这句话的含义是,君子和而不流,能够与人差异共存,但不会与他们混淆;小人则同而不和,只会一味地模仿别人,却难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4.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易经·系辞上》
这句话的含义是,天下有法则,则礼乐征伐等军事行动都由天子
发起。

5. 天数天数,下方天数。

——《易经·文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天数就是规律,下方顺从天数。

6.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英语。

——《易经·咸》
这句话的含义是,君子学习道德则能够仁爱人,小人学习英语则
只会学习表面的东西。

7. 大人者,不失其赤,君子也。

——《易经·文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大人者,不失去本性,君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名言鉴赏周易名言鉴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象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说卦》泽无水,困。

君子以致命志。

《困.象传》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益.九五爻辞》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山上有泽,咸。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象传》风雷,益。

君子以见善则迂,有过则改。

《益.象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上》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文言。

乾》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乾卦?彖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系辞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传.系辞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文言.坤》四书五经简介与名言名句集锦---儒学精华,国学经典 (2009-06-05 10:08:12)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子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第三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三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第十一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第十四章)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第十六章)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第十六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第十七章)***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

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第六章)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第六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十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二章)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 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 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名言名句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君子务本。

(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不迁怒,不贰过。

《雍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雍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述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微子)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子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子张》***——***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