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合集下载

2015上海高考英语作文真题【带范文】

2015上海高考英语作文真题【带范文】

三一文库()〔2015上海高考英语作文真题【带范文】〕我校将举办读书节活动,需要从下面三幅图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幅作为宣传图片,请你给老师写一封信,内容应包括:1、你的选择2、图片的简要,描述3、你的理由▲【参考范文】第1页共3页Word came that a reading festival would be held byour school and there is a need for a picture for advertisement and I am writing to give my opinion. Frommy perspective , I am in favor of the picture in thetop right corner.As is vividly depicted in that picture, around thetable sit three kids with a couple of books in their hands, having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tentsand sharing their thoughts for the themes, which showstheir dedication and passion for reading.Basically, several reasons are listed for my preference. First, nothing is more attractive than aproper and realistic picture. This picture serves asan epitome of our daily reading scene in the school andit is apt to let students recall the joy and harvestwhile reading.23。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地图与理论模型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

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

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

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

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

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

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

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

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

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

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

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

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

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

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含解析)

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地图与理论模型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

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

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

科学家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特点.。

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

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局部地图:③这张地图右边画有一个箭头.。

请问:箭头指示东西是什么?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是一幢建筑.。

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

没错,你怀疑是正确,但这个把戏背后却是最为核心问题.。

⑤正确答案是,箭头指示是一个矩形图框.。

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东西.。

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目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对象不是一码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一幢建筑.。

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

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2015年高考上海卷高分作文

2015年高考上海卷高分作文

2015年高考上海卷高分作文【真题在线】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他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温柔与倔强上海一考生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也许每个人都是双重的性格,有活泼感伤的一面,也有坚毅倔强的一面。

一个人内心是需要坚硬的。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我们不能做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要成为像薛宝钗那样雷厉风行的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你必须坚强,掌控自己的命运。

受了委屈,对新环境不适应,工作不顺利,都需要自己慢慢调节,不能乞求别人的怜悯与帮助。

这个时候不坚强,不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便只能被淘汰。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句特别流行的话:不管昨夜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早晨醒来这个城市依然车水马龙。

每个人生活的背后都充满了辛酸与艰辛,每个人都经历过挣扎与无奈,但有些人只懂得哭泣,有些人则变得坚毅与强大,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强的人的存在,社会的车轮才会永无止境地滚滚向前。

然而,一个人坚强得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机械地上班,搭乘公交地铁,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一切都索然无味。

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听到一首好歌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吗?你还会跟着电影里主人公命运的起伏转折或哭或笑吗?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泼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地手拉着手上学,你还会不自觉地露出欣慰和爱怜的微笑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内心还尚存温柔,你的生活没有被这种所谓的都市规则彻底笼罩。

因为温柔,会为一只猫感动,会为一只鸟驻足,辛苦繁杂的生活过后,偶尔还能感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会那么枯燥无聊。

每个人都想过得开心一点,单纯一点,无忧无虑。

无所谓温柔,也无所谓倔强,一个人时,听点音乐打发一下时间,悠扬的旋律会让自己心情舒畅。

就这样,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去静静地享受一个轻松而单纯的世界。

2015上海高考作文

2015上海高考作文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 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老子的“音声 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 的重点。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 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 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 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Ending)
• 范文 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 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 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 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民国时期 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 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 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 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中国古典诗 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 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 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 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 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1.从性格的角度: 硬——性格的坚强; 软——性格的柔韧。 例如水,硬:水滴石 穿;软:上善若水。
2.从处世的角度: 硬——坚持原则; 软——处事变通
3.从思考方式的角度: 硬——硬性的科学准 则(理智); 软——文学、艺术、 情感(感性)。
4.作文素材
•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中心论点: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 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 的自我。 分论点:1.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 2.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 冷的理性。(用激情与张扬写就剧本的莎翁。不仅用出色的 学术能力,在人际交往也能张弛自如的罗素。)

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真题还原:写作 70分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

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

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

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

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

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

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

2015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5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5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部分占80分,第一部分为阅读理解,本题为第一部分的一道题目。

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文献综述?在过去的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给予文献综述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渐建立,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变。

但是,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仅仅是将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会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书评以外的论文通常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通常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通常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与国内的情况相比,这些特点显得非常不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1.文献综述的难度和要求。

2.B。

大多通常都。

3.表示仔细听取、关注。

201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答案】A【解析】原文中“毕竟”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以示强调。

根据上下文,“因为”最吻合。

B.“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与“毕竟”语义效果不吻合。

C.“因此”虽然表示因果关系,但是侧重从上述原因中得出的结论,与文中所显示的因果关系前后颠倒,故排除。

D.“也许”是一种委婉假设语气,且“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并不是一种假设的可能,不合语境。

2.【答案】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一个把戏。

3.【答案】示例: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4.【答案】C【解析】A.“引出宴会模型”错,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引出“理论模型”这个概念。

B.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却不可能(像折一张地图一样)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的例子不是因为不能精确测量二者间的距离,而是为了说明地图不能做到完全的精确,具有不完整性。

5.【答案】示例: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6.【答案】示例: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7.【答案】C【解析】概念表述错误,“渲染”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一般侧重于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而“作用分析”要围绕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描写来形容作用,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C项错把效果作用指向情感,可用“衬托”。

8.【答案】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真题还原:写作 70分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

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

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

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

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

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

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

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

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

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

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l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

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立意角度分析: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

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

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可用素材推荐: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

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

总之,是“人”!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

3、沈从文——坚守内心的“桃花源”,创作流水般的“湘西情歌”。

总的来说,只要同学们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并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就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上海作文材料: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软硬相和,自我谐和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

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

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

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范文:女汉子:刚柔并济,内心和谐古老的传统崇尚男子要坚硬如磐石,而女子应柔情似水。

孰不知,正如材料所言,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不管男女,坚与柔,共存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内心的刚与柔有效地为我们所用,塑造出和谐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提倡做一个刚柔并济,内心和谐的女汉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改变甚至模糊化。

“女汉子”在内在方面应注重修炼“汉子”的“神”,即有独立的精神、坚强的内心、大度的气质,即“坚硬”的一面。

同时,又要具备一颗善解人意和温柔的心,在“形”方面,不忘记自己是女性角色,刚柔并济,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这样才会不忘初心,内心和谐,人见人爱。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名垂青史的“女汉子”,如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等等。

每每提到这些“女汉子”,我想我们的内心不会不涌起赞叹与崇敬。

但在众多“女汉子”中,杀气、勇猛给我们的印象更多,因此,我更喜欢木兰。

木兰是“美少女战士”,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而她也是一个好女儿,对父亲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善于理解当时家庭的困境,重视家庭的温暖。

驰骋疆场荣归故里时,她不忘自己是女儿身,婉拒功名,她尊重了自己的内心,该刚时刚,该柔时柔,兼容并包。

我们还看得到另一种“女汉子”,她们表面柔弱,但内心里,却有一根“东西南北风”都吹不断的精神脊梁,使他们伫立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动不摇。

比如林徽因,“形”方面,她文文弱弱一体态,具有着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

但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

即便因多年结核病,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她也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呼吁文物保护,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陈词呐喊,殚精竭力。

林徽因,因美丽温柔与顽强实现建筑家的才华而流芳百世。

一个美丽的女子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美丽温柔,那么这种美丽温柔难免单薄并苍白;一个女子如果只懂得在生活的洪流中战斗,那又与男子何异?确实,女子的身份,要扮演好,确实不容易。

女权时代,“女汉子”时代,我觉得我们对女子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

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有记者街头采访“你妈逼你相亲了吗?”遭遇一位扛着水桶的“女汉子”的神回复“你觉得我需要男朋友吗?”。

一时间,这位扛水桶女汉子在网上收获无数点赞。

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女汉子”中的“战斗机”“给我听好了,:男人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因为钱我会挣,地我会扫,饭我会做,架我会打??”。

这样演变下去,这个社会就太剑拔弩张了,将造就更多不可一世的女子,还有什么内心和谐可言?正如老鹰也有栖息柳枝的时候,消毒用的酒精并非越浓越好,最有效的浓度,应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当是刚柔并济,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事态下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尊崇内心和谐。

尤其是一个“女汉子”,仅有刚的生活,极乏温情,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仅有柔的生活,也只能沦为不曾向前而碌碌无为的一生,唯有刚柔并济,让刚与柔完美调和后的生活才能在风雨中冲破重围,看见绚烂的彩虹。

“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让我们谨记三毛的这句箴言,让内心和谐,做一个坚柔并济有至高智慧的“女汉子”。

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

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

老子所说的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

”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

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

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

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

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

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

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

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

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