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人口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主要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人口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政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掌握我国的人口政策,分析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人口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数据等资料,直观展示人口增长和分布的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人口政策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提升: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人口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世界人口增长、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内容,通过板书设计,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众多的人口)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撰写观后感: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源后,撰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视频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观后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5)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后拓展活动,共同阅读推荐材料、观看视频资源,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人口众多的人口的认知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口众多的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这种辅助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安排了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土壤、植物、水等,并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例如,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小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桌和椅子,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 人口

地理
人口东多西少 以下四幅图(图1.9)是小明同学在2021年寒假借助计算机做出 的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图1.9
返回
地理
6.四幅图中最符合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7.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 B )
A.漠河—南宁线
B.黑河—腾冲线 C.黑河—南
返回
地理
【探究小结】
人口多的利与弊
返回
地理
随堂检测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下面四幅人口增长曲线图,与我国实际相符的是( A )
返回
地理
2.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是( B ) A.改善医疗条件 B.提高人口素质 C.接纳外国移民 D.增加人口数量
返回
地理
我国已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某机构抽样调查显示,北 京愿意生育二孩的居民约为20%,而河南约为58%。据此完 成3~4题。 3.北京居民比河南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低,主要原因是( A ) A.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压力大 B.北京医疗卫生条件水平高 C.河南人口受教育程度高 D.河南人口密度小
图1.7
图1.8
返回
地理
(1)从图1.7中家庭子女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1949年以后,我国 先经历了人口的 快速 (填“快速”或“缓慢”)增长阶段;结合 图1.8可知,到1970年人口总数达到 8.3 亿,后期增速逐步变
慢 (填“快”或“慢”)。 (2)人口众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 劳动力 资源, 但同时也会对 资源(或环境或就业) 造成巨大压力。
宁线 D.漠河—腾冲线
返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理
初中地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

朝 鲜 族
18
回 族
19
满 族
20
壮族 杆栏式木楼
21
苗族
苗山斗马
22
傣 族 泼 水 节
23
蒙 古 族 那 达 慕 大 会
24
珞 巴 族
25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 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26
冬不拉:哈萨克族古老 的弹弦乐器。历史悠 久,制作简易,音色 柔美,富有浓郁的草 原风味,在哈萨克族 地区广泛流传,是民 间歌手常用的伴奏乐 器。
被称为少数民族 2.巧记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9个):
壮回藏维蒙古,满彝苗土家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塔塔尔族(3000多人)
3.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
10
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活动
11
我国的民族分布
12
二.民族的分布
• 1.分布状况: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 东部和中部
3
晚婚五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
4
二.人口的分布
• 1.人口密度 •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该地面积 • 2010年,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
千米
• 活动一下:课本13页活动一
5
四省区人口密度有什么差异?
6
我国的人口密度图 7
2.人口分布特点
• 东多(94%)西少(6%) • 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
27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人口
1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人口增长
2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目前,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超过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 欧洲国家的人口)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二节 人口

人口世界最多
人 口
人口增长趋势
数 量
人口众多的优劣势
人
计划生育国策
口
人 口
人口密度较大
分 布
人口东多西少
第二节
人口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
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数量变化、密度等基本状况,认识人口 问题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综合思维 了解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探索人口与 自然、人口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环境、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科素养 ■地理实践力
通过数据分析和调研考察等方式,学会探究人口问题,提高 地理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 通过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分析并给解决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 科学的人口观。
5.2016年1月1日,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开始实施一对 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通过一段视频一起了解一下“全面 二孩”和“三孩”政策实 施的背景,请思考:这两个人口政策是基 于哪个人口问题制定的,它还属于计划生育政策吗? 答 案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 我国出现了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失调 等人口问题。为此,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决定实施 “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
2.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课本 图1.10),提出以下问题:
(1)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是怎样增长 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 则: 方便管理,有利于社 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是怎 样增长的,原因是 什么?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人口增长迅 速。原因是社会稳定, 医疗卫生水平高,生 活水平高。
总结: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 境 条件相适应,我们必须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 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条件(与人口移动的区别)(1)改变居住地。
(2)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
(3)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3.人口机械增长(1)含义:人口迁移引起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
(2)影响: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3)人口机械增长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计算公式: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100%年平均人口数4.人口自然增长: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即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出生数减去人口死亡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口数−年内死亡人口数×100%年平均人口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是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因素:收入、教育、工作、食物、城市生活、和平、医疗。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主观行为。
可分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都会影响人口迁移。
②经济因素区域间经济差异越大,越能影响人们迁移。
如人们从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
③政治因素国家的政策法规、军事也能影响人口迁移。
如巴西将首都迁至内陆的巴西利亚导致的人口集聚。
④社会文化因素婚姻、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能影响人口迁移。
如唐人街、印巴分治导致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分布图和增长图表,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分布和增长的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拓展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口分布和增长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人口地理学导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理解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人口问题与世界》: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人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尤其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善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获取新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人口问题对环境、经济的影响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此外,他们可能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人口问题感到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测试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 作业评价:
- 认真批改: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 点评:教师在点评作业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出改进意见。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人口(2024版新教材)

C 2.我国关于人口的基本国策是(
)
A.积极发展人口
B.设法减少人口
C.实行计划生育
D.逐渐增加人口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人口
中国人口增长示意
1950 年
5.44亿人
1980 年
9.78亿人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为什么增长如此迅速呢?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迅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目的: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
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人口老龄化
全面二孩——允许一对儿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人口政策制定的原则: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人口分布图
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图,归纳我国 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密度 人/千米²
100人/千米² 以上
≥600 400~599 100~399 10~99 1~9 <1
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措施:晚婚、婚育、少生、优生 成效: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
生育政策的调整
2011.11
双独二孩政策(全国范围)
2014.1
单独二孩政策(浙江首行)
2016.1
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2021.6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实施)
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
活动
思考
1.20岁结婚生子,100年有几 代人?25岁结婚生子,100年 有几代人? 2.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晚婚晚育,可延长人口生育 周期,增加代际年龄差,从 而减少一定时间间隔内的人 口数量,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亿,约占世界 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从图1.10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较慢;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 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较慢
图 1.10 中国人口增长示意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我国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 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 交通等的需求数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把计 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1970年的2.58﹪降低到2010年的0.48﹪,使“世
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 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A.东部多,西部少 B.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南方多,北方少 2.我国关于人口的基本国策是( ) A.积极发展人口 B.控制人口数量 C.实行计划生育 D.提高人口素质 3.中国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线是:( ) A.漠河-腾冲线 B.黑河-腾冲线 C.黑河-昆明线 D.漠河-昆明线
黑河
腾冲
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 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 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 全国总人口的6%。
阅读材料
胡焕庸与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1901-1998)是我国近现代 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3年,胡焕庸绘制了我国第一幅按县 统计的人口密度图。1935年,他根据中 国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省 瑷珲县(今黑河市)—云南省腾冲县人 口地理界线,总结出中国人口东南部多、 西北部少的分布格局。时至今日,胡焕 庸提出的这条件人口地理分界线及其所 揭示的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仍然具 有现实意义。
20岁结婚生 孩子,100年 有 5代人。
25岁结婚生 孩子,100 年有4代人。
图 1.11 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晚婚五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 人口增长速度减慢,降低人口自 然增长率,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 效方法。
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2.阅读图1.12,认识少生的作用。
(1)估算在不实行计划生 育条件下,2010年我国 的人口数量。与实际人 16.8 口数相比,算一算少生 了多少人。
实行计划生育(2010年)
人均教育经费/(元/人)
325.3 1164.4
407.8 1459.8
二、人口东多西少
2010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千米² ,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 (47人/千米² )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从图1.1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 许多平原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带人口密度超过400人/千米² ;西部地区人口密 度小,有大片地区人口密度低于1人/千米² 。如果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 画一条直线,则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图1.14
胡焕庸
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
1.阅读图1.15,比较江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
江苏省人口密度大 青海省人口密度小
图1.15
江苏和青海的人口(2010年)与面积
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
2.对于下面的不同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 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促使东部 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目前我国每年新增 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我国的人口政策: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内பைடு நூலக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市场
另一方面:给资源、环境带来压力
上下五千年
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1.阅读图1.11,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3.4
16.8-13.4= 3.4亿
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2.阅读图1.12,认识少生的作用。
16.8 13.4
(2)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 5465亿千克,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19562亿元。算一算人均粮食产量 和人均教育经费,填入表1.3,并 谈谈感想。
不实行计划生育(2010年) 人均粮食产量/(千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