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缺失——以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为例
文化艺术鉴赏:名画《蒙娜丽莎》解读

文化艺术鉴赏:名画《蒙娜丽莎》解读1. 引言1.1 概述名画《蒙娜丽莎》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之一,其独特和神秘的魅力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
本文将对这幅名画进行解读,揭示其背后的视觉特点和文化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名画《蒙娜丽莎》的背景介绍、蒙娜丽莎的视觉特点解析、名画《蒙娜丽莎》的文化意义解读以及结论与个人见解。
在第二部分,我们会提供作者简介,并回顾这幅名画的创作历程,同时探讨它作为经典艺术作品而受到欢迎程度和影响力。
第三部分将着重分析蒙娜丽莎这一肖像形象所具有的独特视觉特点,包括她神秘并微笑般模糊不清的表情、背景环境设计以及细节描绘和技法运用等方面。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名画《蒙娜丽莎》的文化意义。
这幅画作在文化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艺术革新思潮。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它所承载的美学与审美价值。
最后,在第五部分,本文将得出结论并提供个人见解,旨在加深读者对《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及其背后故事和意义的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名画《蒙娜丽莎》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幅经典艺术作品。
通过揭示该画作背后所蕴含的视觉特点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鉴赏它,并进一步增强我们对艺术欣赏的能力。
同时,通过研究其影响力和美学价值,我们能够深入思考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最后,本文也将提供个人见解,以期启发读者对于名画《蒙娜丽莎》独特魅力的思考与感悟。
2. 名画《蒙娜丽莎》的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一幅肖像画。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一位多才艺术家,他的天赋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科学和工程等各个领域。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达·芬奇以其卓越的技巧和对人物形象表情的捕捉而受到广泛赞誉。
艺术欣赏:名画《蒙娜丽莎》的艺术解读

艺术欣赏:名画《蒙娜丽莎》的艺术解读1. 引言:1.1 概述:在艺术世界中,一幅名画《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和引人入胜的眼神而备受赞誉。
这幅画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绘制,是现代文化中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
本篇文章将对《蒙娜丽莎》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历史背景、细节解读与符号意义、技术与艺术手法分析以及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分析和解释《蒙娜丽莎》这幅名画:首先是对蒙娜丽莎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其中包括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以及创作时间和地点;接着会详细探讨细节解读与符号意义,涵盖笑容和眼神表情、面纱和手势的象征意义以及背景景物所隐含的信息;然后会对达芬奇使用的绘画技巧和材料选择、造型和透视研究以及色彩运用与光影效果展示进行分析;其次是探究蒙娜丽莎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包括对绘画艺术领域、观众审美体验以及后世艺术家的影响;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蒙娜丽莎的艺术意义以及对个人审美的启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蒙娜丽莎》这幅名画,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细节解读与符号意义、技术与艺术手法分析以及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这幅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艺术欣赏和美学体验的思考,并激发他们对于《蒙娜丽莎》这幅名画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的兴趣。
2. 蒙娜丽莎的历史背景: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知名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杰作。
在探讨蒙娜丽莎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达·芬奇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2.1 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15世纪至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不仅是画家,还是雕塑家、建筑师、科学家和发明家。
艺术作品赏析1000字

艺术作品赏析1000字《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也是全球最著名的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于16世纪初期创作,现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
《蒙娜丽莎》以油画技法创作,画面中的主角是一位女性,她的神秘微笑是这幅画作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达芬奇通过精细细腻的画面表现,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非常真实,给人以亲切感和亲近感。
她的眼神明亮而深邃,仿佛能够洞察人心,给人以安抚和安慰。
画作背景是一个山水背景,通过透视法和光影效果,达芬奇创造了一个深邃的空间感。
这个山水背景与蒙娜丽莎的微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同时,这个背景也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与蒙娜丽莎的微笑相得益彰。
作为一幅画作,达芬奇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出色。
他运用了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蒙娜丽莎的轮廓和面部特征,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同时,他运用了不同的色彩和色调,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蒙娜丽莎穿着一袭简单的黑色衣服,与背景形成了明暗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达芬奇还在画作中加入了一些细微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眉毛、眼影和睫毛等,使得她的面部表情更加真实和丰富。
同时,画作中的一些细节也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例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秘密,她的眼神中是否蕴含着某种信息等。
这些细节的存在使得《蒙娜丽莎》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谜团的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蒙娜丽莎》是一幅兼具艺术技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达芬奇通过精细的细节处理和深入的人物描绘,创造出了一个真实而神秘的形象。
通过这个形象,他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幅画作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种表达和思考的方式,使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和感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达芬奇《蒙娜丽莎》

课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达芬奇《蒙娜丽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总结达芬奇艺术生平及其名作《蒙娜丽莎》,并能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去评价和联想。
2、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对世界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开放的心理、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心态,自信及成功的体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实践的能力,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达芬奇艺术生平及名作《蒙娜丽莎》的欣赏、总结。
2、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课件、学生用资料等教学方法:讨论法、总结、讲解、演示、启发与鼓励等教学过程及内容:一、组织教学二、实践导入新课(高中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亲自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达芬奇密码》的视频导入课程的主要人物。
2、再演示几张最动人微笑的图片,引出课题。
三、讲授新课一)文艺复兴的背景及美术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由于这时期倡导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敢于探索,一方面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而列奥那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达芬奇艺术生平的总结(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老师引导并用脑总结)。
艺术作品赏析

艺术作品赏析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的中心。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理解作品,同时也能够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本文将以《蒙娜丽莎》为例,进行艺术作品的赏析。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一幅肖像画,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个微笑的女性,她的眼神深邃而又迷人,引人入胜。
无论是从构图、色彩运用还是技法等方面,都体现了达·芬奇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画面中的蒙娜丽莎通身正面示人,身体稍微偏向右侧,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动感。
她身穿暗绿色宽松袍子,暗示了一种神秘、内敛的氛围。
背景则是丰富而复杂的景象,展现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
蒙娜丽莎的微笑既温柔又神秘,隐藏着一种无法捉摸的情感,这增添了整幅画作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构图方面,画家将蒙娜丽莎置于斜线上,这种布局使得画面更具活力和张力。
她的目光直视观者,与观者建立起一种无形的联系,让人不由自主地被蒙娜丽莎吸引。
画面的背景采用了景深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富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构图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达·芬奇的空间感和透视技巧,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方面,达·芬奇运用了从浅到深的色彩渐变,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柔和的色调。
蒙娜丽莎的肤色绘制得非常细致,红唇和柔和的眼影给予她一种妩媚动人的气质。
背景中的山水和建筑细节都以淡淡的色彩呈现,与蒙娜丽莎形成了色彩的对比,使得蒙娜丽莎更加突出。
在技法上,达·芬奇运用了细腻而光滑的油画技法,使肖像的细节栩栩如生。
以她的眼睛为例,他运用了不同的色彩层次和明暗对比,使得眼睛充满了神秘感和韵味。
他的这种绘画技法充分展现了达·芬奇对人物形象的捕捉和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蒙娜丽莎》这幅艺术作品给人一种神秘而又魅力的感觉,令人陶醉其中。
艺术欣赏:西方古典绘画的经典作品赏析

艺术欣赏:西方古典绘画的经典作品赏析概述西方古典绘画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本文将通过赏析一些经典的西方古典绘画作品,探讨其艺术风格、主题表达以及对后世艺术产生的影响。
1.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背景介绍《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大师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油画,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于16世纪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并至今仍然是全球艺术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艺术风格与特点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运用了革命性的手法,如采用透视、柔和色调等。
这幅肖像画展现了人物面部微笑、眼神坚定而深邃,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达·芬奇通过极富神秘感的形象塑造以及精湛的细节处理,赋予了这幅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主题与意义《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追求真实和完美的价值观。
画中蒙娜丽莎散发出的微笑暗示着内心深处隐藏着某种秘密,仿佛在向观者传递信息。
此作品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解读,成为了西方绘画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作品之一。
《蒙娜丽莎》对后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开创了新颖而现实主义的肖像画风格,在技法、构图和表现手法上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启示。
其经典性使得该作品成为西方文化中最有名、最受欢迎的艺术之一。
2.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背景介绍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雕塑家和画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天赋而闻名于世。
《创造亚当》是他在西斯廷教堂进行壁画装饰时的其中一幅杰作。
艺术风格与特点通过神圣而庄严的形象塑造、着重对肌肉结构的描绘以及细腻精湛的绘画技巧,《创造亚当》展现了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美的完美体验。
他巧妙地运用悬浮感和动态再现,使得图像生动直观地表达了上帝创造亚当之景。
主题与意义《创造亚当》反映了信仰与宗教思想对于艺术家创作的深远影响。
这幅作品寓意着上帝给予人类生命和智慧,并传递出对人类尊严、价值以及与上帝之间深厚关系的思考。
浅谈《蒙娜丽莎》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浅谈《蒙娜丽莎》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摘要:17世纪中期,达·芬奇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而他的名字和《蒙娜丽莎》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目录的班·尔汤,把《蒙娜丽莎》称为“画中之画、首屈一指”。
该作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是西方绘画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达·芬奇;《蒙娜丽莎》;明暗法;晕涂法一、达·芬奇与《蒙娜丽莎》简介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哲学家和科学巨匠和发明家。
他善于将绘画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他在艺术上最大的贡献是运用“明暗法”和“晕涂法”使平的画面呈现空间感和立体感,《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
《蒙娜丽莎》约完成于1503至1505年,板面油画,面积极小:只有77厘米长,53厘米宽。
它是代表达·芬奇最高艺术成就的一幅享有盛名的肖像画杰作,收藏于法国的罗浮宫博物馆。
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大约有600万。
1952年,德国发行首枚《蒙娜丽莎》邮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樣誉满全球,同时还引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评价。
二、艺术特征在形式的处理上,达·芬奇打破当时传统的构图方式,加强了人物时代特征,突破中世纪教会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的荒谬规定,公开对抗中世纪的观点,其美学价值也首先体现在于这种先进的审美理念中。
再看蒙娜丽莎端坐的姿态和交搭的双臂,都处在一个金字塔式三角形构图中,显得大方稳重而端庄。
该画作没有中世纪绘画中呆木僵硬的表情,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术,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妙笑容,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眼角和嘴角融入在阴影中,使得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详又意味深长,多少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谈论她那迷人神秘的微笑:它似乎在变化,随着时间和角度的不同,观者的感受似乎都不同。
美术鉴赏-《蒙娜丽莎》

美术鉴赏-《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全球最著名和最神秘的绘画之一。
作品描绘的是一个女性面孔,她佩戴着华丽的衣物和珠宝,微笑着瞪视着观众。
这幅画是艺术家基于真实人物所作的效果成果,今天依然引发了很多关于她身世、背景、意义等不同解释,并被广泛解读为世界上最具现代意义的绘画之一。
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她身上那出奇不意的神秘气质,这种特质也成了她吸引人们的主要特色。
艺术家用多种技巧创造出这种感觉。
首先,画中人物的微笑已经成为这位女性的标志之一,完美的嘴唇形状和眼泪般的眼眸非常吸引人。
其次,艺术家在画面中利用透视和使用的技巧使人物的面部轮廓更加清晰,也让她看上去更加立体。
艺术家还采取了一些妙招在绘画中塑造这位女性的气质。
首先,她低着头沉思着,这种姿势使人觉得她十分深
藏不露。
但与此同时,她依然能直接瞪着观众的眼睛,甚至似乎透过画面观察人们。
这种目光给画面注入了一种有力的力量,也让观众产生她可能在某种意义上“看透”人心的感觉。
艺术家在这幅画中的用色也代表了对女性身份和人类生命的强烈关注。
由于面部的线条、肌肤和显得特别柔和,加之细腻的阴影处理,穿上华贵衣裳的她看上去更加华丽而莹润。
同时,据认为,画中蒙娜丽莎的衣着并不突出或具有特殊意义。
但就是这种自然空灵、古典慵懒的装扮,更进一步合适了画中层层透过的蒙娜丽莎神秘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缺失——以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为例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当代社会被广泛借鉴与应用于艺术设计当中。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网络与广告设计中。
在消费社会,设计者对“蒙娜丽莎”形象的多方位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在对名作进行二次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原作的见解与设计的灵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达芬奇;蒙娜丽莎;文艺复兴;艺术设计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环,破除了宗教对人的禁锢,寻求精神上的解放。
这一时期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精神相互结合,启迪了欧洲近代文明,充分显示了人性的追求与人对自由的向往。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看来,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含义更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1]229-230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逐步摆脱了自古希腊文明时期所谓“画匠”的称呼,将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以及构图学应用于绘画中。
绘画技术的进步使画面的立体感更强,写实性特征明显。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题材来表现现实:歌颂美好的生活、美丽的事物,追求自由解放,以求更加接近上帝。
一“蒙娜丽莎”的前生今世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当属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人物肖像——“蒙娜丽莎”。
这幅历经500年的作品到现在依然焕发出迷人的风采:许多绘画爱好者前往卢浮宫只为近距离欣赏画作的真迹;许多研究者如同丹·布朗的成名作《达芬奇密码》那样用符号学阐释“蒙娜丽莎”中隐藏的密码;许多科学家试图运用现代科学分析“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许多历史学家则着眼于绘画的历史背景,力求通过史实证实自己的观点;还有许多医学工作者参与到“蒙娜丽莎”死因的探讨当中……林林总总的分析与阐释,无疑使“蒙娜丽莎”成为绘画史中最神秘的作品。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处外在的标志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别人,而别人也被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情感。
”[2]28“蒙娜丽莎”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不仅绘画的技法令人着迷,且绘画的内涵与深度都留给后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无论使用何种理论对其进行阐述都能够发掘出令人震惊的秘密。
蒙娜丽莎是否是达芬奇本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否是一组密码等等悬案都指向达芬奇的身份之谜。
科幻研究者认为他是穿越时空的现代人,理由是达芬奇留下的大量手稿都昭示他拥有超越时代的才能。
这些谜题中最为离奇的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除了已经破解的无论观赏者处于何种角度观看蒙娜丽莎,她都是对你微笑的光影问题外,蒙娜丽莎微笑时的姿态、微笑时牵动的肌肉等都将继续困扰研究者。
沃尔特·佩特对“蒙娜丽莎”进行诠释说,“她的肖像意味着这样一个标题:‘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所有有关这个世界的思想与体验铭刻在那儿纠结在一起……现代哲学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意:人性通过自我反思,在所有思想与生活的方式中均能形成。
”[3]143-145“蒙娜丽莎”的符号意义已经不能仅仅用一幅油画来表达,它将永远被津津乐道,且能够延展出无数的哲学命题和科学阐释。
如果说蒙娜丽莎的“前生”是神圣的,那么她的“今世”却是被恶搞的。
时至当代,“蒙娜丽莎”这幅艺术品“我们在美术明信片上,甚至在广告上,已经司空见惯,以致很难再用崭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现实中的一个男子所画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的女子的肖像。
然而,抛开我们对它了解的或者自信了解的那些东西,像第一批寓目者那样去观看它,还是大有裨益的”[1]300。
对于画作“蒙娜丽莎”的欣赏本身无可厚非,可后人是否对其解释过度?在多元化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蒙娜丽莎”逐渐演变成为“戏仿”的对象。
尤其是在网络中,变形和变性的“蒙娜丽莎”最为常见:比如说憨豆先生版蒙娜丽莎、外星人版蒙娜丽莎、真人版蒙娜丽莎、卡通版蒙娜丽莎等。
“蒙娜丽莎”的脸部被设计者通过拉伸、转换、变更等操作使其具有搞笑成分,网络设计中的娱乐性元素突出,使得原本严肃的绘画作品经过二次设计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喜剧效果。
以“蒙娜丽莎”作为广告创意的设计也很常见,比如直接照搬原画辅之以文字说明、借用原作的形式通过他者的演绎而表现新的立意、修改原作(直发变为烫发、胸部变大、戴上眼镜)使之符合广告宣传效果等。
除此之外,“蒙娜丽莎”也常被用作形象设计展示对象,比如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展出的世界最大的“蒙娜丽莎”,其用途即为装饰品。
再如充斥在家装市场的装饰画也有以“蒙娜丽莎”为原型的商品。
新版的蒙娜丽莎并非作为单纯的艺术品出现,而是成为后现代社会解构经典的典型。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人类的致敬已经转变为人对自我精神的放逐与对自由意志的解构。
在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之后,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福柯认为“人已死”。
作为经典的蒙娜丽莎死于人类的“自杀”,而借助蒙娜丽莎的外壳重生的各种新蒙娜丽莎则是人类重塑的个体意识。
二“蒙娜丽莎”的当代艺术设计的悖论新的蒙娜丽莎形象五花八门,设计者们不断从“蒙娜丽莎”那里发掘灵感,对其进行加工和创作。
这项工作无疑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将设计者的个人想象融入古老的绘画中,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能够更为长久地流传下去;二是赋予“蒙娜丽莎”以时代特征,使其现实意义逐步取代传统意义。
而研究与应用的广泛推进仅仅是使“蒙娜丽莎”外延扩大,画作本身的内涵却不断缩小。
尤其是以消费社会消极世故的眼光来看待“蒙娜丽莎”,文艺复兴时期至近现代所关注的绘画技艺的精湛程度、画中人神秘的微笑以及画作的精神内涵已经被消解成为商业化的碎片。
人们注重的已经不再是绘画的本事,而是通过对作品的包装能否使之取得商业利润和娱乐效果。
个人行为与商业行为的共同作用,使网络时代“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名存实亡,它仅仅是为了广告产品的推广和个人行为的满足而存在,并从中取得有形或无形的收益。
设计师在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时缺乏精神性的创意,使其的设计应用只能向越发低俗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艺术设计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但如果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待“蒙娜丽莎”,他们恰恰为蒙娜丽莎赋予了新生。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高雅艺术品的追捧,蒙娜丽莎在消费社会已经成为无价之宝,其艺术价值远高于文艺复兴时期。
虽然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却必然会对艺术造成影响。
早期绘画者将蒙娜丽莎作为临摹的样本,仅仅依靠模仿来获得艺术上的感悟。
而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制图软件的开发,使单一的模仿形式发生了转变。
如果说模仿原作是最为基础的变形,那么如今设计的多元化则诞生了无数“异形”的蒙娜丽莎。
由于蒙娜丽莎的普及程度高于其他作品,蒙娜丽莎完全可以作为一件大众化的创作素材出现,对创作素材进行异形处理就容易被大众接受且不会产生版权纠纷。
从一个侧面来说,这种异形后的经典作品,反而比原作的受关注度高,更适于当代社会。
蒙娜丽莎在大众视野中仅仅是一幅名画,对画作进行无伤大雅的恶搞并不会妨碍这幅画继续存留于世。
三“蒙娜丽莎”的重新塑造时代造就了“蒙娜丽莎”的悖论,如何使“蒙娜丽莎”能够在广泛的艺术设计中不落俗套,使这部作品弥久如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设计者本身对画作的基本情况要有所理解与体悟,对作品产生共鸣。
在对作品不理解的情况下跟风扭曲作品首先是对艺术与艺术品的不尊重。
设计师对经典作品的艺术再创造也是表现艺术的形式之一,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表现艺术才能实现艺术上的平等对话。
虽然市场上存在各式“蒙娜丽莎”,但那些异形的作品仅仅是博人一笑的庸俗之作,艺术性备受质疑,真正能够称为“设计”的作品少之又少。
2.设计者对原作的合理想象,在二次创作中要避免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情况。
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而非经济行为。
被冠以经济目的的蒙娜丽莎除了市面中常见的不同材质的仿制品外还有经过简单再设计的粗糙艺术品,这一类作品占据了大量的市场,虽然起到了艺术普及作用,却缺乏独创性。
3.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融合个人的创意之外也要赋予作品以精神,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为蒙娜丽莎改头换面,如隆胸、换脸、添加眼部动态效果并不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将蒙娜丽莎改为素描、水彩、水墨、抽象画等也非艺术上的创新。
艺术上的创新来自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对作品的理解,形式上的转变不及精神内涵的转变。
4.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避免对其他作品的照搬与挪用,以免降低设计的艺术水平。
拼贴是后现代社会的精神产物,将各种零碎的元素瓶贴到同一事物中,事物的性质就开始变得模糊。
经过拼贴的蒙娜丽莎,可能会拥有了赫本的眼睛眉毛、梦露的嘴唇、Lady Gaga的身材,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蒙娜丽莎变成了明星的混合体,混淆了蒙娜丽莎作为整体的概念,多元化的部分使其拥有多重身份,但每个身份却都得不到艺术认可。
所以拼贴已知元素只是艺术的叠加并不能作为艺术的再次创造出现。
5.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握好尺度,在消解画作内涵的同时建构新的时代特征。
在重构蒙娜丽莎的过程中,无论是将蒙娜丽莎搓扁揉圆还是将其改造得面目全非,蒙娜丽莎依然是作为蒙娜丽莎本身出现,其名字的能指意义没有发生转变,其内涵没有发生转变。
也就是说,在各类蒙娜丽莎作品中,蒙娜丽莎不管是哭是笑都是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所指。
但若对其冠以蒙娜丽莎二世、三世等称谓,则其精神内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能够接续上一代的艺术创造启发下一代艺术创作的诞生。
被再次设计的艺术品,也需要作为艺术品出现,不能称为艺术品的作品没有进行创作的意义。
至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已经大量被应用于当代的艺术设计之中,在这些良莠不齐的设计当中,古老的艺术品正在一次次经历死亡与重生的过程。
而借鉴这些艺术品产生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往往极为短暂,通过创造经典而产生的经典未见一例。
文艺复兴艺术品中表现出的再生与复活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中演变为扼杀与死亡,破碎的世界观使艺术逐步消解为没有灵魂的躯体,也使诸多艺术家的心灵被驱逐出自由的艺术王国。
参考文献:[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李娜,黄续.名画密码:200幅世界名画欣赏揭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3]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M].张岩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