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细柳营》教案

合集下载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营》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营》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四、教学流程
பைடு நூலகம்(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周亚夫军细柳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严格纪律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周亚夫治军之道及其在细柳营的体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史记文学的基本概念。《周亚夫军细柳营》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瑰宝,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它对我们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周亚夫军细柳营》这个具体的案例。文章展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在细柳营的实际应用,如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纪律性。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在集体中建立和维护纪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特别是对史记文学特点的认识。
2.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周亚夫的形象,感悟古代军人的忠诚和治军之道。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
举例:《周亚夫军细柳营》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章中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学生需理解这种表达方式。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周亚夫细柳营》。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论证和表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论证和表述。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2. 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和概括。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论证和表述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采用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周亚夫细柳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词和难懂的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懂句子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和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观点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细柳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细柳营》全文;(2)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细柳营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细柳营》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3.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价值和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细柳营》,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交流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细柳营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细柳营》,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背诵《细柳营》的情况,以及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程度。

3.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 语文《细柳营》教案

初中 语文《细柳营》教案

初中语文《细柳营》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细柳营》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能够理解并体会到文中表达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4. 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1. 《细柳营》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细柳营》的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

2. 人物描写手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细柳营》的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细柳营》,并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二、内容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默读课文《细柳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3.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人物描写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手法和原因。

四、品德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自己如何体现这些品质。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2.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细柳营》,并完成一篇关于课文的人物描写小作文。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对于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可以适当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周亚夫军细柳营的语文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营的语文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营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1.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1.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古代军队的管理和组织形式。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周亚夫军细柳营》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3 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古代军队的生活和社会背景。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1.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

2.1.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1.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2.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2.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课文原文:《周亚夫军细柳营》的原文文本。

3.1.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

3.1.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3.2.1 课文复印件:准备课文复印件,供学生在课堂上使用。

3.2.2 作业纸:准备相关的作业纸,供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3.2.3 讨论卡片:准备讨论卡片,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使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4.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4.1.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周亚夫细柳营》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2 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3.1 古代军事术语和兵法思想的理解。

3.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作者司马迁。

(2)介绍周亚夫及其细柳营的历史背景。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3 讲解分析(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课文中体现的古代军事术语和兵法思想。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5.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6.3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阅读理解、问题解答等。

6.4 合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七、教学反思7.1 课堂效果评估: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细柳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细柳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背景和历史人物。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课文《细柳营》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精彩语言。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细柳营》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教具。

(3)课堂讨论和活动所需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细柳营》,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2)收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细柳营》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细柳营》,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精彩语言。

(2)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

八年级周亚夫细柳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周亚夫细柳营》;(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军事术语的理解;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的运用;3.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周亚夫细柳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周亚夫细柳营》;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写一篇短文;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周亚夫细柳营》的朗读与背诵情况,要求语音准确、表达流畅;2.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运用课文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的情况;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心得体会中对于爱国主义的认知和表达,评价其价值观的树立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过程是否有序,教学方法是否恰当;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写作能力;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史记》、《左传》等,扩大知识面;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3.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 邀请文学家、历史学家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细柳营》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顺畅朗读
(二)对照注释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小组猜读
对疑难字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部分字词的含义。

(四)翻译课文
1翻译全文。

其他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地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怎样翻译比较恰当。

2学生和老师共同矫正。

(五)质疑解难
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字句含义理解的典型性
疑难问题,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如:军——军细柳(驻军)上自劳军(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使臣)
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天子为动(被)
结合以上环节,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笔於寥文。

2彼伎嘉闹锌袒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

(二)分析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后,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人物史料的介绍。

)
明确:周亚夫,西汉著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儿子。

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历仕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

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

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

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

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

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

“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治军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

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

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大表赞扬。

(三)理解对比的写法
指导学生认识文中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主要因为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

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

明确: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为:
1军营的情况(“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对比。

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中士卒常备不懈,严阵以待。

文帝在军营中两次“不得入”,并被守营门的官兵告知“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文帝按辔而行。

由此可
见,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时,众将士受宠若惊,极力讨好文帝。

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2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称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四)探究现实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例如: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正由于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万事民为先”、“百姓无小事”的宗旨,将自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拴在一起,才有了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是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必须大力提倡。

(五)迁移阅读
借助工具书阅读以下段落,理解句子的意思,对文中的观点可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各自的看法与认识。

汉景帝即位三年,七国同日反,吴王至称东帝,天下震动。

周亚夫一出即平之,功亦不细矣,而讫死非罪。

景帝虽未为仁君,然亦非好杀卿大夫者,何独至亚夫而忍为之?窃尝原其说,亚夫之为人,班、马虽不明言,然必悻直行行者。

方其将屯细柳,只以务胡,且近在长安数十里间,非若出临边塞,与敌对垒,有呼吸不可测知之事,今天子劳军至,不得入,乃遣使持节诏之,始开壁门;又使不得驱驰,以军礼见,自言介胄之士不拜。

天子改容称谢,然后去。

是乃王旅万骑,乘舆黄屋,顾制命于将帅,岂人臣之礼哉!则其傲睨帝尊,习与性成,故赐食不设箸,有不平之意:怏怏非少主臣,必已见于辞气之间,以是陨命,甚可惜也!秦王猛伐燕围邺,苻坚自长安赴之。

至安阳,猛潜谒坚,坚曰:“昔周亚夫不迎汉文帝,今将军临敌而弃军,何也?”猛曰:“亚夫前却人主以求名,臣窃少之。

”猛之识虑,视亚夫有间矣。

(六)布置作业
1笔於敛取背诵全文。

2苯岷媳究蔚难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细柳营
对比
霸上、棘门——细柳
文帝巡视:(上)“直驰入”军士整装,严阵以待
两次“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将以下骑送迎”“请以军礼见”
文帝评价:“若儿戏耳”“真将军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