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25%的人会发生糖尿病足,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为了让糖尿病足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特制定本指南。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良,出现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导致足部神经、血管、皮肤受损,病理损害包括足底溃疡、感染、骨骼破坏等。
二、足部检查足部检查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般包括:皮肤检查、足趾间、足底、足掌、足部感觉兴奋等。
1.皮肤检查皮肤检查是对皮肤颜色、光滑程度、表皮厚度和一些异常如感染、足癣等等进行检查。
2.足趾间、足底、足掌检查检查足趾间有无皮肤皱褶,是否有湿气,如果有湿气,可能存在真菌感染。
检查足底,触摸是否存在麻木、刺痛等现象。
足掌检查时可以使用反射锤敲打,观察足部反应和感觉兴奋的情况。
三、足部治疗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应用药物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和促进创口愈合。
例如,ASA、酒石酸切吉洛等抗凝血药类可以帮助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对非创伤性足病和足部神经病变有明显发展趋势。
例如针灸疗法、植物神经交感节切断术等。
四、预防措施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糖尿病足之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
1.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通过医院或家庭医生对自己的足部进行检查,了解糖尿病足病情发展情况,监测病情变化。
2.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对于预防糖尿病足非常重要。
保持足部干爽可以减少足部细菌和真菌的滋生,而坚持定期清洗足底是隔断足部细菌和真菌的重要手段之一。
3.穿适合鞋子穿适合鞋子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之一。
鞋子的款式最好宽松舒适,颜色选择以浅色或皮革材质为好。
总之,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防护措施,千万不要轻视糖尿病足的危害,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糖尿病足的治疗与诊断全文版指南-中国版

糖尿病足的治疗与诊断全文版指南-中国版简介糖尿病足是指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的足部并发症。
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与诊断,本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的指导,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进展。
诊断糖尿病足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 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的糖尿病状况、足部症状和并发症等情况。
2. 足部检查:包括神经学评估、脉搏检查、皮肤状况、足部形态和畸形等方面的检查。
3. 血液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
4.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等,用于评估骨骼、软组织和血管状况。
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糖尿病控制、足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状况。
治疗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糖控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手段,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缓糖尿病足的进展。
2. 伤口处理:对于已经出现溃疡或感染的足部病变,应进行适当的伤口清洁、消毒和敷料处理,以促进愈合。
3. 血管重建:对于存在血管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或介入治疗,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
4. 足部保护:患者应采取适当的足部保护措施,如穿戴合适的鞋袜、避免受伤和保持足部清洁等。
5. 神经保护:通过药物治疗和神经营养支持等手段,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减轻疼痛和感觉异常。
预防预防是糖尿病足管理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1.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足部检查,早发现足部异常,及时干预。
2. 血糖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3. 足部护理:保持足部干燥清洁,定期修剪趾甲,避免割伤和磨损。
4. 合适的鞋袜: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过紧或过松,减少对足部的压力和摩擦。
5. 生活方式管理: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控制和足部健康。
本指南为糖尿病足的治疗与诊断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但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确定。
全文:中国糖尿病足的诊疗指导手册

全文:中国糖尿病足的诊疗指导手册介绍中国糖尿病足的诊疗指导手册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针对糖尿病足病患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糖尿病足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手册将提供一系列简单、实用的策略,帮助医务人员有效管理和治疗糖尿病足,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症状评估-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密切关注以下症状:- 足部疼痛或不适感- 皮肤颜色变化- 溃疡或创伤- 肿胀或水肿- 渗出或分泌物检查和测试- 下肢血流动力学检查- 感觉和神经病变检查- 足部X光或磁共振成像(MRI)- 血糖监测治疗初级治疗- 确保足部休息和保持卧床- 清洁和消毒足部伤口- 使用合适的敷料和包扎技术- 管理疼痛和炎症感染控制- 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定期评估感染情况和疗效- 防止感染扩散和复发创面管理- 定期清洁和消毒创面- 使用适当的敷料促进创面愈合- 监测创面的愈合进展异常足部解剖结构的管理- 如果存在足部畸形或异常,考虑矫正和支撑- 使用矫形器或足部支撑装置- 配合物理治疗进行康复训练血糖控制和营养支持- 控制血糖水平,遵循糖尿病治疗指南-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 鼓励患者均衡饮食和定期运动预防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患者和公众,提高糖尿病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宣传正确的足部护理方法和生活习惯足部护理- 鼓励患者每天检查足部,注意任何异常症状- 每天洗脚并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保持足部适当的湿润和滋润- 避免赤脚行走和受伤结论中国糖尿病足的诊疗指导手册提供了一系列简单、实用的策略,帮助医务人员有效管理和治疗糖尿病足。
这些策略涵盖了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糖尿病足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
目前我国主要是参考国际足病工作者与美国糖尿病足病学组制定的指南。
但是,由于我国糖尿病足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组织全国足病相关专家起草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一、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二、糖尿病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国外资料显示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40%~60%,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85%是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4%~10%。
国内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5%[1]。
单中心研究显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4%[2]。
我国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8.1%,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31.6%[3]。
三、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间歇跛行症状。
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现溃疡,部分患者可肢体感染。
四、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一)神经系统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1.10 g尼龙丝检查法: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 g的压力)。
中国糖尿病足的详尽诊疗指南

中国糖尿病足的详尽诊疗指南概述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足部病变。
本指南旨在提供详尽的诊疗方案,帮助医生和患者有效管理糖尿病足。
诊断1.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糖尿病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2. 进行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相关检查,如血流动力学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3. 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是否为糖尿病足,并确定病情分级。
分级和治疗根据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分级一:足部无溃疡或感染- 防治感染:保持足部清洁,注意足部卫生,定期更换袜子和鞋子。
-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 足部保护:穿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分级二:足部有溃疡或感染-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溃疡处理:定期清创,保持创面清洁,促进愈合。
- 伤口覆盖:选择适当的敷料,保护伤口,预防二次感染。
- 血糖控制:加强血糖监测,调整药物剂量,保持血糖稳定。
分级三:足部感染严重或骨骼破坏- 手术治疗: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矫正畸形或修复骨折。
-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靶向治疗的抗生素。
- 伤口管理:定期清创,使用特殊敷料促进愈合。
- 血糖控制:密切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血糖在合理范围。
康复和预防- 足部保护:定期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
- 定期随访:定期复查,掌握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教育指导:向患者提供糖尿病足预防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
-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血糖,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关于中国糖尿病足的详尽诊疗指南,包括诊断、分级和治疗、康复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医生和患者可以依据本指南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疗。
中国详细的糖尿病足诊治全文指南

中国详细的糖尿病足诊治全文指南概述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变,包括感染、溃疡、神经病变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糖尿病足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糖尿病控制情况。
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是否有足部溃疡、疼痛或感染的症状;- 是否有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 是否有神经病变的症状,如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
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足部状况,包括以下方面:- 足部颜色、温度和湿度;- 足背脉搏是否正常;- 足部是否有溃疡、疼痛、水肿或感染等症状;- 足部是否有神经病变的表现,如感觉减退或消失、腱反射消失等。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糖水平检测;-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如肾功能、肝功能等;- 炎症指标检测;- 足部血液循环评估。
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血糖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基础。
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伤口管理对于足部溃疡或感染等伤口,应进行适当的清创和敷料处理。
必要时,还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血液循环改善对于伴有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血管重建手术,如血管成形术或血管搭桥术等。
神经功能保护患者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保持足部的温暖。
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神经功能:- 足部按摩和热敷;- 足部功能锻炼;- 药物治疗,如神经营养药物等。
康复护理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足部护理的培训,学习足部自我检查和日常护理方法。
同时,定期复诊和监测是必要的。
结论糖尿病足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伤口管理、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保护和康复护理等。
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足在中国的治疗全文指南

糖尿病足在中国的治疗全文指南
摘要
本文旨在提供糖尿病足在中国的治疗全文指南。
糖尿病足是糖
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糖尿病足需要综合性的策略和方法。
本指南将介绍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1. 诊断标准
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溃疡或感染;
- 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 下肢动脉血运不良;
- 足部变形或畸形。
2. 治疗原则
治疗糖尿病足的原则如下:
- 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保持稳定;
- 预防感染并积极治疗感染;
- 保护足部,避免进一步损伤;
- 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 进行足部伤口的清创和敷料处理。
3. 常用治疗方法
治疗糖尿病足的常用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降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
愈合;
- 创面管理:进行清创和敷料处理,保持创面湿润;
- 外科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
手术治疗;
- 血管重建:通过血管手术或介入治疗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 教育和自我管理: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提醒患者
定期检查足部情况。
结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治疗需要综合性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提供了糖尿病足在中国的治疗全文指南,包括诊断标准、治疗
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糖尿病足的
治疗。
请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决策,并遵循专业的临床
指南。
全面版的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

全面版的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一、前言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病因。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足的诊疗水平,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我们根据国内外糖尿病足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糖尿病足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适用于从事内分泌科、血管外科、足病科、康复科等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
二、糖尿病足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足部溃疡、坏死、感染等病变。
2.2 分类糖尿病足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 轻度:局限于皮肤的病变,如皮肤干燥、裂口、脱屑等。
- 中度:浅表性溃疡,未侵犯深层组织。
- 重度:深层溃疡、感染、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三、糖尿病足的诊断3.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糖尿病病史、足部受伤史、疼痛史、感觉异常等症状,以及家族史、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
3.2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者的一般状况,重点观察足部的皮肤色泽、温度、湿度、感觉、运动功能等。
3.3 辅助检查-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实验室检查。
- 足部X线片、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
- 足部皮肤活检、细菌培养等病理学检查。
四、糖尿病足的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对糖尿病足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等情况。
五、糖尿病足的治疗5.1 基础治疗- 控制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
-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
- 合理饮食,保持体重。
5.2 药物治疗- 抗神经病变药物:如神经营养药、抗抑郁药等。
- 抗血管病变药物:如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药等。
- 抗生素:用于控制感染。
5.3 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改善神经功能。
- 磁疗:促进血液循环、抗感染。
- 超声波疗法:促进组织修复。
5.4 外科治疗- 清除坏死组织、修复创面。
- 血管手术:如血管搭桥、介入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本文系统介绍糖尿病足相关概念、流行病学、病变特点及预后。
着重介绍糖尿病足的治疗,包括血运重建、干细胞移植和综合治疗。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论述。
1、基本概念1、1 糖尿病下肢缺血与下肢动脉硬化合并糖尿病的区别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均存在两个现象,即糖尿病和动脉硬化。
只是病变发生的先后不同而已。
动脉硬化是脂代谢紊乱的表现之一。
如果在此基础上合并糖尿病,就同时出现了糖代谢紊乱。
自然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病变;反之也是一样。
1、2 糖尿病足与糖尿病下肢缺血糖尿病足的概念是由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
1972年Catterall 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
WHO的定义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深入。
发现糖尿病足是一组足部的综合征,不是单一症状。
它至少应当具备如下要素:第一是糖尿病患者。
第二是应当有足部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第三是伴有一定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三者缺一不可,否者就不能称其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称混合型)。
目前,我国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
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先后,只要具备这2个因素就称为糖尿病下肢缺血。
糖尿病下肢缺血具有的临床表现基本与单纯动脉硬化造成下肢缺血相似,但前者症状与体征更严重。
主要表现为早期缺血症状,足部麻木,皮肤发凉,仅在活动后有疼痛感,即为间歇性跛行;中期的代偿期,即足部静息痛;晚期的组织缺损,主要包括足部溃疡(甚至溃疡伴感染),足部部分组织坏疽(甚至坏疽且伴有感染)。
1、3 截肢的定义根据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的截肢定义为1个肢体的远端被切除。
重复截肢:先前截肢未治愈而再次从远端开始截肢。
新的截肢:先前截肢的患处治愈后又从远端开始截肢。
小截肢:在踝关节及其以下水平关节离断。
大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
2、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2、1 国外流行病学(1)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40%~60%。
(2)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85%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3)在糖尿病患者中,5个溃疡中有4个是因为外伤而诱发或恶化。
(4)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4%~10%。
2、2 国内流行病学(1)我国多中心资料为5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47%。
(2)单中心研究6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36%Ⅲ。
(3)北京地区多中心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达90.8%。
其中重度以上者占43.3%。
(4)糖尿病患者的双下肢病变呈对称发展。
3、糖尿病与周围血管病变3、1 血管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1)周围血管病变是影响糖尿病足溃疡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2)周围血管病变通常可以用简单的临床检查发现:皮肤颜色及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踝部血压测定。
(3)采用非侵入性血管检查可以评估糖尿病足溃疡治愈的概率。
踝部和偶尔的趾部血压测定可能会因为动脉中层钙化而出现不准确的评估结果。
(4)由于缺血引起的静止性疼痛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能会因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而消失。
(5)微血管病变不是足溃疡的主要原因。
(6)保守性治疗措施包括步行计划(如果不存在足溃疡或坏疽的话)、恰当的鞋袜、戒烟以及积极治疗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7)血管重建之后。
血管再通率和肢体获救率在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无差别。
因此,糖尿病不能作为拒绝血管重建的理由。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
前者所引起的缺血是由于动脉狭窄和阻塞引起:后者是动脉中层钙化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
因此,动脉中层硬化不会引起缺血,但硬化的动脉严重干扰动脉血压的间接测量。
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3、2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特点在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中,明确了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更为常见;②发病年龄更小;③无性别差异;④多个节段发生病变;⑤病变发生在更远端(主动脉一髂动脉几乎不累及)。
在我们国内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特点。
4、糖尿病足的预后意大利有一科研小组对1107例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患者进行了为期8年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患者最终的结局是溃疡、截肢和死亡。
决定糖尿病足溃疡预后的因素复杂,而早期有效的治疗决定预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
5、治疗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足一般分为神经型、缺血和混合型。
以往认为国人糖尿病足以神经型为主,然而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
对于神经病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对于缺血型病变则可以通过重建下肢血流。
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疗效:即使混合型病变。
如果血流重建成功。
其神经病变也可得到部分缓解。
当然,在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中,要重视综合治疗。
而认为糖尿病足是内科疾病,靠内科保守治疗,抑或是外科疾病,靠外科手术治疗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狭隘的表现。
空军总医院提出的“改善循环、控制血糖、抗感染、局部清创换药、营养神经、支持治疗”六环法是非常好的措施。
在此基础上应当加上①控制病因,如降压、降脂和戒烟,如果病因不除,病变继续发展,治疗效果就不佳。
②截肢(截趾),当坏疽的病变已经发生,截肢仍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然而无论如何,下肢动脉血流的重建在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中,是最重要和关键的措施。
5、1 下肢血供的重建方法综合目前国内外各种治疗下肢缺血方法。
有如下几种。
5.1.1 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具体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动脉内成形(主要指单纯球囊扩张术)和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支架成形术,直接的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
作为一种微创手段,尤其是当患者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无法耐受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者,可以作为首选。
5.1.1.1 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适应证:①有较好的动脉流人道和流出道;②由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无法耐受手术;③虽然动脉流出道较差,但近段有局限性病变(狭窄或闭塞)时,也可以考虑。
5.1.1.2 疗效评价:如果介入治疗成功,一般症状可以缓解或改善。
目前的评估指标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
前者包括主观症状的改善,如疼痛缓解或程度减轻,肢体发冷感觉改善等;后者包括踝肱指数(ankle brachiM index,ABI)、溃疡面愈合情况、截肢平面的降低等。
对于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只要有1项指标得到改善就属于临床成功。
5.1.2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主要有两种传统方法,一种是目前最常用的股动脉一膝上或膝下胭动脉旁路移植,此方法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尤其是股动脉一膝上胭动脉旁路移植,目前几乎所有的血管外科医师都能完成。
另一种是下肢远端小动脉旁路移植,由于下肢动脉移植最远端的吻合口是吻合在小腿动脉或足部动脉上,所以手术有较大难度。
5.1.2.l 动脉旁路移植适应证:①下肢远端有比较好的动脉流出道;②患者体质较好,能够耐受手术。
5.1.2.2 疗效评价:基本与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评价相似。
要强调的是,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对于同时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的患者要慎重,可以选择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或其他措施。
以免手术成功,而生命牺牲或者引起了其他严重后果,5.2 自体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在国内尚未普及,有条件单位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选择。
干细胞移植一般采用骨髓血、外周血、脐血和胚胎干细胞。
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是骨髓血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血管外科主要用自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
自体干细胞至少有2个优点:①不存在免疫排斥;②无胚胎干细胞伦理道德问题。
如何选择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如何选择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的方法和疗效评价,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因为,治疗方法不当,就会影响疗效。
选择治疗方法的总原则应当是,按患者病情需要选择,而不是按医师个人掌握的方式选择。
以下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方法的选择原则。
5.3.1 大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病变血管腔内介入或动脉旁路移植或两者同时应用。
具体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选择。
如患者体质良好,年纪较轻(<70岁),可选用动脉旁路移植或介入治疗,也可采用杂交手术,即介入和动脉旁路移植同时应用;如患者体质弱,年龄大,同时又伴有其他疾病,可选择介入治疗。
5.3.2 中等动脉(股动脉、胭动脉)病变介入或动脉旁路移植或两者同时应用,或者自体干细胞移植。
5.3.3 小动脉(小腿动脉或足部动脉)病变介入或动脉旁路移植或两者同时应用,或自体干细胞移植。
与股动脉、胭动脉不同之处是可以选择小动脉介入:也可首选自体干细胞移植,而且一般疗效比较好,尤其是骨髓刺激后的骨髓干细胞移植,疗效更好。
5.4 围手术期处理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
均要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它不仅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其远期疗效。
目前主要有以下措施。
5.4.1 抗凝处理在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中,有不少血液呈高凝状态,可以采用抗凝措施,以防血栓形成。
5.4.2 抗血小板治疗阻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5.4.2 扩血管药物扩血管的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延长移植血管、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和)支架的通畅时间,并有利于干细胞分化。
5.4.3 降纤维蛋白原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纤维蛋白原经常高于正常,因此降纤维蛋白原治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