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竹石》0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1.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7.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 《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0.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1.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2.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3.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5.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6.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 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 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 手法。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解诗题,知诗人
竹 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 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 的一首诗。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 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 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 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 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 很不容易。次句 “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
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 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 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 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 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清白”是拿石 头的颜色作比较 。
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 子的生长人格化,赋予了诗人所 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暗自 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 哪怕如今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 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轻易言败。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是《石灰吟》、《竹石》和《夏日绝句》。

1. 《石灰吟》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为比喻,描述了开采石灰石的艰难和石灰的形成过程,表达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2. 《竹石》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以竹子为比喻,描述了岩竹在破岩中生长的坚韧和顽强,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敢于傲骨挺立,面对困难和压力也不屈服的精神。

3. 《夏日绝句》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讽刺和批判了项羽的悲壮失败,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以上是这三首诗的大概内容,建议阅读古诗书或古诗文网获取更多内容。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1、《马诗》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地奔跑着,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

2、《石灰吟》诗意: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纵使焚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3、《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 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 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 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 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 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 写诗《入京》以明志:
要留/清白/在 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返回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石灰自述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中心:诗人借咏石灰,表 达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贞 卓绝的意志和节操,以及永留高 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墨 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1.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郑燮 xiè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任尔:任凭你 3.按要求填空。 《竹石》的作者是( 清 )的诗人( 郑燮)。这是 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 托物言志诗 )。全诗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的表达了诗人
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的做人原则 ( )。
夏日绝句
立根:扎根、生根。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在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赞美自然、描绘生活的重要形式。

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欣赏三首优秀的古诗作品,包括《马诗》、《石灰吟》和《竹石》。

《马诗》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牧创作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通过对马儿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中以“白马”为主题,白色象征纯洁和高贵,同时也显示出马儿奔跑的速度和力量。

作者以“山川风雨至,身世共忘机”表达了对于人生沧桑和命运变幻的不以为然,马儿的奔腾与自由代表了诗人自身追求自由与激情的渴望,给了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石灰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所作。

诗歌以叙述性语言描绘了制作石灰的过程,同时给人带来美感和思考。

作者通过淡雅的笔触,以及石灰制作中火光和水汽的交织,将制作石灰的艰辛与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崭新的生命力和变化。

在石灰的制作过程中,作者似乎看到了人生酸甜苦辣的一种对比和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简练凝练,字字珠玑,给人以美妙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竹石》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是古诗中著名的自然描写之作。

诗中以竹与石的结合为主题,描绘了竹石相互依托的美好图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于竹石特性的深入观察,将一幅幅美丽而静谧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诗中“竹长青青石上栽,雨后庭前一径开”一句,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生命在自然力量和时间面前的坚韧与柔软,以及在岁月长河中不变的美好。

诗中对于竹石的描绘深入细腻,充满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以其独具特色和深远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它们通过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我们在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之作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古诗之美,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智者的深邃,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诗歌的魅力。

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的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

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