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夏日的白洋淀,荷花盛开的时候,蓝色的湖面像情豆..初开的少女,妩媚而矜.持;河水青青,临风不乱,遇雨不浊。

①,而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般自然清雅,一颗尚未修饰的明珠般纯朴不俗,(凝聚/聚集)了天地难得的气韵和灵性。

白洋淀很美,但不只是美在景色本身,(而/更)在于回归自然的美妙感受,让人可以享受自然恩赐的平和。

脱下约束着脚的鞋子,把双足涤荡在水里,闭上双眼,感受放任和散.漫的趣味,深吸一口,空气中荡漾着青荷莲子的香气,是一种天然纯粹..在淀里,能看到很多来回穿梭的船只,有..的清纯。

乘船飘荡些船只很独特,②。

撑.船的多是(矫捷/矫健)的老翁,虽然是一个人划船,速度却和机动船不相上下。

鱼鹰、草帽和船夫,再加上微微起伏的波浪和满淀的荷花,让人产生置身江南的那种湿漉漉的梦幻..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矜.(jīn)情豆B.璞.(pú)纯粹C.散.(sǎn)飘荡D.撑.(zhǎng)梦幻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凝聚更矫健B.凝聚而矫捷C.聚集更矫捷D.聚集而矫健3.在文中两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B.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C.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D.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①从3月以来网络上陆续曝光的“001A型航空母舰”照片得知,这艘航母似已涂装红色底漆,舰岛上已开始安装玻璃,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倚马可待....。

②许多学生家长表示,高中三年,孩子们的起居饮食都在学校,家长们望尘莫及....,还是希望学校努力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2018年3月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2018年3月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2018年3月中旬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宁静的乡村相比,城市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

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的法规、程序等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以及不透明的心理活动。

这两方面既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

依托于听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

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和变化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

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和图像日渐成为霸权文化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

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

如从19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市声音。

最新-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 精品

最新-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 精品

潍坊市2018年4月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018.4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

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

”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

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关不胜收。

(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静谧莘(xīn)莘学子B.隽(juàn)永搏古通今C.璀(cuǐ)璨人世沧桑D.氤氲曲(qǔ)径通幽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庄严幽远徘徊B.庄严悠远徜徉C.庄重幽远徜徉D.庄重悠远徘徊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B.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九分钟进五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

C.在以“阅读,让社会更文明”为主题的云龙书展上,精品图书琳琅满目....,引得万千读者齐聚云龙湖畔,共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

2018潍坊二模阅卷报告

2018潍坊二模阅卷报告

2018年潍坊高三二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本报告及作文例文仅供请参考使用)主观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5题(临朐阅卷组)一、原题再现1.题目:苗寨的美体现在那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2.答案:①古老的建筑之美,②厚重的传统之美。

③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之美。

(5分)二、题目分析此题是概括文章②③④⑤段。

第二段中心词是“建筑”,特点是“古老”;第三段中心词是“传统文化”,特点是“闻名”“影响深远”;第四段中心词是苗寨的“自然环境”,特点是“生机勃勃”;第五段仍然说的的苗寨,特点是“静谧”。

这样答案基本就出来了。

此题的能力要求是“筛选并概括”的能力。

三、评分标准答出物象或概念(建筑、传统、自然或环境)+特点(古老、厚重、静谧而富有生机),该条得全分;只“古老、厚重、静谧、富有生机”得1分。

因为题目问的是:苗寨的美体现在那些方面,只要答出“古老的建筑、厚重的传统、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即可,“之美”保留最好,没有也可。

四、得分:3.56五、出现的问题1.概括层次问题①概括范围过大,将“荒芜”列入美的范畴。

②概括层次过简,如仅概括建筑美、环境美两条,漏掉传统美。

③概括层次过繁,动辄答五六条。

2、概括重点偏移,将第一条概括为岁月浸染,将第二条概括为挂着灯笼等。

3.概括概念不清。

①概念范围过大,如将“建筑”概括为村中的一切,将文化传统概括为民俗。

②概念范围过窄,如将“自然环境”概括为“茂林修竹”。

③偷换概念,如将文化传统之美概括为人物美、人情美、人性美。

4、书写问题。

①部分同学书写仍欠认真。

②部分同学不分条作答。

③部分同学分条作答,但分条不明显。

④部分同学书写虽然认真,但是字与字间距过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题(安丘阅卷组)一、原题再现“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①对古朴、厚重、静谧的古苗寨的珍爱和赞美;(2分)②对苗寨日渐“荒芜”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担忧;(2分)③希望改变和保持现状的矛盾心理。

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散文中可以有哲学的思致、认识和发现,但是,散文文体毕竟不能真正代替哲学文体,散文中有哲理,或哲学中有散文,应该是二者关系的基本表达。

在话语表达中,散文必须以情感表达为主调,而哲学必须以理性解释为主调。

这就是说,散文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谐和,仅有思想而没有情感,不是散文的本质性要求。

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是内在的,表现为思想与情感间显示着最本原的生命亲近,《庄子》与《孟子》就标志着中国哲学与散文之间最古老的联系。

庄子不是借助纯粹概念的分析来表达思想,而是善于借助形象和寓意之间的关联,揭示深刻的人生奥秘,虽然他的散文中也有一些概念。

孟子的说理,带着人生的全部激情,并正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说理,因而,情感因素的参与,使《孟子》本身具有抒情的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的诗歌源头和散文源头,使古老的思想始终保持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当然,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渐与诗性分离。

走上了专门化道路。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导致这一转变的文化英雄,则不太容易确定。

但是可以肯定,是哲学家导致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在西方,哲学与散文之间关联,可以通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作获得深刻说明。

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基本能力试题答案 精品

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基本能力试题答案 精品

2018年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基本能力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8.4第I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D2.C3.C4.B5.B6.A7.A8.D9.D 10.A11.B 12.B 13.A 14.B 15.B第Ⅱ卷综合题(共70分)四、(10分)16.D (1分)17. 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网络交流、选择保存的位置、给定被保存文件的文件名及类型(每空0.5分,共2分,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18. C (1分)19.(1)B (1分)(2)细化搜索条件、强制搜索、用好逻辑符号等,(答对其中2个即可得1分)20.C (1分)21.A(1分)22.C (1分)23 B(1分)五、(11分)24. 释放车体产生的静电,避免因静电产生的电火花引起的爆炸等危险。

(1分)25.将获得的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数字。

(每空0.5分,共1分)26.彩色电视机(1分)27.(1)图像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等,视频截取软件:超级解霸、premiere 等,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等,动画制作软件:Flash、3dMAX 。

每空答对1个即可得0.5分。

共2分(2)Printscreen ,Alt +Printscreen 答对1个即可得0.5分。

共1分28.B (1分)29.D (1分)30. ABDCA(1分)31.浮子下降松开进水口进水口进水饮水槽水位上升浮子上升堵塞进水口返回水位(只要说明合理即可得分,共2分)六、(11分)32. (1)A(1分)(2)C (0.5分)(3)可持续发展(0.5分)(4)空气稀薄(低压),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只要答对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即可得1分)(5)防紫外线玻璃、供氧系统或完备的医疗应急系统(答对防紫外线的系统即可得0.5分)(6) 快速旅客列车、特别快速旅客列车(0.5分)33.(1)C (1分)(2)D(1分)34.A(1分)35. 川剧山东每对1个得0.5分,共1分越剧四川吕剧浙江豫剧河南36 C (1分)37.A (1分)七、(6分)38.B(1分)39.D(1分)40.C (1分)41.⑴控制传染源(1分)⑵特异性(体液)(1分)⑶皮肤和黏膜、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每个0.5分,共1分)八、(11分)42. D(1分)43. C(1分)44. B(1分)45. D (1分)46.人类总是依靠科技进步,使自身更加适应环境,然而人口也会随着科技进步而明显增加,在人口增加的过程中,又使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消耗的自然资源过多,生物多样性锐减,产生的废气物和污染物更多,需要科技进步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 ★ 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 文 (二) 本试卷共10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2018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

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

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

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

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

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

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

世界四大文明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______。

(2)《论语》中讲“______”,因为“士”要实现“以仁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任重道远。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先贤,宁死不失正直。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谈到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父亲来了兴致,一件件给我们介绍起了那些国宝,直说得天花乱坠....。

③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瞻前顾后不仅难以雏维持现状,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④住建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除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市场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⑤旷日持久的连綿战火,让叙利亚堿市滿目疮痍....,曾经熙熙攘攘的市场,如今空无一人,一地瓦砾⑥乱扔烟头虽是小事,但就是这心不在焉....的小过失往往会酿成大祸,近来各地就发生了多起因烟头而引发火灾的事件A. ①②⑥B. ②④⑥C. ①④⑤D. ②③⑤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北京证监局发布通告,责令贾跃亭回国,配合解决公司问题,履行公司实际控制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B. 要把中国由制造大国建设成制造强国,必须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并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

C. 近期,越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入室盗窃案,对一位无法到庭作证的民警进行身份认证后,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作证。

D. 航空公司发布公告称,东航旅客今后在飞行过程中将可使用具有飞行模式的手机以及符合规定的电脑等设备。

4.下列有关贺词,对联和诗句的使用,全都得体的一项是()①杏林之光(赞教师)②鱼跃龙门(升学)③敬颂钧安(祝平辈)④鹅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噍(挽联)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勉辞)⑥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贺友情)A. ①④⑥B. ①③⑤C. ②④⑤D. ②③⑥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闻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

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嗅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

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

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

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

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

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

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

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

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

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

”(张怀瓘《书断》)“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能。

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

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遣传基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挥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式差异的成囚,别开思路。

另一些科学家则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职业训练,是某一人群形成特殊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原因。

那种“宜觉”引导下产生的迷人的自由创作境界,来源于长期艰苦执著的技术训练。

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既然影响“直觉”形成的两大因素—基因遗传和家族“集体无意识”都不是我们自己可政变的,那么我们唯一可努力的就是自己的勤奋与执著了。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

B. 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层。

C. 书法家在艺术直觉引导下创作的作品,艺术创造性是他在理性状态下无法实现的。

D. 学书者无法改变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以“鬼神”喻“直觉”,体现了其隐秘诡异、突发、非逻辑性等特点。

B. 文章引用张怀瓘《书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

C. 文章第四段分析书法家进行创作的过程,论证了艺术直觉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

D. 文章先阐释直觉内涵,再分析艺术直觉的作用,最后梳理了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直觉思维的神奇作用,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

B. 如果书法家下笔后不依靠“直觉”而是再停笔思索与分析,可能就会毁坏作品C. 关于影响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相比先天因素,作者更强调后天的训练。

D. 书法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艺术直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答案】1. C 2. B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完全可以”无中生有,原文“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嗅径”;B项,“作为人的基本感觉”错误,原文“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第六感觉’”;D项,“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功”错误,原文还有“先天的因素”。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B项,“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错误,应为“‘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间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与荒芜在场李浩①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采到了綏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

荒芫与羨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

②走迸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

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

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褰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漫洗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

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宇已经难以辨认。

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

③“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

杨震,东汉宫员,清廉有名,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

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因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丰④和村塞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郴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堡包围在里面。

在每座苗赛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边的祖枥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⑤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呜,还有静谧。

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

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

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历史中。

⑥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芫这个词?⑦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

繁华落尽之后的古諧寨留在那里的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发指的旧院落,只是缓缀的、依然有着洁净感的流水…麻围…继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无踪竹怅然。

当然,如果仅止于此,我是不会用出荒芫这忄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

在我所到的茜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通。

大园村,时下已经“无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腐朽的方式呈现着时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

水梯还在,但向上的木已廣、没有谁敢于再向上登;木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到屋黑面那栋拥有八年历史的旧屋还丧,但里面充褰看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几尽鸡在里西咯略咯略地叫着⑧在这些静谧的茜鶱里,我们几乎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青年人呢?外出打工去了。

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

他们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

他们,或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除了些节日再不回来。

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

美,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是倦惫,对每日繁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

⑨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

或许是因为偏僻的緣故,这里的游人很少。

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老,感受“走出了射间”的惬意与感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置身古苗寨仿佛“走出了时间”,主要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

B. 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苗赛房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破败的情状,突出了苗褰的荒芜。

C. 第⑥自然段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苗寨之美的描绘,又引出了下文对古苗寨荒芜的描述。

D. 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思考。

5. 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6. 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赛的情感态度。

【答案】4. A 5. ①古老的建筑之美;②厚重的传统之美;③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之美。

6. ①对古朴、厚重、静谧的古苗寨的珍爱与赞美;②对苗寨日渐“荒芜”和人们们生存现状的担忧;③希望改变和保持现状的矛盾心理。

【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原文“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

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

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无中生有。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这‘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呜,还有静谧”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