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合集下载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Ma ,2 O 0 9 y
V .1 N . o1 5 o3
第 l卷 5
第3 期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 中的应用
王 萍
(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 新疆石子河 , 3o 2 8 2o )
[ 摘
要】 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 ・ 美 奈达提 出了“ 形式对等” “ 、 动态对等” “ 、 功能对等” 等翻译理论 和原则 , 些原则 这
然对等语再 现源发语 的信息。奈达 在‘ 翻译科 学探索 ) )
(9 4 一书 中指 出, 在动态 对等 翻译 中, 者所 关注 的 16 ) “ 译 并不是源语 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 一对应关 系 , 而是一种 动
文尽可能忠实与原文。在实际运用中 , 形式对等有许多局
限性。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 ,
在< 翻译理论与实践》 奈达 和塔 伯 ,9 9 中, ( 16 ) 奈达进

步定义动态对等为 : 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 译语
tecnl od hnb t a o er t se. l ade ryw e 唧 s aso h d l h n t “ ”与 “ ” 谐 音 , 个 “ ” 既 表 达 蚕 丝 之 意 , 丝 思 是 一 丝 字
和理论不仅 丰富了我 国翻译理论 , 对翻译 实践也起 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 文介绍奈达的动 态对等 翻译理论在 翻译界 的 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 , 以及这一理论在翻译 实践 中给与我们的启 示。 [ 关键词】 奈达 ; 态对等;翻译实践 动
【 中国分类号】 0 9 H 5
【 文献标识码】 A
管它陈列时显得 多么美观 , 如果公众 反应不好 , 就不会 那 被接受 。 达的翻译定义 反映了他 的翻译理论 的本质 , 奈 他 严密组织 , 表叙非常清楚 。奈达 在和塔伯合著 的< 翻译理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这几乎是达不到的。

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

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肖萌,孙作预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关键词:奈达;翻译;动态对等;影响 摘要: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达”现象的西方译论,奈达翻译理论有 其自身魅力。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 对中国翻译研究的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
[1]封宗颖.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J].外语学 刊,2004(5). [2]Brown,G andG.Yule.Diseou№Analysi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1983:201.
[3]Ariel,M.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10ndon:Rout-
第9卷第5期 2009年9月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9
No.5
Sep.2009
文章编号:1673-2804(2009)05-0126-.02
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315.9
文献标志码:A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 大陆,并且随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翻译研究热潮。尤其是美 国学者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 究影响巨大。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是公认的现代 翻泽理论奠基人之一。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 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 重要的地位。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 应用于翻译研究。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 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 中的问题,对中国翻译理论界从理论意识、研究方法、研究的 系统性和理论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借鉴作用。

“奈达现象”在中国翻译界的新发展

“奈达现象”在中国翻译界的新发展

Vo1 0 No. .1 6 NO V. 2 0 01
“ r 现 ’ 中 国翻 译 界 的 新 发 展 刁J 奈达 象 ’ ; : 在
史亚 菊 , 丽 霞 , 晓燕 李 王
(. 北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外 语 系 , 西 杨 凌 1西 陕 7 20 ) 11 0
摘 要 :奈 达 的 翻 译 思 想 从 2 O世 纪 8 O年 代 初 开 始 介 绍 到 中 国大 陆 , 国 内译界 曾 一 度 形 成“言 必称 奈 达 ” 在 的 局 面 。基 于 陈 宏 薇( 0 1 将 前 2 20 ) O年 分 四个 阶段 的 研 究 , 文 通 过 调 查 对 奈 达 理 论 的 引 文 情 况 , 2 0 — 2 0 本 对 0 1 0 8年
吁 。这个从 全盘 肯定 到近乎 全盘否 定 的过程 , 与其 “ 说 可帮助 我们增加 对奈 达理 论 的认识 ,倒不 如说 可 帮 助我们增 加对 中 国译论 研究 的认识 ” [ 促 使人 们 。 2
对 许 多 翻译 研 究 的 实 际 问 题 更 加 关 注 。 陈 宏 薇 将 我
S i c 0 r nlt g( 翻译 的科学探 索 》 。其次 ce e 厂T a s i 《 n a n ) 是与查 尔斯 ・ 伯 ( h r sR Ta e)合 作撰 写 的 泰 C al . b r e
T e h oya d Prcie 厂T a s t n 《 译 理 h er n at T c0 r nl i ( 翻 a o 论 与 实 践 》 , 版 于 1 6 年 。 最 新 完 成 的 力 作 是 )出 99
国约 翰 ・ 杰 明 斯 出 版 公 司 (o n B na n u 本 J h e jmisP b
l hn o a y i igC mp n )出版 。对 于这样一 位著作 颇 丰的 s 学者 , 者认 为有必 要 总结 一 下 其最 近 几 年 的翻 译 笔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谈机器翻译译文可接受性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谈机器翻译译文可接受性

t l t a e st r ia r dr d . 而 这 种 层 次 i y h sm eo g l e es i ) l a e a h in a d
的译文 , 奈达认为永远无法达到 , 尤其是两种语 言的文
分令人满意 , 对于一些简单的句子 , 译文一般不会有大 问题 , 于一些稍长的句子或结构 稍复杂 的句子 , 但对 译 文质量就不能令 人满 意 , 有时简 直是不可卒读 。 由 ” 此可见 , 提高机器 翻译译文可接受性是十分必要的。 ( ) 一 确保信息 的等量传递
化和审美价值 差异较 大时 , 更不 可能达 到。最 低层 次
的对等指 :译文能达到 充分 的对 等 , 目的语 的 听众 “ 使 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 的理解 和
欣 赏o ( h aes f as t x sol b b ” T er dr o at nl e t thud eal t e r ade eo
仅看做是从表层结构 中寻找对应成分的 比较语 言学家
划清 了界限。第三 阶段 为社会 符号学 阶段 , 在这一 阶 段形成 了新的语 言研 究模 式——社 会符号学。在 这一
阶段 , 奈达主要关 注语义 问题 和跨文化 交际 问题 。他 认为 , 言只是一种符 号现象 , 语 对这种现象 的解释不能 脱 离语 言所赖 以生存 的社 会文 化环境 , 言翻译的最 语 终 目的就是要原语 (ore agae 在译语(a e l — suc nu g) l t gta r n
的对等 , 目的语 听众或读 者在理 解和欣 赏译 文 时所 使
三、 机器翻译译文可接 受性
机器翻译( ) MT 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 自然语言( 源
语言 ) 翻译 成另一种 自然语言 ( 目标语言 ) 的过程。我 国著名计算语 言学家冯志伟说 :机器 翻译确实取得了 “

浅析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

浅析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

校园英语 /浅析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楚向群 刘采敏【摘要】尤今•奈达,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不仅给中国译界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引发了中国译界一轮又一轮的学术争论,尤其是他翻译思想的一次次修正或转变甚至在中国译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本文分析了促成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某些因素以及对中国译界造成的一些影响。

认为奈达思想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有理论的、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以及个体的诸多因素。

指出应该科学地看待翻译理论的作用,客观看待奈达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奈达 翻译思想 转变 影响【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ranslation theorist,Eugene A.Nida advances a lo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ovides Chinese scholar with much food for thought. However,some modifications and changes of hi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lso initiate waves of academic disputes.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reviews the essentials of Nida’s achievemen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Chinese academia,then,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factors which may effect the above changes in Nida’s theoretical thinking.【Key Words】Eugene A.Nida; Translation Theory; Changes; Influences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从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到近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想的译介,再到当今科学技术的翻译和传播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通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以Limbo为例,来阐释该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实践,Limbo1. 引言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对当时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的读者身上,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强调的是译文对目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2.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的理论。

形式对等,很明显的,追求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一致。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形式对等有许多的局限性。

因此,奈达把形式对等理论发展成了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翻译科学探索》,1964,2.1 动态对等翻译的层次性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是翻译时的最低标准,强调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字对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的对等,从而使得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字序、词性和句序上的完全对应意义上的对等是翻译的根本性的要求,是准确地传达信息的保障,在翻译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2.2 动态对等理论之于翻译实践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尽可能地完美再现原文的含义,限制翻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奈达主张翻译时以意义为主,形式上做出退步,不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

这与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得意忘形”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2.3 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动态对等理论和其它理论一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汉语言文学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梁林歆许明武摘要:以国内1979至2013年共35年来发表的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学位论文等共2688篇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数量、年度统计、文献分布及所依理论等方面对国内关于奈达研究的历史概况和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并结合统计数据探讨其在中国的接受与融合,力图揭示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奈达翻译接受一、引言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14~2011)是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供职于美国圣经公会翻译部,任执行秘书。

奈达著述极丰,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在奈达所著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一书的封底介绍,他单独或合作出版书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张经浩,2005:59)。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受重视程度最高,国内译界对其可谓“家喻户晓”,以至出现“言必称奈达”的“奈达现象”。

南开大学刘士聪教授曾这样评价奈达:奈达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是奈达的名字你不可能不知道(林克难,2012:81)。

然而,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的接受与影响,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如何更加准确把握“奈达现象”传承流变的过程,厘清奈达翻译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必要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进行一番探究,以揭示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中国大量接受西方翻译理论的现象提供分析方法。

二、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据知网检索,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文章是郑南渡刊载于《语言学动态》1979年第2期上的《奈达》(郑南渡,1979:44)。

距其代表性著作《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问世已有15年之久。

但随后直至1986年以前,国内发表的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文章每年也只有两三篇,至2005年突破百篇,2012年达至374篇,创下历史之最。

笔者于2014年3月20日以“奈达”为主题并含“翻译”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下为各个时期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的研究数量、年度统计、文献分布及所依理论。

(一)研究数量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界对国外翻译理论的引介与吸收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融合了更多的西方翻译理论与思维元素。

为便于文献梳理及分析,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79到1999年头21年的平缓期(共发表论文148篇)和从2000到2013年后14年的上升期(共发表论文2540篇)。

如图1所示,从论文年度发表数来看,在平缓期内,1980年出现空缺,1979至1986年每年发表的论文也只有两三篇,共计14篇,表明国内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1987(首次突破10篇,增至12篇)至1999年这13年发表的论文共134篇,平均每年10篇,研究进入初步成长阶段;1979至1999年这21年发展趋势平缓,较之21世纪前发表数量相对均匀的增长幅度,进入21世纪后研究数量显著上升,增长幅度较为明显,2000至2004年这5年共发表论文264篇,从数量来看,这短短4年发表的论文数是前21年的1.78倍,表明国内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研究进入茁壮成长阶段;2005(首次突破百篇,达至107篇)至2013年这9年间共发表2276篇论文,任一年度发表数量都较之前发表数有了大幅提升,标志国内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

(二)文献分布统计从文献分布情况来看,国内35年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论文和其他论文。

而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这两大文献分布的论文数量比例占总论文数的91.5%。

期刊论文共1191篇,占44.3%,其中核心期刊149篇,占12.5%;CSSCI期刊124篇,占10.4%,发表在《中国翻译》《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期刊上的论文共计90篇,占73%。

会议论文33篇,占1.2%,其中国际会议6篇,有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2004年),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2005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2010年),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2011年)等国际会议;国内会议27篇,有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2002、2003、2008、2010、2012)、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2007)、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9、2010)、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2013)等国内会议。

硕博论文共1269篇,占47.2%,其中硕士论文1255篇,博士论文14篇,第一篇有关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硕士论文诞生于2000年,2012年达至峰值,全年共发表183篇,第一篇有关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博士论文问世于2004年。

硕博论文所依理论具体分布见图3及其分析。

其余有关论文分散于学术辑刊、高等教育、法律、精品文艺作品等当中。

如图2所示,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与硕博论文共2493篇,占92.7%,成为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另外,鉴于硕博论文大体能概观当年国内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研究的趋势与走向,本文以硕博论文1269篇为统计源,对其所依理论进行逐篇筛选分析。

考虑到硕博论文所依理论不止一种,故本文选取论文中提及到的重要理论且大部分是主要理论,以篇次计算,对前十位的理论排名如下,共计1156篇,占91%,初步分析统计如图3所示。

硕博论文研究中还涉及到翻译中的语境论、翻译腔、冗余、核心句转换/法理论、翻译补偿理论、翻译理论比较等相关理论,但提及次数偏少。

从图中可见,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理论在国内提及次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产生的影响最大,表明国内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还集中在个别理论上,对其它理论关注度较小,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

另外,在其它主题的论文中,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或引用或借鉴,对其传播、接受与影响都有一定评介。

至此,通过以上图表分析,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卓有成效,呈现出以下趋势:研究数量不断增长,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思路明晰化,跨学科融合与多理论运用加强但由于起步晚,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如研究不够深入,方法不够严谨,认识不够全面,角度不够新颖。

三、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融合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长达35年之旅,给国内学术界带来了一泉清凉的“活水”,在饮水途中,书写了一串串或喜或忧的文字,融合成了一部理论接受史:接受主体通过某一接受渠道,或书面或口头,在特定的接受语境中接受特定的接受对象,从而实现文化的交流互动与融合创新。

在上文系统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下文将从接受视角出发,对接受语境、接受对象的文化契合、接受主体的文化自知与自觉以及接受渠道这四个层面探讨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特点,分析接受原因,对其在中国的接受作出文化的审视,从而为中国大量接受西方翻译理论的现象提供分析方法,进而有助于国内外翻译理论理想接受模式的建构。

(一)文化环境:接受语境任何接受都离不开语境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大环境的影响,体现出接受的社会性。

我国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引介的滞后,首先可从接受语境这个客观维度进行考察。

为何会出现传播与接受的姗姗来迟,究其原因是当时国内出现了“文革”(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革”造成文化的虚无主义与专制主义。

因为“文革”的影响,国内翻译研究几乎停滞。

然而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国门大开,对于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话语的引进成为这个时代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杨柳,2009:12)。

不仅如此,就理论本身而言,由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出现了停滞期,理论的危机与实践的需求迫使当时的知识界开眼看世界。

(杨柳,2009:12)1978年至8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翻译研究领域对语言学成果的关注以及语言学自身研究成果的丰富,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学研究成果对翻译现象的解释力,发表了不少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推动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许钧、穆雷,2009:202~203)。

而引进的国际翻译研究成果当中,最先引进的便是奈达翻译理论。

改革开放后,随着接受环境与条件不断变化,尤其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国外译论的引介更具时效性与全面性。

由原来的“搬运”转变为“阐释”“应用”“对比”和“批判”(许钧、穆雷,2009:243)。

如图1所示,21世纪前论文发表数量有限,增长缓慢,一方面由于前期文革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文化处于复苏与调整时期,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尚无法清晰把握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态势,正忙于摸索探寻;21世纪后,随着各方面条件成熟,国内学者纷纷积极响应,加入研究阵营,增长幅度显著上升。

当然,其他翻译家翻译理论的译介,如纽马克、卡特福德等,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国内学者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关注度。

但总的看来,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引介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姗姗来迟却恰逢其时,符合中国接受环境需要与当下历史趋势,迎合国内译界学者期盼,满足时代需求,贴近中国译界发展实际,从而应势而发。

(二)文化契合:理论趋同任何理论的引进,都免不了与国内理论进行一番追本溯源的比较。

奈达翻译理论这一接受对象在国内学者的钻研下,发现其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存有许多共同之处。

中西理论的不谋而合,显示出接受的文化性。

文化契合打通理解障碍,图3所示前十位理论几乎都能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找到相似表达,因而与国内学者视阈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时空距离,这就使得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发展顺风顺水。

译界对奈达建立在等效论基础上的动态对等(提及131次,排名第二,参见图3)及之后的功能对等(提及699次,排名第一,参见图3)的争论历来有之。

其实,等效论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他说:“……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茅盾说得更明白:“文学翻译应该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郭建中,1999:76~77;金隄,1986:7)也曾援引茅盾及瞿秋白关于效果的言论,认为等效论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读者观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