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的采集与处理
小鼠麻醉
将小鼠麻醉,并固定在 操作台上。
暴露骨髓
用消毒手术刀切开小鼠 的腿骨,暴露骨髓腔。
采集骨髓细胞
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 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
细胞。
细胞处理
将采集的骨髓细胞进行 洗涤、离心、分离等处 理,得到所需的细胞样
本。
骨髓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细胞培养
将处理后的骨髓细胞接种在细胞 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培养 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进行培养。
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 致突变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有 助于深入了解致突变物的致癌机
制。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突变物能够诱导小 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这可能是致突 变物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恶性转化的重 要机制之一。
实验结果还提示,致突变物的致突变作用可 能与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有关,因此需要进 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代谢活化过程及其与微 核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 微核试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细胞遗传 学方法。它通过观察细胞中微核(微小的细胞核)的数量, 来评估细胞受到的遗传损伤程度。
染色体结构畸变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如断裂、倒位、重 复等。
染色体数目畸变
观察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包括非整倍体、多倍体等。
畸变类型与实验条件关系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差异及其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小鼠脾脏与骨髓细胞在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分析中的应用

2 00 10 10
毒效应 表现 无异常 无异常 无异常 无异常 轻微竖毛 竖毛 , 软便 死亡 无
注射前 体重 均数 士标准差
2 9+ 0. 2 0. 8 2 9 10. 4 0. -- 7
注射后 体重 均数 士标准差
2 . 士0 8 0 9 .2 2 . 土0 6 0 5 .9
5 , 0 2 0 3 0 4 0 5 0 / g体 重 6个 0 1 , , , , mg k 0 0 , 0 0 0
1 8
1 )阿克苏市东城医 院。
本文于 18 年 4月 2日收至 97 ‘
下注射 P HA 量取 20 /g 重,MMC 给 0mgk 体 结 果 与 讨 论 药量按标定 的 L si - gk 体重)的 Do . 5 /g (v m 12 14 18 11 取 量, 2 , 5 0 2 , /, , /, /6 / 即 . 1 , 5 5 . . 2 6 ( 一)不同剂盆 P A 刺激小鼠 H 脾脏、骨 0 15 /g体重。考虑到 MMC 诱发 D A 髓细胞的分裂指数 . 2mgk 3 N 损伤通常是在 S 期的特点〔, Hed 推荐的 7按 3 dl e 如表 1 所示,P A 各剂量组脾脏和骨髓 H 一次染毒方案L 待 P A注射4 小时将生理 细胞分裂指数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非常显 , H 6
分裂相的影响
动物分7 每组 1 只,雌 组, 0
Yn e n a.A ayi o MN d i s X f e l n ls f a C n u u l : s n A
Mo s S le ad o e ar w e l u e en B n M r o C ls p n
雄各半, 逐一称重。P HA 以生理盐水稀释, 按
氨氯吡啶酸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及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14 1 小 鼠骨 髓 嗜 多 染 红 细 胞 微 核 试 验 依 据 . . OC E D指南 中小 鼠骨 髓 嗜多 染 红 细 胞 微 核 试 验 标
2 结 果
21 小 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9 %氨氯吡啶酸原药各剂量组的小 鼠骨髓 嗜 5 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 与阴性对照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 意义 ( 0 0 ) 阳性对 照 组小 鼠骨髓 嗜 多染 红 P> . 5 ;
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 细胞染色体畸变试 验, 从体 内和体外 2个试验体系检测 9 % 氨氯吡 5 啶酸原药致突变性 , 预测其遗传危害 , 为其安全使 用 提供 科学 依据 。
的生产资料。而农 药的不合理使用可造成急慢性 中毒 、 农产品农药残 留超标 、 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
ma  ̄ o c rm t rtrc t r w pl ho ai ey oy s(P E)mi ou lu etad c ieeh m t n e l y c h e C c n c sts n h s a s rl gcl r e n e u l(C ) HL
a e r t n t s w r s d frt e o s r a in o e mua e i i f 5 b ra i e t e e u e b e v t ft tg n ct o % p co a o o h o h y 9 ilr m.Re u t :T e e w s sl s h r a n in f a tdf r n e o co u lu ae n mo s o e ma r w P E b t e n g o p x o e o o s i c n iee c f g i f mir n ce s rt s i u e b n ro C ew e r u s e p s d t
6.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程序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为保障新兽药对使用对象动物(靶动物)的安全,特别是人的食品消费安全,必须对临床前兽药的毒理学(或安全性)进行评价。
目前,对兽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一般采取毒理学评价方法,包括三性(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和三致(致突变、致畸、致癌)试验,以预测新兽药的安全性。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预测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参考。
毒理学评价结果不但为最后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可以作为新兽药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是制订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MRL)的重要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评价兽用化学药品(化学合成药、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及消毒剂临床前的安全性。
1.兽用原料药需明确下列信息:①供试药品名称,包括通用名、化学名;②供试药品(必要时包括杂质)的化学结构、纯度、性状及物理、化学性质;③供试药品的质量标准及其说明;④供试药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及稳定性报告;⑤供试药品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最低、最高推荐量;⑥供试药品的贮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保质期。
2.兽药制剂需明确下列信息:除提供第1条所要求的资料外,还需提供制剂配方和生产工艺。
3.供试药品样品数量要求:需提供每个供试药品同一批号的3份样品及其检验报告;每份样品应为检验需要量的5~10倍。
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对照品。
评价兽药安全性的毒理学试验必须在农业部认定、并具有GLP试验条件的机构进行。
二、毒理学评价程序及内容兽药毒理学评价试验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第一阶段:急性毒理学试验阶段的测定:所有用途的原料药必做;1.经口LD50的测定:注射用原料药必做,肌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2.注射途径LD50途径任选一种;的测定:供皮肤给药的原料药必做;3.经皮LD504.皮肤刺激试验:供注射和透皮吸收的制剂必做;5.肌肉刺激试验:供肌内注射的制剂必做;6.眼结膜刺激试验:眼科用、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7.粘膜刺激试验:子宫注入剂、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8.溶血性试验:静脉注射用制剂必做。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用
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小鼠。
常见的急性毒性试验
方法有LD50试验和固定剂量试验。
2. 亚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低剂量
毒性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
90天,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
理学变化等。
3. 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慢性毒性
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理学变
化等。
4. 灵敏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特定人群的敏感性,如孕妇、婴儿等。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和大鼠。
5. 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常用
的试验方法包括细菌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试验等。
6. 致癌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常用的
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小鼠。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
是否出现肿瘤等。
在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
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试验动物的选择、试验剂量的确定、
试验期的安排等因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了解并评估骨髓细胞受到的损伤程度,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微核试验是一种检测染色体畸变的快速、敏感的方法,常用于评价各种因素对机体的遗传毒性。
微核是由染色体的片段或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或末期未能进入子代细胞核而形成的,因此微核率的高低可反映细胞染色体受损的程度。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常用于检测体内外接触毒物的程度及检测药物的遗传毒性。
三、实验步骤1.选取健康的成年小鼠,进行试验前处理,包括脱毛、称重等。
2.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或口服给予不同剂量的待测毒物。
3.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三个时间段采集小鼠骨髓细胞,制备骨髓细胞涂片。
4.对涂片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和计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涂片,记录微核数并计算微核率。
6.统计分析数据,对比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差异。
7.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及对骨髓细胞的损伤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经过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观察和计数,我们得到了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表明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骨髓细胞的损伤。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使用柱状图或折线图来表示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微核率差异。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毒物剂量的增加,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进一步证实了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和对骨髓细胞的损伤作用。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小鼠骨髓细胞的损伤。
2.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3.实验结果提示,待测毒物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4.微核试验作为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五)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五)【A型题】1.危险度是C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D.外来化合物不损害机体的可能性2.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BA.定性评定B.剂量反应关系确定C.毒性评定D.危害性评定3.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DA.按一定顺序进行B.最短的时间C.最经济的办法D.以上都是4.哪种试验组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CA.Ames试验,大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B.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C.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睾丸细胞染色体试验D.SCE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5.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 CA.最低需要量B.最高需要量C.最高容许限量E.最低容许限量6.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 DA.最高容许浓度B.最低供给的限量C.最低容许限量D.最高容许浓度及最低供给的限量7.制定化学毒物卫生标准最重要的毒性参考指标是 DA.LD50B.LD0C.LD100D.LOAEL或NOAEL38.化学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不包括: AA.化学物结构分析B.危害性认定C.剂量-反应关系评价D.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9.完整的毒理学评价可划分四个阶段的实验研究,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DA.第一阶段进行急性毒性试验B.第二阶段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C.第三阶段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D.第四阶段是进行人群接试验研究10.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三价段试验内容不包括 CA.遗传毒性试验B.致畸试验C.短期喂养试验D.致癌试验【B 型题】11~13题A 毒理学评价第一阶段B 毒理学评价第二阶段C 毒理学评价第三阶段D 毒理学评价第四阶段E 危险度评价11.致突变试验属于B12.传统致畸试验属于B13.致癌试验属于D。
实验二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实验二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了解动物体内染毒及染色体畸变类型。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畸变的产生与微核的形成原理相同,观察终点不同,染色体畸变只能在细胞分裂的中期相进行观察和分析。
为收集足够的中期相细胞,在收获细胞前,用秋水仙碱或乙酰甲基秋水仙碱处理,以阻断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分裂间期和前期的细胞停留在中期相。
细胞通过低渗,使染色体均匀散开,然后固定、染色,可在油镜下观察。
三、器材与试剂1、器材小剪刀、镊子、10ml离心管、滴管、载玻片、离心机、水浴箱、生物显微镜(100物镜)、注射器(5ml)2、试剂500mg/L秋水仙素,0.75mol/L KCl液;固定液甲醇3份冰醋酸1份混匀,临用时配;姬姆萨(Giemsa)储备液取Giemsa染料lg,逐渐加入少许甘油在研钵中研细溶解,共加入甘油60ml混匀。
于60℃水浴中保温2h,冷却后再加66ml甲醇混匀,于室温中静置1~2周,过滤置棕色瓶保存备用;pH6.8磷酸盐缓冲液:取甲液49.5m1,乙液50.5ml混匀即可。
甲液1/15mo1/L Na2HPO4:称取Na2HPO49.48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乙液1/15mo1/L KH2PO4称取KH2PO49.07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若Na2HPO4或KH2PO4含有结晶水,应重新计算称取量;环磷酰胺或丝裂霉素C;PBS Na2HPO4 1.15g、NaH2PO40.2g、KCl0.2g、NaCl8.0g 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四、实验设计1、动物一般选用成年大、小鼠,每组6~10只,最好雌雄各半。
2、染毒与取样时间一般染毒一次或多次,多次更为合理。
研究证明即使损伤的细胞不会积累,化学物质也需在靶器官蓄积至一定的浓度才有诱变作用。
一般在未次染毒后24h 处死动物,收获细胞。
3、剂量选择最高剂量应达最大耐受剂量或毒物的30%~80%LD50剂量,低毒物质应以最大给药量或大于人使用剂量的50~10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染色:Giemsa染液染色3分钟。
8.阅片:油镜下计数100个中期相细胞,畸变细胞率
四.注意事项
1.骨骺端
2.滴片:距玻片5-8cm。过低染色体分散不开,过高细胞 破裂 3.低渗:时间过长染色体短胖,不清楚;时间过短染色体 不分开。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实验四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 汪洋
一、实验目的
1.体畸变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同微核
微核在有丝分裂后期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畸变只能在细胞分裂中期相进行观察
三、实验步骤
1.染毒:CP腹腔注射(100mg/kg)一次
2.细胞周期同步化:处死前2-3小时腹腔注射秋水仙碱 400mg/L,4mg/kg 3.取样:双侧股骨→PBS(pH6.8)5ml冲洗骨髓腔→离心 1500rpm/min→弃上清
4.低渗:0.075M KCl6ml,37°c孵育15分钟→加入固定液 1ml预固定1分钟→离心1000rpm/min十分钟,弃上清 5.固定:固定液4ml,37°c孵育20分钟→离心十分钟 (1000rpm/min),弃上清。重复一次步骤5. 6.制片:试管内余下约0.5ml,冰冻玻片滴片,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