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
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8.12•【字号】•【施行日期】2020.08.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赋予了我省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使命。
为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美丽江苏建设目标要求(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撑,以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为主抓手,建设美丽江苏,共创幸福家园,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城乡宜居之美、人文特色之美、文明和谐之美、绿色发展之美,让美丽江苏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成为“强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现,成为江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二)基本原则。
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可观可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既塑造可观的“外在美”,又提升可感的“内在美”。
坚持系统谋划、彰显特色,强化规划设计引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切实维护自然山水和人居风貌。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协同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21.11.02•【字号】苏建法〔2021〕160号•【施行日期】2021.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发文件关于印发《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通知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房产局)、城管局、公积金中心,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市园林(市政)局,南京、徐州、苏州市水务局: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结合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工作实际,我厅制定了《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11月2日附件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江苏省贯彻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结合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奋力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法治江苏建设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实际,着力完善系统制度规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为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和支撑。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9.26•【字号】•【施行日期】2023.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制定如下意见。
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强化系统观念,坚持久久为功,突出巩固提升和常态长效工作定位,把村庄整治和改善百姓生活结合起来,把环境提升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把乡村塑形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蕴含于“千万工程”经验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推动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展现平畴沃野、山清水秀的风貌之美,鱼米之乡、产业兴旺的富庶之美,城乡融合、服务均等的时代之美,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人文之美,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让生态绿色成为乡村底色。
——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坚持规划先行,建设、运营、管护一体推进,准确把握阶段性重点任务和推进时序,把人居环境改善与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文明新风培育等结合起来,注重时、度、效,推动全省乡村面貌整体提升。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3.19•【字号】苏政办发〔2022〕21号•【施行日期】2022.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2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新闻出版局、省机关管理局、省知识产权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邮政管理局、南京海关《关于深入推进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3月19日关于深入推进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2﹞8号)精神,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充分发挥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把质量认证作为推进全省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绿色认证体系,推进统一的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文化特色街区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以南京夫子庙为例

城市文化特色街区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以南京夫子庙为例王颖【摘要】城市文化特色街区一般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又具备旅游、观光、休闲和购物等功能,成为集城市代表性文化、商业发展于一体的城市地标性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场所。
本文以南京夫子庙为例,在概述城市文化特色街区的基础上,分析其具有交通便利、文化深厚、商业氛围浓郁、民俗风情突出、名胜古迹众多等特征,进而总结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发展对1策。
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初步探讨了南京夫子庙的优化开发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城市文化特色街区的优化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Generally speaking,city culture blocks hav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sid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se, they have the function of sightseeing, leisure, tourism and shopping, set to become the place of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which have the symbol culture of the city and developed commerce. Taking Confucius Temple in Nanjing as example,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city culture blocks, summari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full-bodied commercial atmosphere, outstanding folk customs, lots of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s, and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visit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initially. We hope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opin- ions for the same type of city culture blocks.【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4页(P114-117)【关键词】城市文化特色街区;旅游开发;优化对策;南京夫子庙【作者】王颖【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一、引言文化特色街区是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的核心载体,兼具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价值。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20.05.08•【字号】苏建质安〔2020〕78号•【施行日期】2020.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苏建质安〔2020〕78号各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南通市市政园林局:智慧工地是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
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已成为加快江苏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施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智慧工地建设,但还存在着系统集成度低、“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用户端与监管层数据融通度不高、软硬件集成难等应用技术难点。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7〕151 号),围绕打造“江苏建造”品牌,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助推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经研究,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按照“提升行业监管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驱动建筑企业智能化变革、引领项目全过程升级”的总体要求,将施工现场所应用的各类小而精(杂)的专业化系统集成整合,利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施工过程相关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处理和协同工作。
采集、集成和应用散落在项目、企业、政府等各个层级的建筑施工海量数据,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建筑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变革,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形成涵盖现场应用、集成监管、决策分析、数据中心和行业监管等五个方面内容的智慧工地。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06•【字号】苏政发〔2023〕104号•【施行日期】2023.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23〕10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备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
为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积极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扩大高水平国内国际合作,着力培育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链条,打造自主可控、系统完备、先进安全的“10+X”未来产业体系,构筑江苏新型工业化竞争新优势,为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新的产业支柱。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设10个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引育50个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9•【字号】•【施行日期】2024.03.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正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2023年11月29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为了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根据国家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下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作出如下决定:一、本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定,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内容,坚持保护第一,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价值导向应保尽保、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分类科学、保护有力、传承合理、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利用传承古代、近现代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本决定所称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国家和省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适用本决定。
法律、法规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工作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制定并推动落实保护传承有关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设立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大事项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
作者:李海清
来源:《唯实》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在加速新型城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机遇引导下,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分析当前江苏建筑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特色危机”,找出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对促进江苏建筑特色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向定位不精准,建设发展存在盲目性。
当前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官方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建设模式和以市场散户为主的分散建设模式。
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开始关注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研究,但由于相关领域建设从自主摸索开始,历经了长期的各自为政的探索发展阶段,并在“旅游热”、“开发热”、“申遗热”和“古镇热”等外部刺激下,导致各类建设主体对于“特色危机”问题的认知有较大偏差,全省特别是江南地区现有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普遍趋于同质化,缺乏科学发展导向和精准定位,其中部分项目还存在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
整体关联不协调,资源利用存在肤浅性。
虽然近年来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整体关联不协调。
主要表现为城乡关联、场所关联与生态关联严重不足等,如我国目前已列入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其中江苏有27个;与之相应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276个,而江苏仅有10个,与古镇相比明显偏少。
另外,当前江苏建筑文化风格大多盲目仿古,甚至照搬“徽派”,对建筑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深度。
如,就项目开发基础而言,“水”是江苏最重要的建筑文化资源之一,但目前的利用还浮于视觉形象层面,缺乏深层的植根性与内涵性;就项目开发内容而言,观光、度假型项目明显多于教育和文化型项目,缺乏知识性和实践性。
开发利用不深入,技术措施存在短视性。
一般而言,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需要考虑保护、继承传统工艺及其可持续发展。
然而,经调研发现,江苏建筑文化项目的建设经营大多并未遵循上述原则。
首先,从开发和建设角度来看,很多项目以短期视觉效果为首要目标。
其次,从使用和运营角度来说,由于规划、设计和施工忽视快餐型做法的耐久性,导致大量项目建成不久即告破败,并暴露出现代材料结构体,严重损害使用方的公共形象,造成难以修复的困窘。
地区发展不协调,引导调控存在松散性。
当前对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与运营状况的满意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如,地级市以上地区令人非常满意的、比较满意的和一般的分别占总体被访者的23.4%、46.1%和30.5%;县区一级地区为7.6%、23.9%和68.5%;乡镇一级地区则为3.0%、12.2%和84.8%。
这反映出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管理的城乡差别显著,其背后的原因与各级管理部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认识水平的城乡差别有直接
关联。
同时,在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的引导、调控方面,苏南优于苏中,苏中又优于苏北,这又与全省有关建设管理机制不尽完善和引导调控理念不规范存在很大关系。
二、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构建发展新思路,凸显利用优势资源。
按照新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基本精神,在借鉴瑞士、日本、中国台湾等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江苏特点,提出“三结合,两步走,抓核心”的发展思路。
“三结合”体现在:发展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首先要与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统一协调,开拓新思路;其次要与各地具体的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相结合,发展最有江苏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项目;最后要与民生相结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关联的建设项目。
“两步走”体现在:要根据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难易规律,首先发展侧重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关联主导型项目,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发展侧重人文资源利用的场所关联主导型项目。
在贯彻“三结合,两步走”过程中,建议注重抓住水资源利用这一核心,做足“水”文章。
不仅要对苏南的太湖、宁镇扬的长江、苏中苏北的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黄河故道、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以及黄海等重要水资源进行全局规划,还要考虑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深化水资源利用的纵向规划,从而形成以水资源为抓手的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展的立体规划网络。
挖掘发展新内涵,强化参与体验特征。
由于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民俗上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全省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统一协调发展、做足“水”文章的大战略指引下,三地应重点考虑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首先,从共时文化上看,苏南的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可与吴越文化、文人气质、江南园林相结合,突出水之灵秀婉约;苏中可与盐税文化、儒商风度、通扬园墅相结合,突出水之丰沛细巧;苏北可与两汉文化、尚武精神、淮海堡寨相结合,突出水之壮阔雄浑。
其次,从建筑艺术欣赏来看,务必要扭转当前项目建设重形式记忆而轻参与体验的状况,实现从建筑形式视觉传达到人居环境身体经验的转型升级,如可将建设文化与美食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体验、农业观光体验及教育培训体验等深度结合,以进一步提升建筑文化内涵。
如昆山的周庄、千灯和锦溪等古镇,紧密结合以昆曲、水乡、大闸蟹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借此成为远近闻名、兼具地方建筑文化和美食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之地,值得借鉴。
开辟发展新路径,激活借鉴传统工艺。
创新是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展的动力。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的精神指引下,激活借鉴传统工艺是开辟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新路径的不二之选。
对此,我省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从战略高度认知传统工艺对于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组织和调配高校、设计、科研单位及有关工程建设企业的科技资源,通过编制有关传统工艺运用于当代建设实践的地方性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根本上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要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和江苏科技创新工程六大计划等,通过政府牵线,将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对建筑传统工艺提出的急切技术需求和我省丰富的科技资源进行对接和孵化,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
展开在人才、项目、设备和成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快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内生合作机制,改善传统工艺的转型和创新条件。
落实执政新理念,加强统筹引导帮扶。
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不仅要采取有效的自然策略、人文策略和技术策略,还要从政策制定、立项扶持和人才培養三个方面加强统筹、引导和帮扶。
在政策制定方面,据调研发现,现有主管建筑、规划与建设的政府机构中尚无专门主抓建筑文化特色的部门,致使其相关管理职能相对分散,不利于政策制定与协调,对此可借鉴台湾和香港地区“重文化、轻建设”的有益经验,建立一个面向全省建筑文化特色的全盘协调机构,负责统一策划、宣传和推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在立项扶持方面,鉴于当前对文化类尤其是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扶持偏少的状况,应有导向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设立相关扶持基金,特别是要资助那些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并据此构建常态化的扶持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当前有关人才特别是熟知地域建筑传统工艺的匠师极度稀缺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不仅要通过改善福利待遇和业务保障来激活其从业积极性,以此为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和储备人才资源,而且还要加强规范化操作等的业务培训,重塑现有专业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从人才制度层面推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东南大学李海清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艺术的江苏模式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