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规划-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居住小区规划开题报告(五篇范文)

居住小区规划开题报告(五篇范文)

居住小区规划开题报告(五篇范文)第一篇:居住小区规划开题报告一、综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

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到20世纪20年代,在CIAM的推动和雅典宪章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

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

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

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

二次大战以后以这种组织结构规划的城市及城区大量出现,尤其在新建城市,如以英国哈罗新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及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中,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和功能空间划分的特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

居住小区规划 开题报告

居住小区规划 开题报告

一、综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

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到20世纪20年代,在CIAM的推动和雅典宪章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

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

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

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 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 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

二次大战以后以这种组织结构规划的城市及城区大量出现,尤其在新建城市,如以英国哈罗新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及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中,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和功能空间划分的特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

居住区开题报告

居住区开题报告

居住区开题报告居住区开题报告一、引言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如今的居住区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社区安全、公共设施不足等。

因此,我们决定开展这项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改善居住区的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背景分析1. 居住区环境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噪音、空气污染等对居民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亟需解决。

2. 社区安全问题居住区的安全问题是居民关注的焦点。

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频发,社区安全形势严峻。

3. 公共设施不足在一些居住区,公共设施不足是居民普遍反映的问题。

如公园、健身设施、医疗机构等的不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改善居住区的环境、提升社区安全和增加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居民对居住区问题的看法和需求,了解居住区的实际情况。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3. 经验借鉴通过对其他城市或国家成功案例的研究,借鉴其经验,为改善居住区提供参考。

4. 解决方案制定基于数据分析和经验借鉴,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善环境、提升社区安全和增加公共设施等。

五、预期成果1. 环境改善通过加强垃圾分类、推行绿化计划等措施,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提供更健康的居住环境。

2. 社区安全提升加强社区巡逻、安装监控设备等,提高社区的安全性,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

3. 公共设施增加增加公园、健身设施、医疗机构等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满意度。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改善居住区的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解决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融入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七、研究计划1. 数据收集阶段(1个月)- 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居民对居住区问题的看法和需求。

- 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居住区的实际情况。

工作报告之居住区开题报告

工作报告之居住区开题报告

居住区开题报告【篇一:小区景观规划开题报告】长江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名称荆州福泰金色世家景观设计学院(系)园艺园林学院专业班级园林职30701 班学生姓名姜芬指导教师曾峻峰开题报告日期2010年12月4日荆州市福泰金色世家景观设计学生:姜芬,园艺园林学院指导老师:曾峻峰,园艺园林学院1 题目来源指导老师提供并结合社会实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2.1 研究的目的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所以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城市公众性的景观没计,它服务的对象基本上是居住区的居民,更接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居住区环境设汁在考虑住区地理位置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亦要做到以人为本,其立意与主题要紧扣住区的主人。

立意要表现出对居民的尊重,重视他们真实的本性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身体的、思想的和精神的需要,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要想设计出情意浓浓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让住户在与景的情感交流中领略精神的愉悦和心理满足,则要认真洞察住区的主人,了解他们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价值观念等等。

本设计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将居住区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通过研究居住区和城市的关系,来传承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通过对居住区空间的研究,来改善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通过对居住区通透性的研究,来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以构建浓厚的居住情意为主旨,注重应用绿色技术,浓缩地城文化,结合区域地理气候营建诗意的人居环境,以“绿色、人文、质朴”为设计理念,营建便捷、温馨、自然的社区环境。

福泰金色世家的设计就是满足周围居民娱乐休闲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生活,让居民得真正的放松,努力创造一个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空间是该居住区规划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应具有园林的某些特性,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

居住区设计开题报告

居住区设计开题报告

居住区设计开题报告居住区设计开题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居住区作为人们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设计与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居住区设计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未来的居住区规划提供参考。

二、社区规划与设计社区规划与设计是居住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良好的社区规划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在社区规划中,需要考虑居住区的整体布局、道路交通、绿地公园、商业服务设施等因素,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三、建筑设计与风格选择建筑设计是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建筑风格可以给居住区带来不同的氛围和特色。

在选择建筑风格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特点,以及居民的审美需求。

同时,还需要注意建筑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

四、公共空间与社交活动公共空间是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的居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同时,还需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居民提供一个放松、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五、交通与出行便利交通是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在居住区规划中,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

同时,还需要注重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安全,鼓励绿色出行方式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六、安全与环境保护居住区的安全与环境保护是设计中必须重视的方面。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灾害防范、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采用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七、社区管理与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居民参与是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一个良好的社区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社区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划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共同维护社区的良好秩序和环境。

居住区开题报告

居住区开题报告

居住区开题报告一、引言居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居民对于居住区的质量和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提升居住区的品质和功能已成为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全面改善居住区生活质量的策略。

二、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改造,提升居住区的品质和功能,以满足居民对于宜居环境和便利生活的需求。

具体来说,我们将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分析现有居住区的问题和挑战,确定改善的关键点;2.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居住区规划方案;3.探索提供便利、舒适和安全居住环境的技术和策略;4.研究社区参与和治理的方法,促进居民参与居住区建设和管理;5.评估实施改进策略的效果和成本效益。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等。

具体来说,我们将进行以下步骤:1.收集和分析现有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和经验;2.进行实地调研,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居住区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其问题和改进潜力;3.进行数据分析,收集和处理有关居住区规划、居民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数据,为规划和改进提供定量依据;4.借助相关软件和模型,设计和评估居住区的规划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取得以下预期成果:1.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居住区规划和改进策略;2.设计和模拟一批示范性居住区,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3.发表学术论文,向学术界和城市规划实践者分享研究成果;4.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居住区改进政策提供支持。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阶段一:研究准备阶段(1个月)–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法和工具;–制定调研计划和数据收集方案。

2.阶段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阶段(3个月)–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样本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问题和改进点。

住宅小区方案设计开题报告

住宅小区方案设计开题报告

住宅小区方案设计开题报告一、概述住宅小区是一个完整的居住社区,其规划设计直接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开题报告旨在介绍住宅小区方案设计的必要性以及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指导。

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小区的建设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还需要提供丰富的社区设施和便捷的交通配套。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合理的住宅小区方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三、设计目标1. 提供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和合理的建筑设计,创造一个宜居、舒适的住宅小区环境,注重自然光照、通风、景观绿化等方面的考虑,追求居住者的幸福感。

2. 实现社区的社交互动:通过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和社区设施设置,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创造融洽的社区氛围,建立和谐社区关系。

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倡导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设计原则1. 空间规划原则:根据区域特点、市场需求和居民生活方式,合理划分住宅和公共设施区域,注重实用性和效益最大化。

2. 建筑设计原则:注重建筑风格和环境相协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舒适、美观的建筑形象,彰显社区的品质和特色。

3. 绿化景观原则:充分利用公共空间,注重植被和景观的设置,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绿色景观,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4. 交通组织原则:合理规划交通路网,设置便捷的交通出行设施,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选择,提升社区的交通便利性与安全性。

5. 社区设施原则:根据居民需求设置多样化的社区设施,如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商业中心等,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需求。

五、设计内容1. 规划设计:进行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包括住宅用地的划分、道路和公共设施的布置、绿化景观的设计等。

2. 建筑设计:对住宅楼和公共设施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包括建筑风格、楼层布局、外立面设计等。

住宅小区方案设计开题报告

住宅小区方案设计开题报告

住宅小区方案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合理的住宅小区方案设计不仅能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满足居民的社交和生活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因此,本项目拟对住宅小区方案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特点的住宅小区。

二、选题目的和研究方法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特点的住宅小区方案。

通过分析先进的住宅小区案例和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将探讨适用于不同城市环境和人口需求的住宅小区设计原则。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运用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工具,结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因素考量,提出一种符合实际需求的住宅小区设计方案。

三、选题内容和预期成果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1. 住宅小区的功能规划:通过细致分析不同住宅区域的功能需求,确定合理的功能规划,包括住宅、商业、公共设施等。

2. 建筑设计:设计住宅小区内的建筑物,考虑到住户的需求和城市环境的特点,选用适合的材料和建筑类型,实现舒适和美观兼具的建筑设计。

3. 绿化和景观设计: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增加小区内的绿地面积、景观设施,并提供舒适的户外休闲和社交空间。

4. 交通和停车设计:设计住宅小区的交通系统,包括步行和自行车道、车辆通行等,同时要考虑到停车需求,提供足够的停车位以及便捷的停车设施。

5. 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设计住宅小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确保居民的生活便利和安全。

预期的成果为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要求的住宅小区设计方案,包括详细的规划图纸、设计说明和相关数据分析报告。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一个月):收集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和总结现有的住宅小区方案设计原则和经验。

确定研究框架和方法。

2. 第二阶段(两个月):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包括对城市环境和人口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编制项目基础资料。

3. 第三阶段(两个月):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住宅小区方案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合本课题国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

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到20世纪20年代,在CIAM的推动和雅典宪章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

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

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

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 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 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

二次大战以后以这种组织结构规划的城市及城区大量出现,尤其在新建城市,如以英国哈罗新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及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中,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和功能空间划分的特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

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

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

邻里单位模式产生于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与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具有同构关系,邻里单位模式的确立为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

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邻里单位体现了《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原则,本身的组织结构也呈现等级化:邻里单位中的服务设施独立于居中的位置,并以其服务面积控制着邻里单位的居住人口规模;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邻里单位部道路宽度、绿化面积、服务设施规模也从邻里单位向邻里单元呈等级化递减;对于建筑形体环境,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通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

邻里单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护、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以新的居住模式对应汽车交通时代的客观条件,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联等国家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我国许多小区也属于这种形式,这种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十分相似,但在空间布局上邻里单位比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的扩大街坊要自由活泼些。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居住区规划有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使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间距,住宅建设规划的空前发展,住宅层数因用地紧而不断增高:城市交通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由于过分强调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使工作和居住地点分布不合理而越来越紧:城市旧居住区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区自给自足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现了“居住区”、“综合居住区”等多种规划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

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本次就是把以上理念充分融入到小区规划设计中。

规划设计出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小区。

二、什么是居住小区?1、居住小区的概念我们通常所叙述的居住小区是哥非常不清晰的概念。

按照《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

规模在300-700户,人口在1000-3000人为组团;规模在2000-4000户,人口在7000-15000人为小区;规模在10000-15000户,人口在30000-50000人为居住区。

可见,其概念划分以户数,人口总量为标准,并不以建筑用地面积多少为指标。

常见某些地产广告,称某某小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组团。

居住小区指规模在2000户,人口在7000人以上,并且用地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

2、居住小区超区域性辐射一般而言,居住小区与单体建筑在商业信息辐射面上有不同之处,单体建筑辐射面区域性强,外区顾客一般不易进入辐射区域。

由于住宅小区讲究环境、配套、功能开发,其附加值要高于单体建筑,影响力、社会效应打打增加,除了受到本区域顾客青睐之外,外区顾客也会慕名而来,所以居住小区相对于单体建筑有着超区域的辐射性。

3、注意地形地貌的特点,显其之美,避其不足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并无十全十美的地形,即使是坐北朝南的方形地块,由于规整,设计时很容易做的古板。

反之,一些不规则的地块,却可以设计出道路流畅,楼型新颖的优美小区。

在规划设计时,如果充分注意地形地貌的优点、缺点,就能做到显其之美,避其不足。

比如,条状地块要注意楼型设计时点、条、矩的结合。

如果建筑临水,楼型尽量设计成略带环状。

4、开掘主题与最求创兴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常常合二而一。

既然被称为居住小区,那自然有一定规模,主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没有主题也就失去了灵魂如同缺乏主题的乐曲,是一团杂乱无章的音符。

然而作为建筑音符的居住小区主题形成也颇为复杂,(1)地理位置;(2)私密性;(3)住宅户型;(4)绿化布置;(5)道路规划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过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形成主题。

三、住宅小区规划应注意哪些方面?1、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4、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5、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四、如何进行住宅小区规划,具体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建设?1、居住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

二是居住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

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

2、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文化涵,表现丰富的、有特色的主题。

居住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

居住小区的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

居住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

3、努力建设生态环境系统。

在居住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

对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科学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

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5、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小区的影响。

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参考文献:1.《建筑群体设计》徐严、红蕾、克伟等,同济大学,20022.《建筑总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席文洪,20103.《居住区详细规划》王仲谷、锡然,中国建筑工业4.《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5.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20056.《市镇设计》[英]F·吉福德等著,程里尧译7.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旭华等译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知识产权,20048.《住区规划模式》王笑梦,清华大学9.《新中式楼盘I》先慧,大学10.《集合住宅小区规划》小泉信一著,王宝刚译,建筑工业11.《高层建筑设计手册》雷春浓,建筑工业12.《建筑空间组合论》一刚,建筑工业1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云月,东南大学14.《建筑构造设计》维菊建筑工业15.《世界建筑》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社16.《建筑学报》中国建筑学会17.《新建筑》华中科技大学1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9.《住宅设计规》(GB50096-2011)20.《建筑设计放回规》(GB50016-2006)2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1 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1 居住区的概念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