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临床研究进展
管 癌 为 倒 研 究 了 中 医 虚 证 与 食 管 癌 淋 巴 结 转 移 、 润 深 度 删 浸
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 中
医 药 治 疗 呻 瘤 的 显 著特 点 是 带 瘤 生 存 , 示 抗 癌 转 移 可 能 为中 提
T NM 分 期等生物学行 为的关系 , 发现伴 有虚证组 比不伴 有虚
维普资讯
l 50
TCM . b 0 2 Vo . 3 No 2 Fe .2 0 , 1 4 . .


中 医药抗 肿 瘤转 移 临床 研 究进 展
牛 红 梅 指 导 : 嘉 湘 刘
主 矗 词 呻 瘤 / 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疗 法 呻瘤 转 移 中
织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因子 (— P 和 组织 型纤 溶 酶 原 激 活抑 制 因 t A)
瘤 患 青 治疗 失 败 和 死 亡 的 主 要 原 因 = 因此 , 年 来 肿 瘤 转 移 研 近 究 的 重 要性 , 为 越 来 越 多 的学 者 所 重 视 。 目前 , 术 、 疗 和 已 手 放 化 疗 等 治疗 手 段 是 否能 控 制 肿 瘤 转 移 尚缺 乏 有 力 证 据 , 传 统 而
2 临 床 治 疗
中 医药在改 善肿瘤患者生存 质量、 长带瘤 患者生存时间 以及 延 减少远处转 移灶发生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以下就近年米 中医 药在f 临床抗 肿瘤转移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
】 治 法 研 究
1 1 扶正法 ; . 恶性 肿 蓿的转移 与免疫 功能的 抑制程度 呈 【相 1 关 。 。晚近研究 认为, 宿主的 免疫 监控可以清睬循环 中的绝 大 多数癌细胞, 并且这 一免 疫清睬能力 贯穿于 呻瘤 细胞转 移的整 个过程 。良好的免疫功能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的远处转络而提 高肿瘤患者的生存 率0。许 多实验研究表 明. 医虚证 时常有 中 机体免疫功能 的下降 , 特别是细 胞免疫功能下降 。而 扶止中 药 肆有提高肿瘤患 者免疫 功能的作 用 。申维玺等 曾l 食 。 』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努力攻克的难题。

而肿瘤干细胞,作为癌症的“种子”,其研究进展直接关系到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未来走向。

咱们就从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一下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研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力求用大白话把那些高大上的科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一窥门径。

一、肿瘤干细胞的理论基础1. 肿瘤干细胞的概念简单来说,肿瘤干细胞就像是癌细胞中的“超级英雄”,它们拥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其他癌细胞的超能力。

这些细胞数量虽少,但作用巨大,它们是肿瘤生长、复发和转移的关键所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精准地定位并消灭这些“超级英雄”,那癌症治疗岂不是事半功倍?2. 肿瘤干细胞的特性肿瘤干细胞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们的“不死之身”,即极强的致瘤性,只需少量便能维持肿瘤的持续生长;二是它们的“变形记”,能够分化成多种癌细胞,适应不同的环境;三是它们的“隐身术”,在体内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治疗增加了难度。

二、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1. 现有药物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的抗肿瘤药物,大多针对的是快速分裂的癌细胞。

但问题在于,肿瘤干细胞往往分裂速度较慢,甚至处于休眠状态,这让传统药物难以奏效。

这就好比用大炮打蚊子,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伤及无辜。

2. 新靶点的探索为了打破这一僵局,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的靶点。

比如,针对肿瘤干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记物,开发能够精准识别并杀伤这些细胞的药物。

这就好比为大炮装上了智能瞄准镜,让治疗更加精准高效。

三、数据统计分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药物筛选效率的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我们可以对海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找出最有潜力成为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候选者。

这大大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效率,缩短了上市时间。

2. 临床试验数据的深度挖掘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差异,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研究分析探讨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研究分析探讨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研究分析探讨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在当今社会依旧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癌症治疗领域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其效果评估,旨在为癌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清晰的认识和参考。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按照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细胞毒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直接损伤肿瘤细胞的 DNA 或干扰其细胞周期来发挥作用,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物(如 5-氟尿嘧啶)、抗肿瘤抗生素(如阿霉素)等。

它们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往往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2、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如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等进行精准打击的药物。

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吉非替尼,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等。

相比于细胞毒类药物,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但可能会因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而失效。

3、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抑制剂)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如 CART 细胞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具有持久的抗肿瘤效果和较好的安全性,但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

二、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1、手术前新辅助治疗在手术前使用抗肿瘤药物,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例如,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可以使部分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2、手术后辅助治疗手术后使用抗肿瘤药物,主要是为了清除可能残留的微小病灶,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例如,结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或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抗肿瘤新药洛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新药洛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案)治疗MBC的多中心临床研究。33例局部晚期或MBC患 者,分别予LBP
21 30
进展时间(mYrP)分别为6.29个月和5.59个月,以t:指标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GL组和GP组中性粒细胞 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0.00%和25.8l%,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 别为40.0%和16.13%,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3_33%和 45.16%,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 示,针对蒽环类和紫杉类均耐药的MBC,GL、GP方案均有效, 两组近期疗效相近。但GL方案血腋毒性较GP方案高,而GP 方案消化道毒性较GL方案高。这两种方案可适合不同患者。 此外,肖华伍和欧阳取长I玎l报道了LBP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 MBC的研究,结果显示:RR为40.9%,DCR为77.3%,中位无 进展生存(mPFS)为8.9个月,中位总生存(mOS)为14.2个月, 1年生存率达72.7%。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 及手足综合征,均以I~Ⅱ度为主。该研究表明LBP联合卡培
1药效学研究进展
Nezh
a{9最早报道了LBP、奥沙利铂、赛特铂、DDP对体外培
(PARP)基因分裂,且随LBP浓度增大,诱导作用 癌在内的乳腺癌具有明显细胞毒性,且与伊班膦酸钠具有协同 增效作用。LBP可通过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诱导抑癌基因高表 达、致癌基因低表达等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2013ZX09l()4001)
2临床研究进展
2.1
作者单位:550008贵阳,贵』-I'1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医学部(孙 旭、隋东虎);中网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徐兵河) 通信作者:隋东虎,Email:suidonghu@sohu.com
LBP单药 姜文奇等I…嘬早在国内报道LBP单药治疗MBC的Ⅱ期临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治疗,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但是肿瘤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怎么才能更好地治疗肿瘤呢?一些科学家和研究者正在研制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1.1免疫疗法药物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或控制其生长。

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法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和癌症免疫调节剂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针对靶向癌细胞和副作用小的优点。

例如,刚得亨现已在国内上市,可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等。

1.2基因疗法药物基因疗法是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主要利用有效的载体,将人工合成的病毒或基因转移向靶细胞,从而强化、修复、替换或抑制靶细胞的遗传物质。

目前,基因疗法药物主要包括基因疫苗、基因工程化的肿瘤病毒、慢病毒载体和RNAi等。

例如,载有p53基因的adenovirus能够激活有抑癌作用的p53基因,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

1.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是指药物能够直接靶向癌细胞的特异受体、酶或信号途径,从而阻断细胞信号转导和调节,杀死癌细胞。

目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

例如,伊立替康(Iressa)是一种常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等肿瘤。

二、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未来趋势2.1个性化治疗药物个性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特别是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来定制和选择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能够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

未来,个性化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例如,针对肿瘤具体基因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药物,将会更加成熟和应用广泛。

2.2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在研究和治疗癌症方面,我们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和肿瘤药物发展史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癌症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多少年来它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俗称,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肿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研究治疗肿瘤的药物,虽然目前还没有理想治疗方法,但相信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将趋于完美。

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逆转剂、反义药物、端粒酶抑制剂等。

正文: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遗传异常可以传给子代细胞。

每个肿瘤细胞都含有引起其异常生长的基因组的改变。

肿瘤性增生不仅与机体不协调,而且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

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非肿瘤性增生有一点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非肿瘤性增生或者反应性增生有的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对机体有利。

由于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肿瘤药物,所以全世界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死于癌症。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

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

扶正固本类药物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扶正固本类药物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转 移是一个 极其 复杂 的多基 因调 控 和多 步骤 发展 过程 ,并涉及 到肿瘤 细胞 、机 体 、靶组 织 的相 互
正 固本 法抑 制肿瘤转 移 的重要性 。
2 扶正 固本 类药物 抗肿瘤 及转移 的研究 《 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云 “ 病 必 求 于 本 ” 素 治 。 《 医宗必 读 ・ 为 后 天 之本 论 》 日 “ 为 医者 ,必 责 脾 善
五加等 均能促 进某些 干细胞 分 化 为特 定 的成熟 的体 细
的外 因 ,而 肿 瘤 毒 邪 对 机 体 正 气 的耗 散 致 使 正 气 亏 虚 、正不 抑 邪 是 肿 瘤 转 移 发 生 的 内 因 。正 气 的强 或 弱 ,是决定 肿瘤转 移 的重要 因素 ,也 决定 着 癌瘤 转移 与否 、转移 方式 和速度 。同时 ,提示 在 治疗 中运 用扶
正 气旺盛 ,气血充盈 ,卫外 密 固 ,人 体 的 内脏 功 能正 常 ,病邪难 于侵入 ,疾病无 以发生 ,正 如 《 问 ・ 素 刺 法论 》云 :“ 正气 存 内 ,邪不 可 干 。 《 问 ・评热 病 ” 素 论 》云 :“ 之所凑 ,其气必 虚 。 邪 ”
12 机体 正虚 促使 肿 瘤病 情 加 重 发 生 转移 :中 医学 .
对细 胞免疫有 良好 的调节作 用[ ] 7。
2 2 促 进 细 胞 分 化 成 熟 ,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生 长 :多 种 .
现代 医学认为 ,由于 机体 的正 气 对肿 瘤有 较 强 的 抑制 能力 ,加 之外科 的手 术切 除肿 瘤在 一定 意 义上 就 是驱 除病邪 ,一 定 意 义上 也 有 利 于 机体 正 气 的恢 复 ,
比值 及 L AK 细胞 、N 细 胞 活 性 ,说 明 参麦 注射 液 K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1. 中药筛选方法:通过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收集中药对肿瘤转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物,并进行初步筛选。

2. 细胞培养: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作为实验细胞,细胞培养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并在37℃、5% CO2微量环境下培养。

3. 药物处理:选择具有潜在抗肿瘤转移作用的中药浓缩液,按照一定的浓度梯度进行处理。

4.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5. 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孔板,将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处理后的细胞悬液加入上室,下室加入培养基,并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后,计算细胞迁移距离来评估中药对肿瘤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二、实验设计1. 分组设计:将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中药处理组和阳性对照组三组,中药处理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划分。

2. 数据重复性:每组实验设置3-5个平行样本,数据重复3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 对照组选择:阴性对照组采用无中药处理的细胞培养液,阳性对照组采用常用抗肿瘤转移药物。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细胞迁移距离:测量细胞迁移距离,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分析。

3. 数据分析:对于显著性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意义水平设为P<0.05。

对于不同中药浓度的处理组,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计算。

四、创新和发展1. 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将已有研究成果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层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鉴定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靶点及其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李劲(中国药房杂志社,重庆市 400042)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转移则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

某种程度上说,防止肿瘤转移即能控制肿瘤所致的死亡。

虽然国内外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时间、人力、物力投入较多,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抗肿瘤转移药物上市。

相关研究领域尚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鉴于近期在国内有抗肿瘤转移的中药申报临床研究,本文拟结合近年来肿瘤转移研究的进展,对国内抗肿瘤转移的研究情况作一简介,供同行参考。

1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现状肿瘤侵袭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见于肿瘤发展的中后阶段。

肿瘤侵袭也称为肿瘤直接扩散(direct spread)[1,2]。

瘤细胞不连续性播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过程为转移(metastasis)[3,4]。

上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大致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灶脱离;降解基底膜,向外浸润、迁移并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流到达并停留于远处的血管壁;穿过血管侵入细胞外基质,最后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灶[7]这样一个过程〔2〕。

关于肿瘤转移机制,分别有“种子和土壤”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过滤”学说等〔3〕,但均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此过程分别受“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相关基因”的调控,并且转移过程与各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4〕。

由于转移过程的复杂性,肿瘤转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真正阐述清楚。

肿瘤转移过程牵涉到细胞脱落、浸润、迁移运行、着床、新生血管生成等〔5〕,理论上讲,只要能够阻止上述一个或多个过程,就能抑制肿瘤转移。

目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也是针对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寻找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受试物。

研究较多的有抑制癌细胞粘附、抑制蛋白水解酶对基底膜降解、抑制癌细胞运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血管内凝聚以及抗信息传递的制剂等〔6〕。

其中细胞粘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等是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热点。

90年代国际上有多个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整合蛋白抑制剂、及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TNP 470、酞咪哌啶酮等)进入临床试验〔7〕。

但除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进展较快外,其他方面研究由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多个临床试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侵袭和转移[5]物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多酚类化合物如茶多酚[6]、姜黄素可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单味中药材提取物,如刺五加皂苷、猪苓多糖、云芝多糖、金荞麦提取物、紫杉醇等表现出一定的诱导癌细胞凋亡、减少转移癌结节数目、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运动等作用〔8〕。

补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软坚散结类的中药复方制剂也表现出减少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其作用机制与抗迁移机制、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抗粘附、阻断信息传递、抑制血管生成等有关〔9〕。

中药为抗肿瘤侵袭和转移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药物资源。

目前中药抗肿瘤转移的研究仅仅是局限于实验性阶段,整体的研究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入。

鉴于中药物质基础的复杂性,在真正发现疗效确切的抗肿瘤转移中药制剂之前,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性的研究。

2 抗肿瘤转移药物的药效学评价[7~10]2.1 非临床药效学评价建立体内肿瘤转移模型是药效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肿瘤转移模型大致多分为两大类,即自发性转移模型和实验性转移模型。

自发性转移模型是一种移植瘤转移模型,其标准部位是腋部背侧皮下移植。

凡是从血管或淋巴管直接接种瘤细胞后引起的转移,为实验性转移模型。

在模型建立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较多〔10〕,如1840年,Langenbeck将新鲜肿瘤材料接种到狗静脉内,引起了肺内肿瘤生长,是建立实验性转移模型的开端,此后又用啮齿类动物建立了该类模型,以及皮下移植的自发性转移模型。

20世纪80年代初,Bogden将瘤组织移植于小鼠肾包膜下,建立了肾包膜下侵袭模型。

人类恶性肿瘤裸鼠移植瘤是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原位移植技术的引进,开拓了在人体外整体实验研究人类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使之更接近机体环境的特点。

淋巴道转移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50年代,有人用肿瘤细胞进行淋巴管内移植,以后又发展到用鼠类爪垫内侧皮下移植、骨髓腔内移植及阴茎部位皮下移植等建立淋巴道转移模型。

为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创立了有利条件〔11〕。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建立肿瘤侵袭与转移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建立的动物肿瘤转移模型有小鼠宫颈癌、小鼠胃癌、小鼠肺癌、小鼠肝癌等高转移模型。

自1978年由国外引进裸小鼠后,建立了大量人类肿瘤在免疫缺陷动物体内的转移模型,如人肠黏液腺癌、人肺巨细胞癌、人肺腺癌和人鼻咽癌等〔12〕。

目前抗转移药物筛选中,把实验性转移(即将瘤细胞直接移植于动物的静脉内)列为常规方法,操作上也相对简便。

而自发性转移模型、原位移植转移模型与肿瘤模型制备相对复杂一些,但更接近人类的肿瘤转移发生发展过程。

在动物选择方面,一般常用小鼠。

近几年成功建立的人癌细胞的裸鼠转移模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被用于相关研究。

2.2 临床药效学评价目前国内尚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抗肿瘤转移药物的临床试验。

复习相关文献可以看出,抗肿瘤转移研究大多是一些临床报道,一般多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细胞学及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观察治疗期间出现远处转移及原位复发情况,研究方案不尽规范。

由于转移相关因素较为复杂,转移情况和瘤种、患者情况,以及治疗方案如手术方式、术后综合治疗的药物、时间、剂量、疗程等因素有关, 并且如果按照随机、分层的原则进行临床研究,临床设计要求的样本量极为庞大,观察周期也相当长。

因此,做到前瞻性的配对研究有相当大的难度。

抗肿瘤转移的临床药效学评价,最直接的支持依据应该是对转移灶的影响结果。

但在对转移灶出现的时间、部位、病理类型,尤其是微小转移灶的检测方面,目前存在有相当大的困难。

因此很难获得抗肿瘤转移的直接指标。

通常的采用的肿瘤缓解率、增长速度、辅助性的肿瘤转移生化指标等,难以为抗肿瘤转移作用提供客观的直接依据,更难以将抗肿瘤转移作用与抗肿瘤作用区别开来。

这些都给临床研究方案的实施、对受试药物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判断带来了挑战。

当前对于抗肿瘤转移药物的临床研究尚缺乏客观、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药物疗效的“金指标”还是肿瘤病人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许多药物有抗肿瘤转移作用,但都没有以抗肿瘤转移药物面目出现,一方面可能源于这类药物同时具有抗原发肿瘤和抗肿瘤转移作用,另一方面,也源于临床上很难有明确的指标来评价抗肿瘤转移作用。

3 对抗肿瘤转移中药制剂研究的思考抗肿瘤转移是一个研究投入较多,但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域。

可以说抗肿瘤难,抗肿瘤转移更难。

抗肿瘤药物研究之所以进展缓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肿瘤转移机制不明确虽然目前对肿瘤转移的过程有了大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肿瘤转移与细胞粘附、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以及血管形成等有关,参与的因子也发现有粘附分子、蛋白降解酶、运动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

但对于内在机制了解的还远远不足。

如近年来发现的磷酸化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家族,推测其可能与肿瘤转移有关,但PTP家族成员有近百种,对其生理性底物和功能的了解还十分有限〔13〕。

从药物研发的角度看,对肿瘤转移机制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和发现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作用的可能分子及其信号通路,从而指导抗转移药物的研制。

3.2 非临床与临床研究的差异性肿瘤转移模型近年来进展较快,一些体外试验体系也有助于对药物的初筛。

在转移模型的制备上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肿瘤细胞传代后的稳定性问题,不同肿瘤移植部位、肿瘤来源和状态,以及宿主的免疫状况等都会对模型制备产生影响,导致模型复制中出现低转移率现象。

但现有模型模仿了肿瘤转移的一个或多个过程,如果结合多个肿瘤转移模型,还是能够在临床前阶段或者在动物身上,明确药物是否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

如果能够明确药物的作用靶点,而该靶点又是与肿瘤转移相关的,那么将更加明确药物是否有抗肿瘤转移作用。

但许多在实验室发现的具有良好抗转移作用的药物,在人体上却得不到同样的阳性结果。

在进行研究时,动物试验与人体试验结果之间的非相关性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3.3 单纯的抗肿瘤转移策略存在的不足有统计数据表明,60%的癌症患者就诊时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肿瘤细胞的转移。

通常抗肿瘤作用与抗肿瘤转移作用同样重要。

抗肿瘤转移药物必须同时与抗肿瘤药物结合,或者药物必须同时具有抗肿瘤转移和抗原发肿瘤作用才能成为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这也是可能那些单纯以肿瘤转移相关的某一分子为靶点的药物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临床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事实上,如果对原发灶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单纯的抗肿瘤转移的临床意义将受到很大限制。

目前一些有希望的抗肿瘤转移药物同样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3.4 中药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中药的成份较为复杂,很多时候很难阐述清楚何种成份、何种作用机制发挥了抗肿瘤转移作用,也很难区别开抗肿瘤转移作用与抗肿瘤作用,分清是对原发灶的抑制作用或是对转移灶的药理作用。

从药品审评的角度讲,一个药物的药理作用、功能主治的界定,需要客观的试验结果的支持。

对于抗肿瘤转移制剂来讲,临床前其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临床研究获得直接的抗肿瘤转移的结果,都是界定其适应症的依据。

尤其是临床研究结果,对适应症的界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中药制剂,不管是临床前,还是临床研究,其抗肿瘤转移的作用的界定较之化药更为困难。

4 结语我国的中药资源丰富,中药的抗肿瘤活性正逐步得到国际的公认。

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中药制剂的抗肿瘤转移作用进行研究,筛选高效、低毒、广谱的抗肿瘤转移药都大有可为。

已有研究结果提示,许多具有扶正、提高免疫功效的中药制剂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有些中药制剂虽然对原发病灶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但对转移灶却有较好的抑瘤作用。

如果结合中药制剂的作用特点,合理临床定位,深入研究,通过客观、完善的临床评价指标确证中药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优势,对于全面、有效地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不无裨益。

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中药在肿瘤治疗领域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1] Chen XY, Wang ZC, Li H, et al. Nuclear translocations of beta-catenin and TCF4in gastriccancers correlate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but probably not with CD44 expression[J]. Hum Pathol. 2005,36(12):1294.[2] Livant DL. Targeting invasion induct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hetreatment of cancer[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 2005 ,5(7):489.[3]Cavanna L, Lazzaro A, Trabacchi E, et al.Present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withsolitarysplenic metastasis[J].Am J Clin Oncol. 2005 ,28(6):636-.[4] Mantena SK, Meeran SM, Elmets CA, et al. Orally Administered Green TeaPolyphenols PreventUltraviolet Radiation-Induced Skin Cancer in Mice through Activation of Cytotoxic T Cells and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in Tumors[J].J Nutr.2005,135(12):2871.[5] Robin MA, Demeilliers C, Sutton A,et al. Alcohol increase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decreases nuclear factor-kappab to activate hepatic apoptosis in genetically obese mice[J].Hepatology. 2005,42(6):1280.[6] Mantena SK, Meeran SM, Elmets CA, et al. Orally Administered Green TeaPolyphenols PreventUltraviolet Radiation-Induced Skin Cancer in Mice through Activation of Cytotoxic T Cells and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in Tumors.J Nutr.2005 ,135(12):2871.[7] Shimizu J, Kondo M, Masutani S, et al. A case of pseudo aneurysm of common hepaticarteryrelated to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J] Gan To Kagaku Ryoho.2005;32(11):1765 .[8] Itani Y, Niinobu T, Nakagawa S, et al A case of gastric cancer with livermetastasis resected after th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CDDP and TS-1[J] Gan To Kagaku Ryoho. 2005 ,32(11):1758.[9] Verhoef C, Holman FA, Hussain SM, et al. Resection of extrahepatic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metastasis can result in long-term survival[J]Acta Chir Belg.2005,105(5):533.[10]Medina LA, Calixto SM, Klipper R, et al. Mediastinal node and diaphragmatictargeting after intracavitary injection of avidin/(99m)Tc-blue-biotin-liposome system[J].J Pharm Sci. 2005 ,95(1):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