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唯物主义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社会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唯物主义答案:A2. 下列哪个选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A. 阶级斗争B. 唯物史观C. 唯物辩证法D. 实践观点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斗争D. 社会革命答案:A4.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A. 自然界B. 社会存在C. 意识形态D. 实践答案:D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A. 反映客观世界B. 改造客观世界C. 自我认识D. 价值判断答案:A6. 下列哪个选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案:A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D.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D8.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范畴?()A. 实践B. 真理C. 认识D. 方法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A. 认识世界B. 改造世界C. 创造世界D. 意识自身的运动答案:B10. 下列哪个选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A. 坚持真理B. 为人民服务C. 实事求是D. 阶级性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实践性,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②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的党性原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③科学性,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概括;④革命性,具有批判精神,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7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附答案(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5.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非理性主义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4.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A、唯意志主义B、实证主义C、马赫主义D、存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6.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B、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C、全盘抛弃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E、与其融为一体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A、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B、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E、是高居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第三章辩正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考试题库(打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库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哲学是(C)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D)A.一切哲学B.一切唯物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一切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4.下列哲学与世界观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哲学就是世界观B.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D.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5.哲学的研究对象是(D)A.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B.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C.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D.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一观点说明(B)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C.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D.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7.哲学的基本问题(A)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8.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D)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D)A.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B.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13.哲学史上两军对垒的基本派别是(A)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理论和经验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11.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D)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必然导致(C)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是(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D.实践的本质问题14.二元论的错误在于(D)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B.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C.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D.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1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三)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4、空间的特性是()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论B.不可知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A.科学性和阶级性B.原则性和灵活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D.科学性和革命性8、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9、事物的质是指()A.事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B.事物中所包含的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D.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10、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1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3、现实可能性是指()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实现的可能性14、爆发式飞跃是()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C.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D.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5、法律规范的贯彻()A.靠社会舆论和习惯来实现B.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实现C.靠国家强制执行D.靠自由讨论来实现16、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17、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个人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18、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19、人口因素是指()A.一定质量的人口B.一定数量的人口C.一定构成和分布的人口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20、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A.个人心理B.社会心理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D.道德、艺术和哲学21、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A.按需分配的原则B.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人道主义原则D.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A.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C.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2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2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6、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1答卷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答案:ACDE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3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答案:正确
32.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答案:正确
3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E.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答案:BDE
2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阶级构成
E.生产方式
答案:BCE
29.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地理环境( )。
A.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答案:C
12.认识的客体是( )。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答案:D
13.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
A.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性的优点
答案:C
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求知欲望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一、单项选择属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D.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1l、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D.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3.相对静止是指(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 无限性B. 有限性C. 物质性D. 不可逆性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 客观实在性B. 多样性C. 运动性D. 时空性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提高人的素质B. 发挥集体的智慧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 相对性B. 抽象性C. 实践性D. 绝对性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从原则出发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 全部内容B. 实质和核心C. 惟一特征D. 惟一范畴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我事物的度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 反映论B. 能动的反映论C. 科学的反映论D. 机械的反映论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 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C. 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D. 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A. 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B. 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D. 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 人的自然属性B. 人的自身需要C. 人类的共同特点D. 人的社会关系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产品的分配形式B. 生产资料所有制C. 经营管理形式D. 劳动者的素质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 阶级范畴B. 经济范畴C. 永恒范畴D. 历史范畴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D.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 掌握了宣传机器B. 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C. 人才众多,力量强大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 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 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 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 质变优于量变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表明(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B. 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C. 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D.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B. 过程和形式C. 源泉和动力D. 必然和偶然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
的无穷发展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A. 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B. 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C. 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 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 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A. 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B. 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D. 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A. 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口的数量B. 仅仅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D. 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 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B. 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C. 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在于它实现了( )A.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E. 抽象和具体的统一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 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B. 事物的自我否定C.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D. 既克服又保留E. 全盘否定3.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原理,会使我们犯( )A. 经验论的错误B. 唯理论的错误C. 经验主义的错误D. 教条主义的错误E. 绝对主义的错误4.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A.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B. 社会运动的特殊性C. 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D. 人民群众的作用E.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 理在事先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 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存在就是被感知B.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C. 一切从需要出发D. 掩耳盗铃E. 一切从实际出发7.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 )A. 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关系B. 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C. 把原子的属性当作是物质的属性D. 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E. 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9.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A. 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B. 彻底的无神论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E.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0.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其哲学根据是( )A. 质变和量变复杂性原理B. 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原理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E.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之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请简述这一原理。
3.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段话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