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穿 住 行 用 学 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 pdf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衣:在过去的百年里,服装的风格、材料和制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从简单的款式到时尚的设计,从天然纤维到合成材料,人们的穿着风格和品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食: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食品的供应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也不断提高,推动了有机农业和健康饮食的发展。
3.住:住房的建设和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木质结构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从简单的居住功能到注重舒适和环保,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行: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百年变迁中最为显著的方面之一。
从马车和自行车到汽车、火车和飞机,人们的出行方式变得更加快捷、舒适和安全。
同时,交通运输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
总之,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方面还将继续发生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着、食物、住宿和交通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着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衣着选择相对简单。
大多数人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或普通的布料衣物,时尚和个性化还不是主流。
同时,由于供应不足,甚至有些人还通过自己制作衣物来解决穿着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市场上涌现出各种时尚品牌和款式,人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同时,进口商品的引入也使得消费者能够接触到更多国际品牌。
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简单的衣物,而开始追求时尚和个性化。
食物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饮食主要以传统农产品为主。
粮食、蔬菜和豆制品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人们的饮食习惯相对简单,多以米饭、面食和简单的家常菜为主。
同时,食材的种类和质量也相对较少。
人们普遍缺乏对外国菜肴的了解和接触。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餐饮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
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各种中西餐厅涌现出来。
进口食品的引入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菜肴,人们对美食有了更大的追求和品味。
住宿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住宿条件相对简陋。
大多数人居住在传统的平房或老旧的楼房中,居住面积有限,设施比较简单。
同时,由于供应不足和配套设施有限,城市中的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开始出现。
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租房和购房的政策也使得更多的人有了自己舒适的居住环境。
交通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人们主要依赖步行、自行车和少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由于交通工具的有限和道路条件的不完善,交通拥堵和不便利一直困扰着人们。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交通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吃穿住行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变化

从吃穿住行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变化时间流逝,不知不觉,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路程。
建国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中国历经万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
下面就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讲一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变化。
吃——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于吃根本没有奢求,不管好坏要能吃饱就是最大的满足。
记得爸妈讲他们小的时侯,生产队长叫他们到处挖野菜,然后煮在两口大锅里,叫大家都必须吃,说是忆苦思甜,结果全队的男女老少为了给自家节约一顿饭而都来吃,不到半小时,两大锅野菜饭一扫而空。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想吃啥就有啥,什么火锅、炖锅、中餐、西餐、小吃店数不胜数;大小菜市场和超市里的各种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学,讲究的是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有益健康。
穿——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年穿着要求的真实写照。
在70年代,小孩子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做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有的还是补丁摞补丁,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有不少人因为没有棉衣棉裤而挨冻受冷。
记得爸爸讲他上小学时,冬天下雨,因家里买不起雨鞋,只有赤着脚去上学,脚都冻麻了,走一路摔一路,到学校时已成了泥人。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穿的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档。
从喇叭裤、蝙蝠衫到健美裤、牛仔服,从连衣裙、棉毛衫到羽绒服、高筒马靴,真是穿不完的品牌,穿不尽的时髦。
住——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安身是立命之本。
在改革开放前,不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而且是一家三代居住一室。
记得我小时候,我家三口人住在一个40平米的小屋里,卧室、厨房、客厅、饭厅全在一间屋,饭桌靠在床沿,尽管如此日子也要照样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家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从土坯房、到瓦房、到现在的楼房,真是今非昔比,是农村城市化造福了我们,舒适、环保、美观的朝来绿色家园让我们这些搬迁上楼的农民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意味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但改革开放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世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好,本文将着重探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的变化。
一、衣服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着是非常单调和落后的。
传统的中国服饰大多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长衫、对襟衫、褶裙、领巾等。
由于经济的落后,很多人都穿着家常衣,孩子们不少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各种时装品牌不断涌现。
人们的衣着不仅注重美观和时尚,而且也逐渐注重质地、用料以及服装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二、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饮食以粗粮为主,热量不足,在食品缺乏的情况下,经常饥饿。
而工业食品极少,淀粉类和肉类占据了人们的主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精制高档食品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食品品牌不断涌现。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各种食品的跨界融合。
新式餐馆、快餐厅、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店成功落地中国市场,创新的餐饮新品种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多元化需求。
三、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条件非常差劣,普遍居住在窄小的房子里。
公共住房荒,人们只能依靠单位分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开放,住房面积日益扩大,各种高档住房品牌如松江、港城、大连等大型住房项目陆续出现,社会住房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交通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公共交通非常匮乏,汽车属于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
哪些重要变化。
以下是普遍意义上改革开放前后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一些变化:
1.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匮乏和供应不足,衣着
选择相对较少,人们的穿着往往以朴素为主。
然而,改革
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的增加,人们的衣着选择
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
2.饮食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和供应的限制,食物种
类相对有限,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比较简单。
但随着改革
开放,食品供应增加,人们的饮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3.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资源有限,住房条件普遍比
较简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
得到改善,建筑和住房的质量和规模得以提升。
4.交通出行方面:改革开放前,交通工具相对有限,人们出
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交通选择,如私家车、公共交通等,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5.生活用品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供应问题,人们的生活
用品选择有限。
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产品
丰富了市场,人们的生活用品得到了更多的选择和改善。
每个家庭的情况和经历都是独特的。
然而,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
活水平。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年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便利和舒适。
一、衣服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衣着简单朴素,衣服不够,还有穿百色布衣的现象。
经过不断发展和进步,今天中国人的衣着品质不断提高,除了国际知名品牌外,国内品牌也不断涌现。
如今,中国衣服的品质和款式已经可以与国际接轨。
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观念也得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可持续的时尚理念,不再追求低价而是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穿衣品味。
二、饮食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早期,由于国家贫困,饮食匮乏,老百姓过着口吃不饱的生活,而现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特色和魅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涵盖了八大菜系,如川、湘、鲁、粤、苏、闽、浙和徽菜。
这些菜系各具特色,风味独特。
除了传统的中式美食,国际美食也在中国大片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各种各样的美食,而且快捷、安全、健康的外卖服务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居住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相当差,许多人住在只有数平米大小的小房间内。
然而,如今中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可以可以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高楼大厦、花园式住区、定制和高品质的室内装修和家居用品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同时,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在建筑和住宅的方面均体现出中国对于良好居住环境的追求。
比如,温馨安全的家庭将是未来住房市场主流,节能环保、智能化也将是未来住宅和城市的趋势。
四、交通出行变化中国的交通出行也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工具也逐步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主要步行或者乘坐人力车、自行车。
如今,全国范围内高速铁路、地铁、轻轨以及多种其他现代交通工具遍布城市和乡村,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
同时,共享经济也兴起,如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可以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并推动了节能、减排的运动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
从衣食住行 看农村巨变

从衣食住行看农村巨变固始一小六(7)班任俊杰清明节,我随爸爸一起去老家唐集踏青。
中午,我和爸爸在三姑家吃午饭。
三姑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让我格外震惊,我对三姑说:“三姑,你怎么做这么多菜呀?"“生活好了,这点菜算什么!”三姑得意的说。
刚才还为三姑经济收入担心的我,一颗心如释重负的放下了,感到特别轻松。
说来也是,现在的农村变化还真大:多数家庭住上了小洋楼,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精米白面,家家都有摩托车,甚至还有几家购买了小轿车呢!我问三姑:“你说现在农村变化大,我怎么没看出来呀?”“笨,这都没看出来,当然是‘衣食住行’了。
”旁边的爸爸未等三姑开口,便抢了先。
“对,是‘衣食住行’”,三姑说,“先来说一说穿衣的变化吧。
”她说,三十年前,她们这里穿的衣服主色调是灰、黑、蓝色,千篇一律、不分季节,不分男女。
布料大多是到商店购买的几毛钱一尺的老粗布。
俊杰,你看看现在穿的。
’’我望了望四周,发现现在人们穿的比原来好太多了,他们穿的有一二百元一件的休闲服,还有高档的夹克衫。
在村里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也少不了买一套1000多元的西装,穿在身上格外精神,新娘子也穿上了洁白的婚纱,打扮得更是十分抢眼。
“别看穿的变化大,吃的变化也大的很噢。
”三姑笑着对我说:“年轻的时候,平时一日三餐就是稀饭,红薯,忙季一天才有一顿干饭,很少改善伙食,因为那时,农村实在太穷了。
可能也只有过年才能吃顿肉,吃顿饺子。
现在好,想吃啥就有啥,好东西多的不得了,过年时与城里人差不多,各种山珍海味都有。
生活水平提高了,肚里的油水多了,肉也不想吃了,蔬菜倒是挺受欢迎。
”我一想还真是的,这变化太大了,看来改革开放30年还真是让农村老百姓受益匪浅。
“下面听我说‘住’的变化”三姑说,“哎,要说‘住’呀,我就要多说几句了。
三十年前我们这里住的房子多是为土坯房、茅草房,婆婆、媳妇一家三代挤住在一套三间的茅草屋里。
唯一的家具是一套小柜子,装一些日用品,睡的床全部是用土坯砌成的,上面铺着稻草,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算是装饰品了,非常简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年 10 月 13 日 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 推荐:
2006 年 4 月 30 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神山镇东南村农民方贵钦夫妇和乡亲们自费赴北京 旅游。
和镇纳家户村81岁的回族老人纳志邦说,那时候什么都缺,买粮要粮票,衣服自己做,买 布还要布票。
【 数字与点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许多农民对以前生活的记 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我国农民衣着消费在发生变化。以宁夏为例, 2007年宁夏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528.8元,其中人均衣着消费184.3 元,比1983年的28.8元增加了155.5元,增长了5.4倍。
尹召功摄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改革开放30年 来,中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 大幅改善和提高。农民回忆和统计数字见证了他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 变化一: 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 【 今昔对比 】“大包干以前,我家5口人,每季生产队分粮食,用褂子就能兜回家, 经常挨饿。”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的钱永言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担任干部,80年 代后期开始从事水产养殖,现在已经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说:“以前天天种田都吃不饱, 现在不但吃饱,而且吃得好。” 【 数字与点评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反映的是农民生活“跨越贫困进入温饱,跨 越温饱进入小康”的两大变迁。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恩格尔 系数高达70%。80年代开始,随着包产到户广泛开展,我国农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恩 格尔系数降到60%。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包括农业税取消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达到了小康线。 变化二: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 今昔对比 】“以前,孩子们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好几个孩子穿,哥哥穿 小了传给弟弟。可不像现在,一个孩子漂亮的衣服可能就有一大箱。”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杨
“作为农民,能像城里人那样看病报销,以前想都不敢想。” 【 数字与点评 】改革开放 30 周年之际我国农民生活的最新变迁,是他们开始享受文
化娱乐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现在,我国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全国1.5亿中小学生及家庭受益。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 进入了新阶段。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有267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8亿农民 参加了合作医疗,。
变化三: 从干打垒、砖瓦房到别墅楼 【 今昔对比 】“我10多岁时,村里住的都是干打垒的房子,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能 住上楼房”。江西省武宁县清江乡上湾自然村54岁的邱吉利如此表示。近年来,上湾村3 1户人家,在政府支持下全部拆旧建新,盖起了2到4层不等的小楼,各家楼内自来水、水 冲厕一应俱全,楼外则是数百亩绿毯似的吊瓜,整个村庄俨然是城市郊区的别墅群。 【 数字与点评 】70年代“干打垒”,80年代砖瓦房,90年代混凝土,进入新世纪 建设新农村,农民开始住别墅。江西省统计局数字显示,2007年,江西农民人均住房面 积由1980年的11.8平方米增加到36.8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住房面积人均达34.26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93%。江西省统计局农业处处长叶德祥 说,全省81%的农户住房拥有卫生设备,其中14%为水冲厕所。 变化四: 从赶集到旅游 【 今昔对比 】“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处都是黄泥路,有皮鞋也不敢穿。” 说起村道的变迁,江西省安义县47岁的村民刘上家滔滔不绝。现在村里组与组、户与户之 间都是水泥路相通。而在偏远的赣南山区,原来农民外出多是赶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去 一次县城。可近几年,寻乌县几位种脐橙的果农却自发组织前往美国旅游,顺带考察美国新 奇士脐橙的产销情况。 【 数字与点评 】2007年底,江西省乡镇基本通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行政村通油 (水泥)路率和通公路率分别达到71%和93%,近1/4的自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路 好了,随着自行车、摩托车的普及,小轿车开始走入农家,农民走得越来越远了。 变化五: 从“老四件”到“新N件” 【 今昔对比 】在政府的补贴下,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农民刘国平前不久安装了一台太 阳能热水器。他说:“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既不用烧柴,也不耗电,经济实惠又方便。”山东 一些农民有记日记的习惯。记者看到,邹平县农民刘宗水的日记里记录了家里电视机的多次 更新过程;在平原县农民杨春岭的日记中,邻居买“家庭影院”、电脑都被他记录下来了。 【 数字与点评 】30年来,我国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从自行车、手表、缝 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影碟机“新六件”, 再到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电脑等商品,档次越来越高。在山东省,2007年底全省 已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39台、彩电104台、影碟机 61台、洗衣机57台、热水器23台。 变化六: 从因贫辍学到免费上学 【 今昔对比 】在北京打工的河南省邓州市高集乡19岁姑娘周学现说起还在读中学的 弟弟就非常羡慕。她说:“由于家境不好,我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弟弟赶上了好时候,上学 不用交学杂费。”51岁的河北省高碑店市乔刘凡村的李学芳,2007年因患严重心脏病 到北京手术治疗花了4万多元,回家后从“新农合”管理中心领到了1.2万元补助。他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