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眼科学是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功能障碍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则是把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
1. 中医眼科学基础
- 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眼睛的五脏联系及经络系统。
- 中医对眼部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证候分类。
-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 常用的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剂和药物。
2. 基础眼科疾病
- 眼外伤和眼疾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 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原因、检查和矫正方法。
- 眼睑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睑内翻、睑外翻等。
- 眼球运动障碍和斜视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与原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病的方法。
- 针灸、推拿和中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 常见眼科手术
- 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 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眼部整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 张亚南.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 吴德力, 丰元. 中西医眼科学[M].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14.。
中医眼科学重点

第一章1.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2.奠基时期(隋代~唐代)3.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5.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第二章1.眼球壁的组成有哪些?角膜、视网膜的生理特点有哪些?黄斑及视乳头的解剖特点?2.眼屈光间质包括哪些?房水产生及循环?晶状体如何参加调节?3.视路概念?包括哪些组成?典型的视交叉及视束损伤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4.眼附属器由哪些组成?结膜几种充血为何?眼外肌支配的眼球运动情况?5.视网膜内层及黄斑的血供为何?睫状神经节在手术中的作用?第三章1.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第四章1.直接和间接与母系相连的经脉有哪些?2.与目内、外眦发生联系的经脉有哪些?第五章1.六淫致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2.五脏病变对眼的影响?第六章1.什么是五轮学说,举例说明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2.解释内障及外障眼病,说明他们的特点?第七章1.眼科的常用内治法有哪些及适应症?2.眼科常用的外治法及特点?3.掌握下列眼科常用方剂:加减四物汤、除湿汤、生蒲黄汤、石决明散、驻景丸加减方、新制柴连汤、驱风散热饮子、除风宜损汤。
第八章1.简述针眼辨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2.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要点是什么?3.椒疮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是什么?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哪些?4.简述睑弦赤烂辩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5.试述上胞下垂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第九章1.漏睛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常用外治法有哪些?2.漏睛对目珠有何危害性?3.流泪症、漏睛及漏睛疮怎样鉴别?第十章1.暴风客热诊断要点是什么?2.试述天行赤眼的临床表现和预防隔离。
3.天行赤眼的辨证论治应注意什么?4.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暴翳三者鉴别要点为何?5.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及天行赤眼暴翳的病名含义及西医病名。
第十一章1.聚星障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中医辩证论治。
2.花翳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3.凝脂翳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
第十二章1.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辩证论治(包括理法方药)。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一、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首次使用了眼的一些重要解剖名词二、奠基时期(隋代-唐代):《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三、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北宋,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叆叇:即眼镜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膜。
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15、房水流出的途径:经瞳孔经前房角小梁网睫状突上皮细胞——→后房——→前房————→巩膜静脉窦——→血循环产生的房水↙↘眼静脉少量脉络膜上腔吸收少部分虹膜吸收↑受阻、眼压增高致青光眼16、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的直径约为9mm,厚度4—5mm。
中医眼科重点

1北宋元丰年间,中医眼科发展成独立的学科2眼病可引起全身症状,如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眶蜂窝组织炎引起头疼,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3眼球内容物从前向后是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4当光线直接照射一眼瞳孔时,引起两眼瞳孔均缩小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眼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对侧眼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眼近视时瞳孔缩小,并发生调节和集合的作用,称为瞳孔近反射。
5五脏化生五液,肝化液为泪。
6视力:视力即视锐度,主要反应黄斑的视功能,分远视力与近视力。
7眼科常用的传统外治法:劆洗法,钩割法,熨烙法,角巩膜割烙法,针法。
8睑弦赤烂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缘炎。
临床上将其分为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9漏睛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泪囊炎。
10脓漏眼:脓漏眼是以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壅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11脓漏眼的预防和调护:(1)宣传性病防治知识,严格控制性病传播,淋病性尿道炎,阴道炎的病人患病期间禁止到公共游泳池游泳,饭前便后要洗手。
(2)对患有淋病性尿道及阴道炎的病人要隔离,彻底治疗,与患眼接触的医疗器械须严格消毒,若单眼患病,应用透明眼罩保护健眼。
(3)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滴用1%硝酸银溶液或抗生素眼液以作预防。
12天行赤眼多发于夏秋季,多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而发。
本病多因猝感疫疠之气,疫热伤络,或肺胃积热,肺金凌木,侵犯肝经,上攻于目而发病。
13瞳神紧小临床表现:(1).自觉症状:突发眼珠疼痛或胀痛,眉棱骨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症;或伴关节酸楚疼痛等。
(2).眼部检查: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眼睑红肿或重或轻,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后壁可见粉尘状或小点状、羊脂状物沉着,神水浑浊或黄液上冲,或血灌瞳神,黄仁肿胀,纹理不清,瞳神缩小,展缩不灵。
14绿风内障是以头眼胀痛,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锐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
5.16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重点P11.角膜的结构:⑴上皮细胞层;⑵前弹力层;⑶基质层;⑷后弹力层;⑸内皮细胞层。
P11.眼球壁分为哪几层?㈠外层⒈角膜;⒉巩膜;⒊角巩膜缘;⒋前房角。
㈡中层⒈虹膜;⒉睫状体;⒊脉络膜㈢内层P10.眼球的大小:成年时约为24mmP10.眼球的基本结构支持。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眶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脂肪等组织垫衬,以减少眼球的震动。
P12.瞳孔的大小:2.5~4mm。
P17。
眼球内容物:⒈房水;⒉晶状体;玻璃体。
P17前房和后房的概念。
前房:为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所围成的间隙,容积约0.2ml。
后房:为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容积约0.06ml。
P18.视路的概念。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P18.视神经分为哪几段?⒈眼内段;⒉框内段;⒊管内段;⒋颅内段。
P21。
眼眶有哪几块骨头?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
P21.眶上裂和眶下裂的神经和血管通过。
眶上裂:在眶上壁和眶外侧壁的分界处,位于视神经孔外下方,长约22mm,与颅中窝相通,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部分交感神经纤维和眼上静脉由此通过,此处受损则累及通过的神经血管,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有三叉神经的第二支、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及眼下静脉一支通过。
P22.眼睑的组织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
P22.眼睑受什么神经支配的?三叉神经第一支和第二支分别司上睑和下睑的感觉。
瞳孔的神经支配(资料来自互联网)瞳孔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刺激瞳孔扩大,副交感神经刺激瞳孔缩小。
因此,交感神经麻痹,瞳孔会异常缩小;副交感神经麻痹,瞳孔会散大。
P23.结膜分为哪几部分?⒈睑结膜;⒉球结膜;⒊穹窿部结膜。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中医眼科是中国医学很早就开始涉及的一个学科,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科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有关眼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眼科的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五轮六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理论。
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3. 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进行的。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口唇色泽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
二、常见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眼部卫生。
2. 远视:远视与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远视的方法也类似于治疗近视,主要是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
3. 弱视:弱视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视觉功能受损,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法一般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同时也要配合眼部功能锻炼。
4. 眼睑炎:眼睑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眼睑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5.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中医治疗结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6. 角膜炎: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角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7.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8.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
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4mm的圆孔,称瞳孔。
交大副小。
(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
(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
(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
6、视盘,直径,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
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
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
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
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医眼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二:基础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2. 眼部经络与穴位:主要涉及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并介绍各个穴位的功能特点。
三:常见眼部疾病分类与临床表现(注释: 常见法律名词)- 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近视 (Myopia) :指人看近处物体清晰而远处模糊;远视 (Hypermetropia) :指人看远处物体较为清楚而近距离需要调节才能观察到;- 白内障(Cataract):指由于老化或其他原因导致晶体混浊,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减弱其对外界事物感知力。
四:治则治法(附件:治疗案例)1. 中药调理与针灸疗法- 草药配方及功效:a) 柴胡黄芩汤:清肝火,解毒消肿。
b) 玳珠丹参散:活血化淤,明目降压。
- 针灸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a)太阳、攒竹等眼部经络上的主要穴位;b)刺激方法包括捻转、按揉和温针等。
2. 外科手术干预(注释: 法律名词-外科手术)五:康复护理措施康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休息并遵医嘱进行用眼保健;- 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促进视力恢复;六:结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眼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包括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白内障(Cataract),以及相应的治则治法。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常见疾病案例作为参考,并对康复护理给出建议。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中医眼科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1、本文档涉及附件。
2、法律名词及注释:近视(Myopia);远视(Hypermetropia);白内障(Catarac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
2.奠基时期(隋代~唐代)
3.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4.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
5.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第二章
1.眼球壁的组成有哪些?角膜、视网膜的生理特点有哪些?黄斑及视乳头的解剖特点?
2.眼屈光间质包括哪些?房水产生及循环?晶状体如何参加调节?
3.视路概念?包括哪些组成?典型的视交叉及视束损伤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
4.眼附属器由哪些组成?结膜几种充血为何?眼外肌支配的眼球运动情况?
5.视网膜内层及黄斑的血供为何?睫状神经节在手术中的作用?
第三章
1.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
第四章
1.直接和间接与母系相连的经脉有哪些?
2.与目内、外眦发生联系的经脉有哪些?
第五章
1.六淫致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2.五脏病变对眼的影响?
第六章
1.什么是五轮学说,举例说明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2.解释内障及外障眼病,说明他们的特点?
第七章
1.眼科的常用内治法有哪些及适应症?
2.眼科常用的外治法及特点?
3.掌握下列眼科常用方剂:加减四物汤、除湿汤、生蒲黄汤、石决明散、驻景丸加减方、新制柴连汤、驱风散热饮子、除风宜损汤。
第八章
1.简述针眼辨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2.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3.椒疮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是什么?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哪些?
4.简述睑弦赤烂辩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5.试述上胞下垂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第九章
1.漏睛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常用外治法有哪些?2.漏睛对目珠有何危害性?
3.流泪症、漏睛及漏睛疮怎样鉴别?
第十章
1.暴风客热诊断要点是什么?
2.试述天行赤眼的临床表现和预防隔离。
3.天行赤眼的辨证论治应注意什么?
4.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暴翳三者鉴别要点为何?5.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及天行赤眼暴翳的病名含义及西医病名。
第十一章
1.聚星障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中医辩证论治。
2.花翳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3.凝脂翳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
第十二章
1.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辩证论治(包括理法方药)。
2.绿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和中西医治疗。
3.圆翳内障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
4.络阻暴盲的临床表现和中西医抢救方法。
5.络损暴盲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辩证论治(包括理法方药)。
6.消渴目病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
7.视瞻有色的中医辩证论治及西医治疗特点。
8.何谓瞳神?
9.瞳神紧小、绿风内障急发及天行赤眼/暴风客热鉴别诊断。
10.消渴目病、络损暴盲鉴别诊断。
第十三章
1.名词解释:通睛、风牵偏视、弱视。
第十四章
1.名词解释:眉棱骨痛、突起睛高、鹘眼凝睛、珠突出眶、眼眶假瘤。
第十五章
1.撞击伤目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和外治法。
2.真睛破损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3.化学性眼损伤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及急救方法。
第十六章
1.名词解释:近视、远视、视疲劳。
第十七章(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