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于都县80年代荒漠化状况

合集下载

三代治沙,让沙漠变花海

三代治沙,让沙漠变花海

风流一代·青春34三代治沙,让沙漠变花海■文/本刊记者 邢多多悦人关于八步沙的治沙传奇,有一首民歌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

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

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

”这首古浪老调,唱的就是当地六个老汉和他们子孙三代治沙的故事。

38年的执着坚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在腾格里沙漠创造了奇迹,也让桀骜不驯的沙漠变得温柔起来。

截至目前,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7.6万亩,将八步沙风沙线逼退近20公里。

全家上阵,“缚住”风沙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缘。

20世纪80年代,沙化以每年7.5米的速度推进,当地人说,一旦起风沙,只能看见八步路,所以就叫“八步沙”。

沙化的速度犹如癌细胞般扩散,很快就危及了周边村民的生活。

村民砍沙柳,搂发菜,挖甘草,牛羊啃光了最后的草。

短短十年,沙漠前沿五个村庄的两万多亩地被沙漠吞噬,一些人被迫到宁夏、新疆找活路,还有许多人去沙漠里采一种叫作沙米的植物,把草籽磨成粉,勉强充饥。

为了让娃娃们有饭吃,为了不让沙漠夺走自己最后一片生存地,1981年,年过半百的郭朝明、石满、罗元奎、贺发林、程海、张润元六人聚到一起,决心挺进八步沙沙漠,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

初入沙漠,条件可谓十分艰苦,六人在土丘下挖了两个“地窝子”,垫一些麦草,再铺上被褥,就成了一张床,但这床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寒冷墙结冰。

除此之外,吃饭条件更是简陋,三块砖支起一口锅,一天三顿饭都是和着沙子一起咽下去的。

一头驴,一辆架子车,一个水桶,一把铁锹,是六人种树的全部设备。

买不起树苗,他们就买便宜的树种子,拿出家里最好的水浇地育苗。

慢慢的,花棒、榆树、沙枣等沙生植物一株一株长了出来。

但是,要让茫茫沙漠很快就披上绿装,谈何容易?因为缺乏经验,第一年种的一万亩树苗,被来年的大风吹得只剩下三成。

张润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用四个字概括了当时的心情——心都碎了!痛归痛,但是老汉们不信邪,专门跑到没被刮走的树苗旁边观察,发现这些树苗旁边都有草墩,他们开始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固定住沙子。

【教育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题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题学习精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 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土地荒漠化,既有工业化进程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

因此()①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预防为中心②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③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不仅要因自然地理的“地”,还要因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2. 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A.河套平原B.宁夏平原C.河西走廊D.成都平原3. 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气候异常B.人类活动C.雨量的变化D.干旱环境4. 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5. 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A.水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6. 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B.塔克拉玛干沙漠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7. 关于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都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B.我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的实施,可以彻底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C.由于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而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不高,所以不适合采用这种措施D.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沙拐枣、马尾松等都是优良固沙植物8.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9.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A.以荒漠为主B.以草原为主C.以森林、草原为主D.以草原、荒漠为主10. 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D.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11.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B.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C.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D.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12. 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D.分布在河流上游13. 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日数、干旱的天气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14.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3.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练习

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3.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练习

13.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题组一森林的保护(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

故选A项。

赣南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赣南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赣南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陈晓安;杨洁;郑海金;汪邦稳;肖胜生;莫明浩;宋月君【摘要】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8 663.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水土流失集中分布在宁都、赣县、于都、兴国4县,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水土流失分布与岩性分布相一致,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水土流失最严重,红砂岩、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次之;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流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赣南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降水量大,降水集中;二是地形破碎,坡度大,起伏显著;三是土壤可蚀性强,抗冲性弱,易崩解;四是植被覆盖质量较低;五是人口多,人类活动强烈.针对区内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3页(P58-59,68)【关键词】水土流失;特点;成因;综合治理;赣南【作者】陈晓安;杨洁;郑海金;汪邦稳;肖胜生;莫明浩;宋月君【作者单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赣南(赣州市简称)地处江西省南部赣江源头的章、贡两江汇合处,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境内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兼有平原、山地,地势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中间低,呈马鞍型,以赣州市区为中心向南北呈阶梯形延伸。

1 水土流失类型及现状赣南属水力侵蚀区,按侵蚀方式可分为面状侵蚀、沟状侵蚀、崩岗侵蚀以及由采矿、采石、取土、修路、开发区建设、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工程侵蚀。

2001年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赣南土地总面积39415.0 km2,有水土流失面积8663.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 3106.0 km2、中度 2608.5 km2、强烈 1854.3 km2、极强烈 746.6 km2、剧烈 348.0 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9%、6.6%、4.7%、1.9%和 0.9%,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5.9%、30.1% 、21.4%、8.6% 和4%。

环县沙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环县沙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农业科学 2019.07环县沙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严粉丽,刘青梅(甘肃省环县自然资源局,甘肃 环县 745700)摘 要:环县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植被比较稀少,且常年干旱少雨,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大风、沙尘暴等,土地沙漠化情况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环县地区的人民生活,威胁了环县农、林、牧业的发展。

为此,环县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沙造林、建设农田林网以及建立保护区的工程建设。

文章对环县沙漠化土地现状分布与危害、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沙漠化;治理;现状;存在问题;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S728.4 文献标识码:A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Huan CountyYAN Fan-li, LIU Qing-mei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uan County is relatively fragile, and the vegetation is scarce. Meanwhile, the annual drought and rain are few. The common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gale, dust storms, etc., have aggravated the desertification situation year by year,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eople’s lives and threaten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Huan County. Therefor, a series of measures were taken by the Huanxian People’s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desert control and afforestation, farmland forest network and protected areas in a planned and step-by-step manner.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and harm of desertification land in Huan County,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expounded.Keywords: Desertification; Improvement;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measures环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北部,是庆阳市的唯一沙化县,地处毛乌素沙地的南缘,属于半干旱草原向干旱草原荒漠过渡地带,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山、川、塬兼有,梁、峁、谷相间,地埋位置特殊,风沙危害十分严重。

届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1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含解析

届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1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含解析

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一、选择题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第1~3题。

1。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

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C。

水蚀作用D。

沉积作用2。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C。

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完成第4~6题。

4.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C。

旱涝灾害D。

水土流失5.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过度用水B。

沙漠广布C。

过度放牧D。

气候干旱6。

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A.①②B.②③C.①④D。

②④针对西藏南部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了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下图示意风速为11米/秒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完成第7~9题。

7.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风速()A。

最大B。

平稳C.下降 D.提高8.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9。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A.利于稳固沙土B.利于削减风力C.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D。

适应恶劣环境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3 :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课件(44张)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3 :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课件(44张)

点拨:
这是由当地干旱的 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 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紧 紧 相 邻 的 沙 漠 和 绿 洲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沼气池
薪炭林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生态 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先后实施了“三北”防 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堂小结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荒漠化的概念
干旱、半 干旱地区
半湿润区
人类过度 经济活动
土 地 退 化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气候变异等自 然因素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的地形

西部

高大的山系和
地形 巨大的内陆盆 贺 高 原

山脉和盆地相
3.西北地区的气候
(1)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西


不同 人类不
地区
历 汉史代以时来

合 造成的
水理资的源利活用 绿洲后向果河流
不当

上游退缩
河西走

地区
不同 历史 时期
人类不 合
理的活 动
造成的 后果
大规模移 原来的农牧界
河西走 清代以来 民开垦 线向西北推移

塔里木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不断进步, 荒漠化,也逐渐被作为一个代表全球环 境恶化的严重问题。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 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 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 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 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沙水问题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沙水问题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沙水问题1.风沙活动成因(1)沙源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风沙活动的防治(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实例应用提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

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

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都县80年代荒漠化状况和治理现状调查
周瑜Y131257008 于都县地质状况: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东经115°11'—115°49',北纬25°35'8"—26°20'53"在地质构造上地处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三级构造单元信丰—于都拗褶断束的北端,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的花岗岩、变质岩、紫色页岩、粉砂岩等在地貌上属赣南中低山丘陵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于都县气候状况:于都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9.7℃,≧10℃的年积温为6183.2℃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7㎜,降水量多而集中,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

境内河流属赣江水系,主要支流有贡水、梅江、濂江等。

土壤类型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黄红壤(富铝土)则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地带。

于都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次生林或人工林为主,其中,人工林多为杉木和马尾松在人为干扰较少的地带则分布有杉树、马尾松及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阔叶树木,森林覆盖率达56.4%。

80年代荒漠化状况:20世纪 80年代中期,水土流失是于都县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县内普遍分布的“癞痢山”、“剥皮岭”,“天晴一块铜,落雨一包脓”,曾是于都县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寻找一条快速高效的治理之路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于都县得到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开展了以户包责任山治理为主要形式的小流域治理,但
由于重工程建设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不明显,治理进展缓慢。

到了90 年代,特别是 1993年,于都县被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第二期重点治理县。

开展国家水保重点治理二期工程后,水保治理才开始走上发展小流域经济、突出经济效益的大道。

1993年,于都县被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第二期重点治理县。

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真抓实干,组织展开了重点治理大会战,全县18条小流域相继开工,全面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

从1998年开始,该县进入了水保重点治理的第二阶段,新开工12条小流域,并
突破治理难点,综台治理崩岗53座。

1999年至2001年,该县又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县,3年国家投入水保项目资金543.9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37km2。

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8.8万hm2,比1990年减少2.2万hm2。

全县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0.21万hm2,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净增1 347元。

于都县1999年、2000年获赣州市水土保持先进县称号,2000年获全省水保重点治理先进县称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水利建设“都湖杯”奖。

罗坪小流域的里仁村,曾经深受水土流失带来的灾难之苦,一下暴雨,良田便被冲毁,干早不了几天,田里又晒得龟裂。

人们称这里是“旱死蛤蟆、饿死跳蚤”的地方。

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齐上阵,开挖水平竹节沟3.6万m,建起山塘水坝12座,新建蓄水池8座,修建谷坊500座,种草97hm2,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00 hm2,植被覆盖率达到70%,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富裕村。

治理现状: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水保氛围
治理水土流失,必须提高全民水保国策意识。

于都县加大水保宣传力度,确定每年的6月份为水保法宣传活动月,6月份的最后一周为水保法宣传周,6月29日为水保法宣传日,每年都要组织大型水保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宣传活动,组织送水保宣传戏下乡演出。

10年来,该县共竖水保宣传碑牌308块,刷写永久性标语1600多条,印发宣传资料13.2万份,出动宣传车282台次,开展水保法规咨询和图片展270次。

2、开展崩岗治理,攻克治理难点
崩岗治理是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难点。

该县崩岗流失剧烈,治理难度大。

他们采取查、挖、导、截、植、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第一,对全县崩岗数量、面积、危害程度等进行了全面实地勘查,并分析侵蚀成因,提出对策,制定了治理规划,分步治理。

第二,在治理措蓝上采取在崩岗所处山坡开挖水平竹节沟,崩岗顶上开撇水沟,崩岗内因地制宜修建土谷坊建设经济果木林,崩岗口建拦沙坝。

第三,鼓励农户承包进行崩岗治理,实行政策引导,治理资金倾斜,技术跟踪服务,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如孟口小流域河坪村村民潘永红和陈四丰等农户,在自家责任山崩岗口修筑拦沙挡土坝,在崩岗内修筑反坡梯田,崩岗顶面开挖水平条带,开发种植脐橙、落叶果,套种西瓜、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既控制了崩岗水土流失,恢复崩岗林草植被,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发展水保产业。

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以“猪一沼一果”为主的生态农业开发是于都县发展水保产业的主要模式。

该县在县内3条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百里生态走廊”,达到户均1个沼气池,人均两头猪,人均0.067 hm2(1亩)果(菜)。

结合水保“五个一”工程,即治理一条小流域,落实一批水保治理专业大户,开发一块基地,创办一个经济实体,富裕一方群众,重点在县城至盘古山钨矿的于盘线上建设“百里青梅走廊”。

在治荒种果上,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以水土流失治理的要求高标准建果园。

县水保部门扶持各个乡镇治荒种果树科技示范户1.8万户,建沼气池3.2万个,建设生态村30个,全县累计水保投资达1269万元,每年均有12万农民投入水土保持治理开发。

4、水保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
在罗田岩省级森林公园建设中,他们在水土流失普查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经济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害设防、综合配套、连续治理,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草、花、藤、乔、灌、果齐上,使之成为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旅游胜地。

黄岭小流域的三觉岩有古寺2座,建于清朝的“舍利塔”是县级保护文物,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

该区域自从列入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区后,县水保部门精心规划,及早动工,高标准、高质量在三觉岩寺周围16个山头开挖水平竹节沟3-8万m,种植百喜革3 000万株,金鸡
菊踯万株,黄桅子3万株,与外商共同合作新建水保生态杨梅果园20 hm2,推广种植黑炭杨梅、冬魁杨梅等新品种,使之成为一个生态
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5、开展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

切实保护治理成果
该县认真开展水保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监督执法队伍不断壮大,水保执法人员由1990年的36人充实到现在的108人,乡镇水保站从9个发展到27个,成立了“于都县水保生态环境监督大队”。

县政府还任命10名监督员,51名监督检查员,各乡镇政
府聘任了402名村级监督管护员,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督管理网络,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规费管理实行“收费一种票,审核一个章,审批一支笔”。

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水保“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申报审批率均达90%以上.查处了一批水保违法案件。

该县还建设了一大批水保防护工程和恢复治理工程,实施预防保护面积12万h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