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共22页
合集下载
《港台文学专题讲座》课件

社会背景 影响 关系
港台文学生于民间,具有反映民间烦恼的特点, 因此与社会密切相关。
港台文学作为文化产物,增强了本地文化认同感, 提高了本土文化软实力。
港台文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生活, 也影响生活。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港台文学的未来发展
1 前景
随着地区文学和少数民族 文学的崛起,港台文学将 逐步拓展其影响范围。
港台文学作品解读
背景
《鱼米之乡》是一本关于乡村生活的小说,讲述了 一个农村小村庄的变迁。
情节
《鸳鸯蝴蝶》是一篇女性小说,讲述了两位女性的 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以及对传 统观念的挑战。
人物
《金锁记》是一部以家庭为主线的小说,塑造了许
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以情感、女性话题为主,关注人际关
港台文学与社会
收获
通过这场精彩的讲座,我们加 深了对港台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启示。
未来展望
港台文学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持 续壮大,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作出重要贡献。
讲座主讲人
我们邀请了资深港台文学研究专家担任主讲人,他拥有多年港台文学研究经验,为我们带来 了丰富的知识。
港台文学概述
1
历史
港台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2
流派
港台文学系由各地文学作品汇聚而成,分为主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由散文、 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流派。
3
代表作品
港台文学是海内外华人文学的重要分支,代表作品有《天马茶房》、《鱼米之 乡》、《鸳鸯蝴蝶》等。
2 挑战
3 方向
未来,港台文学将面临来 自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 冲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港台文学生于民间,具有反映民间烦恼的特点, 因此与社会密切相关。
港台文学作为文化产物,增强了本地文化认同感, 提高了本土文化软实力。
港台文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生活, 也影响生活。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港台文学的未来发展
1 前景
随着地区文学和少数民族 文学的崛起,港台文学将 逐步拓展其影响范围。
港台文学作品解读
背景
《鱼米之乡》是一本关于乡村生活的小说,讲述了 一个农村小村庄的变迁。
情节
《鸳鸯蝴蝶》是一篇女性小说,讲述了两位女性的 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以及对传 统观念的挑战。
人物
《金锁记》是一部以家庭为主线的小说,塑造了许
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以情感、女性话题为主,关注人际关
港台文学与社会
收获
通过这场精彩的讲座,我们加 深了对港台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启示。
未来展望
港台文学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持 续壮大,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作出重要贡献。
讲座主讲人
我们邀请了资深港台文学研究专家担任主讲人,他拥有多年港台文学研究经验,为我们带来 了丰富的知识。
港台文学概述
1
历史
港台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2
流派
港台文学系由各地文学作品汇聚而成,分为主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由散文、 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流派。
3
代表作品
港台文学是海内外华人文学的重要分支,代表作品有《天马茶房》、《鱼米之 乡》、《鸳鸯蝴蝶》等。
2 挑战
3 方向
未来,港台文学将面临来 自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 冲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文学概论PPT学习教案

文学理论 教程
BAC
K 第10页/共27页
心理批评
心理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 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
心理批评中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格式塔心理学影响最大。其他如 原型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也各有特点,就不再一一评介了。
本章导航本章导航第一节第一节文学批评界文学批评界定定一文学批评与文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学的生产和接受二文学批评作为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意识形态评价第二节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多样形态历史上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评形态第三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文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学批评及其标准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点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准和艺术标准第四节第四节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家一批评家的职责一批评家的职责二批评家的态度二批评家的态度三批评家的素养三批评家的素养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理论 教程
BAC
K 第13页/共27页
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批评文体和批评方式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从批评文学 的体裁样式说,是文体;从批评话语的表达角度说,是方式。这 意味着,一定的批评方式总是通过一定的批评文体来表现的。
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批评文体的多种形式,如论文、 点评、诗话、随笔、评传、序跋、书信、对话等等。(介绍略)
文学理论 教程
BAC
港台文学 1

乱都之恋
(乱都是指北京,因为那时正值奉直开战,北京城內
外人心颇不安,故曰乱都。)
一 二 不愿和你分別, 乱哄哄的北京, 终又难免这一別。 依旧给漫天的灰尘笼罩 自生以来,不知经历了 着。 多少的生离和死別, 我大清早就督着行李, 但何曾有过这么依恋, 冲着杂沓的喧囂 这么怆惜的离別! 冒者迷濛的灰雾, 独向将载我走的车中去。
1、新文学运动的提倡与论争
提倡:1920—1926年间,留学日本的青
年蔡惠如、林献堂组织“新民会”,创 刊《台湾青年》,发动了台湾的新文化 运动,然后有张我军、赖和等撰文抨击 旧文学。 台湾青年张我军,身受“五四”运动洗 礼,于1924年9月在《台湾民报》第2卷 7期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 为武器改造台湾旧文化。
6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
罗青、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第二节
香港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三
秋朝的天空, 半晴不晴地, 散射着很微弱的朝晖, 微光里,愁惨中, 火车载我向南去了。
四 火车纵无情, 火车纵万能, 也载不了我的 灵魂儿回去, 我已经把它寄 托在这里了。
在内容与技巧上,《乱都之恋》都具有重要 的文学史价值,它是第一部以从未用过的语 言写出的从未有过的爱情诗篇,是台湾新诗 创作的一个重要开端。
文学欣赏课件港澳台文学

金庸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生
于浙江海宁,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 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 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 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 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 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与 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 三大宗师。
文学欣赏
第一章 概述
文学欣赏
第八章 中国港澳台文学欣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情景导入
? “世界华文文学”: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 ?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港文学时期、90年代的海外华文 文学时期、21世纪进入世界华文文学时期。 ? 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了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广州暨南大学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世 界华文文学界在中国有了统一的团体。该学会是由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创作 、研究的作家、学者和业余研究人员组成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暨南大 学原副校长、教授饶芃子当选首任会长。 ? 华文文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语种文学,较之其他语种,其在世界上拥有更 广泛的读者。“世界华文文学”的名称也延续至今。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港澳台各个历史时期文 学发展的概貌以及主要作家作品; ? 使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不同题材 的作品,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等都有所了解; ? 提高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 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台港文学

(二)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 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 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台港澳文学选读

台港澳文学选读
绪论
一、为何学习台港澳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架构的需求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空间 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结构
二、研究视域的扩大与整合 台港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 文学 1979年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在《当代》发 表 曾敏之《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 》发表 在《花城》创刊号
2、30年代初关于“乡土文学”的倡导 “用台湾话作文,用台湾话写小说,用台湾话 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受到大陆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
3、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 文学”,禁止台湾作家用中文写作。 一些作家虽然用日语创作如吕赫若,但作品中 仍然有隐晦的抗日意识,倾向描写乡土风情。 吴浊流等作家地下中文创作,等待黎明。
三、澳门文学概观 澳门新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抗战时期,茅盾、 张天翼、端木蕻良等内地作家在澳门播下种子。 2、50-70年代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离岸文 学”,澳门本土没有提供足够的发表空间给本 土作家,转而到香港投稿。
3、80-90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期。 改革开放,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频繁。澳门经 济复苏,文化也随之提升。 1984年的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建立澳门 文学的形象”的主张,创作开始走向自觉。 澳门诗歌创作最能代表其成绩。多元化的艺术 追求。古典倾向如胡晓风、江思扬等。
现代主义色彩如陶里、淘空了等 后现代风格如苇鸣、懿灵等 散文的发展与报刊的文艺副刊同步发展。主要 作家有林中英、李鹏翥等。 小说发展稍逊一筹。
阅读小说篇目: 林海音《城南旧事》 陈映真《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 王桢和《嫁妆一牛车》 白先勇《玉卿嫂》《游园惊梦》 聂华苓《爱国奖券》
绪论
一、为何学习台港澳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架构的需求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空间 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结构
二、研究视域的扩大与整合 台港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 文学 1979年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在《当代》发 表 曾敏之《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 》发表 在《花城》创刊号
2、30年代初关于“乡土文学”的倡导 “用台湾话作文,用台湾话写小说,用台湾话 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受到大陆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
3、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 文学”,禁止台湾作家用中文写作。 一些作家虽然用日语创作如吕赫若,但作品中 仍然有隐晦的抗日意识,倾向描写乡土风情。 吴浊流等作家地下中文创作,等待黎明。
三、澳门文学概观 澳门新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抗战时期,茅盾、 张天翼、端木蕻良等内地作家在澳门播下种子。 2、50-70年代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离岸文 学”,澳门本土没有提供足够的发表空间给本 土作家,转而到香港投稿。
3、80-90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期。 改革开放,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频繁。澳门经 济复苏,文化也随之提升。 1984年的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建立澳门 文学的形象”的主张,创作开始走向自觉。 澳门诗歌创作最能代表其成绩。多元化的艺术 追求。古典倾向如胡晓风、江思扬等。
现代主义色彩如陶里、淘空了等 后现代风格如苇鸣、懿灵等 散文的发展与报刊的文艺副刊同步发展。主要 作家有林中英、李鹏翥等。 小说发展稍逊一筹。
阅读小说篇目: 林海音《城南旧事》 陈映真《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 王桢和《嫁妆一牛车》 白先勇《玉卿嫂》《游园惊梦》 聂华苓《爱国奖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