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韩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和韩国的关系

中国和韩国的关系

中美韩三国关系的发展摘要:美国是韩国的重要盟友,是对韩国有特殊意义的国家,在韩国外交政策制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中国与韩国的建交时间虽没有美国那么长,但在近年来中韩关系的发展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经济上的互补性成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的基础。

而中美韩三国关系的发展趋势也开始有所变化。

关键词:中韩关系;中美关系;平衡战略;外交政策正文:一、中韩关系的建交及发展在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在大部分的时间中都维持着一贯的传统友好关系并作为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存在。

但自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后,受冷战格局的影响,中韩两国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在外交上互不承认。

在中美、中日建交后,中韩关系也有所缓和,在冷战后期,随着国际关系局势的发展,中韩关系取得重大成就并最终顺利建交。

中韩关系的建交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中国由于与朝鲜半岛南北方都建立了外交关系,有利于中国利用其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来平衡南北方,有利于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且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地位。

对韩国来说,与中国建交,有利于通过中国这层关系缓和与朝鲜紧张的关系;同时中国广阔的市场对韩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与中国合作有利于韩国在经济上摆脱对美、日的过度依赖。

在建交之后,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并呈直线上升趋势。

中韩两国的经济市场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填补了两国经济结构上的缺口,这个特质也真是促使中韩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投资来源地,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五大海外投资来源地。

两国经济如此紧密的关系使得两国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任何一方的经济波动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经济发展。

在韩国国内甚至出现“中国经济打一个喷嚏就会传染到韩国”的说法,由此可见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经济外交在促进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两国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从而巩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时事与政治课论文)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时事与政治课论文)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障碍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两国由破冰之旅发展到现在密不可分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政府和民间合作关系 ,仅仅用了21年的时间。

21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中韩关系却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 , 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1992年 9月 , 即中韩建交仅一个月 , 韩国总统卢泰愚访问中国 , 同中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等协定,启动了中韩关系发展的进程。

建立外交关系后 ,双方历届领导人频繁互访 ,坦诚地讨论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确立了双方进行各领域合作的基础。

2003年韩国现任总统卢武铉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推动了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方面 ,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成果显著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1992年两国建交时 ,贸易额仅为 50亿美元 , 2004年达到 900亿美元 ,增长了 17倍。

而且两国经济合作并没有饱和 ,正处于发育阶段 ,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性高速增长 ,成为韩国提高产业结构的契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 ,在市政、场地等建设方面为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了众多的机遇 ,而韩国家电和汽车等产品在中国热销显示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 ,也是近几年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各界交往活跃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是隔海相望的近邻 ,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两国民众的天然亲近感和相近的文化传统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 ,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之间均建立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关系。

随着双方交往的日益紧密 ,“韩流”和“汉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韩国电影、流行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正以强劲的势头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

中韩文化关系

中韩文化关系

中韩文化关系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取得了迅速、全面发展,目前已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中韩文化交流作为中韩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有力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信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对韩剧、韩国料理、韩国服装、化妆品等情有独钟。

而很多韩国人也很迷恋中国工夫、中国美食等。

这不得不归功于中韩文化交流。

两国文化交流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因为中韩两国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共同拥有汉字文化圈以及儒教、佛教思想为基础的相同的文化,在古代就有文化交流借鉴的实践,并且韩国深受中国儒学的影响,所以中韩双方有文化认同感。

在当代,中韩双方不论是官方合作还是民间交流都不断拓展深化,并取得了卓越成效,中韩文化日、文化周、文化月接踵而来,双方互动非常活跃,“韩流”和“汉风”交相呼应,韩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已经不仅局限于古典领域,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现代文化也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韩国朋友关心和重视。

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加强双方文化产业合作是共同做大文化“蛋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的合作正处于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国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坐落于韩国首尔,迄今以来举办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样,韩国在中国开设的文化院也很活跃,活动丰富,使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了解、体验韩国文化。

文化中心为两国人民开启了了解对方的窗口,架起了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中韩文化交流虽然进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中韩两国建交时间不长,之前还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隔绝,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还不够,双方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何冷静对待,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保证中韩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是摆在双方的重要课题。

这就要求中韩双方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加深理解,加强互信,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实现在文化领域的双赢。

因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更好地增加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及人文沟通,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合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谈谈对中韩关系的看法

谈谈对中韩关系的看法

谈谈对中韩关系的看法标题:中韩关系:合作与挑战并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韩两国的关系日益密切。

作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和邻国,中韩关系的发展对于两国人民的生活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个人对中韩关系的看法,以期增进读者对这一重要话题的了解。

首先,中韩关系的友好发展对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领域,中韩两国合作频繁,互利共赢。

例如,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断扩大,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为两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然而,中韩关系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中韩关系中的敏感话题。

两国在历史认知和领土争端等方面存在分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地缘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中韩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中韩关系中的敏感地带,两国在半岛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存在分歧。

此外,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双方加强沟通与协调,以寻求妥善解决方案。

为了促进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双方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双方应该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采取损害对方利益和尊严的行为。

总之,中韩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应该以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加强沟通与协调,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我相信,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中韩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需要双方不断地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中韩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机遇。

中韩关系现状

中韩关系现状
• 两国在文化方面的深化合作,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 解。
• 两国在教育方面的深化合作,有助于提高两国教育的水平。 • 两国在科技方面的深化合作,有助于推动两国科技的发展。
05
中韩民间友好的基础与传承
中韩民间友好交往的传统与基础
中韩民间友好交往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 当时的韩国三国与中国南朝有着密切的民间交往。
• 两国在友谊方面的加深,显示出两国 民间友好交流的成果。 • 两国在理解方面的提高,显示出两国 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性。 • 两国在合作方面的成果,显示出两国 民间友好交流的潜力。
中韩民间友好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中韩民间友好关系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国在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
面的成果。
• 两国在教育水平方面的提高,显示出 两国教育合作的成果。 • 两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显示出 两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 两国在教育合作方面的成果,显示出 两国教育合作的潜力。
中韩文化教育交流的未来展望
• 中韩文化教育交流的未来展望,主要表现在两国在文化、教育、 科技等方面的深化合作。
中韩关系在冷战时期的特点与影响
冷战时期,中韩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的对 立和军事上的紧张。
• 政治上的对立,使得中韩两国在意识 形态上的分歧加剧。 • 军事上的紧张,使得中韩两国在安全 上的威胁加大。
冷战时期,中韩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与斗争。
• 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使得 朝鲜半岛的局势得到了相对稳定。 • 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斗争,使得 朝鲜半岛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02
中韩政治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中韩政治互信的建立与维护
中韩政治互信的建立,得益于两国在共同应对国际 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

中韩关系浅析

中韩关系浅析

二、中韩历史矛盾
综上所述,“中朝”边界领土划分依据1964年签署的《中朝边界条约》 基本解决。经过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双方在部分岛屿 的归属上产生分歧。辽宁省界段有10个岛屿未能确定。但也说明中朝双方可 以说并不存在领土争端了,就是余下的几个沙洲的小瑕疵而已。双方也都处 于和平解决或保持现状的情况,根本没有上升到争议甚至争端的程度。
• 针对“萨德”系统有限的导弹防御能力,中国可采取饱和攻击方 式,使“萨德”系统防不胜防。对于支持部署“萨德”系统的韩 国公司和个人,可采取中止与其合作、限制其进入中国旅游经商 等措施。应加强与俄罗斯的交流与合作,力求在政治上、外交上 对美国、韩国造成更大压力。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基础上,坚决维护国家 安全利益
三、中韩关系现状 我国的经济制裁
长期以来,韩国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 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四、我国的应对政策
• 对于驻韩美军问题,由于南北和解合作和自主和平统一问题已经 提到议事日程,中韩双方要从维护和继续发展两国关系的大局出 发,及时沟通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防止朝鲜半岛局势可能因为 骤然性变化给两国关系带来新的问题。
二、中韩历史矛盾
2. 文化遗产之争
中韩在争文化遗产时,到底在争什么?为什么韩国“爱申遗”,又容易 “被申遗”?中国网友说出“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背后, 到底是什么文化心理?我们要先看清事实,再理性面对这个问题!
二、中韩历史矛盾
2. 文化遗产之争
那些年争抢得不亦乐乎的“申遗”项目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因而激起中国民众轩然大波:端午节是咱们的啊,怎么能被韩国人抢 去?一时之间,群情激昂,甚至要求国家文化部门上书联合国,正本清源。

中韩关系现状与发展

中韩关系现状与发展

中韩关系现状与发展【摘要】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中韩关系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

一、中韩关系的发展现状:。

二、中韩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是朝韩问题,2是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三、中韩关系前景展望:【关键词】中韩关系;成就;发展;展望;一.中韩建交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中韩建交20年来,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得到了中韩两国政府及学界的广泛认可。

在政治领域,20年间中韩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谈进行了55次,双边高层交流和外长定期互访形成机制。

双边关系从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治互信得到加强。

两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双方共同努力促成了朝核问题四方会谈及六方会谈,搭建了各方沟通的平台。

在经济领域,中韩目前互为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206.3亿美元,是1992年的35倍。

双边经济合作也从简单的贸易往来发展到包括投资、金融、物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经济合作。

在人文领域,两国在教育、媒体、文艺、体育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中韩人文交流持续活跃,两国文化部门在文学、艺术、动漫、游戏、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各个领域都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2011年双边人员往来达到640.5万人次,每周约有830趟航班往返于两国。

两国还互为第一大留学生派遣国,官方和民间的人文交流双轨并行,稳步发展。

在军事安全领域,中韩从军校交流开始,逐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008年,两国签署《有关建立韩中海空两军间直通电话及运营的谅解备忘录》,开通作战司令部级军事热线;2011年,两国又建立高级国防战略对话机制。

总体上看,中韩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己进入“军事合作的低级阶段”。

中韩关系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是由于政治上的相互理解。

中韩建交始于两国相互放弃敌视态度,达成政治上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美关系解冻,中韩关系也随之松动,官方的非正式交往和民间交往开始启动。

浅析当今中韩关系

浅析当今中韩关系

浅析当今中韩关系摘要中韩关系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外交、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各个层面发展得都非常快。

今年8月 2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韩国李明博总统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20周年。

从1992年建交,到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双边关系连续实现多次跨越,水平不断提高,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中韩关系合作发展一、政治外交:合作和挑战中韩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会晤、互访越来越勤。

20年中,韩国共经历了五届总统,前四位总统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和卢武铉在他们的各自五年任内,分别都值访问过一次中国。

两国元首级会晤多在出席国际会议中进行。

但李明博总统上任半年内,中韩元首就互访过三次。

其中李明博来过中国两次,胡锦涛主席访问过一次首尔。

外电都认为这是中韩两国关系加强的重要指标。

2008年中韩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令中韩两国关系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再加上2010年是韩国的“中国访问年”,人们有理由相信中韩关系在2010年将一如既往的向前发展。

然而,2010年3月26日发生的“天安舰事件”给近年来颇为顺畅的中韩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事件发生后,当国际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朝鲜时,中国对此却保持沉默,其后又接受了金正日的访华要求,这令亟需中国支持的韩国备受伤害,国内繁华情绪空前高涨,中韩关系出现裂痕。

不过,中韩关系毕竟不同于中日关系,即使发生如此重大的政治纠葛,双方依然还是表现出明显的克制态度。

天安舰事件发生以后,两国政府领导人依然在各种场合频频出现,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升入的交流探讨。

2010年4月,韩国总统李明博赴华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并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了坦诚友好的交谈。

2010年5月,温家宝总理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济州岛举行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此后中韩两国高层交往与战略沟通密切频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韩关系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但由于韩国强势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难于解决,而中韩关系也跌到历史冰点。

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韩之间的关系变迁,阐述了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

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两国发展态势,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中韩关系;萨德系统;历史文化;解决途径一、引言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六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大国,自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

中韩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

在政治方面,中韩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

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参与“10+3”会谈,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

在经贸合作方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统计,中韩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近60倍。

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

据分析,“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就达33亿美元。

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

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然而近期以来,由于美国、韩国强势宣布联合部署萨德系统,使得韩国开始引火烧身,中韩关系也出现了动荡,如今这股风波还在一路蔓延。

接下来将分别从中韩历史关系和现状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

二、中韩历史关系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

中韩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是中国通过海上与之交往最早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中韩交往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与山东半岛有关联,历代山东人为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一直维持着册封与朝贡的关系,双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建立之前,朝鲜半岛一直属于我国的附属国家,唐朝之后半岛一直作为朝贡国。

直到清末1840年以后中国国力渐衰,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朝贡关系至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而完全崩溃。

1899年9月,清政府与大韩帝国政府签订《中韩通商条约》,正式建立近代条约关系;至1905年随日俄战争结束,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被保护国”,中韩两国关系成为中日关系的一部分;1910年韩国被正式“合并”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中韩关系遂完全转变为中日关系。

日本占领朝鲜半岛期间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与半岛虽是近邻,却无任何双边外交关系。

其现代关系史始于“二战”以后。

“二战”以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因“国共内战”分裂为国、共二个对立政权,共产党取得胜利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府战败后退居台湾,其中华民国实际管辖台、彭、金、马。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差异、朝鲜战争爆发等诸多因素,位于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一方面,国民政府从1948年开始承认“三八线”以南的大韩民国政府;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承认三八线以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半岛合法政府,并一直认为朝鲜半岛应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统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当时,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前期,中韩双方仍不来往。

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伴随1970年代末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实行现代化,中国大陆开始重视国际环境的稳定,同时关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朝鲜半岛的安定稳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991年,朝鲜半岛的一次重大变化,推动中韩两国进一步靠近。

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既然朝韩都是主权国家,那么中国和韩国建交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11月,钱其琛外长到汉城去参加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也是中国加入APEC 的第一次会议。

卢泰愚总统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会见了钱其琛,明确提出希望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经过紧张的秘密谈判,中韩两国终于在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朔到中国的隋、唐之前,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两国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文化传统相近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三、中韩历史矛盾近年来,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中韩之间(特别是民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例如中朝领土之争,中韩文化之争,韩国对中国朝鲜族的认识问题。

1.领土之争由于朝鲜民族特有的统一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韩国人习惯以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国家来看待历史问题。

说白了就是无论半岛何时统一,从建国之初就做好统一的准备。

如在韩国政府机构和议会中会预留“北方”的位置等措施来收买人心,这一点本无可厚非。

但民族意识膨胀就难免侵害到邻国的利益,这就造成了中韩在中朝边界领土划分存在“争端”的可笑现状。

我国在谈判过程中只能是尽量降低影响,不能让无谓争吵耽误了中韩两国发展的大局。

(1)“间岛”问题所谓“间岛”并不是一个岛,而是一个2.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概念。

原名“垦岛”,位于图们江北岸,最初是指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

而目前,间岛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

“间岛”争端的由来,是日本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至二战结束间,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而一手造成的。

实质属于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争端主要是中朝国界即图们江是否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北岸是否中国领土;国境内朝鲜垦民“保护权”问题。

部分韩国学者和议员翻旧帐,以不合法的、来历不明的地图为依据,提出“间岛”在朝鲜独立前(脱离中国藩属,成为日本保护国)属于韩国是不值得一驳的。

而目前韩国建设交通部下属机构,国土地里研究院委托明知大学国际韩国学研究所搜集出的古代地图研究,而得出如此结论是值得警惕的。

(2)长白山、天池问题“长白山天池”划分问题的争端主要源于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签署,将天池划分(中国48%,朝鲜52%)方案韩国方面不认可。

韩国想独吞天池,认为64年划分方案是中方“单方面强加于人的”。

近而指出1909年中国和日朝签订的《间岛协约》是一项不平等条约,并称长白山“天池的一半划让给中国”,是中国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出兵参加朝鲜战争的代价。

这种无稽之谈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详细了解历史的人都可以明白,朝(包括韩)方在历史上一直都认为这是他们的神圣之地(“白头山”),中朝边界以图们江和鸭绿江为界,而天池乃两江发源之地,单凭这一点就可知道双方必然要对发源地进行分割,而不可能由某一方独占,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只是源头究竟应该是那一条而已。

最后划分以分割天池为准,实际是双赢的局面,所以《中朝边界条约》基本上是平等的。

(3)思考综上所述,“中朝”边界领土划分依据1964年签署的《中朝边界条约》基本解决。

经过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双方在部分岛屿的归属上产生分歧。

辽宁省界段有10个岛屿未能确定。

但也说明中朝双方可以说并不存在领土争端了,就是余下的几个沙洲的小瑕疵而已。

双方也都处于和平解决或保持现状的情况,根本没有上升到争议甚至争端的程度。

只是部分韩国民族主义势力和反华势力要把并未出现的争端无中生有的挑起来。

当然这种险恶用心是破坏不了中朝关系的,无论是中方还是朝方(包括韩国)主流都根本没有推翻《中朝边界条约》的意思,相信将来也会在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达成协议。

但是我们也要居安思危,部分韩国民族主义势力和反华势力不小。

韩国政府也在不断纵容舆论,用历史问题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背后搞小动作。

我方的官方观点是:中韩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

对于民族、疆域变迁史的研究,应该本着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要影响两国关系。

2.文化遗产之争近些年来,中日韩东亚三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申遗,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本国文化被认定为世界共同遗产,一能给国民带来自豪感,二能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三能给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下功夫,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识的‘去中国化’,去汉化的最明显的举动就是极力消除汉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汉城”改名为“首尔”。

(1)现状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而激起中国民众轩然大波:端午节是咱们的啊,怎么能被韩国人抢去?一时之间,群情激昂,甚至要求国家文化部门上书联合国,正本清源。

事实上,端午祭是一种庆祝方式,通行于以江陵市为中心的岭东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关岭。

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包含了满洲萨满祭祀、舞蹈、民间艺术等内容。

其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属于中国端午节亚文化,但没有纪念屈原(中国有些地方纪念的是伍子胥或介子推)、龙舟、粽子。

它虽则脱胎于中国的端午节,实际上项目本身则是韩国自身的风俗习惯。

近些年每过一段时间,总是会有韩国又要申遗的新闻出现,真是躺着也中枪的“被申遗”。

2006年10月5日,有国内媒体援引一位民俗专家的话称“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经网友多方转载后,还传出“韩国称李时珍是韩国人”、“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等传言。

(2)思考关于中韩文化之争,其实很多的信息是被误读误解了(当然不全是),而这种误区只会使得事实恶化。

大多数人都不能亲临事实发生的现场,只能通过媒体去了解事实。

许多有不良居心的媒体会把误解发生的机率提高,丝毫无助于事情的良好发展或解决。

一方面依赖于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另外作为受众的我们也要有辨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对一些重大信息应该关注一下信息的出处是否权威,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自己佐证。

只有我们是理性的而非愤青的时候,才会有助于事情的发展。

我们是要了解真相,而非与之渐行渐远。

中韩两国作为邻邦,紧密合作远比对立更为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差距。

近些年,韩国的工业品冲出亚洲,韩剧在中国也成为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