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之建国后两国关系深化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时事与政治课论文)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障碍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两国由破冰之旅发展到现在密不可分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政府和民间合作关系 ,仅仅用了21年的时间。
21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中韩关系却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 , 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1992年 9月 , 即中韩建交仅一个月 , 韩国总统卢泰愚访问中国 , 同中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等协定,启动了中韩关系发展的进程。
建立外交关系后 ,双方历届领导人频繁互访 ,坦诚地讨论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确立了双方进行各领域合作的基础。
2003年韩国现任总统卢武铉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推动了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方面 ,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成果显著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1992年两国建交时 ,贸易额仅为 50亿美元 , 2004年达到 900亿美元 ,增长了 17倍。
而且两国经济合作并没有饱和 ,正处于发育阶段 ,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性高速增长 ,成为韩国提高产业结构的契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 ,在市政、场地等建设方面为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了众多的机遇 ,而韩国家电和汽车等产品在中国热销显示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 ,也是近几年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各界交往活跃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是隔海相望的近邻 ,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两国民众的天然亲近感和相近的文化传统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 ,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之间均建立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关系。
随着双方交往的日益紧密 ,“韩流”和“汉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韩国电影、流行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正以强劲的势头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
中韩关系的演变

浅论中韩贸易关系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贸易;合作论文提要:中韩建交十几年来,积极开展经贸合作,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两国贸易突飞猛进,国家间越来越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共同利益增多,经济互补性渐强。
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明确并解决问题,推进两国贸易发展。
一、中韩贸易现状(一)中韩贸易现状。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提出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但是由于三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使得这一构想迟迟未付诸行动。
在此情况下,中国可以利用与韩国友好的政治关系,提前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
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之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
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
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
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当代韩国》杂志中的“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可能。
谈谈对中韩关系的看法

谈谈对中韩关系的看法标题:中韩关系:合作与挑战并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韩两国的关系日益密切。
作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和邻国,中韩关系的发展对于两国人民的生活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个人对中韩关系的看法,以期增进读者对这一重要话题的了解。
首先,中韩关系的友好发展对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领域,中韩两国合作频繁,互利共赢。
例如,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断扩大,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为两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然而,中韩关系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中韩关系中的敏感话题。
两国在历史认知和领土争端等方面存在分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地缘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中韩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中韩关系中的敏感地带,两国在半岛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存在分歧。
此外,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双方加强沟通与协调,以寻求妥善解决方案。
为了促进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双方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双方应该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采取损害对方利益和尊严的行为。
总之,中韩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应该以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加强沟通与协调,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我相信,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中韩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需要双方不断地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中韩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机遇。
浅谈中韩关系

浅谈中韩关系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但由于韩国强势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难于解决,而中韩关系也跌到历史冰点。
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韩之间的关系变迁,阐述了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
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两国发展态势,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中韩关系;萨德系统;历史文化;解决途径一、引言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六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大国,自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
中韩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
在政治方面,中韩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
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参与“10+3”会谈,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
在经贸合作方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统计,中韩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近60倍。
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
据分析,“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就达33亿美元。
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
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然而近期以来,由于美国、韩国强势宣布联合部署萨德系统,使得韩国开始引火烧身,中韩关系也出现了动荡,如今这股风波还在一路蔓延。
接下来将分别从中韩历史关系和现状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
二、中韩历史关系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两国的交流起源、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流起源中韩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古代王国已经开始交往。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国的汉朝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且进行了贸易往来。
这些历史传承至今,仍然对中韩关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历史遗留问题然而,中韩关系也曾经历过波折和挑战,其中历史遗留问题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
特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遭受了严重的侵略与压迫。
这段历史给中韩关系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困扰。
同时,在二战期间,中国和韩国也分别成为了盟友和敌对国家,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转变,中韩关系逐渐走向了正常化和改善。
1972年,中韩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互利共赢关系。
在经济方面,中国和韩国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投资合作也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韩国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也在韩国寻找商机。
此外,两国还在科技、环保、旅游等领域开展着广泛的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韩交流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两国之间的旅游往来日益增多,中韩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例如,韩剧和韩流文化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中韩电影合拍项目也不断涌现。
这些文化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尽管中韩关系曾经历波折和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愿意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努力将中韩关系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
1992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贸易规模迅速增加。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
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
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
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
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
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建交前,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
1991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
1992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2010-12-7-13组-中韩关系

• 3. 经济上,两国贸易往来和投资发展迅速。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经济上,两国贸易往来和投资发展迅速。 从建交时的50亿美元飞跃地发展到2006年的1343亿美元,增长近26 倍,据说每10名韩国人中就有一人从事与中国的商业活动。2006年 的中韩贸易额已超过了韩日贸易额和韩美贸易额,并接近两者之和。 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发展也很迅速,截至2006年底韩国对华投资总额为 350亿美元,在华的韩资企业达四万家,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总额到 2005年底为11.5亿美元。目前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 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而韩国是中国的 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 外资来源国。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
• 8. 社会上,人员交流频繁,人数迅速增加。2006年两国人员交流合 社会上,人员交流频繁,人数迅速增加。 计530万人,其中韩国人为440万人,仅去年到海南省旅游、度假、结 婚、打高尔夫的有13万人。在中国常住的韩国人为50多万人,这一人 数在不断地增加。 • 9 国际上,两国协调和合作愈益密切。在对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 9. 国际上,两国协调和合作愈益密切。 历史、复活军国主义问题上两国观点一致、步子协调,在朝鲜半岛无 核化问题上互相协商和支持,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支持潘基文任秘书 长,潘基文任沙祖康为副秘书长,在索马里达尔富尔地区问题上潘基 文肯定中国的积极作用。
• 柳明桓说,韩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支持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为此将与中 国进行全面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他期待两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加强合作。 • 柳明桓说,他每次访问中国,都为中国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惊叹, 中国的迅速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今年将举 办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展面貌、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与合作。 通过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中国将进一步提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形象。 希望上海世博会能成为世界经济恢复活力、增进韩中友好关系的契机。
中韩两国交往现状及展望

中韩两国交往现状及展望作者:常凯文赖怡虹靳新雨韩兆元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03期[摘要]自从1992年建交后,中韩两国关系急速发展,短短30余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韩两国在短时间内树立了和平共处的楷模,创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迹。
今后,中韩双方应该进一步提高两国之间的战略高速,理解对方,打造更高水平的中韩关系,为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懈努力。
[关键词]中韩建交;两国关系[DOI]10.13939/ki.zgsc.2016.03.192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数千年来往来不断,虽然曾经出现过短时间的不愉快,但整体状况毕竟还是乐观的。
尤其是建交之后,两国摒弃前嫌,关系急速升温。
随着两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频繁互访,相信不久的将来,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能够再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 中韩两国交往的现状迄今为止,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建交初期的“睦邻友好关系”到“友好合作关系”再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0余年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实属不易。
当然,两国之间也存在着诸如贸易争端、历史认识、文化分歧等矛盾,但这并不是主旋律,也不会成为将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
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了中韩两国关系发展和上升的空间。
2 中韩两国交往的成果“三十而立”,中韩两国建交过了而立之年。
将近30年间,中韩关系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2.1 经济方面从中韩两国建交之初的50亿美元,到现在即将突破3000亿美元的状态,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一点都不为过。
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行,韩国在我国的投资出现了“东部提质量,西部有数量”的现象,三星集团在陕西的落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大力“走出去”,到韩国去发展,从小米手机在韩国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看出来。
两国间经贸的发展让广大企业和人民尝到了甜头,这样必定会产生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深化学校:中山大学校区:珠海校区学院:国际商学院名字:霍炜雄专业:2010经济学每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都有着误会,没有永恒的友谊,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大家都是互相帮助,为自己的利益努力。
同样,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将用“中国”代替)和大韩民国(以下将用“韩国”代替)之间他们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当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各样的尊严,利益,民族等问题,中国和韩国的关系经过了很多变化。
而,对于各个国家之间,这十几、二十年发生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关系变化,因此,我将就在中韩建交后,对中韩双方的关系,进行讨论,从中试图寻找出他们之间的某一关系,或者是因果,或者是主从,或者是并列,或者是一个混合型关系。
第一部分基本介绍1.中韩介绍大韩民国(韩语:대한민국),简称韩国。
位于东北亚,是一个新兴的发达国家。
宪法领土范围为整个朝鲜半岛及附属岛屿,实际领土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
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南部,东、南、西三面环海,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
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共约960万平方千米。
2.中韩建交背景在1978、1979年,日本、美国分别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局势顿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由于冷战时期,朝韩双方处于不同的阵营,1983年韩美达成《韩美共同防御条约》,而朝中则缔结了《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因此受朝鲜半岛特殊的政治格局制约,中韩建交的条件仍不成熟,因此当时的中韩关系不能有突破性的重大改变,最后导致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0余年间,韩国成为东亚各国中唯一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不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深化中韩两国的双边关系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改革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而这一政策,正好为了后面中韩关系突破作为了一个切入口和铺垫,有利于增加中韩建交历史性。
到了1991年,国际局势再次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东欧剧变,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其中很多都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这为了中韩关系的突破提供了很好的社会背景和因素。
而苏联的解体,从历史上结束了当时世界两大霸权帝国所引起的冷战时期,促进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先后瓦解,并且很好地缓和了朝韩双方不同阵营所导致的尴尬。
与此同时,朝韩双方都开始为进行扩张性的外交手段。
在韩、朝加入联合国的同时为中国改善与韩国关系清楚了法律责任。
并且朝韩双方在1991年12月所签署的《关于南北和解,互不侵犯和合作交流协议书》更是加快中韩建交的润滑剂。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扫清了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的障碍,为中韩建交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与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外长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韩两国正式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3.中韩建交的意义对于中韩建交,中韩双方都很着深厚的意义。
就中国而言,中韩关系的深化,是出于对政治,经济,军事与战略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以及对国家利益最大化追求,是中国实现和韩国和解的最根本原因的结论。
并且在中韩建交的同时,它对于中国有着及其大的作用,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能增加台湾的外交孤立,由于在建交的同时,中国必须是的韩国承认“一个中国”的问题,这使得台湾在外交上减低了支持的力度,为台湾回归起作用;二是扩大与韩国的经济合作,通过把韩国的高端科技引入到中国,加快中国产业的技术性提高,增加国家经济实力;三是减少平壤看起来无休止的援助请求;四是能增强中国在对抗美国‘301条款’时的讨价还价能力,在美国与中国谈判此条款的情况下,中国由于建交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其为本国利益保护的能力。
实现战略上“一箭四雕”的功效。
而对于韩国方来说,中韩建交更是有其特殊性意义,一促进“北方外交”政策的实施,开拓韩国的视野,符合历史潮流。
二经济上借助中国。
韩国地小人稀,很多资源都没有,通过对中国的建交,可以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方便韩国资源进口,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三是政治和安全的考虑。
中国不仅是韩国的相邻国,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之一,中韩建交有助于提高韩国国际地位,并且,受到中韩建交的影响,这很有利于对朝鲜的无形压力,减低威胁。
四是历史文化的结合。
韩国在历史上已经在文化上依赖于中国,因此为了更好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中韩建交的有利的。
第二部分关系与联系1992年,中韩建交,由于建交尤其历史性,必然性和利益性,因此使得中韩关系有冷战中的“有缘无分”开始向“两情相遇”的转变。
为此,我将为了更好地分层体现出中韩关系的特点,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这4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 政治上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政治上, 两国领导人开始了多次互访, 并在国际多边活动中举行会晤。
截至1 9 9 5 年上半年, 韩国方面来华访问的领导人就有: 总统卢泰愚(1992 年9月)、副总理兼经济企划院长官崔抚圭(1992年12月)、国会议长李万燮(1994年1月), 金泳三总统(19 9 4年3月)、国务总理李洪九(1995年5月)。
另外, 韩国知名的社会活动家金大中先生于去年1 月应中国外交学会的邀请访问了中国。
中国领导人访问韩国的有: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深(1 993 年5 月)、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1993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1994年10月)、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1995年2月)、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1995年4月)。
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国的来往会晤次数越来越多。
通过会晤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以便于形成政治性交流,促进双方友好关系。
再者,两国通过1998年11月,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并且商定着眼未来, 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
2000年10月,双方一致同意将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2003 年7 月,。
双方商定在新世纪建立和发展“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并将致力于开创中韩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局面。
2008年5月27~ 30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 并一致同意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
深度地进行政治上的交流,在致力于减少由于冷战时期阵营或者其他方面所带来的尴尬关系之余,深化、进一步地扩大两国大方向的接触,减少由于政治摩擦所带来的或关于经济、文化等所带来的不必要冲突,从根本上加强了两国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友好关系,提升两个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为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站在中韩发展的历史长河上看待,在现有的政治上中韩关系是良好的,是有必要的,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性的。
我也相信,中韩双方在政治上的合作是中韩关系向友好化的最基本保障。
2. 经济上根据韩国统计厅资料, 中韩建交之前的1991年, 双边贸易额仅为44.43 亿美元。
两国建交的1992 年, 双边贸易额达到63.79 亿美元。
此后,双边贸易额逐年大幅度增加。
1997 年中韩贸易额突破200 亿美元, 达到创记录的235.47 亿美元。
到1997 年底, 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在中韩建交之后,双方开始为建立一个稳定经济合作状态做了很多准备,并且,在建交后,我们发现,两国间由于经济上的相互促进,不提地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实力,缓解了之前冷战的就业、经济扩张压力。
中韩建交以后, 韩国对中国的项目直接投资也得到了迅速扩大。
1996 年6 月, 中国累计批准韩国在华项目7616 项, 协议韩资金额105 亿美元。
韩国对华投资额已占韩国对外总投资额的50%,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
通过两国之间的投资,大大提升了中韩双方的就业人口,在中国而言,面对庞大的劳动力基数,当时正正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去弥补这一个劳动力缺口,并且对于当时主要以劳动力为主要竞争力量的中国来说,引进引进韩国企业,是极大的增加了技术引入,使得中国出现一轮技术型的转型。
而韩国看来,无论投资和引进企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投资,可以使得他们在获得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促进国家的发展,引进企业可以增加国内企业良好竞争摩擦,提高本国发展,引进人才。
所以,这段时间的发展,使得中韩两国得到质的飞跃。
然而, 自1997 年以来, 随着中韩两国国内形势和东亚地区经济形势的骤变, 健康发展的中韩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考验。
1997年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席卷韩国。
年春夏开始的韩宝、起亚等一系列韩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相继倒闭, 更加严重地恶化了韩国企业经营活动的金融环境, 开始直接影响韩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项目投资规模。
韩国由向中国提供了大约2.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和发展援助,顿然间,不得不转变成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紧急资金援助。
在这种情况下, 韩国企业的金融环境变得更加恶劣,1998 年以来, 中韩贸易规模显著萎缩。
根据韩国统计厅资料, 今年1-5 月份, 两国贸易额累计仅为80146 亿美元。
与1997年同期的93164 亿美元相比, 减少了13118 亿美元, 减幅14%。
其中中方出口从去年同期的39189 亿美元,减少到今年的28 亿美元,减幅达30%。
韩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在1996年达到高峰以后,1997年开始也出现下降趋势。
今年头5个月,韩国在华投资累计只有115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0%。
中韩贸易额与韩国在华投资规模的明显减少,对中韩两国的经济形势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于建交只有六年的中韩关系来说,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当属非正常的现象。
但是双方经济关系并没有由于大经济恶化而深化。
反之,中韩两国为此实施了新的政策去调整、面对此次金融风暴。
90 年代以来, 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80 年代末, 韩国开始执行以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为目的的“北方外交”, 完成了与苏联、中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任务。
这些这些,在经济波动的大风波下都很好地稳固了中韩关系,使得两国在所追求的战略目标和利益方面, 具有许多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