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合集下载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一、关于中朝划界主要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中朝开始边界划分的谈判,主要依据是《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和实际控制情况。

主要涉及以下争议:
1、吉林延边地区所谓“间岛”主权
2、长白山和天池的历史和现状
3、长白山地区划界比例
4、朝鲜在其他地区向中方做出的调整
延边辖6市2县,面积4.33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台湾省。

中国历届政府从不承认所谓“间岛”的叫法。

虽然自清末以来,延吉地区朝鲜人所占比例不少,且一直成增长势头,但无论法理还是实际管控(关键)中国均占有一定优势。

经过多轮唇枪舌战,中国获得100%的土地,协议后延吉拥有朝鲜国籍者改为中国国籍,民族定为朝鲜族。

最终协议对策如下
(一)天池:中方48%、朝方52%
(二)长白山山体:中方75%、朝方25%、
(三)作为补偿朝鲜让出实控的双目峰
因此,整个长白山划界中方获得70%。

至于那30%,去问清政府官员和“蒋总统”
黄线为1712年边界,红线为1962年线,互有进退
结论:中朝划界既参考了日清条约,又考虑到两国实际控制情况,总的比较客观。

至于双方表示由于两国友好,互谅互让不过是客气话,不要当真。

只有实力和实控才是最保险的。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朝鲜半岛与我国的关系

朝鲜半岛与我国的关系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试读:面向现代的转折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开始趋于瓦解,至19世纪80年代,在宗藩体系下臣属于中国的各朝贡国纷纷中止对中国的朝贡关系。

1894~1 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国丧失了最后一个朝贡国,也是在宗藩体系下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朝贡国——朝鲜,这意味着宗藩体系的终结。

宗藩体系的终结,同时也是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终结,东亚世界从此被西方拉入近代社会,成为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殖民主义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

因为西方列强主要通过缔结条约调整内部的关系,也主要通过缔结不平等条约实现对东方民族和国家的殖民统治,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一殖民主义的国际体系称为“条约体系”。

东亚不再是按自己的模式运行的孤立的、封闭的世界,而是在一个世界性的国际体系中被边缘化了。

面对列强对中国属国的鲸吞,清政府也曾作出一定的努力,试图维持宗藩朝贡体系。

朝鲜因为与清王朝的发源地中国东北地区相邻,所以,尤其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清王朝的措施是,一方面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另一方面,劝使朝鲜与西方列强开关通商,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一再强调朝鲜对中国的藩属关系。

出于同样原因,对朝鲜1882年发生的“壬午兵变”与1884年发生的“甲申政变”,清政府都毫不犹豫地派兵协助镇压。

特别是在1882年壬午兵变发生后,清政府不仅立即派天津道台马建忠、水师提督丁汝昌到朝鲜“查办”。

随后又派吴长庆带兵到朝鲜,诱捕执政的大院君押送回中国。

清政府为维持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已经一改容许朝鲜“内治外交,向来均得自主”的态度,要求行使在宗藩体制下宗主国所保有的干涉属国内政外交的权力。

1885年11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驻韩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后改称驻韩办事大臣,从此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9年时间里,在李鸿章的支持下,袁世凯对朝鲜的内政外交无不加以干预,中国对朝鲜的控制力度空前加强。

气愤:朝鲜竟然要求中国割让领土给它

气愤:朝鲜竟然要求中国割让领土给它

气愤:朝鲜竟然要求中国割让领土给它分类:军事主题:气愤:朝鲜竟然要求中国割让领土给它!朝鲜曾经是中国的铁哥们,双方的友谊是所谓"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

然而,正象丘吉尔所言--在国家交往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

因而,中朝这两个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国家,在新世纪,也同样经历着利益的考验,友谊逐渐淡去,怨恨日益凸显。

这种怨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历史与现实。

从历史层面来看,朝鲜一直认为在历史上,中国是侵略者,而他们是被侵略者。

其证据有,首先,唐灭高句丽。

公元668年,宝藏王高臧降唐。

高宗李治"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一、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

公元670年,报德王高安舜率余部复国。

第二年,报德王高安舜为唐所俘,国亡。

高句丽政治中心在辽东半岛,治地包括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是中国民族政权。

但《三国史记》等把它与新罗、百济一起,视为朝鲜民族政权。

朝鲜因此认为唐灭高句丽,是侵略行为。

其次,辽灭渤海。

公元926年,哀王大諲譔为太祖耶律亿所俘。

义宗耶律倍即位于渤海旧地,国号东丹。

公元930年,大光显复国。

公元934年,大光显投太祖王建,国亡。

渤海疆域南抵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为界,与新罗划江而治;东抵大海。

它在东南方向的实际统治地域与高句丽接近,包括朝鲜半岛北部。

朝鲜认为渤海为朝鲜和韩国历史上的政权,并指责中国教科书把渤海列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最后是所谓 "间岛"问题。

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朝鲜的内政、外交权均由日本朝鲜统监代行,清政府与朝鲜的边界谈判也转为中日谈判。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即《间岛条约》和《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第一款中,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

日本通过《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和《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南北朝鲜分裂原因

南北朝鲜分裂原因

南北朝鲜分裂原因朝鲜分为南北两个朝鲜,为什么朝鲜会分裂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南北朝鲜分裂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南北朝鲜分裂原因朝韩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

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亦称南朝鲜或南韩),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称北朝鲜或北韩)。

过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韩国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美韩军队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

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国也被迫介入。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

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歼灭韩国六师。

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

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而美国至今仍有军队驻扎在韩国(南朝鲜)。

背景按照史学界通行的说法,在公元前的古朝鲜时期,半岛北部先后出现由中国人建立的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南半部则有马韩、辰韩、牟韩等部族国家。

公元前后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时期,为时700余年。

公元7世纪,新罗同唐朝联合克灭高句丽、百济两国,基本统一半岛,从此以后朝鲜便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10世纪新罗衰败,高丽王朝取而代之,14世纪末朝鲜王国(李朝)取代高丽,直到1910年朝鲜国被日本吞并亡国。

1945年日本败亡,朝鲜方告光复。

纵观朝鲜历史,与中国历史相较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自7世纪半岛形成统一国家以后,直至二战结束,除去罗末丽初有过一段极短时间群雄逐鹿外,一直保持着国家的统一,没有出现过大分裂局面;二是朝鲜的每个王朝都是国祚绵绵,统治长期保持稳定。

中朝边界问题

中朝边界问题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其中缘由不再叙述。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双方诉求的地缘背景。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
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朝鲜历史疆域是怎样变迁的

朝鲜历史疆域是怎样变迁的

朝鲜历史疆域是怎样变迁的朝鲜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怎样子的呢?从古至今,疆域上都有哪些变化?想进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就和小编接着往下看。

朝鲜历史疆域的变迁一、从箕子朝鲜到卫氏朝鲜从西周到汉初,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大部分领土被中国人建立的政权控制。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后,一部分商朝遗民不愿接受西周统治,在商朝贵族箕子率领下,逐步迁徙到朝鲜半岛建立政权。

此时朝鲜半岛尚处于原始社会,商朝遗民毫不费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

秦朝末年,燕人卫满逃亡到箕子朝鲜,在骗取箕子朝鲜国君信任后,卫满发动政变,箕子朝鲜灭亡,卫氏朝鲜建立。

二、从汉四郡到高句丽占据朝鲜北部从汉朝到西晋,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北部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下。

卫氏朝鲜建立后,全盘继承了箕子朝鲜的领土。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因统治尚不稳固,遂与新兴的大汉王朝和平共处。

当卫氏朝鲜统治稳定后,开始无休止的骚扰,进攻大汉王朝。

汉武帝之前,因为国力未恢复,大汉王朝容忍卫氏朝鲜的挑衅。

等汉武帝即位,便发兵攻灭卫氏朝鲜,设立四个郡县,占据朝鲜半岛五分之四的领土。

从汉武帝设立郡县到西晋末年丢失朝鲜半岛,四郡的控制范围虽然时有增减,但中原王朝一直稳固控制朝鲜半岛北部。

三、从高句丽到安东、熊津都护府从东晋到唐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处于中国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和百济的控制之下。

箕子朝鲜建立后,一部分扶余人从中国东北迁徙到朝鲜西南部,并在中国三国时期,正式立国,是为百济。

而高句丽,则在汉武帝时期立国于吉林,并逐步向南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与扶余不同,高句丽一直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只是野心一次又一次被中原政权粉碎,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牢牢占据了原汉四郡故地,即朝鲜半岛北部后,高句丽抓住中原大乱,无力东顾的机会,完全占据了辽东半岛,且不再大规模向朝鲜半岛南部扩张,而是继续将重心放到中原方面。

四、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新罗新罗是朝鲜民族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并依靠顽强不屈精神占据了朝鲜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

北朝鲜的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

北朝鲜的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

北朝鲜的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北朝鲜的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朝鲜和南朝鲜之间的对峙。

这场对峙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脉络和政治因素,本文将从北朝鲜的南北对峙出发,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

一、北朝鲜的南北对峙北朝鲜的南北对峙始于1950年,当时朝鲜战争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个政权,分别由南朝鲜和北朝鲜控制。

自此以后,北朝鲜与南朝鲜之间一直保持着敌对态势,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北朝鲜的南北对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导致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朝鲜奉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北朝鲜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冲突。

此外,外部势力的干涉也是导致对峙局面持续的原因之一。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在南北朝鲜之间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权,使得对峙局势更加复杂化。

虽然北朝鲜的南北对峙给朝鲜半岛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但双方之间的对峙至今没有结束。

这不仅对朝鲜半岛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

二、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北朝鲜的南北对峙虽然独特,但与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国家分裂的情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辽金时期的南北对峙等等。

这些分裂局面通常源于政治权力的争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差异的抬头等多种因素。

例如,七雄争霸时期,各国相互侵略、争夺领土,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局面。

而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被多个政权割据,国家分裂成十余个小国。

这些分裂局面对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们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状态。

另一方面,分裂局面也促使各个政权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有助于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多样性发展。

三、总结北朝鲜的南北对峙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中的一个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图:长白山天池
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

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对于这个历史延续关系的表述,中国学者的观点与朝、韩学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比中原大约晚了2000年。

正是青铜时代的中原居民将青铜文化带入了朝鲜半岛,从而才开创了那里的文明史。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名胥余,殷商王族)在朝鲜
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其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侯国。

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以及汉朝设置的诸郡县之间,有着确凿
无疑的历史传承关系。

箕子朝鲜的存在与否,关系到朝鲜半岛文明史的起源和民族国家的源流等关键问题。

如果我们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称为“古朝鲜”时期,那么这个“古朝鲜”与现在的朝鲜、韩国古代民族国家显然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这恰恰正是朝鲜、韩国一些人极力否认“箕子朝鲜”历史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句丽、渤海诸民族源出我国东北地区。

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的活动范围或者政治统治范围曾经扩展到朝鲜半岛的中部。

但高句丽和渤海国仍属于
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沿袭的是汉四郡的统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句丽史和渤海史研究被人为地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核心就是归属问题。

高句丽古国是公元前1世纪勃兴于浑江、鸭绿江中上游一带的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

最初,其无论从政治、种族以及地望上都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没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日益强大,向西扩张到辽河流域,向南则进入了朝鲜半岛。

它首先攻击乐浪郡,迫使其内徙,然后才开始与半岛南部的土著城邦小国发生直接联系。

迫于中原王朝的压力,高句丽于公元427年将都城迁移至平壤城(今朝鲜平壤),但这并不说明它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朝鲜古代国家。

除地望相接外,高句丽与百济、新罗
的政体和种族完全不同。

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政权,高句丽政治上隶属于,经济和文化上依附于中央王朝,其管辖范围内仍有大量包括汉族在内的原“四郡”居民。

迁都后的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确实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以和平的还是以对抗的形式出现的。

其实质类似于后来辽金王国与高丽王国的关系,即古代中国民族政权与古代朝鲜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时的百济、新罗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朝鲜民族国家。

高句丽建国后,夫余等古代部族与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汉族居民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古代高句丽民族。

与此相似的还有古代渤海民族。

唐宋以降,高句丽、渤海国相继灭亡,古代高句丽民族和古代渤海民族的一部分又重新融入到汉民族之中。

还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古代朝鲜民族中去,这就给今天紧抱民族主义史观不放的某些人,造成了混淆历史真相的机会和借口。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朝韩史学界极力提高高句丽、渤海国在朝鲜古代民族国家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虚拟的“檀君朝鲜”与统一后的新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空白需要填充。

事实证明,“古朝鲜”(包括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高句丽和渤海政权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仅就区域史而言,这些历史应当属于朝鲜半岛文明史的一部分,但并不属于朝鲜古代民族国家史的范畴。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六点结论:
鲜民族才真正形成。

其后在漫长的古代朝鲜民族发展历史中,仍延续着大范围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进程,包括女真、汉、蒙古、日本等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都是构成今天朝鲜民族的重要源流。

第四,历史上的中朝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十分牢固的宗藩关系。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朝鲜民族从贵族到贫民都自觉地接受了传统礼治思想,认同并实践以儒家纲常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法制度。

历代朝鲜王朝都在政治上依附于,经济文化上依托于中原王朝。

历代中原王朝给予了朝鲜最特别的礼遇和利益。

双方关系的主流是和好的。

近代清朝出兵朝鲜,并没有超越传统宗藩关系的界限,是帮助而不是侵略。

第五,从“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到“汉四郡”,古代中国中央王朝一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着半岛的北部地区。

其后的高句丽和渤海国,进一步延续了中央王朝对此地区的统治。

当时,唐与新罗的疆界确定在大同江至龙兴江(元山湾)一线。

从新罗开始,历代朝鲜王国都采取了领土扩张的政策。

新罗时期自汉江流域扩张至大同江一线,高丽时期则逐渐推进到鸭绿江入海口至咸兴一线。

李氏朝鲜完成了对朝鲜半岛东北部的扩张。

历经800年的蚕食鲸吞,朝鲜在15世纪后期最终将其北部疆界稳定在鸭绿江、图们江一线。

第六,古代史上朝鲜民族在异族压迫下曾出现过三次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

11世纪辽金时期的高丽出现了“三国”说,主张将高句丽纳入朝鲜民族国家历史范畴。

13世纪元代的高丽又出现
了“檀君朝鲜”说,杜撰出“强大的”以“檀君”、“古朝鲜”为名的朝鲜民族国家。

18世纪清代的朝鲜则出现了“南北国”说,将渤海强行纳入古代朝鲜民族国家的历史范畴。

现代和当代朝韩民族主义史观的出现,固然有其长期被侵略、被奴役、南北分裂的历史背景,即朝韩人民需要追崇祖先以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这些都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是以歪曲历史、贬低其他民族为前提,甚至以煽动民族情绪、提出非法领土主权等要求为目的,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古代朝鲜半岛历史研究,古代朝鲜民族国家历史研究,以及中朝、中韩关系史研究领域,我们应当十分重视非学术化的民族主义倾向的复活。

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朝鲜和韩国的现代学者自20世纪后期以来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建国之后,曾一度将高句丽的历史视为朝鲜历史。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扭转了这种观点,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高句丽历史属于中国历史范畴,高句丽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民族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的主流观点。

其依据主要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在中国的历史疆域范围内(汉朝四郡),其后虽然都城迁移到今天的朝鲜境内、但也并没有脱离汉朝四郡的管辖范畴,而且高句丽灭亡以后又首先成为中国的郡县。

由于高句丽人大多数融入渤海国,小部分流入新罗并构成现代朝鲜民族的
一个来源,持此观点的中国学者通常不反对朝鲜和韩国将高句丽也视为朝鲜民族和国家的渊源之一。

朝鲜与韩国在20世纪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之后,分别进行了高句丽史的研究。

其共同的特点是,认为高句丽系朝鲜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并且汉朝四郡本来就是朝鲜之地,高句丽曾经英勇地抵抗过中国的侵略。

朝鲜学者认为,朝鲜史只以新罗为主体的叙述是错误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新罗渤海—高丽才是朝鲜历史的正统传承。

这种史学观点被认为与朝鲜希望确立半岛北方为“正朔”有关。

韩国在建立后的二十年内,主流史学界对高句丽问题均未加以重视。

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强盛,一股“高句丽热”骤然兴起。

韩国军方出版的历史读物,声称要追忆“我们民族在满洲原野驰骋的荣光”以及“民族独立和雄飞的历史”。

对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的争议,目前仍只停留在学术界和民间,中、朝、韩三国政府对此都保持了缄默和不对抗的态度。

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是鸟夷,也被称为东夷、九夷。

大约公元前11世纪,殷商移民迁入大同江流域,与当地住民发生融合,形成了良夷。

半岛其他地区的夷人则发展成为秽人。

自西周中后期开始,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貊系部族逐渐向东、向南迁徙,一支进入了朝鲜半岛,与当地的秽人相融合而形成了马韩。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前2 世纪末,中国人大量迁居朝鲜半岛,
移民大同江流域和汉江流域。

公元前1世纪中后期,夫余人东迁、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了朝鲜半岛南部,促使这里形成新的民族格局.
中国历代正史均将高句丽视为中原王朝四围的外夷之一。

后来,是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其与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表,正式宣称自己为高句丽之香火传人。

昏聩的中原王朝不辩真伪,居然允之。

于是,自《旧五代史》开始,中国历代正史均承认二者有继承关系。

问题是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又突然冒出来一个王氏高丽来?史家坦承,“皆不可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