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
中国和韩国的关系

中美韩三国关系的发展摘要:美国是韩国的重要盟友,是对韩国有特殊意义的国家,在韩国外交政策制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中国与韩国的建交时间虽没有美国那么长,但在近年来中韩关系的发展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经济上的互补性成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的基础。
而中美韩三国关系的发展趋势也开始有所变化。
关键词:中韩关系;中美关系;平衡战略;外交政策正文:一、中韩关系的建交及发展在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在大部分的时间中都维持着一贯的传统友好关系并作为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存在。
但自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后,受冷战格局的影响,中韩两国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在外交上互不承认。
在中美、中日建交后,中韩关系也有所缓和,在冷战后期,随着国际关系局势的发展,中韩关系取得重大成就并最终顺利建交。
中韩关系的建交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中国由于与朝鲜半岛南北方都建立了外交关系,有利于中国利用其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来平衡南北方,有利于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且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地位。
对韩国来说,与中国建交,有利于通过中国这层关系缓和与朝鲜紧张的关系;同时中国广阔的市场对韩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与中国合作有利于韩国在经济上摆脱对美、日的过度依赖。
在建交之后,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并呈直线上升趋势。
中韩两国的经济市场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填补了两国经济结构上的缺口,这个特质也真是促使中韩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投资来源地,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五大海外投资来源地。
两国经济如此紧密的关系使得两国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任何一方的经济波动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经济发展。
在韩国国内甚至出现“中国经济打一个喷嚏就会传染到韩国”的说法,由此可见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经济外交在促进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两国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从而巩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时事与政治课论文)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障碍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两国由破冰之旅发展到现在密不可分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政府和民间合作关系 ,仅仅用了21年的时间。
21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中韩关系却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 , 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1992年 9月 , 即中韩建交仅一个月 , 韩国总统卢泰愚访问中国 , 同中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等协定,启动了中韩关系发展的进程。
建立外交关系后 ,双方历届领导人频繁互访 ,坦诚地讨论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确立了双方进行各领域合作的基础。
2003年韩国现任总统卢武铉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推动了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方面 ,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成果显著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1992年两国建交时 ,贸易额仅为 50亿美元 , 2004年达到 900亿美元 ,增长了 17倍。
而且两国经济合作并没有饱和 ,正处于发育阶段 ,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性高速增长 ,成为韩国提高产业结构的契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 ,在市政、场地等建设方面为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了众多的机遇 ,而韩国家电和汽车等产品在中国热销显示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 ,也是近几年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各界交往活跃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是隔海相望的近邻 ,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两国民众的天然亲近感和相近的文化传统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 ,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之间均建立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关系。
随着双方交往的日益紧密 ,“韩流”和“汉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韩国电影、流行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正以强劲的势头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
朝鲜半岛局势下深化中韩合作关系

朝鲜半岛局势下深化中韩合作关系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是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深化中韩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实现和平稳定,也符合两国和人民的利益。
首先,中韩在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方面可以密切协作。
朝鲜半岛核问题影响着朝鲜半岛及东北亚的和平稳定,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韩两国都拥有在朝鲜半岛地区的重要利益和角色,密切协作对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中韩在经贸领域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具有广泛的前景。
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化中韩经贸合作可以增加双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
第三,中韩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也可以进一步展开。
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如中韩两国都承认汉字和汉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医、韩方药都有着共同的传统和文化渊源。
此外,两国年轻一代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也越来越重要。
加强中韩人文合作不仅有助于弘扬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有利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后,中韩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有着相似的地缘战略位置,深化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区域和全球性的挑战和机遇。
两国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的挑战。
总之,深化中韩合作关系对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两国和人民的利益。
希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可以继续深化,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韩关系现状

• 两国在教育方面的深化合作,有助于提高两国教育的水平。 • 两国在科技方面的深化合作,有助于推动两国科技的发展。
05
中韩民间友好的基础与传承
中韩民间友好交往的传统与基础
中韩民间友好交往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 当时的韩国三国与中国南朝有着密切的民间交往。
• 两国在友谊方面的加深,显示出两国 民间友好交流的成果。 • 两国在理解方面的提高,显示出两国 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性。 • 两国在合作方面的成果,显示出两国 民间友好交流的潜力。
中韩民间友好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中韩民间友好关系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国在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
面的成果。
• 两国在教育水平方面的提高,显示出 两国教育合作的成果。 • 两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显示出 两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 两国在教育合作方面的成果,显示出 两国教育合作的潜力。
中韩文化教育交流的未来展望
• 中韩文化教育交流的未来展望,主要表现在两国在文化、教育、 科技等方面的深化合作。
中韩关系在冷战时期的特点与影响
冷战时期,中韩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的对 立和军事上的紧张。
• 政治上的对立,使得中韩两国在意识 形态上的分歧加剧。 • 军事上的紧张,使得中韩两国在安全 上的威胁加大。
冷战时期,中韩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与斗争。
• 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使得 朝鲜半岛的局势得到了相对稳定。 • 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斗争,使得 朝鲜半岛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02
中韩政治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中韩政治互信的建立与维护
中韩政治互信的建立,得益于两国在共同应对国际 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
中韩关系浅析

二、中韩历史矛盾
2. 文化遗产之争
关于中韩文化之争,其实很多的信息是被误读误解了(当然不全 是),而这种误区只会使得事实恶化。大多数人都不能亲临事实发生的现场, 只能通过媒体去了解事实。许多有不良居心的媒体会把误解发生的机率提高, 丝毫无助于事情的良好发展或解决。
二、中韩历史矛盾
二、中韩历史矛盾 长白山、天池问题
“ 长白山天池”划分问题的争端主要源于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签署, 将天池划分(中国48%,朝鲜52%)方案韩国方面不认可。
韩国想独吞天池,认为64年划分方案是中方“单方面强加于人的”。近 而指出1909年中国和日朝签订的《间岛协约》是一项不平等条约,并称长白 山“天池的一半划让给中国”,是中国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出 兵参加朝鲜战争的代价。这种无稽之谈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中韩历史矛盾
2. 文化遗产之争
谣传:以讹传讹,韩国又“被申遗”了
• “被中医”:韩国没有“中医申遗”,只是将《东医宝鉴》申报世界纪录 遗产
• “被汉字”:韩国从未将汉字“申遗”,此说法是由中国网友杜撰,再经 媒体以讹传讹
• “被书法”:韩国从未计划申报书法,该消息是中国媒体捕风捉影,甚至 又反传入韩国
与此同时,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成为中国 东北朝鲜族社会中最主要的成员。伴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以及来自韩 国现代社会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东北朝鲜族的社群关系与身份认同正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中韩历史矛盾
3. 韩国对中国朝鲜族地位问题
这几年很多中国的朝鲜族移民或者偷渡韩国,由于韩国一直生育率很低, 劳动力缺乏,再加上要体现自己是“大韩民族的共同家园”的国际形象,也一 直鼓励从中国吸收移民。但据说在民间,韩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俄罗斯的朝鲜 族移民当做韩民族的一员,至多只是“会说韩语的中国人”,这些朝鲜族往往 还是居住在华人社区与汉族华裔生活在一起,或者有华裔朝鲜族专门的社群。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两国的交流起源、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流起源中韩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古代王国已经开始交往。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国的汉朝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且进行了贸易往来。
这些历史传承至今,仍然对中韩关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历史遗留问题然而,中韩关系也曾经历过波折和挑战,其中历史遗留问题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
特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遭受了严重的侵略与压迫。
这段历史给中韩关系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困扰。
同时,在二战期间,中国和韩国也分别成为了盟友和敌对国家,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转变,中韩关系逐渐走向了正常化和改善。
1972年,中韩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互利共赢关系。
在经济方面,中国和韩国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投资合作也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韩国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也在韩国寻找商机。
此外,两国还在科技、环保、旅游等领域开展着广泛的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韩交流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两国之间的旅游往来日益增多,中韩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例如,韩剧和韩流文化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中韩电影合拍项目也不断涌现。
这些文化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尽管中韩关系曾经历波折和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愿意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努力将中韩关系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摘要关键词正文:中朝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
5世纪以前,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交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周秦时期与箕氏朝鲜的交往,两汉时期与卫氏朝鲜的交往和“汉四郡”的设置,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间的交往。
其中箕氏入朝鲜的传说,“汉四郡”时期创立的光辉灿烂的乐浪汉文化及其对“三韩”的影响,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与中国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展开的政治外交,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交往的重要事件。
自1910年被日本吞并后,朝鲜半岛人民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独立复国运动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韩国独立运动。
“朝鲜”与“韩国”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称谓,在二战结束前并无特别政治意义。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的爱国者们纷纷组成政党和武装团体进行反日斗争。
他们的名称有的冠以“大韩”,有的称为“朝鲜”。
所以,在1910年至1945年8月,“朝鲜”与“韩国”的两种称谓是混用的。
朝鲜半岛分裂后,朝鲜、韩国分别与北方、南方两个政权相对应,具有特定意义。
由于日本殖民统治者防范严密,以及地理上和中国邻近等原因,朝鲜民族主义者和爱国志士长期把中国作为独立复国运动的基地。
1919年4月10日,朝鲜独立党人在上海建立韩国临时政府,领导国内及海外的独立运动。
上海在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45年9月,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在即将凯旋归国之际把上海称为“韩国独立运动的海外发祥地”。
参见石源华:《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1919~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590页。
当时的中国也是遭受列强侵略奴役的国家,中国人民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在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奋斗。
共同的命运遭遇把中朝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并肩作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支援,除对朝鲜国内人民反日斗争的积极声援外,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境内朝鲜革命者反日独立运动的支持。
如何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人文等领域 的交 流得 到长足 发展 ,中韩关 系制度化建 设取 得长 足进步 。 1 9 9 7 年1 2 月 ,中美 朝韩 四方会谈 中 ,两 国首次 就半 岛南北协 调和建 立半 岛永久 和平机 制进行合作 与协调。共同的立场使 两国在半岛事务上
拥有了 “ 外交认 同” 。
代” ,这与 “ 中国梦”有诸 多契合之处 。两 国梦想 的共 通 与分 享为两 国和两个社会 的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 和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国际视野
/
如 何 深 化 中 韩 战 略 合 作 伙 伴 关 系
■ 门洪华 韩爱勇
【 提
要 】中韩关 系2 0 多年的磨合为两 国关 系的深化 奠定 了基础条件 ,深化 中韩战略合作 伙伴 关 系面一 临
着难得 机遇。 中韩关 系的复杂性决定 了深化 中 韩 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绝非 易事 。外部 因素干扰、军事安全合作
第 三 ,合作伙伴关 系建设使得 中韩关 系的推 动力
交流 ,加 强 两 国智库 间 的 交流 合 作 。
【 关键词 】中韩 关系 外部 因素 【 中图分 类号】D 8 2 2 . 3
军事安全
民族主义
贸易摩擦 【 文章编号 】1 0 0 8 — 1 7 4 7 ( 2 0 1 4 ) 0 2 — 0 0 6 8 — 0 4
【 文献 标识码 】A
滞后、 民族主义情绪浓厚、贸 易摩擦 、共有 文化 解读 与历 史认识 的分歧等成为我们 面临的挑战。为深化 中韩
战 略 合 作 伙 伴 关 系 ,提 出如 下 政 策 建 议 :两 国应提 升 中韩 关 系的 战略 高度 ,将 之 打 造 为 东北 亚 稳 定 和 发 展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朝关系现状原因探究之民族主义分析
09社会学班090802002 陈晓艺摘要:2010年5月1日至10月1日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赢得了全球的瞩目。
但是,5月30日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韩国馆发生的“踩踏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的“69圣战”,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中韩关系之间的矛盾局面使得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的探究。
民族主义是一种古老而成熟的社会意识,它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均能产生影响,在这里通过对韩国民族主义的分析探究中韩关系现状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的原因。
关键字:韩国民族主义中韩关系、
正文:
中韩之间从古至今就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自92年建交以来因经贸反战起来的相互关系不断升温,然而这种近似蜜月的两国关系近年来发生了急剧逆转:从04年因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到05年韩国申报“端午祭”到06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宣称朝鲜民族发明了汉字,到06年朝企称豆浆为韩国人发明再到07年韩国学者称中国神话大多源自韩国,再到08年韩国朝医协会称韩国针灸标准替代中国成为世界标准再到10年上海世博会是因踩踏事故而引起的“69圣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中韩因文化导致的矛盾争端不断的升级。
就让我们从最近的说起:“69圣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69圣战”?其实所谓的69圣战指的是:韩国明星:super junior 在世博会演出时本来预定发票数千张,但最终只发票500张,从而造成大批粉丝在场外造成的混乱,踩踏,甚至在混乱中有粉丝向阻止进入场馆的志愿者和武警吐口水。
随后,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网站出现了网友组织的反对super junior 及粉丝的活动,众多网民相约在6月9日7点在知名论坛对韩国明星团体以及粉丝进行爆吧。
(百度)这次事件以“圣战不死,脑残不休”为口号,引发了大股的反韩热流。
“69圣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响应,硅谷动力记者发现关于这一事件在两天之内的关注度就达到了23000而在国内各大的知名网站与此相关的时间也被放到了头条。
为何69圣战能够引发大众如此高的关注度?究其根源,这是中朝矛盾激化的又一表现形式。
在韩寒的一篇博文中这样写道:“中国和韩国官方之间始终没有多大的敌意,我不明白为什么两国的年轻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敌意,我们又何必这样莫名其妙的仇视和对立”当然我不清楚中韩官方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以及其矛盾的大小,但是我却能切实的感受到两国年轻人之间存在仇视。
单从中方来说,在广大的同学之间不乏有众多对韩国政府非正面的评价。
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矛盾广泛的存在。
就让我们从韩国民族主义的方向入手对这些评价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采取更合理的措施以应对,这样才能更加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
李建明(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在对韩国的调查了解中分析得出了韩国民族主义的特征。
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分析中朝在交往过程中的种种表象。
第一: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韩国电影,电视剧,韩语热潮,韩国服饰以及韩国艺术的风靡,这所有的一切都如大浪一般汹涌而来。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电影占据很大的市场。
韩国明星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年少女谈论的焦点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多了很多的哈韩族。
这些现象的背后恰恰的是韩国政策的体现。
由于韩国民族成份单一,传统文化内部同质性极高,“民族自豪感”较强,具有明显的“同质性”。
(《学理论》 2008年第18期总第496期)。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韩民族在朝鲜半岛过着比较封闭的生活,与外界接触较少,而且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人口流动更少。
对于民族构成,由于很少与外界进行人口流动致使朝鲜民族的民族构成相当单一,几乎都是朝鲜族人,其比重大于98%。
文化方面得益于本国民族主义者整理和保存,保持了相当完整的朝鲜民族文化,而且人民对其文化认同比较一致。
所以,基于民族构成单一和文化一致性,导致朝鲜民族的“同质性”
相当高。
因此,在对外政策中推“民族自豪感”外溢,推崇其民族文化和民族性。
民族文化和民族性的优越,必然产生外溢效应,并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对其进行宣传。
这些才是最深层的原因。
这是我们应当做的是提高警惕。
更加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保留。
第二:近年来,中朝之间发生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之争,在这些背后同样是其民族主义的反应。
以文化标识为基准、文化整合为目的,对本民族文化存在“认同'性”(《学理论》 2008年第18期总第496期)。
从韩民族传统出发,韩民族特别推崇祖先、仰慕强者,并由于“同质性”,使个人和民族融合而存在一种国民整体感。
对于他们而言,祖先的辉煌就是他们的光荣,个人的光荣便是整个韩民族的光荣。
基于崇尚祖先的民族性,特别注重“文化历史共同体”的维护,视其族裔传统文化为滋养民族和民众的沃土和唯一的文化来源,使韩国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遗留存在一种特殊的感情,具有较强的“认同性”。
加之“文化中心论”的民族主义感情要求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认同这些文化遗产便成了民族主义者的目标。
它成为民族集体自豪和爱国主义的一部分,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对外政策的制定,在寻求政策合法性和贯彻实施方面起着首要作用。
面对这些文化遗产之争我们所更加应该去做的是切实的保护爱护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在理想的基础上正确地面对这些问题。
第三:我们也意识到了两国之间的领土之争:“长白山事件”恰恰是领土之争的反应。
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地理位置特殊,安全心理较强,因此带有利己排他倾向。
(《学理论》2008年第18期总第496期)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度,又因其地理环境特殊,造成朝鲜民族对于生存的心理需求强于其他国家,在努力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也培养出了民族性格中的排外倾向。
正是由于它的闭关自守,排外态度,被西方人称之为“隐士之国”(【芙】罗兹·墨菲著,黄磷泽.亚洲史、.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378..罗兹·墨菲.黄磷亚洲史2006)另一方面就是近现代因素,排他性也是在朝鲜沦为殖民地的进程中形成的。
20世纪初日本吞并朝鲜民族,朝鲜成为其殖民地,而这也正激起了朝鲜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思潮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进程中成熟起来。
二战后,朝鲜民族被人为地分裂了。
“由于内部纷争和体制不同,半岛南北各自在美苏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并且最终引发了民族间的战争,这就使得韩国形成了以反共为核心、北韩形成了以反美为核心的民族主义。
”从而,韩国的民族主义开始敌视并排斥同一民族的朝鲜,并出现了双重性质,即“国家统后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创造了“汉江奇迹”,实现了经济的大崛起。
总结经济发展的历程更使韩国人感觉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优越,更加突出强调本民族的集体自豪感。
90年代以来,“世界化”开始成为韩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将世界看成是为国民而存在的,而韩国无疑应该处于优势地位,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性膨胀。
而到金大中政府时期,1997年是韩国人民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韩国经历了金融危机导致的社会混乱与挫折。
而IMF对韩国经济的过分管理干预,在其看来是伤害了韩国民众的自尊心,一时间“美日资本阴谋说”甚嚣尘上,激起了韩国民族主义。
从而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凸显了以支持国货为表现的民族主义排他性。
第四,二战后在国民教育理念下逐渐形成“自强自立”精神和较高的“警惕性”(《学理论》 2008年第18期总第496期)韩民族具有较强的民族主义精神,这种性格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受到了二战后形成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刚结束这一历史背景下是必然的结果,而民族这一
理念的确立和国家理念的强化则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儒家文化强调家庭集体和社会的相互尊重,这对韩国民族主义观念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在儒家“自强精神”的基础上,陆九渊又提出“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语言”的思想。
而所谓的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族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思理想。
”因此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韩国民众和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民族主义性格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是其对外战略的重点,而防
范中国也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不同的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政策取向可能会影响两国的政治开放度,从而使中韩之间的合作不具多领域、多渠道和稳定性,而是极具“临时性”和“应急性”,从而导致脆弱、肤浅的结果。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正是由于韩国对外政策带有较强的民族性格,使得韩国在处理周边国家和世界事务时经常受到本国民族主义特征的影响,这也是韩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更深层次原因。
民族主义是导致中朝关系现状的一个因素,但是我们应该抓住像民族主义这样的决定性因素,从更深处理解韩国对外政策走向的动意,以利于我们可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