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历史发明学的形成过程(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

合集下载

韩国儒学编 -回复

韩国儒学编 -回复

韩国儒学编-回复什么是韩国儒学?韩国的儒学起源于中国的儒学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学派。

它植根于韩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深刻影响着该国的社会、政治和教育领域。

首先,我们来看韩国儒学的起源。

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派,如孔子、孟子等。

这些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理论,强调个体质朴道德的培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了官方的教育体系。

韩国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将儒学引入其领土。

当时,韩国与中国的交流频繁,韩国士人和学者纷纷前往中国学习儒学。

他们将所学的儒学思想带回韩国,并在韩国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儒学传统。

这种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韩国儒学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观念。

儒学强调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团结,同时鼓励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在韩国儒学的观念中,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

韩国儒学还强调社会秩序和家族纽带。

它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韩国社会稳定的基石。

韩国儒学在传统社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成员和公民。

在韩国儒学的传统中,重视忠诚、孝顺、友谊和仁爱等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应用于社会秩序的建设和维护。

此外,韩国儒学还在政治和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韩国历史上,儒学一直是士人和政治家的主要学科之一。

韩国通过儒学的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韩国的法律和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社会制度和道德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国儒学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现代韩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韩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韩国政府的努力下,儒学在教育中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弘扬。

许多学校和机构开始重新引入儒学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中。

这些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从中韩历史渊源看韩流来袭

从中韩历史渊源看韩流来袭

从中韩历史渊源看韩流来袭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大举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引发了所谓“韩流”现象,很多中国的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这一轮新的文化浪潮。

如今,“韩流”这个名词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晓,“韩流”作为一种外来的流行文化在中国有很多的“funs”,乃至有了“哈韩族”群体。

那么,中韩流行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韩流”?中韩流行文化的历史渊源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一个强大的国家出现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边,他远征隋唐,占领辽东燕国故地,同时也入侵高丽,迁都朝鲜境内,使两国各自而危。

于是,为了生存,两国终于结成联盟,携起手来,共消灭了共同的敌人。

也是从此,两国走上了密不可分的发展之路。

正所谓,历史是世界的基石,中韩两国有着如今的文化思想,也正是由于历史一步一步将两国呈现与如今的世界。

中韩文化源远流长,有和有分自然不必多说。

中国作为历史的大国,对于韩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隋朝期间,文帝、炀帝就曾经对朝鲜半岛兴师动武,却丝毫没有收获;唐朝期间,从名义上叫,中国已经征服了韩国,但是实际上却不可能完全控制朝鲜半岛。

但是,中国对于韩国文化的影响,却从此深深的蔓延开来。

韩国国民都以学习汉语为荣,效仿中国服饰,饮食等文化,他的笃诚和行政体制的设计,甚至都是模仿中国朝代而做。

有趣的是,韩国的国都,居然也叫“汉城”。

就是这样的一对唇亡齿寒的兄弟,风风雨雨走到了现在,其现今流行的文化,也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发展至今,也可谓各领风骚数百年了。

在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中韩歌友会”如今风风火火的也已经举办了10届。

它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般,把中韩两国现今的流行文化,浓缩的展现在了舞台上,这既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中韩流行文化比拼的前线阵地。

2008年1月5日,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第10届中韩歌友会也已经落下了帷幕,一场华丽的演出之后,也让我们思绪万千……中韩流行文化现状及原因面对中国如今的流行文化氛围,我们似乎感到有一些“凉”意,为什么呢?仰望文化的天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韩流来袭”。

汉字韩国发明

汉字韩国发明

汉字韩国发明一、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咱就说啊,汉字那可是咱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从甲骨文开始,那都是几千年前的事儿了,韩国的历史才有多久呀?咱汉字的发展那是经历了无数朝代,无数文人墨客的雕琢,才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韩国人要是非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那可就太搞笑了。

就好比一个小娃娃非说大巨人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样,荒谬至极。

二、从历史文化角度看中国的历史文化那是源远流长。

汉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史书典籍,哪一样离得开汉字?我们的古人用汉字记录下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战争、他们的和平。

而韩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那都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学习汉字、使用汉字,怎么现在就变成他们发明的了呢?三、从文字体系对比来看汉字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表意方式。

一个汉字往往有多种含义,而且它的笔画、部首组合都是有很深的意义的。

韩国文字呢,那是表音文字,和汉字的体系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一个是汽车,一个是轮船,虽然都能用来运输东西,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怎么能把汉字的发明权归到韩国呢?四、国际上的认知在国际上,大家都公认汉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世界上很多人学习汉字都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

如果韩国非要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那就是违背事实,也是对国际文化认知的一种挑战。

这就像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面前,非要编造一个谎言,是不会被人接受的。

五、对这种说法的态度咱们作为中国人,可不能让这种说法随便传播。

我们要坚定地捍卫汉字的起源是中国这个事实。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在网络上,在和国外朋友聊天的时候,都要把正确的信息传递出去。

让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中国的,这是我们的骄傲,不容他人抢夺。

韩国人看历史:任何国家任何名人都是韩国先民开枝散叶的后裔

韩国人看历史:任何国家任何名人都是韩国先民开枝散叶的后裔

韩国人看历史:任何国家任何名人都是韩国先民开枝散叶的后裔不要跟韩国人谈历史,因为他们可以把任何国家的任何名人都描绘成韩国先民开枝散叶的后裔。

蚩尤是韩国人,大禹是韩国人,孔子是韩国人,朱元璋是韩国人………全世界都是韩国人。

一番啼笑皆非过后,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既然他们的祖先如此威震四海,那他们眼中的本国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此再介绍一本大韩民国历史书《我们的古代史--一万年历史》,从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与林教授《韩国史》、韩国影视剧和历史专题片里的相同历史观,在介绍以前要再次郑重声明,此书不是历史小说,不是神话科幻电影剧本,而是大韩民国正式出版的历史专业书籍,书中引经据典,其中的历史观点绝不是凭空想象,甚至取证于中国二十四史。

内容有:东夷是古代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统称,是汉民族的主干.《礼记·王制》:“东方曰夷。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在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

其先祖为太皞氏、少皞氏,与炎黄部落同时。

东夷集团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凤文化的源头.与炎黄集团经过了长期的融和,共同形成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

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而无果,劳民伤财之余,更是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同样被韩国历史学家当作辉煌的战绩而引以为傲。

在这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子高宗李治连续派兵征伐,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与高句丽(半岛北部)结成了攻守同盟,而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政权则选择与唐王朝联合。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拉锯战之后,唐朝与新罗联军分别于公元660、668年灭亡了百济与高句丽。

唐朝以安东大都护府统辖两国故地,将高句丽民众迁到鸭绿江以西,逐渐与汉族融合。

韩国历史学家在这个节点上又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认为,高句丽的民众并没有因为国家灭亡而消失,这群“韩国先民”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继续抗争,在公元698年建立了渤海国并继续统治着中国的东北地区。

韩语的起源历史

韩语的起源历史

韩国的官方语言,而在朝鲜称为朝鲜语,二者本质相同。

朝鲜王朝直至世宗时期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将中国的汉字作为自己民族的文字,世宗大王认为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会对以后朝鲜王朝的发展,甚至对其后代都会极大的影响,而我自己创造一种简单易学的语言。

韩语是韩国的官方语言,在朝鲜称为朝鲜语。

现在使用人数约7000万名,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

中国的东北三省,美国,日本,前苏联的中亚各国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韩语(朝鲜语)的词汇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语借词。

韩语的标记方法分为汉字和韩文,汉字是表意文字,而韩文是音素文字,混用2种不同体系的文字。

使用汉字的原因是长期和中国的语言接触缘故。

在初期主要是单词的借用,后来中国的影响扩大,引入了整个汉字体系。

一般认为是在公元4-6世纪左右韩语中开始大量使用汉字。

由于长期和中国文化的接触,现代韩语中有60%左右的词汇来自汉语。

从古代起,汉字就在韩国的文字生活中起到了支配地位,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训民正音》创建于1443年(世宗25年)12月,在韩国广泛发布是1446年(世宗28年),在标记韩语方面有着独创性和科学性。

字母和音素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如字母“」”表示舌头接触口腔上壁。

字母“匚〃和字母”-“都是舌音,但发音更强,所以在“上面加画构成字母“匚〃。

其他字母‘「・T','口•曰・n','人•穴','o・3•古'也是根据这样的语音原理创制。

虽然韩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但是在韩国的统治阶层两班中仍然偏好使用汉字。

训民正音的字母系统一直到20世纪才开始大量使用。

朝鲜语(也有称韩国语),在普通话中,其正式学名为“朝鲜语”,但在民间中,不正式场合下也可称韩语或韩国语。

朝鲜语(韩国称韩语),是韩国的官方语言,而在朝鲜继续称为朝鲜语,二者本质相同。

广义上,“朝鲜语”与“韩语”并无区别,是同一种语言;狭义上,“朝鲜语”指朝鲜官方语言,“韩国语”指韩国的官方语言。

韩国历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韩国历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韩国历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凝聚了许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元素,为其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源流。

以下从古代到现代几个时期,探究韩国历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一、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百济相互对抗,这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发生。

在这个时期,高句丽和百济的文化交流很有意义。

其中,高句丽的佛教文化对百济半岛上的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罗的王室进一步发展士族制度并采用了汉族文化,也加速了韩国文化的形成。

在这个时期,韩国独特的语言和音乐也逐渐形成。

其中,贞观时期,新罗国王向唐朝请教音乐,其有力地帮助了韩国音乐的演进。

同时,高句丽和新罗文化在雕刻、绘画和小说方面的发展也有所启示。

二、高句丽时期公元37年,高句丽建国。

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逐渐快速繁荣。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美术作品仍是今天令人赞叹的艺术品。

其中,高句丽石为其文化的重要特征。

高句丽石的艺术品特点是密集纹和自然主义造型。

例如,"金銮"和"居延趋捷之马"等都是代表作。

在这个时期,高句丽还发精制陶瓷,并开发了将灰色石灰和石墨刻成画境的技术。

这些艺术品现在存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遗产。

高句丽的佛教文化也在此时有了蓬勃的发展。

例如,建成的"五堂寺"是韩国最著名的佛教遗址之一。

这种宗教信仰和文化在韩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高丽时期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高丽王朝。

这个时期的文化在音乐、诗歌和绘画方面进一步发展。

例如,新乐(一种弦乐器)和瑶琴成为宫廷音乐中的主要曲目。

在绘画方面,高丽的画作家们也采用了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技巧,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繁华图"被广为传诵,至今仍被许多藏家和收藏家所收藏。

四、朝鲜时期人民始终是一个文化国家的重心。

朝鲜时期,民间文化和儒家文化同等重要。

朝鲜王朝初期,文人士大夫不遗余力地宣扬儒家盛行和推广中国的文化风尚。

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源流

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源流

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源流文化交流是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了解、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渠道。

在中韩两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古代时期,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汉朝和高句丽王国的往来。

高句丽是韩国半岛的一个古老国家,于公元前37年建立,它和中国的汉朝时期交流最为密切。

在这段时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最初通过贸易交流开始。

汉朝时期,中国人将丝绸和陶瓷器皿带到了高句丽,而高句丽则向中国贡献了金银珠宝和丝绸。

这些贸易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交流。

许多汉代文物和文献证实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比如,从其中一个高句丽墓穴里挖出的汉代青铜镜和铜镜盒,以及汉代名将韩信的刻有汉字的铁剑。

到了唐代,中韩文化交流格外频繁,从诗歌、文化书籍到艺术品,都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唐太宗朝代时,佛教被传到中国,而这也吸引了大量的韩国僧侣到中国传教或进修佛学。

以韩国新罗创造的佛教影响为例,一本名为《应化苑》的佛教笈书,是韩国新罗和唐朝僧人制作的精美水粉图画,反映了双方在融合文化方面的互动。

到了明朝时期,汉字文化迅速传开到了朝鲜半岛,中朝两国交流进一步加强。

中国文化成为韩国的学习素材和中亚地区长途贸易的桥梁,并且,朝鲜法家学派亦得到了中国的支持。

朝鲜将各种艺术品和文物带到了中国,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的书法、绘画和音乐等技巧。

中朝文化之间的表示方法差异,景为堆雪人,朝鲜钟,也被成为“双方会面表达”手段。

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中韩文化交流日益增进,政府和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包括展览、电影、音乐会等。

中国和韩国都向世界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此外,中国和韩国的大学也相继设立了学术交流计划,以加强学术研究和知识交流,促进两国间合作。

总之,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源流非常悠久,两国之间在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性,在交流中不断汲取精华,在融合中共同发展。

1讲:韩国人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1讲:韩国人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韩国历史文化特征及历史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文字记录以前):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
古代史(公元前 2333年-公元935년) : 中世史(918 -1392年): 近世史 (1392-1876年)
古朝鲜-漢四郡-高句麗,百济, 新罗 高丽时代 朝鲜时代
대사(1876-1945년 8월):
1876年江华岛条约-1910年开港期
1910-1945年8月 日本殖民地时期
现代史(1945年 8月以后):
美军政,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卢泰愚独裁政府, 金泳三、金大中政府、卢武玄政府,李明博政府
古朝鲜建国神话
背景:青铜器文化结果

生产力提高,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差距,进入阶级社会
征服战争,出现奴隶 形成早期国家 古朝鮮, 濊貊, 臨屯, 真番, 辰国 国家形态:城邑国家, 君长社会, 部族国家




韩国人的起源及原始社会
磨制石器
韩国人的起源及原始社会
栉文土器
韩国人的起源及原始社会
复员后的竖穴
韩国人的起源及原始社会
贝面
韩国人的起源及原始社会
原始共同体社会 氏族社会, 形成村落

以血緣相连,平等社会,族外婚,母系-父系 图腾崇拜,萨满教 崇拜太阳,举行祭天儀式 成年式 约16岁时举行,之后可以参加氏族会议等共同集会 举行仪式时,歌舞 土葬墓,积石塚


韩国人的起源及原始社会
青铜器人的生活和文化 文物
-琵琶形銅劍(辽宁省,韩半岛) -多紐粗紋鏡 -無文土器 -支石墓-石棺墓 生活 -农作物栽培 -开始稻作 -形成部落,公共设施,集会场所 -使用青铜武器,发生战争,出现阶级
韩国人的起源及原始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
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
教文化圈 ”等抽象概念掩盖之下过去东亚各国之间相互疏远的事实 。① 东亚各国 的相互疏远成为各国间相互理解的障碍 ,所以近代以来虽然强调中国与朝鲜是 “兄弟之邦 ”,是“唇齿辅车 ”的命运共同体 ,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却异常曲折 。事实 上 ,清代以来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一直存在着相亲与相违两种趋势 。而自 19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渐行渐远 ,韩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也越来越走 向负面 。
关键词 国别与地区政治 韩国 历史观 中韩关系
朝鲜半岛自古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元朝以后关系更加密切 ,成为中华秩 序下藩属国中的典范 ,素有“小中华 ”之美誉 。直到近代 ,两国交往辞令中常出现 朝鲜“虽在外服而亲同一家 ”的说法 ,将大中华与小中华的关系比喻为宗族中的大 宗与小宗的关系 。但与此同时 ,明清时期所以韩国学者高柄翊提醒人们 ,也要关注“中国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或“儒
在中韩两国的认识差异上 ,最大的认识差异发生在历史认识上 ,这已经成为影 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韩国近代民族主义确立过程中 ,为建构国民的国 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在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立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也 在事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立下建立了对中国的批判 。在构筑国史的过程中 ,不 仅重新构筑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 ,也重新以中国为参照物建构了韩国的民 族史体系 。在这种认识结构之下 ,无论对于他者的认识 ,还是对于自身的认识 ,都 更容易受到立场和成见的影响 ,所构筑的历史也只能是事实与想象的结合体 。然 而这种认识一旦扩散开来 ,将对国民的历史观 、国家的政策取向乃至东北亚国际关 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现象已经出现 ,需要我们对韩国的历史观进行梳理 。 本文拟从韩国近代民族史学与现代在野史学的发展 ,说明近代以来韩国人历史观 的演变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
这种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意识也逐渐养成了一部分朝鲜士大夫的大国意识 。一 般朝鲜人常恨朝鲜疆域太小 ,而尹愭 ( 1741—1826)则说 :“愚则以为今天下 ,唯东 方疆域最大 。”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朝鲜“独保崇祯后日月 ,则其山川之秀丽 ,风俗 之美好 ,殆同金瓯之无一欠缺 ,宛然有大明天地之气象 ,此岂非宇宙间好个大疆 域耶 ?”⑦
一 、北伐论与北方领土意识的抬头
在 1895年清政府于《马关条约 》中正式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家之前 ,朝鲜 是中华秩序下的藩属国之一 。朝鲜自古认同以中国文明为标准的华夷之辨 ,积极 从中国输入文化 。到朝鲜时代 ,随着朱子学的传入 ,华夷观的影响更大 。在清朝入 关之后 ,朝鲜视清为夷狄 ,不承认清朝在中国的正统地位 ,坚持尊明排清 ,倡导尊周 大义 ,使朝鲜人对本国和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
3 王元周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邮编 : 100871) 33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资助 ,特此致谢 。 ① 在中国明清时期 ,朝鲜半岛正处于朝鲜王朝统治之下 ,通称“朝鲜 ”。1897年高宗称帝 ,改称朝鲜为 大韩帝国 ,也可简称为“韩国 ”。1910年韩日合邦后 ,大韩帝国国号被迫取消 ,重新改称朝鲜 。此后对朝鲜半 岛的称呼不统一 ,或称“朝鲜 ”,或称“韩国 ”。1945 年朝鲜半岛解放后 ,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 ,而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 ,此后 ,“朝鲜 ”专指朝鲜半岛北部 ,而“韩国 ”则专指朝鲜半岛南部 。本文在表述 时 ,很难统一使用“朝鲜 ”或“韩国 ”,尽量在叙述某时期的历史时使用当时的通称 ,在引述当时人的观点时尊 重原作者的用法 ,另外 ,在涉及 1945年以后的半岛南部时用“韩国 ”。
然而 ,文化上的大并不能满足一般朝鲜人想成为大国的心理 。受清朝入关前 两次侵朝战争的刺激及北伐论的鼓舞 ,朝鲜人开始关注高句丽 、渤海的历史 ,并开 始将檀君朝鲜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来认识 ,讨论古朝鲜的疆域问题 ,也产生了恢复所 谓北方旧疆的强烈愿望 。
对于希望北伐中原的朝鲜士大夫来说 ,占有辽东是成功的关键 。成海应和韩
这种思想倾向一方面造成了一般朝鲜人对于清朝统制下的中国的无知 ,另一
① 高柄翊 :《东亚的传统与变容 》,首尔 :文学与知性社 1996年版 ,第 95—112页 。 ② 《星湖僿说类选 》卷一下 ,天地篇 ,地理门 ,鸭绿天堑 ,明文堂 1982年版 ,第 72页 。
13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 ,在朝鲜人看来 ,出生在中国是一种不幸 ,而出生在朝鲜是 一种幸运 。金元行 (1702—1772)说 :“人不为女子而为男子 ,不生于今之中原而生 于我东 ,肢体完具而不病 ,耳目聪明而不塞 ,顶天立地好个身 ,岂可虚过了一生 ? 须 识得为人之道 ,行得为人之事 ,方是真个人 。”⑤即使随朴趾源 ( 1737—1805)到中国 的下人张福 ,在朴趾源问他是否愿意生在中国时也说 :“中国 ,胡也 ,小人不愿 。”⑥ 可见小中华意识所引起的排清意识和自尊意识在当时的朝鲜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 影响 。
首先 ,随着南明的灭亡及清朝统治的稳固 ,清与现实中的中国已经很难分清 , 使朝鲜人对清的否定渐渐变为对现实中国的否定 ,从而不愿再从中国输入文化 。 虽然两国使节往来不断 ,但是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力已大大减弱 ,以致李瀷将鸭 绿江形容为“鸭绿天堑 ”。② 朝鲜后期北学派的产生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动 ,北学 派反对因攘夷而连同中华固有之文物制度也一同加以排斥的倾向 ,但北学派也未 能改变朝鲜的这种思想倾向 。
一部分朝鲜士大夫甚至不以占有辽东为满足 ,还进而有入主中原的愿望 。这 不仅体现在“北伐论 ”本身上 ,更体现在对北伐成功后如何应对局面的构想上 。上 面提到的成海应主张北伐成功后可拥立明朝皇室后裔为帝 ,然后朝鲜退守东藩 ,而 同样对北伐十分热心的韩元震则主张朝鲜应该利用北伐的机会控制天下 。③ 李重 焕在《择里志 》中提及朝鲜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 :蒙古 、女真等都曾入主中原 ,只有 朝鲜不能 ,是因为朝鲜版图像个老人 ,向西而坐 ,有拱揖中国之势 ,所以自古忠顺于 中国 ,而且朝鲜无千里之江河 ,百里之平原 ,所以不生伟人 ,不足以有所作为 。④ 这 也间接反映了一部分朝鲜人对入主中原的渴望 。
在清政府因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而出现衰亡迹象时 , “北伐论 ”又成为朝鲜士大夫讨论的焦点之一 。这时仍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 例如 ,申箕善主张北伐成功后拥立明朝皇室后裔 ,光复大明 。⑤ 而金平默则明确指 出 ,如果朝鲜孝宗当年北伐成功 ,则将是孝宗称帝 ,而不是复兴明朝 。不仅孝宗时 是这样 ,现在也是如此 ,朝鲜人应该有此种觉悟 ,尽早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⑥ 直到 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年 ,吕运亨 (1886—1947)的祖父吕圭信 ( ? —1903)还向政府建 议进行北伐 ,并为此四处奔走 ,在因此被流放到平安道的深山中之后 ,仍每天研读 兵书和算学 。⑦
随着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清王朝为“中华民国 ”所取代 ,“北伐论 ”对
① 成海应 :《风泉录二 ·复雪议 》,《研经斋全集 》,卷 32,民族文化推进会编 :《韩国文集丛刊 》,第 274 册 , 2001年版 ,第 220—221页 。
② 丁若镛 :《辽东论 》,《于犹堂全书 》第一集 ,诗文集第 12 卷 ,论 ,民族文化推进会编 :《韩国文集丛 刊 》,第 281册 , 2002年版 ,第 251页 。
① 朴齐家 :《北学议外篇 ·北学辨 》,《贞蕤阁全集 》下 ,骊江出版社 1986年版 ,第 439页 。 ② 李种徽 :《送某令之燕序 》,《修山集 》卷一 ,序 ,民族文化推进会编 :《韩国文集丛刊 》第 247 册 , 2000 年版 ,第 300页 。 ③ 金履安 :《华夷辩 》下 ,《三山斋集 》卷十 ,杂著 ,民族文化推进会编 :《韩国文集丛刊 》第 238 册 , 1999 年版 ,第 503页 。 ④ 金履安 :《华夷辩 》下 ,《三山斋集 》卷十 ,杂著 ,第 503页 。 ⑤ 沈定镇 :《渼湖先生言行录 》,《渼湖全集 》,骊江出版社 1986年版 ,第 401页 。 ⑥ 朴趾源 :《热河日记 ? 渡江录 》,《燕岩集 》,卷 11,别集 ,第 146页 。 ⑦ 尹愭 :《东方疆域 》,《无名子集 》文稿册八 ,策 ,民族文化推进会编 :《韩国文集丛刊 》,第 256册 , 2000 年版 ,第 334页 。
《国际政治研究 》(季刊 ) 2009年 第 4期
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 ①
王元周
内容提要 韩国近代民族主义确立的过程 ,既是反对列强侵略的过 程 ,也是脱离中华秩序的过程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 ,朝鲜形成强烈的尊明 排清意识 ,从而影响到朝鲜人的历史观 ,也使近代清政府维持宗藩关系的 努力面临种种困难 。韩国近代民族史学出现后 ,以北方史观重新构筑韩 国史 ,批判事大主义 ,韩国人的历史观由此发生根本性变化 。1945年后 , 韩国的在野史学又在民族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挥 ,提倡大陆史观 。 这种无限扩大的韩民族史观 ,必然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发生冲突 ,从而影响 到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 。
《国际政治研究 》2009年 第 4期
方面 ,也助长了朝鲜人对朝鲜本国文化的自尊意识 。北学派的朴齐家批评朝鲜士 大夫说 ,“下士见五谷则问中国之有无 ,中士以文章不如我也 ,上士谓中国无理 学 ”。① 部分朝鲜士大夫不再满足于夷狄的地位 ,而以中华自居 。李种徽 ( 1731— 1797)强调朝鲜自箕子用夏变夷之后即已成为华夏 ,其后的新罗 、高丽虽然又沦为 夷狄 ,但是如同中国虽经五胡乱华而仍为中国一样 ,并不损害其“东夏 ”地位 。② 金 履安 (1722—1791)则干脆认为朝鲜自古即与中国同属于人类 ,而其余地方的人则 为夷狄 ,过去只是由于朝鲜自己过于慎重 ,故而以夷狄自居 。③ 所以 ,金履安对于 当时朝鲜人仍自贬为东夷表示不满 。他说 :“然吾方仆仆然自以为夷 ,而名彼中 国 。呜呼 ,吾言非邪 ! ”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