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媒体审判”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共20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浅析

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浅析

声屏世界2023/11实践与创新传媒与法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浅析阴王广瀚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新媒体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新媒体在给社会大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催生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负面现象,媒介审判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结合近些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媒介审判事件,对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现象做出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媒介审判舆论监督新媒体时代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始终秉持党性原则和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挥着沟通上下、传播信息,思想宣传、整合社会,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实施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下放,“人人都有麦克风”,社会大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声机会,传统的把关机制作用弱化,出现了由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衍生出的媒介审判。

研究综述对于媒介审判,国内一个重大的争议点便是对于媒介审判现象的好坏判定。

一部分人认为媒介审判是对于司法的有益监督和矫正,只要合理引导、正确利用,可以为整个司法过程、体系的进步与升级助力;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媒介审判本身带有强烈的不可控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失控便会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一是将媒介审判与舆论监督放在一起进行各个方面的比较,进而证明前者是后者的一种畸变和异化。

2005年,学者慕明春在《现代传播》上发表的《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一文中提出:“媒介审判是媒体角色的错位和舆论监督的异化,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消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对于建设和谐有序的民主法治社会,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1]二是提出相关的应对建议来规避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学者易伟斌在《如何规避“媒介审判”现象———以于欢案为例》一文中,以2016年4月14日山东聊城发生的“辱母杀人案”为例,从政府、受众、媒体三个层面对如何规避媒介审判表达了看法:“政府确保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过程中的独立性;受众应对‘媒介审判’现象主动发声;媒体要加强媒介自律。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影响2019-09-17【摘要】新闻报道的负⾯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正⾯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作的“绊脚⽯”。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够的警惕。

希望新闻报道的负⾯影响问题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作中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让我国的新闻产业更顺利的拓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闻报道负⾯影响危害新闻媒体对党的路线、⽅针、政策和任务有⼒的宣传、贯彻作⽤;对群众极⼤的动员、⿎舞作⽤;对先进的东西积极的倡导弘扬作⽤;对错误及时的制⽌、纠正作⽤;对科学知识⼴泛的传播、普及作⽤,长期以来⼀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泛关注和认可。

在肯定新闻⼯作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看到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报道产⽣负⾯影响的问题[1]。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正⾯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指受众个体因⽣活经历、⽂化素质、思维⽅式、价值观念等等不同对新闻报道的理解的差异⽽产⽣的某种看法。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民之祸[2]。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作的“绊脚⽯”。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够的警惕和重视。

新闻报道负⾯影响的特点主要有:①不易察觉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正⾯效果,即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的对社会的积极作⽤。

对于与之相反的负⾯影响关注并不多。

②误导性:媒体的任务是要正确的引导受众,新闻报道所产⽣的负⾯影响使得受众在受到错误的引导后产⽣错误的观念。

③⼴泛性:现今,社会科技⾼度发达,特别是⽹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异常迅速,负⾯影响⼀旦出现,所波及的范围相当⼴泛。

④持久性:负⾯影响⼀旦出现,想要消除是很难的,往往要花上⽐造成负⾯影响多⼏倍的时间精⼒投⼊[3]。

新闻概论“媒体审判”论述大题

新闻概论“媒体审判”论述大题

定义:“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利用其报道和评论,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所谓的“分析定性”“定罪量刑”,公开对这些问题作出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

实质:是以新闻出版自由干预司法,以道德评判代替法院独立的司法审判。

结果:(1)误导公众,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曲解了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导致新闻媒体角色的错位。

(2)一些不公正不实的报道评论也会直接给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而一些不恰当的“媒体审判”甚至会导致“舆论杀人”。

举例:夜幕下的哈尔滨,灯光昏暗的酒吧门前,一场由口角演变而来的斗殴,当事一方4人中的一个年轻男孩在斗殴中不幸丧生,而当事另一方的6人全部为警察。

一起刑事案件,经由媒体披露后,成为一次舆论事件。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真相一波三折,案情扑朔迷离,引起了人们的激烈争论。

哈尔滨“10·11”斗殴致人死亡事件,最初的传播版本是“六名警察打死一名大学生”,经过媒体的这次“审判”,当时的舆论几乎完全倒向了公共权力或合法暴力致人死命的论断,对警察的责骂声一时无人能挡。

然而没过多久,随着监控录像带的流出,媒体再次曝出了斗殴成员中不乏“巨富”或“高官”的家庭背景,没过几天“黑社会、人事局、吸毒、集团老总、太子党”等字眼相继出现在各大报纸版面上,于是媒体再次论断:是死者林某仗着老爸的权利公然挑衅警察,几乎一瞬间社会又掀起了对六名警察的同情,对高官子弟们的讨伐。

随后又有媒体传出了“录像带不完整,警警相护,企图遮掩真相”等等报道,舆论谴责声这次朝向了整个司法部门。

然而真相到底如何?林某为何而死?在法院判决没有得出之前,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偏听偏信就随意的主观臆断.结论看法:(1)媒体监督不等同于媒体审判,新闻舆论监督的目标与司法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

而“媒体审判”则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

刑事案件媒体报道对刑事裁判的消极影响研究

刑事案件媒体报道对刑事裁判的消极影响研究

刑事案件媒体报道对刑事裁判的消极影响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对刑事案件的报道日益频繁,而这些报道往往会对刑事裁判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媒体报道可能引起公众的误解或偏见,进而影响法庭审判的公正性和裁判结果的公信力。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媒体报道对刑事裁判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刑事案件媒体报道现状及其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刑事案件的报道几乎是无处不在。

媒体对有争议的案件进行大肆渲染,甚至引发公众的强烈情绪和偏见,使案件的审判陷入不利的境地。

刑事案件媒体报道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煽动公众情绪:部分媒体报道往往夸大案件的社会影响和危害程度,通过渲染案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煽动公众的情绪,导致公众形成对被告人的偏见和歧视,对案件的观点和立场偏向。

2. 形成舆论压力:部分媒体报道可能会对案件的审判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引发舆论压力,影响法官和陪审团的心态和决策,进而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

3. 泄露案件信息:一些媒体报道可能泄露案件的关键信息,导致证据的丧失和目击证人的出现问题,进而影响案件的审理和裁判。

以上种种不良影响表明,刑事案件媒体报道对刑事裁判确实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刑事案件媒体报道对刑事裁判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商业利益驱动:部分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倾向于渲染引人关注的案件,忽视了对事实真相的客观报道,甚至存在虚构事实和编造情节。

2. 媒体竞争激烈:当前媒体竞争激烈,为了确保自身的报道能够脱颖而出,一些媒体可能会采取过度渲染或歪曲事实的手法,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这将导致报道的失实和不客观。

3. 公众需求导向:一些媒体报道倾向于迎合公众的需求,通过渲染和煽动来满足公众对刺激和猎奇的需求,而忽视了报道的客观和公正。

以上原因使得刑事案件媒体报道存在着信息失实、不客观和偏颇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刑事裁判的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

新闻学概论——《“媒体审判”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新闻学概论——《“媒体审判”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2)媒体表现:各大媒体在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取
证的情况下报道、转载药家鑫是“富二代”、“军二 代”的猜测,对民众力主要求处死药家鑫的言论进行 报道,这就在媒体和民众之间造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媒体的报道在无意识之中催化着民意的愤怒,而民意 的愤怒又进一步为媒体提供了报道的素材。从而导致 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更加深刻的影响着受众,影 响着司法的正常审判。而央视的《新闻1+1》节目—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这个节目中,从主持人到嘉宾都在刻意弱化着药家 鑫的犯罪事实,称药家鑫为“这个孩子”,嘉宾李玫 瑾教授更是提出了“弹钢琴强迫杀人”的理论,认为 药家鑫迫于父母压力,心理扭曲,但罪不至死。而对 事件了另一方张妙的家庭却几乎没有着墨,倾向性十 分明显。
当起“民间审判”的角色。
特点
1. 媒介情绪“失控”,语言煽情化、暴力 化。媒介在报道中大量倾注了个人情感、好恶等主观意
象,失去了应有的客观公正的理性。另外,媒介用 “灭绝 人性”、“罪不容诛”等词语来形容犯罪嫌疑人,首先给 读者造成一种印象,即犯罪嫌疑人是有罪的。这无疑使受 众对事实的公正判决产生先入为主的坏影响。
分析媒体审判原因及负面影响
——小组成员:张晨 钟攀
赵梦婷 张云云 朴晨博 刘中伟
内容
含义 特点 案例 原因 负面影响
“许霆案”、“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 “我爸是李刚案”、“药家鑫案”、“李昌奎案”、 “关建军涉黑”案等等一系列案件相信大家并不陌 生,这些案件曾经一度占据各大媒体报刊的首要位 置,引发过全民大讨论的局面。有人感慨于此,甚 至用了“全民皆法官”来形容这场近乎癫狂的舆论 “盛宴”。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些案件其实都是案 情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案发时间、地点明确具体, 没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和悬疑之处,然而,这些案件 在网络等媒体的报道和渲染下,却导演了一场理性 的司法审判和感性的民意之间剧烈碰撞的大戏。在 司法与舆论的博弈过程中,许多学者再次把眼光投 向“媒介审判”现象。

新闻学概论考试部分题库及答案参考

新闻学概论考试部分题库及答案参考

新闻学概论考试部分题库及答案参考单项选择题(2分*10)判断题(2分*10)名词解释(4分*4)简答题(7分*4)论述题(16分*1)名词解释:1、新闻法治(P187):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2、新闻价值(P49):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3、隐私权(P199):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

4、出版自由(P171):是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5、言论自由(P171):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6、新闻的倾向性(P43):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表现的一种特性。

7、新闻舆论监督(P152):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8、新闻事业管理(P205):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简答题: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P164)(1)批评与表扬相结合;(2)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现结合;(3)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4)既要及时,又要适度;(5)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6)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7)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P58)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等。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P181)性质: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活动实现的言论、出版自由。

媒体审判

媒体审判

“媒体审判”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施杰一、“媒体审判”所存在的问题“媒体审判”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近年来在我国已有不少的案例,如许霆案、邓玉娇案、罗彩霞案、药家鑫案、李昌奎案等,上述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媒体抢先对涉案人员和案件性质进行了定罪、定性的报道,引发的社会舆论最终在司法审判中起了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民意”取代了审判,有倾向性的报道和评论给法官、给受众造成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使法官基于传媒对自身情感的影响或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最终作出了有失公正的法律判决。

上述特征也是普遍认为的对“媒体审判”的定义。

然而尽管司法最终屈从于舆论,但仍未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普通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进一步削弱。

同时,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博客、微博的广泛普及,新媒体、自媒体在舆论影响上也逐渐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甚至开始超越传统媒体,开始扮演媒体审判的主导角色,一个公众人物的微博粉丝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其影响力甚至大于发行量最广的传统纸质媒体。

因此,在网络媒体上,对一个案件发表带主观判断的言论,经过多次转发,其影响将成几何数级上涨,引发“蝴蝶效应”,其对案件的言论最终演变为社会公众舆论,法官对案件的审判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能受到舆论的影响。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接触到的不少法官都对媒体、网络报道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对案件审判的影响表示了无奈。

他们中不少人告诉笔者,在审查被媒体与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案件时,他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们往往发现庭审调查出的案件事实与媒体报道有较大的出入,但由于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他们可能不得不作出与自己专业判断不相符合的判决。

此外,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侦查机关所收集的证据一旦不被法院采信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他们也会试图调动一切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向审判法院施加影响。

由此,最终的判决不再是法院站在公正立场上审判的结果,而是各方力量相互角逐的结果,对司法公正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新闻学概论——《分析“媒体审判”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共22页文档

新闻学概论——《分析“媒体审判”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共22页文档
新闻学概论——《分析“媒体审判” 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2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