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移动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方面。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和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1. 信号传输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是实现通信的基础。

信号传输主要包括信号的产生、调制和解调三个过程。

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或模拟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完成。

调制过程将产生的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载波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回原始信号。

2. 信道编码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移动通信中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主要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常用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纠错码等。

三、实验内容1. 信号传输实验通过实验设备产生信号,并进行调制和解调操作。

观察信号的变化和传输效果,了解调制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2. 信道编码实验使用信道编码器对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传输和解码。

观察编码前后信号的差异,了解信道编码的作用和效果。

3. 通信质量测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通信质量测试,包括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

根据测试结果评估通信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和测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信号传输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强度、信道干扰、调制方式等。

合理选择调制方式和增强信号强度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2. 信道编码可以有效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采用适当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

3. 通信质量测试是评估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信号强度、信噪比和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通信质量问题。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第一篇: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1.以系统配置的方式来加深、扩展移动通信所学知识,着重体现移动通信教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识和运行维护的操作能力。

2.使学生增进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加深对移动通信知识的理解。

3.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维护、配置和组网设计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二、实训内容实习单元1配置管RNC理1.1 实习说明1.1.1 实习目的了解RNC数据配置的管理,了解RNC网管系统的组成。

1.1.2 实习项目网管客户端的启动和退出;配置管理界面;熟悉通用操作。

1.2 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1.RNC配置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管理RNC系统的各种资源数据和状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配置,从根本上决定着ZXTR RNC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状态。

2.RNC数据配置是指在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 Maintenance Center)和网元(RNC)之间建立联系,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管软件界面,操纵RNC中的管理对象进行数据配置。

实习单元2,3 RNC配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子网、管理单元、全局资源、物理设备、局向配置、公共资源配置1.1实习说明了解公共资源的配置,理解公共资源的意义。

1.1.2实习项目配置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集;配置RNC全局资源。

1.2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对于ZXTR RNC新开局,数据配置先后顺序如图 0-1所示。

图 0-1 开局配置数据流程图(1)公共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RNC配置集、RNC全局资源配置,是整个配置管理的基础;(2)物理设备配置主要包括机架、机框、单板等,详细内容参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物理设备配置完成之后,要进行ATM通信端口的配置;(4)配置完成ATM通信端口之后才能进行局向配置,局向配置主要包括IUCS、IUPS、IUB等局向的配置;(5)以上配置完成之后,再进行无线参数的相关配置,主要包括引用类参数、Node B及服务小区包含对象的配置、外部小区配置、邻接小区配置;(6)在数据配置完成后需要进行“整表同步”或者“增量同步”,所配置的数据就可以同步到RNC,发挥作用。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扩频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扩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信号处理过程。

3. 通过实验验证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4. 分析扩频通信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二、实验原理扩频通信是一种通过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信息数据通过一个与数据无关的扩频码进行调制,使得原始信号在频谱上扩展,从而提高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 扩频:通过扩频码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提高信号的隐蔽性。

2. 抗干扰:由于信号频谱较宽,抗干扰能力强,可抵抗多径干扰、噪声等影响。

3. 频谱利用率:扩频通信采用码分复用(CDMA)技术,可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4. 分集:通过扩频码的不同,可实现信号的分集接收,提高通信质量。

三、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信号分析仪4. 通信控制器5. 通信终端四、实验内容1. 扩频信号的产生(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原始信号。

(2)选择合适的扩频码,进行扩频调制。

(3)观察扩频后的信号频谱,验证扩频效果。

2. 扩频信号的接收(1)设置通信控制器,模拟移动通信环境。

(2)将扩频信号发送到接收端。

(3)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

(4)观察解扩频后的信号,验证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1)在接收端加入噪声,观察信号变化。

(2)调整噪声强度,测试扩频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4. 频谱利用率测试(1)设置多个扩频信号,进行码分复用。

(2)观察频谱,验证频谱利用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扩频信号的产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频码调制,原始信号在频谱上得到了有效扩展,验证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2. 扩频信号的接收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端能够成功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验证了扩频通信的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扩频信号在加入噪声后,信号质量仍然较好,证明了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4.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移动通信教材及参考资料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3)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CDMA、TDMA、OFDM等。

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基站、移动台、交换中心、传输网络等。

(2)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展示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介绍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

(2)阐述调制技术,如AM、FM、PM、QAM等。

(3)分析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 移动通信应用(1)介绍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手机通信、无线宽带接入、物联网等。

(2)分析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3)探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1)阅读移动通信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和功能。

2. 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数据。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实验旨在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平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软件4. 实验内容4.1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平台,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

包括信道分配方法、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信噪比分析等。

4.2 移动通信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的理解学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包括频率、带宽、误码率、接入方式等。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这些参数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的实验。

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4.4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实验验证通过在实验平台上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

包括信号传输质量、误码率、抗干扰性能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和分析。

包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

6.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掌握了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提升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多址接入等。

3.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过程,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噪声。

4. 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小交换机一台;4. 移动通信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①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②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③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 调制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技术,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调制解调实验模块,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如调幅(AM)、调频(FM)、调相(PM)等;③通过实验验证调制解调技术的性能。

(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编码解码技术,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编码解码实验模块,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编码方式的特点,如线性编码、非线性编码等;③通过实验验证编码解码技术的性能。

4. 多址接入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接入技术,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多址接入实验模块,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多址接入方式的特点,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多址接入技术的性能。

5. 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过程,了解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2)实验内容:①观察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模块,了解信号传输过程;②分析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如多径干扰、加性噪声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专业: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实验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2、网管操作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TD_SCDMA系统认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硬件认知 (3)移动通信设备 (3)RNC设备认知 (4)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6)LMT-B软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过OMT创建基站 (8)四、实验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目的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RNC设备观察实验a) 了解机柜结构b) 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c) 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a) 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b) 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c) 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2、网管操作实验a) 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b) 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二、实验设备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三、实验内容1、TD_SCDMA系统认识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

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

合适的TDSCDMA 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2、硬件认知整套移动通信设备如下:PS:图中蓝色为静电手环,操作时必须佩带,以免损坏设备。

RNC设备认知TDR3000设备机框外形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机框主要功能如下:•支持14个板位,作为19〞机框通用背板使用。

•满足、规范。

•实现机框内以太交换双星型物理连接拓扑。

•对各前插板提供板位编号(HA0~7)。

•对各前插板提供Fabric、Base、CLK、Update数据通路。

•提供对所有FRU单元的IPMB总线通路。

•提供-48V冗余供电通路。

ATCA机框的UPDATE CHANNEL设计规则为物理板位1与13、2与14、3与11、4与12、5与9、6与10、7与8两两之间设计UPDATE CHANNEL。

图1 机框背板功能分布示意图图1中蓝色连线表示具有Update Channel 连线的板位分配,物理板位7,8固定为两块交换板,其余板位固定为功能板。

图2 机框背板接口后视图机框物理上是一种13U标准的ATCA插箱,机框背板主体尺寸为ATCA标准定义部分:。

主体之下为背板的风扇、电源接口引入部分,风扇接口包括风扇电源和IPMI接口,背板与电源模块之间的电源接口包括两路-48V供电和四路风扇电源输入。

背板与各前插板之间的电源接口采用分散供电方式,每个前插板有两路-48V供电。

背板下部左右两部分中间位置各预留1英寸安装输入电源插座(-48V/风扇电源)。

单板结构单板相关描述中,采用“逻辑板(物理板)”的描述方式,其中逻辑板为从软件功能及操作维护台显示的单板;物理板为硬件单板,其单板名称印刷在在物理单板面板下方。

采用该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便于使用者能随时直观地了解逻辑板与物理板的映射关系,避免不熟悉两种单板类型映射关系的用户频繁地查找单板对应关系表。

TDR3000 各种单板的类型及功能如下机框槽位布局如下:可以使用LDT软件查看硬件是否正常,由下图可以看出,硬件连接均正常。

其中使用的各单板功能如下:GCPA(GMPA+SPMC+HDD)全局控制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全局处理板完成RNC 全局资源的控制与处理、以及与OMC‐R 的连接。

全局控制板支持板载〞IDE 80GB 硬盘数据存储功能;处理以下协议:RANAP 协议中的复位,资源复位,过载控制消息;SCCP 管理、MTP3B 管理、ALCAP 管理、M3UA 管理协议等;两块GCPA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RSPA(GMPA+SPMC)无线网络信令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处理Iu,Iub 接口的控制面协议以及传输网络高层协议,完成无线网络协议的处理,以及呼叫处理功能;处理的协议有:RRC 协议,RANAP 部分协议,NBAP 协议,无线资源管理;SCCP 部分协议,ALCAP 部分协议,MTP3B 部分协议,M3UA 部分协议,SCTP 协议等;两块RSPA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ONCA/IPUA(MNPA+GEIC)板的主要功能如下:ONCA/IPUA(MNPA+GEIC)配合GEIB 后插板完成4xFE/GE 接口功能。

网络处理器完成外部IP 到内部IP 的转换、处理功能;TCSA(MAS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支持控制面Base 交换和业务面Fabric 交换两级交换,完成业务和控制面的L2、L3以太交换功能;固定使用2 个交换板槽位,即框中的第7、8 槽位;同时完成整个机框的ShMC(机框管理器)功能,同时兼容IPMC 功能,可根据不同ATCA 机框进行灵活配置;提供架框号的编码配置功能;支持对网同步时钟的接入、分配功能;以主备用方式工作;RTPA(MDPA)板由单板控制模块、单板以太交换模块、DSP 处理模块、电源模块、IPMC 模块组成,主要功能如下:单板控制模块完成板内的各种控制管理功能;单板以太交换模块实现完成RTPA(MDPA)板内的以太数据交换;DSP 处理模块主要由DSP 和其外围来实现,完成业务数据和协议的处理;电源转换模块从背板接入双路‐48V 电源,经过电源转换芯片转换后,给单板提供各种芯片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IPMC 模块主要完成单板上电的控制,以及温度、电压监控等功能。

PTPA(MNP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完成Iu‐PS 用户面协议处理功能;GTPU 处理板,完成IP(OA)、UDP、TCP、GTP‐U 协议模块处理;Host 部分完成网络处理器运行状态监视、性能统计等功能。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EMB5116 基站主要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主机箱、电源单元、EMx 板卡、风机及滤网单元、功能板卡硬件单元排布如图3所示。

图3:1EMB5116 槽位框图LMT-B软件使用LMT-B软件进行网络布配,完成光纤与RRU的配置1)单天线模式配置配置参数见下图:图4:单天线模式配置详细参数图5:单天线模式配置结果通过OMT创建基站1准备工作首先选择需要接入的RNC接口板,以及板上接口。

记录下接口板位置,接口板对应IP地址,接口号等信息。

实验时统一选择0为端口号。

2 在OMT上配置IP端口根据基站实际所在RNC,打开对应OMC,选择网元参数配置,在对象树中找到IP承载级—>IP协议栈子层,右键点击,选择“创建IP端口”图6 找到IP协议栈子层+创建IP端口图7 基本配置图8 IP配置3 在OMC上创建NodeB:创建第一步图9 创建STEP1创建第二步图10 创建STEP2创建第三步图11 创建STEP34 基站IUB口传输配置登陆LMT-B,V5版本用户名superuser,密码789456,选择指定IP连接NodeB,NodeB的IP地址填写,该地址根据LMT-B帮助中各站型IP地址规则可以查询到。

图12 各站型板卡和IP地址说明登陆到LMT-B之后,选择配置管理—>传输资源管理—>传输参数配置,会出现如下界面:图13 传输参数的设置【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通过该处可以设置各种物理端口参数;【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通过该处可以设置各种逻辑端口参数;【保存配置文件】:保存已经配置好的传输配置文件,建议保存名称采用NodeB 的资产编号算出的EID,这样方便以后下发本地配置文件或者盲起操作时方便。

【下发所有设置】:当所有参数设置完成后,需要选择下发所有设置,并且复位基站,同时选择生成动态配置文件。

具体操作为:选择对象树—>NodeB总体—>系统配置—>设置主机复位;【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在传输参数设置主界面上点击“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按钮,进入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界面。

选择设置业务以及信令Iub接口承载的物理类型:IUB接口参数设置图14 IUB接口参数设置【IUB接口承载业务类型】:选择IP;【IUB接口承载信令类型】:选择IP;【IPran下的FTP服务器IP地址】:固定选择,OMCR服务器IP;【IPran下的SNTP服务器IP地址】:固定选择,OMCR服务器IP;【IPran下的网元标示】:由RNC编号及逻辑基站ID编号组成,前4位为RNC编号,后4位为逻辑基站编号,都为16进制,将组合的16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数即为所填写的值,举例:基站EMB5116在RNC的规划数据中是:RNC ID 为1(转换为16进制值为0001),Node B ID为748(转换为16进制值为2EC),则组合的16进制值为000102EC,将000102EC转换为10进制值为66284,该值即为“IPran下的网元标识”处需要填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