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西方传统科技观比较论文(20210210074758)

合集下载

中西方科学思想对比研究论文正文

中西方科学思想对比研究论文正文

中西方科学思想对比研究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ientific ideology of west andChina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古代至现代中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通过对比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此来探索两者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中西医为例进一步阐述论文的观点,并加以归纳。

研究表明,中西方科学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同时运用中西方科学思想,对于科学的发展速度和范围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performance, and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to explore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tific idea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omain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both t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fusion is the future tren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u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ce thoughts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peed and scope can have a big stimulative effect.关键字:科学思想;中西医;探索;互补Keyword:science thought; west and China physic; explore; paratope目录引言 (4)1 中西方科学思想简述 (4)1.1 中国科学思想简述 (4)1.2 西方科学思想简述 (6)2 中西方科学思想比较 (7)3 中西方科学思想对中西医发展的影响 (9)3.1 中医重整体研究,西医重分析研究。

对于知识的阐述与中西方探索差异对比_初中议论文800字

对于知识的阐述与中西方探索差异对比_初中议论文800字

对于知识的阐述与中西方探索差异对比_初中议论文800字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或者说是说有生物的本性。

请注意这里的所有二字,这并非是不客观的。

此处求知的意思并非是寻求知识的绝对意思,而更偏向于寻求感知。

不同生物因为脑部构造的发达与否,产生了不同的情况。

大多数动物只能通过感官而获得印象和记忆,却不能总结其经验。

不过人就是高级动物,能从记忆累积经验。

具有将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变化为经验的创造力,经验就是科学知识的母亲。

要注意的是,经验不是知识,或者说不等同于知识。

知识明显是要高于经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经验所得的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这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这样的普遍判断如果正确就可以称之为知识了。

然而从短期来看,经验的持有者在业务上甚至比具有所持知识者更为顺利。

这就是不足为奇的,理由就是:经验就是个别的,科学知识就是下降为理论的,就是广泛的。

握一个实例,这就像一个电学家在修成电线方面或许还比不上一个电路工人。

但是,我们认为知识持有者较之经验持有者更富有智慧。

因为二者都知其然,但前者知其所以然,而后者则不知。

我也认为最近备受推崇的大国工匠的确要比普通的匠人更应受到尊重,他们知道自己举手投足的原因。

而普通工匠凭习惯性动作,或只是他人对于表面现象的传授。

毫不客气地说,这与非生物的动作的相似。

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此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所以,与经验相比较,科学知识往往更为稀有。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的获得知识,而不是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

这不是一个无聊的或者远离实际问题,因为事实上我们就该由此反思。

例如《农库全书》,《天工开物》这一类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作品,往往被冠上经验主义之名。

原因或许可以令人大跌眼镜,那就是我们或者说我们的先辈太务实,太勤奋了。

就从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来看,也可以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简简单单的制造学术。

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生产力对于历史发展的绝对作用。

相反的,是在探讨其出现的先决条件,即智慧与知识。

西方科学与中华传统科学的区别

西方科学与中华传统科学的区别

西⽅科学与中华传统科学的区别在许多中国⼈的眼⾥,⼀直认为中国古⽼的科学⾮常落后,⽽西⽅的科学则被当成⼈类的唯⼀出路。

其实不然。

中国古⽼的科学与我们从西⽅学来的现代科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体系。

中国古⽼的科学是以深厚的修炼⽂化为基础,道家学说讲“天,地,⼈”三才之道,直接针对⼈体,⽣命,宇宙去研究;⽽西⽅传来的科学则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只从物质的表⾯去发展,研究。

所以这两种不同的科学由于他们的本质不同,发展路线不同,会给⼈类带来不同的社会状态。

今天的⼈类站在现代科学的发展圈⾥根本就⽆法真正理解中国的古⽼科学。

以下仅从⼏⽅⾯概括说明⼀下他们的区别,个⼈浅见⽋⾜,欢迎补充。

⼀,中国古⽼科学讲“天⼈合⼀”,讲究⼈与⾃然的和谐,所以追求掌握⾃然规律,才能顺应⾃然,在发展过程中⼈类不破坏环境,还要保护环境,是真正的和谐之道,长⽣之道;⽽西⽅科学则主张改造⾃然,改变环境,是以破坏为基础的科学,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就知道现代科学给地球造成多⼤的污染破坏了。

⼈们把地球破坏得不成样⼦后还在不断寻找外星球,盼望搬出地球另寻发展,科学的发展就是⼀个不断破坏的过程,⽣命⽆法长存。

⼆,中国古⽼科学以修炼⽂化为基础,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们敢于去探索,去研究,是从“有”往“⽆”中发展的过程,⽽“⽆”是永⽆⽌境的,所以他的发展道路也是⽆⽌境的。

西⽅科学发展到今天,由于他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看得到的东西,能够接触到的东西他才敢去研究,所以他的局限性很⼤,科学证实不了的东西,但事实存在的现象他就不敢承认了,也放弃研究了,⼀概视为⾃然现象,或者神学范围,这是在固步⾃封。

三,中国古⽼科学发展是⼀个纵向发展过程,西⽅科学是⼀个横向发展过程。

这也是许多⼈⼀直认为中国古⽼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在科技界⼈们⼀直在争论物质是第⼀性的,还是精神是第⼀性的问题,⼀直把物质与精神分开出来研究,实际上这也是现代科学在固步⾃封的⼀⽅⾯。

我们⽤现代的科技⼿段可以发现,⼈的⼤脑发出的意念是⼀种脑电波,那么这种脑电波他不也是物质存在吗?否则你如何发现他?那么精神是不是也是⼀种物质的体现呢?物质与精神是⼀性的,只是不同的物质体现⽽已。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摘要:科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表现出自己时代的特征。

古代的中国、西方都存在绚丽的文明,例如东方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而西方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明。

作为世界璀璨文明的两极,它们孕育了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的科技文明。

在近代,科学的力量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也日益发展壮大。

探寻中国与西方古代的科学与科技文明,将为后人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西方古代科技、对比、李约瑟难题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古代东方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我基础的国家,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建立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其以三大技术、四大发明、四大学科为支柱。

三大技术指陶瓷、丝织、建筑。

陶瓷,不用说,他发明与中国,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至今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任独具盛名。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种类、样式、制作方法都极为丰富。

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丝织业成就之高的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万里长城、明清故宫举世无双。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它们对世界发展所起的开创革新作用之巨大谁都不能具体的描述。

四大学科指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的十进制计数法、位值法以及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也遥遥领先。

中医的神奇疗效举世皆知,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家扈喻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建立起规律性、本质性的理论体系。

而古代西方科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无疑就是古希腊的文明。

古希腊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无人能及,可以说是希腊人开启了世界科学之门。

他们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还有一大批才华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科学与技术分界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论文

科学与技术分界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论文

科学与技术分界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论文科学与技术分界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论文摘要:基于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界定来引出对中西方文化现象的深层次思考,如文化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的实质,如何对待文化差异。

同时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思考中西文化碰撞的当今社会应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科学;技术;中西方文化;差异随着科学和技术日益紧紧相连,尤其是二战以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和需要使得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科学为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劲趋势。

科学与技术往往被合称科技,两者被视为一物,科学就是技术,技术就是科学。

在海德格尔那里技术优先于科学,科学的本质就是技术,在邦格那里“技术就是科学”[1]454。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一、科学与技术的分界:本质VS制作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2]3。

事实上,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就将科学与技术相区分,技术出现在前,科学出现在后。

技术的出现源于生活所需,技艺的纯熟,或者打发时间,为人类社会服务;而科学出于对知识的追求,不是为了满足主观的快乐和生活必需,科学的出现是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3]3。

换言之,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生活的需要之后,才会闲着没事去思考技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只是出于对自然界好奇心的驱使,却并不带有功利性的欲求。

技术没有科学也会产生和出现,因为实践着的人出于生存本能偶然无意间会发现大自然的某些秘密,提高社会的生产力,但止步于此,因为技术就自身而言不会去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就是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去观察、归纳、总结、探索技术产生的本质。

(一)科技内涵:纯粹知识体系VS人工操作体系科学和技术都是特殊的知识体系,“发现增加了我们关于大自然的知识,而发明则建立了一个服务于某一得到承认的利益的新的操作规则”[4]189,两者对应的是不同的研究对象。

中外文化对技术态度的差异

中外文化对技术态度的差异

中外文化对技术态度的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

其中,中外文化在对待技术的态度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外文化对技术态度的差异。

首先,中外文化在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传承和稳定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约束。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更加鼓励和推崇技术创新。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进步的价值观念,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

而在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让人们更加注重历史和经验的传承,对于技术创新持保守态度。

其次,中外文化在对待技术应用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商业和科学研究。

人们习惯于将技术作为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的工具。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技术应用往往与传统价值观念相结合。

例如,中国传统医学结
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的进步。

中国人更加注重技术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

此外,中外文化在对待技术问题的态度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技术问题往往被视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挑战。

人们更加乐观地面对技术问题,并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技术问题被视为需要集体智慧和协作才能解决的挑战。

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中外文化在对待技术的态度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对技术的态度,将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发明对比英语作文

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发明对比英语作文

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发明对比英语作文The Ancient Inventions of China and EuropeThroughout history, both China and Europe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ir respective ancient inventions. While these two regions have distinct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 the ingenu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ir people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ous groundbreaking technologies that have shaped the course of human progress.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ancient Chinese inventions is the compass. Develope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6 BC - 220 AD), the compass was a revolutionary tool that allowed for more accurate naviga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compass not only facilitated the expansion of trade routes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 but also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technology.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direction and position with greater precision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seafaring, enabling Chinese explorers to venture further and establish connections with distant lands.Another significant Chinese invention is paper. First created in Chinaduring the Han Dynasty, paper revolutionized the way information was recorded, stored, and disseminated. Prior to the invention of paper, people relied on less efficient materials such as bamboo, silk, or stone tablets to record their thoughts and ideas. The introduction of paper, with its lightweight, versatile, and cost-effective nature, allowed for the widespread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ritten materials, fostering the growth of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knowledge.The Chinese also made 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particularly 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iron plow. This innovative tool, develop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of farming. The iron plow was more durable, easier to maneuver, and able to penetrate deeper into the soil, allowing for better soil cultivation and increased crop yields. Thi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not only improved food security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s.In contrast, Europe also boasts a rich history of ancient inventions that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rld. One of the most iconic European inventions is the printing press, developed by Johannes Gutenberg in the 15th century. The printing press revolutionized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by enabling themass production of books and other printed materials. This technology facilitated the spread of knowledge, ideas, and literacy,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s, which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flourishing.Another significant European invention is the mechanical clock. Developed in the 13th century, the mechanical clock was a groundbreaking device that allowed for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ime. This invention ha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fluencing the way people organized their daily lives, scheduled events, and coordinated activities. The mechanical clock also paved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dvanced timekeeping devices, which became essentia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The European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s also noteworth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 and the dome, which were extensively used in ancient Roman and Byzantine architecture, revolutionized the way buildings were constructed. These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s not only enhanced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aesthetic appeal of buildings but also allowed for the creation of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structures, such as churches, palaces, and public buildings.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European architecture can still be seen in many modern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around the world.While the ancient inventions of China and Europe have their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they share a common thread of human ingenuity and the drive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hese inventions have not only transformed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who created them but have also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exchange and cross-pollination of ideas between these two regions have also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knowledge. The Silk Road, a vast network of trade routes that connected China and Europe, facilitated the exchange of goods, ideas, and technologies, allowing for the diffusion and adaptation of ancient inventions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In conclusion, the ancient inventions of China and Europe have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world, shaping the way we live, work, and interact with our environment. These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s have not only solved practical problems but have also inspired further advancements and sparked the imagination of generations to come.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rich history of these ancient inventions, we can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the power of collaboration across cultures.。

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古代科学比对

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古代科学比对

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古代科学比对摘要:古代东方有辉煌的四大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西方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明。

作为世界璀璨文明的两极,它们有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关键词:古代东西方相同点根本区别1.浅析中国古代科学中国古代科学的发明往往源自于技术的发明,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作和技艺中脱胎于实践不断积累的经验。

与西方将诸多人的原初创造发明如对火的使用,船的发明归功于神不同,中国是世代口口相传古人神话,众多基础工具是古人通过劳作传承下来的功绩。

在科学发展的最初的源头上,中国古代无疑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的,因为,我们更早地肯定了人在科学技术创造中恩能够发挥的作用。

但是,在中国正统文化中的科学,敬天信神是前提,科学家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整个社会也崇尚道德,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

在这样道德基础比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对道德要求很高的科学能够承传下来。

正因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能够直接探索到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所以在承传上一直非常谨慎,宁愿不传、失传,也不误传给心术不正之人,即使是子女都不行。

即中国古代科学在承传上是宁缺勿滥,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道德的持续下滑,许多好的东西最后只好带进棺材里去了,中国古代科学的精髓在社会上就失传了。

“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层奥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科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很少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正因为此,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科学。

事实上,中国古代是走了一条不同的科学道路。

而选择甚么样的科学发展道路,与社会整体状态有很大关系。

现在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经常问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成就,但是为甚么近代以来“落后”了?为甚么中国近代没有出现像西方这种自然科学?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技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认清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之处,以及和现代西方科学的差异背后的本质是甚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科技观比较论文摘要:中西方传统科学技术观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来看,既有密切联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从科技是干扰“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科技是“认识和征服自然”观念的对立;“非理性知识” 与“理性知识”的对立;非系统化、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与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的区别等三个方面对中西传统科技观的差异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中西传统科技观;差异;比较科技观即科学技术观,是科学观与技术观的统称,它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

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理论,对科技的看法和态度常常有很大差异。

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总会受到科技观的影响。

科技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作用。

这种作用的方向、强度、方式等不仅取决于科技本身的发展状况水平,而且还取决于社会历史的发展现状和条件。

由于科技观的差异,所以它引导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正确的科技观可以引导人们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奥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 进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错误的科技观则会引导人们走向错误的认识,离真理越来越远,达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传统科学技术观从本体论上讲,主要是探讨中西方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关于主客体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别。

其主要特点是中国注重从主体到主客体的统一,形成整体自然科学观;西方则注重从客体到主客体的统一,形成分解自然科学观。

从认识论上讲,主要是探讨中西方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关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从方法论上讲,主要是探讨中西方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关于致思途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一、科技是干扰“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科技是“认识和征服自然”观念的对立中国传统科技观认为科技在本质上是干扰“天人合一”的东西,主张“见素抱朴,绝圣弃智”;西方科技观则认为科技在本质上是“认识和征服自然,张扬个性”的东西,主张“知识就是力量”。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

而西方则强调以人为中心,崇尚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

中国传统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整体自然科学观和人伦中心相结合,在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基础上力图使自然界人格化,提出诸如天人感应、天人同理等观点。

中国的“天人合一” , 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和谐, 而非真正重视自然的天。

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人们在认识自然时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因而人们很难把自然界作为科学研究的独立的客观对象,也很难从客观的角度来把握自然现象而形成科学理论体系。

在历史上中国人由于所处的生存环境相对较优越,使他们无需与自然作太艰苦的抗争即可获得自足的生活,因此他们企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人文社会的建立与研究上。

中国人崇尚的“智”主要指人生智慧——“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1〕。

加上以伦理及政治哲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很早便取得了文化上的独尊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以认识自然规律、创造物质财富为宗旨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狭隘保守的思维方式也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桎梏。

以农业为社会经济之根本的农本思想从维护封建经济的目的出发, 重农抑商或曰崇本抑末,不但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且还在其思想文化上的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极大地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阻断了我们领先走向近代社会的可能。

历史上, 中国是一个儒教国家,伦理型文化色彩浓厚。

儒家的义利观、道器观、宇宙观等根深蒂固的观念约束着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有着重“道”轻“器”的传统。

在封建社会,就整个学术理论而言, 是重视人文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轻视对具体器物、技能的研究。

即便对具体事物进行研究, 也只是在能够从中发掘出总体精神时才具有意义。

因此, 古代贤哲对于自然界的大量的敏锐观察和新见解, 结果总是无一例外地导向对人心的启迪, 归结到启示人们某种社会人生的哲理, 否则便被视之为“玩物丧志”。

这种崇尚政治人伦之“道”, 而轻视具体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艺之“器” 的偏执, 只会将读书人隔绝在自然科学技术的门外。

伦理型文化的另一特征是重自省、轻外求。

在探求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时, 这种自省法表现为内心世界的自我体悟、猜测和臆想, 极力排斥对事物进行剖析,把探察弄清其内部的结构、机理的向外探求, 看做是“奇技” 而加以禁止。

如《礼记王制》称: “凡执技以事上者” , “不与士齿” ,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者, 杀”〔2〕,强调自省内求, 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人们向外探求自然奥秘的道路。

总之,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文化, 对自然不需要一定得深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通过自给自足的生产基本上就能满足需要, 因而不太重视对大自然奥秘的深入探索。

学者们在没有弄清自然的本质,也没有对科技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 只是凭着感觉经验,主观上认为探索和改造自然,会破坏自然,破坏“天人合一”。

由于科技是不断地探索和揭示自然本质、规律,并改造自然的,从而必然不断地改变自然的原貌、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而使学者们认为发展科学技术会导致人与自然的日益对立以及矛盾的尖锐化, 破坏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和谐关系,因而科技在本质上实际是干扰“天人合一”的东西。

因此要加以限制和摈弃,乃至做到“见素抱朴,绝圣弃智”。

〔3〕西方的学术起源于古希腊。

在古希腊时期,地中海沿岸诸城邦古国,由于其地理环境和客观条件,决定它的经济朝着航海、贸易、商业和加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方向发展,由于航海和商业的发展,可以把外国的资源运回本国进行加工,引进国外的科学技术,促进其发展。

这一切,增加了人们的冒险心理和进取精神,培养了人们重视自然,追求科学知识,崇尚理性的风气,认为科技能使人认识改造并战胜自然, 使其商业文化获得大发展,这为古希腊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

要确保航海和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注重对大自然的探索,不断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注重对自然细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改造自然的成功。

海洋的惊涛骇浪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代希腊人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

而要驾驭自然的先决条件便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的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

古希腊的学者们在公元前600 年左右,就抛弃了神话,更不相信天神的喜怒哀乐能操纵人和世界。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并始终按一定的方式运行,并相信人的智慧,人不仅可以探索自然界的规律秩序,甚至还能预知它将会出现的事态。

古希腊人尤其偏爱能帮助人认识利用自然的知识。

这显然是因为探求和发现自然之奥秘乃是战胜自然、实现人的自由意志的最有效的手段。

几乎所有古希腊学者都接触到或掌握了当时自然科学前沿的知识、理论,并且较为得心应手地用自然科学事例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往往是他们学说的一块重要基石。

西方的哲学家历来都观注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和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

如此形成了科技在本质上是“认识和征服自然,张扬个性”的东西的西方科技观,它主张“知识就是力量”。

而且西方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肯定人为万物的尺度,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而鼓励人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这就为西方以认识和利用自然为宗旨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动力。

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启蒙心态在20 世纪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因为它的后果是被破坏的自然秩序对人无情的报复。

二、“非理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对立中国传统科技观认为科技是非理性知识, 而西方科技观认为科技是理性知识。

中国古代在认识上注重直觉体知的方法以及知识成果的获得大都不是通过思辨的或理性的论证方式得到,使其产生了科技是非理性知识的思想。

科技是探索、揭示自然本质和规律、并改造自然的, 不断改变着自然的原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的尖锐化。

中国古代学者在把自然界人格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自然容易把科技视为非理性的产物了。

既然科技被认为是非理性的,是干扰“天人合一”的,自然就会遭到排斥和蔑视。

中国的历史上,在很多志于正道的学者眼里,科技是非理性知识,所以,儒、道、名、法、阴阳诸家均视科学技术为末道或不屑为之,或持明确的排斥态度。

在这一观念的影响和价值导向下,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宁可走科举仕进之途或沉溺于经学义理的研习考据之中,也不屑于弃儒从技,绝少有一流的人才去研究科学理论,致使科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无足轻重。

古希腊时期,人们把研究自然界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事情。

人们崇敬自然界,把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看作是智慧的表现,研究自然界是获得智慧的途径。

学者们普遍认为自然界中蕴藏着真理,赫拉克利特说过“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4〕(P25)。

古希腊的学者大都专心研究自然界,以获取智慧。

他们为研究自然, 不惜牺牲自己的荣誉、地位和财物。

学者们把掌握科学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胜利。

他们醉心于研究自然, 非常注意和关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古希腊学者并不满足于解释自然现象,而是在这一基础上做更高的概括抽象,形成了自然哲学,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事物,以说明整个世界,就形成了既能解释自然又能解释社会的哲学理论。

古希腊的哲学体系乃至整个学术体系最先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的基础上的,它的发展同自然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

这一传统一直被保留并在文艺复兴后被不断发扬光大。

西方的学者基本上都是熟悉甚至精通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他们的学术同自然科学都有着某种联系。

这种传统对西方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方的学术起源于对自然的研究,学术的发展与自然科学有密切联系,众多的学者包括社会科学者都比较自觉地关心自然,研究自然,甚至宗教神灵学说都研究、利用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某些材料为自己服务。

因此,西方传统上是把科技看成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对自然和真理把握的理性知识。

由于科技是理性知识,西方的科学家们都十分注重科学精神,特别是科学的理性精神。

三、非系统化、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与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的区别中国传统科技观认为科技是不需要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 而西方科技观则认为科技应当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

首先,中国的学术起源于先周的巫史之学。

从现代科学分类角度看,巫、史之学基本上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

到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极大变动,逐步形成了春秋战国时诸子的学术思想。

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安帮定国之策,整个学术都是以探索社会政治之术为目的,其学术起源及其发展与自然科学都比较疏远,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并有明显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