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2013211124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

一实验内容

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

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

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

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

1 实验思路

使用MA 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程序界面

3流程图

4主要的函数

符号规定如下:

b(Blocking):阻塞率;

a(BHT):到达呼叫量;

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

B s,a=

a?B s?1,a

s+a?B(s?1,a)

代码如下:

function b = ErlangB_b(a,s)

b =1;

for i =1:s

b = a * b /(i + a * b);

end

end

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

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s = ErlangB_s(a,b)

s =1;

Bs = ErlangB_b(a,s);

err = abs(b-Bs);

err_s = err;

while(err_s <= err)

err = err_s;

s = s +1;

Bs = ErlangB_b(a,s);

err_s = abs(b - Bs);

end

s = s -1;

end

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

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a的值(步长为s/2),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结束循环,得到a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a = ErlangB_a(b,s)

a =0;

step = s /2;

b_temp = ErlangB_b(a,s);

b_temps = ErlangB_b(a + step,s);

while(abs(b - b_temp)>0.000001)

if((b - b_temp)*(b - b_temps)<0)

step = step /2;

else

a = a + step;

end

b_temp = ErlangB_b(a,s);

b_temps = ErlangB_b(a + step,s);

end

end

三结果分析

1) 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2) 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

3) 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

4)分析

将程序结果与在线ErlangB公式计算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二 M/M/1排队系统

一实验内容

实现M/M/1单窗口无限排队系统的系统仿真,利用事件调度法实现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并统计平均队列长度以及平均等待时间等值,以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二实验原理

1 顾客到达模式

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λ的Poisson过程,则长度为t的时间内到达k个呼叫的概率P k t服从Poisson分布,即

P k t=λt k

k!

?eλt

2 服务模式

设每个呼叫的持续时间为t,则服从参数为μt的负指数分布,即P X>t=1?e?μt,t≥0

3 服务规则

服务规则为:FIFO

4理论分析

设系统到达率为λ,服务率为μ,则理论分析如下:

理论平均等待时间:E[w]=1

μ?λ

理论平均排队时间:E q=λ

μ?(μ?λ)

理论系统中平均顾客数:E N=λ

μ?λ

理论系统中平均等待队长:E N q=λ?λ

μ?(μ?λ)

三实验描述

1实验思路

仿真时序图示例

时序关系图如下:

各参数含义如下:

b i:第i个事件(到达或离开)发生的时间

t i:第i个到达事件发生的时间

c i:第i个离开事件发生的时间

A i:第(i-1)个顾客与第i个顾客到达时间间隔

D i:第i个顾客排队等待时间间隔

S i:第i个顾客服务时间长度

仿真设计算法

1)利用负指数分布与泊松过程的关系,产生符合泊松过程的顾客流;

2)分别构建一个顾客到达队列和一个顾客等待队列。顾客到达后,首先进入到达的队尾排队,并检测是否有顾客等待以及是否有服务台空闲,如果无人等待并且有服务员空闲则进入服务状态,否则顾客将进入等待队列的队尾等待;

3)产生符合负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作为每个顾客的服务时间;

4)当服务员结束一次服务后,就取出等待队列中位于对头的顾客进入服务状态,如果迭代队列为空则服务台空闲等待下一位顾客到来;

5)在系统到达稳态时,计算系统的平均等待时间以及平均等待队长等数据。

2流程图

3主要的函数

1) 产生符合泊松过程的顾客流

Interval_Arrive=-log(rand(1,SimTotal))/Lambda; %Arrival Time Interval 2)产生符合负指数分布的服务时间

Interval_Serve=-log(rand(1,SimTotal))/Mu;%Service Time

3)计算顾客到达时间

%******Arrive Time for each Customer*****

t_Arrive(1)=Interval_Arrive(1);

ArriveNum(1)=1;

for i=2:SimTotal

t_Arrive(i)=t_Arrive(i-1)+Interval_Arrive(i);

ArriveNum(i)=i;

end

4)计算顾客离开时间

%%Leave Time for each Customer

t_Leave(1)=t_Arrive(1)+Interval_Serve(1);

LeaveNum(1)=1;

for i=2:SimTotal

if t_Leave(i-1)

%New customer arrives after the former has been served.

t_Leave(i)=t_Arrive(i)+Interval_Serve(i);

else

%New customer arrives while the former is being served.

t_Leave(i)=t_Leave(i-1)+Interval_Serve(i);

end

LeaveNum(i)=i;

end

5)计算平均等待时间

t_Wait=t_Leave-t_Arrive;%Wait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

t_Wait_avg=mean(t_Wait);%Average Waiting Time

6)计算平均排队时间

t_Queue=t_Wait-Interval_Serve;%Queue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

t_Queue_avg=mean(t_Queue);%Average Queueing Time

7)计算平均顾客数

%%Timeline

Timepoint=[t_Arrive,t_Leave];%Record Arrival Time & Leav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

Timepoint=sort(Timepoint);%Sort all Timepoints.

ArriveFlag=zeros(size(Timepoint));%Flag of Arrival

CusNum=zeros(size(Timepoint));

temp=2; CusNum(1)=1;

for i=2:length(Timepoint)

if(temp<=length(t_Arrive))&&(Timepoint(i)==t_Arrive(temp))

%if the timepoint is about Arrival

CusNum(i)=CusNum(i-1)+1;%add Number of Customers

temp=temp+1;

ArriveFlag(i)=1;

else

%if the timepoint is about Leaving

CusNum(i)=CusNum(i-1)-1;%reduce Number of Customers end

end

%%Average Number of Customers

Time_interval=zeros(size(Timepoint));

Time_interval(1)=t_Arrive(1);

for i=2:length(Timepoint)

Time_interval(i)=Timepoint(i)-Timepoint(i-1);%Timepoint Interval end

CusNum_fromStart=[0 CusNum];

%Average Number of Customers

CusNum_avg=sum(CusNum_fromStart.*[Time_interval 0])/Timepoint(end); 8)计算平均队长

%%Length of Queue(Excluding Customer being Serviced)

QueLength=zeros(size(CusNum));

for i=1:length(CusNum)

if CusNum(i)>=2

QueLength(i)=CusNum(i)-1;%Excluding Customer being Serviced else

QueLength(i)=0;

end

end

%Average Waiting Length of Queue

QueLength_avg=sum([0 QueLength].*[Time_interval 0])/Timepoint(end);

9)仿真图:各顾客到达时间与离去时间

subplot(2,2,1);

stairs([0 ArriveNum],[0 t_Arrive],'b');

hold on;

stairs([0 LeaveNum],[0 t_Leave],'r');

legend('Arrive Time','Leave Time');

title('Arrive Time and Leave Time for each customer'); xlabel('Customer ID');

ylabel('Arrive/Leave Time(Accumulated)');

10)仿真图:系统等待队长分布

subplot(2,2,2);

stairs(Timepoint,CusNum,'b')

axis([0 Timepoint(end)0 max(CusNum)])

title('Distribution of System Customer Number');

xlabel('Time(Accumulated)');

ylabel('Customer Number');

11)仿真图:各顾客在系统中的排队时间和等待时间

subplot(2,2,3);

stairs([0 ArriveNum],[0 t_Queue],'b');

hold on;

stairs([0 LeaveNum],[0 t_Wait],'r');

hold off;

axis([0 max(max(ArriveNum),max(LeaveNum))0

max(max(t_Queue),max(t_Wait))]);

title('Queueing Time and Wait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 xlabel('Customer ID');

ylabel('Queueing/Waiting Time');

legend('Queueing Time','Waiting Time');

四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算法的正确性,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

1 数值分析

1)SimTotal=5000 Lambda=0.25 Mu=0.5

2)SimTotal=10000 Lambda=0.6 Mu=0.8

3)SimTotal=2000 Lambda=0.8 Mu=0.9

4)分析

从上面几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仿真的结果基本符合理论分析的结果。在系统存在稳态时,即λ<μ时,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的误差较小,此误差值仿真次数即SimTotal的值的大小影响比较明显,当SimTotal的值较小时,误差比较大,当SimTotal的值较大时,误差比较小。

2仿真图分析

由于仿真图过多,这里只选取其中一次实验的仿真图,其他图片在上传文件的压缩包中。

这里选择第一次实验的仿真图。

1)各顾客的到达时间与离去时间

横轴表示的是5000个顾客的编号,纵轴表示的是每个顾客到达或离去的时间点(蓝线表示的是到达的时间点,红线表示的是离去的时间点)。两条线均严格单调递增,原因是顾客按编号的顺序依次到来以及依次接受服务,在只有一个服务员的情况下,先到的顾客会先接受服务,因此也会先离去。两条线的差值表示的是顾客在系统中的时间,包括排队时间及服务时间,由于每个顾客在系统的时间相对于所有顾客总时间来说占很小一部分,因此两条线看起来基本重合。

2)系统顾客数分布

横轴表示的是所有顾客的总时间,纵轴表示的是对应每个时间点的系统顾客数情况。由图可以看出,系统大部分时间,顾客数保持在0~2之间,与理论分析情况一致。

3)各顾客在系统中的排队时间和等待时间

横轴表示的是5000个顾客的编号,纵轴表示的是每个顾客排队或等待的时间点(蓝线表示的是排队时间,红线表示的是等待时间,两条线的差值表示的是服务时间)。

实验三 Floyd 算法

一 实验内容

实现Floyd 算法,可对输入的邻接距离矩阵计算图中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矩阵和路由矩阵,且能查询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和路由。

二实验原理

1定理

对于图G ,如果w i ,j 表示端i 到端j 的可实现的距离,那么w i ,j 表示端i 到端j 之间的最短距离当且仅当对于任意i ,j ,k ,有 w i ,j ≤w i ,k +w (k ,j )

2Floyd 算法原理

Floyd 算法通过迭代运算消除不满足上述定理的情况。具体在实现中,Floyd 算法使用两个矩阵表示:一个为距离矩阵,一个为路由矩阵。在迭代过冲中,路由矩阵依照距离矩阵变化。

3Floyd 算法步骤

给定图G 及其边 i ,j 的权w i ,j (1≤i ≤n,1≤j ≤n),则 F 0:初始化距离矩阵W (0)和路由矩阵R (0)为 W (0)= ωi ,j 0

n ×n

R (0)= r i ,j 0 n ×n

其中

ωi ,j

0 = ωi ,j e i ,j ∈E

∞ e i ,j ?E 0 i =j

r i,j

(0)= j ωi ,j 0

≠∞0 ot?erwise

F 1:已求得W (k?1)和R (k?1),依据下面的迭代求W (k )和R (k )

ωi ,j k

=min {ωi ,j

k?1

,ωi ,k

k?1

+ωk ,j

k?1

}

r i,j

(k )

= r i,k k?1 ωi ,j k <ωi ,j

k?1

r i,j k?1 ωi ,j k =ωi ,j

k?1

F 2:若 k

三实验描述

1实验思路

1) 求最短距离矩阵及路由矩阵

①初始化最短距离矩阵为输入矩阵W :=M ; ② 初始化路由矩阵R ij :=j ; ③ 置k =1;

④ i =1:n ,对每个i ,如果w ij ≤w ik +w kj ,则更新 w ij 及 R ij ; ⑤ k =k +1;

⑥如n ≥k ,转向步骤④,否则停止。 2)求最短路径

①最短路径为X =w ij ;

② 置路径初始位置为D 1 =i ,置k =1; ③ 如R ij =j ,转向步骤⑦; ④ k =k +1;

⑤ 查路由矩阵R ,令D k =R ij ,令i =R ij ; ⑥ 转向步骤③; ⑦ D k +1 =j 。

2流程图 3主要的函数

1) 求最短距离矩阵及路由矩阵

function [W ,R ]= floyd (M ) n =size (M ,1); %order of matrix

W =M ;

%initialization of ShortestPath

matrix

R=zeros(n,n);%Routing matrix

for i =1:n

for j =1:n

if((W(i,j)~= inf)&(i ~= j))

R(i,j)= j;%initialization of Routing matrix end

end

end

for k =1:n

for i =1:n

for j =1:n

if W(i,k)+ W(k,j)< W(i,j)

W(i,j)= W(i,k)+ W(k,j);%update ShortestPath matrix

R(i,j)= R(i,k);%uodate Routing matrix

end

end

end

end

2)求最短路径

function[X,D]= found(W,R,i,j)

D =[];%initialization of path matrix

D(1)= i;%start from i

X = W(i,j);%shortest distance

k =1;

while(R(i,j)~= j)

k = k +1;

D(k)= R(i,j);%next path

i = R(i,j);

end

D(k+1)= j;%end in j

end

四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算法的正确性,我们以课本的例子进行了试验。输入的矩阵如下图所示:

经过Floyd算法得到的最短距离矩阵以及路由矩阵与课本的答案一致,如下所示:

以下是求任意点间最短路径及其路由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结果与理论值一样,说明算法的正确性。

实验四图的连通性分析

一实验内容

编写图的连通性判断算法,判断图是否连通以及连通分支的个数。

二实验原理

1 Warshall算法

设矩阵P为判断矩阵,p ij=1 表示从i到j连通,p ij=0表示从i到j不连通。当p ij=1 即i到j连通时,若p jk=1 即j到k连通,则p ik=1 即i到k连通。依次判断P的每一行或每一列,对矩阵的值进行更新。

2 Matrix Power算法

对邻接矩阵C求幂,若c ij n=1,表示至少存在一个长度为n的链使i到j连通。三实验描述

1实验思路

1) Warshall算法

①置新矩阵P:=C;

②置i=1;

③对所有的j,如果p ij=1,则对k=1,2,…,n,有p ij=p jk∨p ik;

④i=i+1;

⑤如n≥i,转向步骤③,否则停止。

2) Matrxi Power算法

①置新矩阵P:=0;

②置i=1;

③计算P i;

④P=P+P i ,i=i+1;

⑤如n≥i,转向步骤③,否则停止。

北邮通信网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通信网概述 简述通信系统模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并举例说明。答: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信宿六部分。 信源:产生各种信息的信息源。变换器: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信道:按传输媒质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有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或光电信 号约束在某种传输线上传输;无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沿空间传输。 反变换器:将信道上接收的信号变换成信息接收者可以接收的信息。信宿:信息的接收者。 噪声源:系统内各种干扰。 现代通信网是如何定义的答: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适应用户呼叫的需要,以用户满意的效果传输网内任意两个或多个用户的信息。试述通信网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答: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方式构成的一个通信系统。硬件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系统构成,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由: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 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分析通信网络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各种网络的拓扑结构图要掌握) 答:基本组网结构: 》网状网:优点:①各节点之间都有直达线路,可靠性高;②各节点间不需要汇接交换功能,交换费用低;缺点:①各节点间都有线路相连,致使线路多,建设和维护费用大;②通信业务量不大时,线路利用率低。如网中有N 个节点,则传输链路数H=1/2*N(N-1)。 》星形网:优点:①线路少,建设和维护费用低;②线路利用率高;缺点:① 可靠性低,②中心节点负荷过重会影响传递速度。如网中有 N 个节点,则

光通信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光通信实验报告 篇一:光通信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 班姓学 级:名:号: 班内序号:17 日 期:20XX年5月 一、oTDR的使用与测量 1、实验原理 oTDR使用瑞利散射和菲涅尔反射来表征光纤的特性。瑞利散射是由于光信号沿着光纤产生无规律的散射而形成。oTDR就测量回到oTDR端口的一部分散射光。这些背向散射信号就表明了由光纤而导致的衰减(损耗/距离)程度。形成的轨迹是一条向下的曲线,它说明了背向散射的功率不断减小,这是由于经过一段距离的传输后发射和背向散射的信

号都有所损耗。 给定了光纤参数后,瑞利散射的功率就可以标明出来,如果波长已知,它就与信号的脉冲宽度成比例:脉冲宽度越长,背向散射功率就越强。瑞利散射的功率还与发射信号的波长有关,波长较短则功率较强。也就是说用1310nm信号产生的轨迹会比1550nm信号所产生的轨迹的瑞利背向散射要高。 在高波长区(超过1500nm),瑞利散射会持续减小,但另外一个叫红外线衰减(或吸收)的现象会出现,增加并导致了全部衰减值的增大。因此,1550nm是最低的衰减波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它是作为长距离通信的波长。很自然,这些现象也会影响到oTDR。作为1550nm波长的oTDR,它也具有低的衰减性能,因此可以进行长距离的测试。而作为高衰减的1310nm或1625nm波长,oTDR的测试距离就必然受到限制,因为测试设备需要在oTDR轨迹中测出一个尖锋,而且这个尖锋的尾端会快速地落入到噪音中。 菲涅尔反射是离散的反射,它是由整条光纤中的个别点而引起的,这些点是由造成反向系数改变的因素组成,例如玻璃与空气的间隙。在这些点上,会有很强的背向散射光被反射回来。因此,oTDR就是利用菲涅尔反射的信息来定位连接点,光纤终端或断点。 oTDR的工作原理就类似于一个雷达。它先对光纤发出一

触发器实验报告

实验3 触发器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RS、JK、D和T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2、掌握集成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 3、熟悉触发器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用以表示逻辑状态“1”和“0”,在一定的外界信号作用下,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它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二进制信息存贮器件,是构成各种时序电路的最基本逻辑单元。 1、基本RS触发器 图5-8-1为由两个与非门交叉耦合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它是无时钟控制低电平直接触发的触发器。基本RS触发器具有置“0”、置“1”和“保持”三种功能。通常称S为置“1”端,因为S=0(R=1)时触发器被置“1”;R为置“0”端,因为R=0(S=1)时触发器被置“0”,当S=R=1时状态保持;S=R=0时,触发器状态不定,应避免此 种情况发生,表5-8-1为基本RS触发器的功能表。 基本RS触发器。也可以用两个“或非门”组成,此时为高电平触发有效。 表5-8-1 图5—8—1 基本RS触发器 2、JK触发器 在输入信号为双端的情况下,JK触发器是功能完善、使用灵活和通用性较强的一种触发器。本实验采用74LS112双JK触发器,是下降边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引脚功能及逻辑符号如图5-8-2所示。 JK触发器的状态方程为 Q n+1=J Q n+K Q n J和K是数据输入端,是触发器状态更新的依据,若J、K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端时,组

成“与”的关系。Q与Q为两个互补输出端。通常把Q=0、Q=1的状态定为触发器“0”状态;而把Q=1,Q=0定为“1”状态。 图5-8-2 74LS112双JK触发器引脚排列及逻辑符号 下降沿触发JK触发器的功能如表5-8-2 表 注:×—任意态↓—高到低电平跳变↑—低到高电平跳变 Q n(Q n)—现态Q n+1(Q n+1 )—次态φ—不定态 JK触发器常被用作缓冲存储器,移位寄存器和计数器。 3、D触发器 在输入信号为单端的情况下,D触发器用起来最为方便,其状态方程为 Q n+1=D n,其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上升沿,故又称为上升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 触发器的状态只取决于时钟到来前D端的状态,D触发器的应用很广,可用作数字信号的寄存,移位寄存,分频和波形发生等。有很多种型号可供各种用途的需要而选用。如双 D 74LS74、四D 74LS175、六D 74LS174等。 图5-8-3 为双D 74LS74的引脚排列及逻辑符号。功能如表5-8-3。

现代通信网试题及答案..

西安邮电学院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专业姓名学号 《现代通信网》期末考试试题B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5 分) 1.电信网是为公众提供电信服务的一类网络,具有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和。 2.七号信令网的TUP消息的路由标记由,,和 三部分组成。 3.数字通信网中,要实现,和三 种同步。 4.等级制结构的电话网中,根据路由选择原则以及链路上所设计的阻塞 概率,可以将路由分为,和三种。5.ATM网络中,VBR的中文含义是,传统电话业务在ATM 网络中规类为业务。 6.IP地址中,全1代表地址,全0代表地址。主 机部分全0代表,主机部分全1代表。 7.在Internet上,将服务器域名转化成IP地址使用协议,将IP地址转化为MAC层地址使用协议。 8.Internet体系结构的传输层包含和两个协议。9.Internet的路由协议按使用的区域分类为和两类;其中OSPF属于,BGPv4属于。 10.在Internet上发送一封邮件时,自应用层到网络层使用到的协议依次是,,和。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画出七号信令消息信令单元的格式,并说明TUP中如何标识一条MSU 属于哪一条电路。

2.现代通信网为什么要采用分层结构?第N层协议实体包含几部分内容?画出对等层之间通信的过程。 3.简要说明网同步的主要方法,并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我国采用哪种方式?4.ATM网络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有什么不同?流量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5.简要说明Internet路由器收到一个IP分组后,转发处理过程。 三.请画图描述TCP的连接建立与释放过程。参数如下: 连接建立:A到B的ISN=X;B到A的ISN=Y 连接释放:A到B的SN=Z;B到A的SN=V(10分) 四.描述电话网中固定等级制选路规则。并在图示网络中,给出A局到D局所有可能的路由选择顺序。(10分) B局C局 D局A局DC1 DC2 基干路由 高效直达路由 五.某单位网络结构如图,该单位只有一个C类地址222.118.128.0,预计每个子网主机数不超过30台,请用该地址进行子网划分并给出每个子网的网络号和 子网掩码。(10分) Internet 子网1子网2子网3 路由器 六.在互联网的某个自治域内,采用OSPF协议,假设网络拓扑结构如图。请用Dijkstra算法计算节点2的路由表,要求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10分)

光纤基本特性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光通信技术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光纤基本特性测试(一)实验类型: 基础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1-2 光纤数值孔径性质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光纤数值孔径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2、掌握测量光纤数值孔径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光纤数值孔径(NA )是光纤能接收光辐射角度范围的参数,同时它也是表征光纤和光源、光检测器及其它光纤耦合时的耦合效率的重要参数。图一表示阶梯多模光纤可接收的光锥范围。因此光纤数值孔径就代表光纤能传输光能的大小,光纤的NA 大,传输能量本领大。 NA 的定义式是: 式中n0 为光纤周围介质的折射率,θ为最大接受角。n1和n2分别为光纤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光纤在均匀光场下,其远场功率角分布与理论数值孔径NAm 有如下关系: 其中θ是远场辐射角,Ka 是比例因子,由下式给出: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地点: 装 订 线

式中P(0)与P(θ)分别为θ= 0和θ=θ处远场辐射功率,g 为光纤折射率分布参数。计算结果表明,若取P(θ) / P(0) = 5%,在g≥2时Ka的值大于0.975。因此可将P(θ)曲线上光功率下降到 θ的正弦值定义为光纤的数值孔径,称之为有效数值孔径: 中心值的5%处所对应的角度 e 本实验正是根据上述原理和光路可逆原理来进行的。 三、主要仪器设备 He-Ne 激光器、读数旋转台、塑料光纤、光纤微调架、毫米尺、白屏、短波长光功率计一套(功率显示仪1件、短波光探测器1只)。 四、实验步骤 方法一:光斑法测量(如图2) 1、实验系统调整; a.调整He-Ne激光管,使激光束平行于实验平台面; b.调整旋转台,使He-Ne激光束通过旋转轴线; c.放置待测光纤在光纤微调架上,使光纤一端与激光束耦合,另一端与短波光探测器正确连接; d.仔细调节光纤微调架,使光纤端面准确位于旋转台的旋转轴心线上,并辅助调节旋转台使光纤的输出功率最大。 2、测输出数值孔径角θo。 a. 移开光探测器,固定光纤输出端; b. 分别置观察屏于距光纤端面L1、L2 距离处,测量观察屏上的光纤输出圆光斑直径D1、D2,计算两次读数差ΔL和ΔD,得输出孔径角为:θo=arctan[ΔD/(2ΔL)]; c.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注:如果圆光斑边界不清晰,一般是由于出射光功率太强引起的,适当旋转读数台减小耦合效率,直至得到一个清晰圆光斑为止。)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北邮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物联网实验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2011211204 指导老师:赵同刚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作用 现有成熟的主要应用包括: —检测、捕捉和识别人脸,感知人的身份; —分析运动目标(人和物)的行为,防范周界入侵; —感知人的流动,用于客流统计和分析、娱乐场所等公共场合逗留人数预警; —感知人或者物的消失、出现,用于财产保全、可疑遗留物识别等; —感知和捕捉运动中的车牌,用于非法占用公交车道的车辆车牌捕捉; —感知人群聚集状态、驾驶疲劳状态、烟雾现象等各类信息。 三.物联网无线传感(ZigBee)感知系统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低复杂度的无线网络技术。ZigBee在整个协议栈中处于网络层的位置,其下是由IEEE 802.15.4规范实现PHY(物理层)和MAC(媒体访问控制层),对上ZigBee提供了应用层接口。 ZigBee可以组成星形、网状、树形的网络拓扑,可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组网以及其他无线应用。ZigBee工作于2.4 GHz的免执照频段,可以容纳高达65 000个节点。这些节点的功耗很低,单靠2节5号电池就可以维持工作6~24个月。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些优点使基于ZigBee的WSN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消费性电子设备、汽车自动化、家庭和楼宇自动化、医用设备控制等。 ZigBee的基础是IEEE802.15.4,这是IEEE无线个人区域网工作组的一项标准,被称作IEEE802.15.4(ZigBee)技术标准。ZigBee不仅只是802.15.4的名字。IEEE仅处理低级MAC

光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光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光通讯系统WDM系统设计 实验目的 1.熟悉Optisystem实验环境,练习使用元件库中的常用元件组建光纤通信系统。 2.使用OptiSystem模拟仿真WDM系统的各项性能参数,并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光波分复用系统简介 光波分复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各自携带有大量信息的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在发射端经复用器汇合,并将其耦合到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通过解复用器对各种波长的光载波信号进行分离,然后由光接收机做进一步的处理,使原信号复原,这种复用技术不仅适用于单模或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同时也适用于单向或双向传输。 波分复用系统的工作波长可以从0.8μm到1.7μm,由此可见,它可以适用于所有低衰减、低色散窗口,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光纤通信线路,提高通信能力,满足急剧增长的业务需求。 WDM光通信结构组成 1)滤波器:在WDM系统中进行信道选择,只让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并组织其他光波长 通过。可调谐光滤波器能从众多的波长中选出某个波长让其通过。在WDM系统的光接收机中,为了选择所需的波长,一般都需依赖于其前端的可调谐滤波器。要求其有宽的谱宽以传输需要的全部信号谱成分,且带宽要窄以减小信道间隔。 2)复用器/解复用器(MUX/DEMUX):将多个光波长信号耦合到一路信道中,或使混合 的信号分离成单个波长供光接收机处理。一般,复用/解复用器都可以进行互易,其结构基本是相同的。实际上即是一种波长路由器,使某个波长从指定的输入端口到一个指定的输出端口。 实验软件介绍 OptiSystem是一款创新的光通讯系统模拟软件包,它集设计、测试和优化各种类型宽带光网络物理层的虚拟光连接等功能于一身,从长距离通讯系统到LANS和MANS都使用。一个基于实际光纤通讯系统模型的系统级模拟器,OptiSystem具有强大的模拟环境和真实的

CMOS反相器数电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1了解Schematic设计环境 1.2掌握反相器电路原理图输入方法 1.3掌握逻辑符号创建方法 2实验原理 在Schematic设计环境中本实验所用的主要菜单有Tool、Design、Window、Edit、Add、Check、Sheet、Options等项。其中常用菜单有: Tool菜单提供设计工具以及辅助命令。比如,lab4、lab5所使用的仿真工具ADE,就在Tool下拉菜单中。 Window菜单中的各选项有调整窗口的辅助功能。比如,Zoom选项对窗口放大(Zoom in)与缩小(Zoom out),fit选项将窗口调整为居中,redraw选项为刷新。 Edit菜单实现具体的编辑功能,主要有取消操作(Undo)、重复操作(Redo)、拉伸(Stretch)、拷贝(copy)、移动(Move)、删除(Delete)、旋转(Rotate)、属性(Properties)、选择(Select)、查找(Search)等子菜单,在以下实验中将大量应用。 Add菜单用于添加编辑所需要的各种素材,比如元件(Instance)或输入输出端点(pin)等。 3实验步骤 3.1在ic5141中设计的管理以库的方式进行。库管理器中包含有设计使用的工艺库和ic5141软件提供的一些元件库。无论画电路图还是设计版图,都和建库有关,所以首先建立一个库文件,方法如下: CIW界面点击File菜单,出现下拉菜单,选命令File→New→Library,出现“New Library”对话框,填入合适的信息,如图1所示。

新建库后面还将用于版图绘制,选第二个选项,即“Attach to an existing techfile”,单击“OK”按钮,完成新库的建立。 3.2电路原理图输入 设计库建好后,就可以开始画电路原理图,具体过程如下。 建立设计原理图:在CIW中选菜单单项File→New→Cellview,出现“Create new File”对话框,如图所示填写、选择相应的选项,点击OK按钮,进入原理如编辑器。

现代通信网阶段作业及答案

、判断题(共5 道小题,共50.0 分) 1.一个连通图有不只一棵支撑树。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 得分: [A;] [10] 标准答案: A 试题分值: 10.0 提示: 主从同步方式各节点必须采用原子钟作为时钟源。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第6 章电信支撑网 学生答标准答 案: [B;] 标案准:答 B 试题分 得分: [10] 10.0 值: 提示: (错误)综合信令转接点是具有用户部分功能的信令转接点。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第6 章电信支撑网 学生答r I—\ T 标准答 案: [B;] 标案准:答 A 试题分 得分: [0] 值试题 : 分10.0 提示: 两局间的话务流量与两局的用户数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两局间距离成反比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第8 章通信网络规划 学生答r A T 标准答 案: [A;] A 案: 试题分 得分: [10] 值试题 : 分10.0 知识点: 通信网络结构设计基础 2. 3. 4. 1 / 6

提示: 5. 时间序列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的预测方 法, A. 正确 B. 错误 一般用于短期预测。 知识点: 学生答 案: 得分: 第 8 章通信网络规划 标准答 案: 试题分 值: [A;] [10] 10.0 提示: 、判断题(共 5 道小题,共 50.0 分) 1. 信号传输的透明性是指在通信网中传输时不对信号做任何处 理。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 第 1 章概述 学生答案 : 得分: [B;] [10] 试题分值 : 10.0 提示: 2. 最终路由是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可以选择的最后一种路由,由无溢呼的低呼损 电路群组成。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 第 2 章电话通信网 学生答案 : [A;] 得分: [10] 试题分值 : 10.0 提示: 3. ATM 网中采用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 第3章ATM 网 学生答案 : [B;] 得分: [10] 试题分值 : 10.0

现代通信网综合练习题_含答案(北邮)

1、通信网的硬件构成要素有___终端设备___、__传输链路___和_交换设备_ 。 2、通信网按服务范围可分为__本地网_、__长途网__和_国际网___ 。 3、通信网的基本结构有_网形_、星形_、_复合形_、_总线形_、_环形_、_树形_和_线形_。 4、支撑网包括_信令网__、_同步网__和__管理网___。 5、业务网即用户信息网,按功能又可分为用户接入网、交换网和传输网三部分。 6、电话网的接续质量通常用接续损失和接续时延来衡量。 7、本地网的类型有特大和大城市本地网和中等城市本地网。 8、本地网的网络结构有_网形网__和__二级网__两种。 9、路由按呼损分有_高效路由__和_低呼损路由__两种。 10、路由选择结构有_有级选路结构___和___无级选路结构____两种。 11、SDH的基本网络单元有__终端复用器___、__分插复用器__和_数字交叉连接设备___。 12、现阶段我国SDH传输网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省际干线层、省内干线层、 ___中继网层面___和用户接入网层面。 13、点线图中点的度数是__与之关联的边的个数__。 14、点线图中的路径是__无重复边的链路___。 15、正则图是__所有点的度数相等___。 16、树的定义是无回路的连通图,只有连通图才有支撑树。 17、具有n个点的树共有n-1 个树枝。 18、B-ISDN业务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交互型业务和分配型业务。 19、ATM的信息单元叫做信元,固定长度为53字节,其中信头为5字节。 20、B-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配置中,U B接口的标准速率为155Mbit/s 和622Mbit/s 。 21、ATM交换包括__ VP交换____和__ VC交换___。 22、ATM交换的缓冲排队方式有__输入缓冲排队方式___、__输出缓冲排队方式______ 和___中央缓冲排队方式______。 23、接入网的三种主要接口类型是用户网络接口、业务节点接口和维护管理接。 24、利用分层模型可以将接入网的传送网划分为电路层、传送通道层和_传输媒介层_三个层次。 25、业务节点接口主要有两种,其一是__模拟接口(Z接口)_,其二是_数字接口(V5接口) 26、ADSL系统将双绞线对上的频谱分为三个,分别是___双向普通电话业务_____、______ 上行信道_____________和下行信道。 27、光纤接入网的基本结构有___星形_____、__总线形____和___环形___三种。 28、HFC是一种以模拟频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综合应用___模拟___和__数字传输__传输技术、光纤和同轴 电缆基础、射频技术及高度分布式智能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络,是____ CATV ______网和___电话网_________网结合的产物。 29、按网络覆盖范围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成___广域网__、_城域网___和__局域网___。 30、一般将城域网的结构分成3层:__核心层____、_汇聚层___和__接入层__。 31、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_ ADSL _、__ HFC_、_ FTTX+LAN __和_无线宽带接入__等。 32、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分成两大类,即:_内部网关协议(IGP)_和_外部网关协议(EGP)。 33、信令网由__信令点__、_信令转接点____和连接它们的信令链路组成。

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验报告

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验报告 1、课题名称 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摘要 红外通信系统的设计是光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红外数据传输,使用传输介质――红外线。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1mm之间的电磁波,是人眼看不到的光线。红外数据传输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25um之间。本实protel软件辅助设计,分析并设计了红外通信系统的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实现了红外信号的无线传输功能和音乐信号的收发功能。 3、关键词 红外线、收发系统、音乐芯片 3、设计任务要求; 1、基本要求: (1)设计一个正弦波振荡器,f≥1kHz,Uopp≥3v; (2)所设计的正弦波振荡器的输出信号作为红外光通信收发系统发送端的输入信号,在接收端可收到无明显失真的输入信号; (3)要求接收端LM386增益设计G=200; (4)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求实际搭建),用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PROTEL)及印制电路板图(PCB) 2、提高要求: 利用音乐芯片产生乐曲,调制LED后发出,接收端接收信号利用喇叭将发送的乐曲无失真的播放出来。 3、探究环节: 探索其它红外光通信收发系统的应用实例,数字调制的解决的方案,给出应用方案。 4、设计思路、总体结构框图;

1、设计思路 系统主要由信号产生电路,红外光发射系统,红外光接收系统三个模块完成基本实验要求,其中信号产生电路分别由信号发生器和音乐芯片代替,电信号经过发生系统转化为红外光信号,经接收系统接受后,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喇叭将其转化为语音信号,实现红外光通信的全过程。 首先主要用信号发生器发出电信号,微弱的电信号经过一个分压式共射电路适当放大,并通过LED红外发送管转化为光信号发送。 信号经接收管接收后,通过运放电路得到较高的输出功率,驱动喇叭发出声音。利用放大器LM386,调节电位器改变其增益,驱动喇叭得到所需功率。再将音乐芯片替代信号发生器重复上述过程即可驱动喇叭发出音乐芯片的声音(此实验为三声门铃声) 2.总体框架图 1、信号的产生 实验中使用了音乐芯片KD-9300或者LX-9300来完成。信号产生也可以使用RC振荡器构成,但信号的幅度不宜过大。 2、红外光发送模块的设计 设计原则主要是考虑红外发送管的工作电流,电流过小,传输距离短,电流过大容易毁坏发光管。(要注意芯片的接法以及发送电路的连接。) 3、红外光接收模块的设计 1)高通滤波器:红外接收的二极管都是光敏二极管,这样普通光对其都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还要在信号输出端加入高通滤波器,消除恒定的外接低频信号的干扰,这样接收效果和灵敏度将显著提高。 2)功率放大器:利用音频功率专用放大器LM386,可以得到50~200的增益,确保驱动喇叭。 所以设计框图如下 光通信收发系统原理图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cmos模拟集成电路实验 姓名:何明枢 班级:2013211207 班内序号:19 学号:2013211007 指导老师:韩可 日期:2016 年 1 月16 日星期六

目录 实验一:共源级放大器性能分析 (1) 一、实验目的 (1) 二、实验内容 (1) 三、实验结果 (1) 四、实验结果分析 (3) 实验二:差分放大器设计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要求 (4) 三、实验原理 (4) 四、实验结果 (5) 五、思考题 (6) 实验三:电流源负载差分放大器设计 (7) 一、实验目的 (7) 二、实验内容 (7) 三、差分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7) 四、实验原理 (7) 五、实验结果 (9) 六、实验分析 (10) 实验五:共源共栅电流镜设计 (11) 一、实验目的 (11) 二、实验题目及要求 (11) 三、实验内容 (11) 四、实验原理 (11) 五、实验结果 (14) 六、电路工作状态分析 (15) 实验六:两级运算放大器设计 (17) 一、实验目的 (17) 二、实验要求 (17) 三、实验内容 (17) 四、实验原理 (21) 五、实验结果 (23) 六、思考题 (24) 七、实验结果分析 (24) 实验总结与体会 (26) 一、实验中遇到的的问题 (26) 二、实验体会 (26) 三、对课程的一些建议 (27)

实验一:共源级放大器性能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synopsys软件启动和电路原理图(schematic)设计输入方法; 2、掌握使用synopsys电路仿真软件custom designer对原理图进行电路特性仿真; 3、输入共源级放大器电路并对其进行DC、AC分析,绘制曲线; 4、深入理解共源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以及mos管参数的改变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启动synopsys,建立库及Cellview文件。 2、输入共源级放大器电路图。 3、设置仿真环境。 4、仿真并查看仿真结果,绘制曲线。 三、实验结果 1、实验电路图

(完整word版)现代通信试题(附答案)

现代通信技术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三网融合指的是电信网、__ __计算机网______、___有线电视网_______。 2、电信系统在三大硬件分别是终端设备、__ 传输设备_____、___ 交换设备_______。 3、信号可以分为两大类___模拟信号_______和___数字信号_______。 4、在数字通信技术中,复接方式有:按位复接、___按字节复接_______、___按路复接_______ 三种方式。 5、在PCM30/32系统中,有30个路时隙用来传送30路语音信号,一个路时隙用来传 帧同步码,另一个路时隙用来传送信令码。 6、信令按使用的信道划分可以分为____随路信令______和公共信道信令。 7、NO.7信令网由___信令点_______、信令转接点以及连接它们的信令链路组成。 8、数字调制的三种方法,移幅键控法、_____移频键控法_____、____移相键控法______。 9、通信协议的三要素,语法、___语义_______、___时序_______。 10、分组交换采用两种路由方式,分别是___数据报_______和____虚电路______。 11、在光纤通信中,短波波段是指波长为___0.85μm_______,长波波段是指波长为___1.31μm_______和____1.55μm______。 12、光纤通信中用到的光源有半导体激光器和__ 发光二极管________。 13、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是:____电路交换______,___报文交换_______和分组交换。 14、数字通信过程中发送端的模/数变换包括抽样、____量化_______和_____编码______。 15、多路复用主要包括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 16、接入网技术可分为铜线接入网技术、光接入网技术、无线接入网技术和以太 网接入技术。 17、数字用户线技术是基于普通电话线的宽带接入技术,是在同一铜线分别传送数据和 ___语音__信号,数据信号并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 18、通信的分类按调制方式分为基带传输、___频带传输________。 19、电信业务分类分别是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 20、电信系统的功能是把发信者的____信息_______进行转换、处理、交换、传输,最后送 给收信者。 21、交换设备是实现用户和它所要求的另一个或多个用户之间接续或非连接传输的设 备,是构成通信网中节点的主要设备。 22、数字传输中常用的同步技术有两种:___外同步法________和___自同步法________。 23、数据交换基本过程包括呼叫建立、____信息传递_______和___电路拆除________三个阶 段。 24、SDH的帧格式是___页面帧________,有9行270列构成,整个帧分成段开销、___STM-N 净负荷区________和管理单元指针3个区域。 25、微波站可以分为终端站、___分路站________、___枢纽站________和中继站。 选择题 1、话筒在通信系统中是属于哪种设备?(D) A)住宿B)发送设备C)接收设备D)信源 2、不属于载波三大要素的是(B) A) 幅度B)波长C)频率D)相位 3、在电话通信网中,用户终端设备主要为(B) A) 电缆B)电话机C)交换机D)光纤

北邮《现代通信网》期末复习题含答案+阶段作业汇总

现代通信网-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所谓通信系统就就是用电信号(或光信号)传递信 息的系统,也叫电信系统。 2、通信网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构成要素就是终端设 备、传输链路与交换设备。 3、若按服务范围分,电话网通信网可分为本地网、 长途网与国际网。 4、通信网的基本结构主要有网形、星形、复合形、 总线形、环形及线形、树形。 5、未来的通信网正向着数字化、综合化、智能 化与个人化的方向发展 6、电话通信网通常由用户终端(电话机)、传输信道 与交换机等构成。 7、我国电话通信网由长途电话网(长途网)与本地电 话网(本地网)两部分组成。 8、二级结构的本地网,有分区汇接与全覆盖两种结 构。 9、按组成路由的电路群的个数,路由可分为直达路 由与汇接路由两种。 10、路由选择计划有固定选路计划与动态选路计划 两种。 11、动态选路方法有时间相关选路(TDR)、状态相关 选路(SDR)与事件相关选路(EDR)三种。 12、 B-ISDN的业务分为两大类,分别就是交互型业务 与分配型业务。 13、 B-ISDN的信息传递方式采用异步转移模式 (ATM)。 14、 ATM交换包括VP交换与VC交换。 15、 ATM协议参考模型的三个平面包括用户平面、控 制平面与管理平面。 16、 ATM交换的缓冲排队方式有输入缓冲排队方式、 输出缓冲排队方式与中央缓冲排队方式。 17、TCP/IP协议就是IP网络的基础与核心。 18、宽带IP城域网的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与接 入层三层。 19、路由器按位置划分有核心路由器与接入路由器。 20、接入网由业务节点接口(SNI)与用户网络接口 (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如线路设施与传 输设施)组成,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 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 21、接入网的业务节点接口主要有两种,模拟接口(Z 接口)与数字接口(V5接口)。 22、根据传输设施中就是否采用有源器件,光纤接入 网分为有源光网络 (AON)与无源光网络 (PON)。 23、无源光网络(PON)的拓扑结构一般采用星形、树 形与总线形。 24、无线接入网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网与移动无线 接入网两大类。 25、无线局域网(WLAN)就是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 网络相结合的产物。 26、 No、7信令网由信令点(SP)、信令转接点(STP) 与信令链路组成。27、三级信令网由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低级信 令转接点(LSTP)与信令点(SP)三级构成。 28、我国No、7信令网就是由长途信令网与大、中城 市本地信令网组成。 29、我国数字同步网的基准时钟有两种:全国基准时 钟(PRC)与区域基准时钟(LPR)。 30、 TMN主要从三个方面界定电信网络的管理:管理 层次、管理功能与管理业务。 31、我国电信管理网的网络结构一般也分为三级, 并且在各级网管机构设置该级的网管中心,即全 国网网管中心、省级网网管中心与本地网网管中 心。 32、没有自环与并行边的图称为简单图。 33、一般有两种距离测度方法,即欧氏距离测度与矩 形线距离测度。 34、具有n个点的树共有 n-1 个树枝。 35、排队系统的基本参数包括:顾客到达率、服务员 数目与服务员服务速率。 36、通信网络规划按时间跨度可分为长期规划、中 期规划与近期规划(滚动规划)。 37、通信业务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用户预测、业务 量预测与业务流量预测。 38、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局所采用“大容量、 少局点”的布局已显得十分必要。 39、用户环路的配线方式有直接配线、复接配线与 交接配线。 40、两交换局间中继路由种类主要由费用比与局间 话务量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通信网的核心要素就是(C)C 交换设备 2、通信网的下列基本结构中可以采用自愈环的就是 (C)C 环形网 3、响度、清晰度与逼真度就是用来衡量电话通信网的(B)B 传输质量 4、我国电话网现在采用的等级结构为(B)B 三级 5、我国在二级长途网上采用选路方式为D)动态无级 6、话务量不允许溢出的路由为(D) A 低呼损直达路由C 基干路由 D A与C 7、电子邮件属于(B)B 消息型业务 8、 ATM网中VC交换就是(B)B VPI值、VCI值均改变 9、下列关于ATM的描述中,不正确的就是(C) C ATM网中,要进行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与流 量控制 10、二层交换机的特点就是(A)交换速度快,控制功能弱 11、路由器可以实现协议转换的层次为(D) D 物理层、链路层及网络层 12、下面所列接入网接口中,不属于用户网络接口的 就是(C)C V5、2接口 13、目前以太网接入的实现方式为(A)A FTTC与 FTTB 14、属于移动无线接入的有(C)C 蜂窝移动通信系 统 15、我国No、7信令网的级数为(B)B 三级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14050Z01 姓名:李傲 学号:1405024239

实验一光发射机的设计 一般光发送机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光源(Optical Source):一般为LED和LD。 2)脉冲驱动电路(Electrical Pulse Generator):提供数字量或模拟量的电信号。 3)光调制器(Optical Modulator):将电信号(数字或模拟量)“加载”到光波上。以 光源和调制器的关系来看,分为光源的内调制(图1.1)和光源的外调制(图1.2)。 采用外调制器,让调制信息加到光源的直流输出上,可获得更好的调制特性、更好的调制速率。目前常采用的外调制方法为晶体的电光、声光及磁光效应。图1.2的结构中,光源为频率193.1Thz 的激光二极管,同时我们使用一个Pseudo-Random Bit Sequence Generator模拟所需的数字信号序列,经过一个NRZ脉冲发生器(None-Return-to-Zero Generator)转换为所需要的电脉冲信号,该信号通过一个Mach-Zehnder调制器,通过电光效应加载到光波上,成为最后入纤所需的载有“信息”的光信号。 图1.1内调制光发射机图1.2外调制光发射机 对于直接强度调制状态下的单纵模激光器,其载流子浓度的变化是随注入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使有源区的折射率指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激光器谐振腔的光通路长度相应变化,结果致使振荡波长随时间偏移,导致所谓的啁啾现象。啁啾是高速光通讯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因为它对整个系统的传输距离和传输质量都有关键的影响。 内容:铌酸锂(LiNbO3)型Mach-Zehnder调制器中的啁啾(Chirp)分析 1设计目的 对铌酸锂Mach-Zehnder调制器中的外加电压和调制器输出信号啁啾量的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决定具体应用中MZ调制器的外置偏压的分布和大小。 2设计布局图 外调制器由于激光光源处于窄带稳频模式,可以降低或者消除系统的啁啾量。典型的外调制器是由铌酸锂(LiNO3)晶体构成。本设计中,通过对该晶体外加电压的分析调整而最终减少该光发送机中的啁啾量,其模型的设计布局图如图1.3所示。

现代通信技术试题

《现代通信技术》模拟试题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通信的目的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 。 2. 相干检测器的解调原理可等效为一个 后接一个低通滤波器。 3. 瞬时频率随待传递信息信号线性变化的角调制称为 。 4 某数据传输系统采用4进制码元以4800波特的码元速率传输数据,则该系统的信息速率为 。 5. 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传输二进制数据的平均误码率可表示为 。 6. 二进制移相键控(2FSK )调制用两种不同 的正弦脉冲信号传送二进制信息“0”和“1”。 7. PCM30/32(E1 system )基群时分多路复用系统的标称数据速率为 。 8. 收音机上标示的“SW ”广播采用的调制方式是 。 9. 通信网是按照通信协议和标准,通过传输设备和 设备将地理位置分散的用户终端设备连接起来的通信系统。 10. 数字通信中的同步可能包括载波同步、 、字同步、帧同步和网同步。 8*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o primary resources are 。 9* Let B denote the channel bandwidth, and let SNR demot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ccording to Shannon’s Information Capacity Theorem, the information capacity can be described as 。 10* An (n, k) linear block code of minimum distance d min can correct up to t errors if, and only if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 若m (t )是基带信息信号,则上边带单边带调幅信号(USSB)的时域表达式是( )。 ① ; ② ; ③ ; ④ 2. 在模拟载波电话中,传输话音信号一般采用( )。 ① 标准AM调制; ② 双边带调制; ③ 单边带调制; ④ 残留边带调制。 3. 时分多路复用信号的特征是( )。 ① 在时域混叠在一起,在频域混叠在一起; ② 在时域混叠在一起,在频域可分辨; ③ 在时域可分辨,在频域可分辨; ④ 在时域可分辨,在频域混叠在一起。 t t m c ωcos )(t t m t t m c c sin )(? cos )(ωω-t t m t t m c c sin )(? cos )(ωω+t t m t A c c ωωcos )(cos +?

北邮光纤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光纤通信实验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脉冲展宽法测量多模光纤带宽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老师:

本实验采用脉冲展宽法进行多模光纤带宽的测量。多模光纤脉冲展宽测试仪原理如下: 如图所示为多模光纤时域法带宽测试原理框图。从光发模块输出窄脉冲信号,首先使用跳线(短光纤)连接激光器和光检测器,可以测出注入窄脉冲的宽度1τ? ;然后将待测光纤替换跳线接入,可以测出经待测光纤后的脉冲宽度2τ?。经过理论推导可以得到求解带宽公式: )B GHz 多模光纤脉冲展宽测试仪如下图所示。前面板接口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于测试,下层为。 每个波长分别由窄脉冲发生器输出极窄光脉冲经被测光纤回到测试仪内进行变换后送出电信号,通过高速示波器即可显示。 图 1 多模光纤脉冲展宽测试仪

2.1 窗口下光纤带宽 (1) 打开测试仪电源开关(位于背面),前面板上的电源指示灯亮; (2) 将示波器输入端与本仪器的“”输出端用信号线接好; (3) 用一根光纤跳线将的 “”和“”连接起来,如下 图所示: (4) 进行示波器操作: A. 按键调出波形; B. 点击键,并通过右下方旋钮调整脉冲至适当宽度(一般设置为); C. 点击t ?、V ?键,显示屏右方会出现V ?、V ?选框,先通过右侧对应按键将V ?设 为,分别调节和测出脉冲高度并找出脉冲半高值;再将V ?设为,分别调节 使其与脉冲半高值相交。则有即为脉冲半高全宽1τ。 D. 换下该光纤跳线,接入待测光纤用同样方法测出2τ(此时宽度最好设为,观察的更 为明显)。 如下图所示:

(5)计算工作: 根据以下公式得到脉冲响应宽度: 根据以下公式得到待检测光纤带宽B: 2.2窗口下光纤带宽 与窗口下测试不同的是,应选择区域内的“”,“”,“”口进行正确的连接。除此之外,其他都与下待测光纤的带宽测试步骤相同。 三、实验注意事项 1、打开电源后,的激光器都开始工作,不要用眼睛直视前面板的光出接口,以避免造成对眼睛的伤害; 2、接入光纤跳线和待测光纤前,应用酒精擦拭光纤端面,保持清洁; 3、测试完毕后,用防尘帽将仪器和光纤跳线的头盖上,关闭电源; 4、由于的发送功率较高,在未加衰减器的情况下,易出现饱和现象,可适当调整光纤活接头的插入深度进行测试。 5、这种方法的测量精度与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有关,除要求光电转换及检测仪器有足够快的响应外,还要求信号脉冲足够窄。一般要求输出脉冲的宽度至少是输入脉冲宽度的1.4倍,才能满足工程所需的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