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韩愈的师说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说》(原文)唐·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师说》背景材料

《师说》背景材料

《师说》背景材料一、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

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不顾世人的笑骂,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

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尽管自己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却赞扬了韩愈的做法:“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

二、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

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

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

《师说》——精选推荐

《师说》——精选推荐

《师说》《师说》 圣⼈没有固定的⽼师,孔⼦曾经以郯⼦、苌弘、师襄、⽼聃为师。

郯⼦这⼀类⼈,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

孔⼦说:"多⼈同⾏,其中就⼀定有我的⽼师。

"因此学⽣不⼀定不如⽼师,⽼师也不⼀定⽐弟⼦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的⼉⼦李蟠,年纪⼗七岁,爱好古⽂,六艺的经⽂和传⽂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履⾏古⼈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写作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都可以做⾃⼰的⽼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学习。

⽂末并以孔⼦⾔⾏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古已然的做法,时⼈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中⼀篇重要的论说⽂。

⽂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凡的勇⽓和⽃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分发达,从中央到地⽅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章时三⼗五岁,正在国⼦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师,也不是指“授之书⽽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

韩愈既以这样的⼈⾃我标榜,也以好为⼈师⽽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弟都⼊弘⽂馆、崇⽂馆和国⼦学。

他们⽆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论师道书》中的⼀段话⾥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增与为⾔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挈挈⽽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张旗⿎地宣扬⾃⼰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的《师说》中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背景解读

韩愈的《师说》中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背景解读

韩愈的《师说》中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背景解读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教育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

自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塑造人民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方面均有杰出的贡献。

他的《师说》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学习和引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韩愈的《师说》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并对其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一、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它不仅包含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还包括了对学生品格和道德的塑造。

教育观念的形成受到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教育发展的脉络。

二、韩愈的《师说》1.《师说》的背景《师说》是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他在兴学运动中对社会教育状况的关注和呼吁的产物。

兴学运动是唐朝时期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旨在改善当时的教育现状。

2.韩愈对教育的观点在《师说》中,韩愈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他强调“尧舜师尚莫先於师”,表明教育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

韩愈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他在《师说》中写道:“教学所以有法度者谓之教,一言以蔽之,曰教学相长也。

”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他还提出“岁在田畴则见其耔藁,岁在家则见其宫室。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此外,韩愈还关注到了教育的灵活性。

他提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他写道:“田舍载黍稷以报我行,吾笃爱浙师亦何托焉!”韩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而不是一刀切。

3.韩愈的教育观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韩愈的《师说》深深扎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教师)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探究案
Ⅰ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抨击“耻 学 于 师 ” 的 人 , 作 者 从 哪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了 对 比 论 证 ?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 2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
-1-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三、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本文是阐
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而耻学于师


-2-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不拘于时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④于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⑤师 吾师道也

胄子从师,罕能由礼——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背景.docx

胄子从师,罕能由礼——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背景.docx

胄子从师,罕能由礼——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背景绪说《师说》是韩愈的一篇重要文字,虽其名义上是为教育后学李蟠而作,但韩愈的写作用意明显不止于此。

《师说》不仅在当时激起士人间的激烈讨论,并有扭转风气的现实效用,且对后世尊师思想有巨大影响。

学界探讨《师说》的思想资源者有之,但对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原因注意尚少。

本文欲就韩愈的仕宦经历和唐代的学风着眼,探讨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原因。

韩愈因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故研究者多从文学史或思想史的角度论述韩愈。

对于韩愈《师说》一文之解读也是一样,研究者多从韩愈思想体系建构或者文学史和思想史传承的角度来论述其写作缘由和意义。

例如余英时先生曾在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文中论述了新禅宗对《师说》一文的影响,李小荣《韩愈〈师说〉与道典关系略说》一文则发现了《师说》的道教思想资源。

其实儒家思想传统中关于“师”的论说不可能对韩愈没有影响,韩愈提倡儒道,努力复振儒学,他即使受到了佛、道的影响,也会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寻找经典根据,以此来确立其言说的正当性。

他在《师说》中就引了《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外,《荀子》一书也极其重视“师”的重要性,惟其所谓“师”之涵义较大。

韩愈在其著名的《原道》一文中开出儒家道统统绪,把荀子和扬雄列在他最为尊崇的孟子之后。

此外,他还著有《读荀》一文,可见他对荀子颇为了解。

韩愈读书颇杂,诸子百家多有过目,他自述“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

”《吕氏春秋》乃杂家之代表作,韩愈读过此书的可能性很大。

而《吕氏春秋·知士》: “今有千里之马於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与鼓。

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

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韩愈《杂说》四首之《马说》,以伯乐与千里马自喻,通观此文,其立意与《吕氏春秋·知士》极其相类。

《吕氏春秋·尊师》也说: “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师说背景

师说背景

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举例谈自己的看法
选择老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举例:一位家长千方百计地托人,大把的花钱,让孩子上 了重点中学,把她安排进了学校的重点班。然而孩子的 学习并未如父母预期的那样,原先成绩还不错的她几次 考试下来竞排在后面。她终日闷闷不乐,家长也隐隐担 心,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了一个学期。后来转回了原来的 学校,还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 看法:事实证明,欲速则不达。要想成功就要一步一步的 来,不能急于求成。还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竞争环境, 才能有绝对获胜的把握,才会激发最大的潜能。
作家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与柳宗元、欧 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韩愈三岁丧父,其兄 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 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 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 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 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 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 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 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 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 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 岁。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 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 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 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 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 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 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师说》写作背景

《师说》写作背景

《师说》写作背景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当时韩愈的斗争是很艰苦的,他的好友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的一段话可以参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果者数矣。

【《师说》写作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
引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韩愈的代表作为《师说》
师说【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
作的年轻人。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
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赏析】
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

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
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

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

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

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

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

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

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