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的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的措施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游戏和挑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模型、实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推理、类比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可以提供一道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法和思路,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可以使用逻辑推理、排除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逻辑谜题,让学生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5.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6.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激发思维的火花。
7.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8. 提供适当的挑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提供适当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挑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础 知识 、 解题 经验才会处 于特别活跃 的状态 , 也才 可能对题 中 4 在 多种形式 的训 练中 ,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维能 力 数量作 出各种不 同形式 的重组 , 逐步形 成发散思 维能力 。
2 在诱导变 通中 。 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
在小 学数学教学过 程 中,教师 可结 合教学 内容 和学生 的 实 际情况 , 采取 多种 形式的训练 , 培养学 生思维 的敏 捷性和灵
能力的形成 , 需要 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
一
而有一个 学生却说 : “ 只须 6 0 +6 就 行了 ” 。 他理 由是 : “ 这
驱 力。教师妥善 于选择具体 题例 , 创设 问题 情境 , 精细 地诱导 天的任 务要在 6 天 内完成所 以要 多做 1 O 件 。” 从他 的回答 学生 的求异意识 。对于学生 在思维过 程 中时不 时地 出现的求 中 , 可 以看 出他 的思路是跳跃 的 , 省略了许多分 析的步骤 。他
提 出多种解 决问题方案 ” 的特 点 , 因而成为 创造性思 维的一 种 能使 学生思维从求异 、 发 散向创新推进 。如解答 “ 某玩 具厂生
主要形式 。 在 小学数学教 学的过程 中, 在培养 学生初步 的逻 辑 产一批 儿童 玩具 , 原计划 每天生产 6 0件 , 7 天完成 任务 , 实 际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下面具体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最重要的一点是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
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
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我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
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提高,从中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摘要: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侧重于集中思维教育,学生大都是按照常规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这造成了学生思维模式单一、僵化。
新课程理念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带来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逐渐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发散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质疑能力是养成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
质疑就是对存在的事物或者观点提出疑问,是探究问题的源泉,这也是目前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
发散思维具有明显的思维主动性、想象性的特征,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这些能力与学生的先天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便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最佳方法。
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却没有明显的帮助。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其中对于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尤为突出。
完整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部分组成,创造能力则需要实际的质疑能力和动手能力来实现。
小学数学成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主要阵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发散思维、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略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略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在此结合一题多解教学方式对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一题多解;发散思维一、一题多解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作用1.一题多解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小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动力。
小学数学知识凝结了人类长期以来摸索的数学知识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精华。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往往通过数学习题和数学例题的练习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枯燥和无趣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设置有趣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自觉、自发的去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而一题多解刚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一题多解并不是说把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使用以下用语来诱导学生:想想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勇敢智慧的孩子会探索等等,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2.一题多解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小学数学不同于小学语文的根本之处在于小学数学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和提高。
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在探寻一道习题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题多解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加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的习惯,要把小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融洽的沟通和探讨,实现陶行知先生描述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或把命题适当变化后,让学生探讨有什么结论出现,这会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转换课堂角色,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思维活动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
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
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
如:一个服装厂要做720套衣服,2天做了120套。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衣服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先让学生思考:要求“工作时间”得先求出“2天的工作效率”。
即“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已用时间”或者是“剩下的工作量÷工作效率”,这样就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720÷(120÷2)-2=10(天),解法二:(720-120)÷(120÷2)=10(天)。
还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从1套衣服用的时间来思考得出:解法三:2÷120×720-2=10(天),解法四:2÷120×(720-120)=10(天),还可以从求倍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解法五:2×(720÷120)-2=10(天)。
小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需要,鼓励学生猜想,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及时追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希望大家喜欢!该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一一、从多维猜想入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思维模式单一,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往往比较片面或者呆板,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思考问题自然不深,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维猜想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从而使学生的发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传统教法是让学生先熟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定义、概念、规律,然后,再按照这种定义解决具体问题。
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已有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大胆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说“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说“各个数位上的数都应该是3”。
就这样,在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
本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主要从鼓励学生多方猜想引入,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从多元解题入手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鉴于此,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变通,思维不应局限于一种认识上,而是能够从中心向四周不同方向扩散。
如在解决“幸福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现在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这个数学问题时,由于习题中“从买篮球的钱中拿出432元”这个条件的提出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干扰,因此,教师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思维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 6 月 下旬 刊
教 学・ 信 息
第一 环节 : ” 看 图想 像 ” 是 给学生提 供 四幅不 同的图 片 。 通过看 图, 你想 到 了什 么 ? 此时 , 孩 子 想 到 的越 多 , 便 越 可 以激 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拓展其思维的广度。 第二环节 : ” 听声 音 想 像 ” 是 提 供 给 学 生 不 同 的 声 音 素 材, 比如 : 狗 叫声 , 咳嗽 声 , 尖 叫声 , 脚 步 声 。请 学 生 以 此 来 推 断. 可 能发 生 了 什 么事 情 。在 锻 炼 想 象 力 的 同 时 , 也 锻 炼 了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 : ” 在 游 戏 中想 像 ” 主要 是 ( 一) 以动 手 操 作 七 巧 板, 根 据 自己 的想 象 拼 出各 种 有 趣 的 图形 , 并 以 小 组 讨 论 全 班 交流的方式 , 评 出最 佳 创 意 奖 。 将 获 奖学 生 的作 品展 示 在 黑 板 上, 并 说 说 你 的创 意 。( 二) ” 猜猜 这是 什 么 味道 ?” 将 几 种 味 道 ( 如酸 、 甜、 苦、 辣, 或香 、 臭等) 准备几份 , 并 以 小 组 为 单 位 嗅 一 嗅或尝一尝 。 并 随机 想 像 ” 让我想起了… 一 的味 儿 ” , 看 看 哪 个 小 组 的 想 像 最 合 理 最 具 有 想像 力 ! 拓展结束活动 : 著 名 心 理 学 家 罗 杰 斯 曾说 : 在 现代社会 , 最 有 用 的 学 习 是了解学习过程 , 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 , 并把它们结合进 自
法: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0 1 3 ) 0 6 — 0 1 5 1 -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摘要: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数学;发散思维;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
发散性思维是指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采取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途径展开思考,得出尽可能多的解答方案,再从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案中选出最佳答案并悟出规律性认识。
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掌握基础知识尚有困难的学生应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训练上,不必也不应该强求他们随着优秀学生去做那些力所不及的发散性练习题;而对于优秀学生,应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启发诱导他们去探讨。
一、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的思维惰性是制约发散思维发展的克星,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如果在教学中能求新、求变,实行开放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探求新的方法和知识,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探索多种解法,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经过探索易于找到多种解法,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继续探索打下基础。
发散思维必须以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为基础。
只有在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熟悉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变通性和独特性。
实践是思维的源泉,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通过思维得到的认识,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教师精心选择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用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
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向,也就是说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往往影
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科特点,注意求异性的培养,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解放出来,使之敢于独立思考,冲破传统模式,标新立异,既发展了智力,也克服了高分低能,真正做到裴斯泰洛齐说的:“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
三、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又细致地考虑问题。
具有广阔思维的人,不仅能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能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能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能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
所以,思维的广阔性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良好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联想也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可以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
联想属于发散性的思维,联想在数学中作用甚大,利用它可以发现解题思路,利用它可以发现新原理、新公式。
数学的学习,就必须要求学生思维有整体数量关系与空间形体的结构,而这个结构越完整,越能认识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统一。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
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中,教师大多用“一对多”的训练方法。
实际上是教师提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理解想象,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它是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认识条件。
教师应该加以引导,这样训练效果更加理想,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孕育着无限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宪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教学与管理》,2004年06期.46.
2.肖艳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湖南教育》,2004年02期.35.
3.韩春霞.《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教育》,1998年09期. 4
4.
4.谷亦兵.《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5年01期.
5.李芸.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举隅》.[n].《张掖日报》, 2005年
6.王飞.《小学数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