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人口结构

合集下载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一、引言二、香港与新加坡的经济概况对比1.人口结构2.经济指标3.国际地位三、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政府角色的差异2.利益集团在政府中的作用四、市场机制的运作比较1.市场的竞争度与发展程度2.市场监管力度的差异五、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税收政策的差异2.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六、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的比较1.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的特点及发展模式比较2.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的特点及发展模式比较七、香港与新加坡的经济案例分析1.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2.新加坡的经济多元化3.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4.香港和新加坡旅游产业的比较5.香港和新加坡的医疗产业八、结论引言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开放经济体,其作为“四小龙/虎”之一,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香港和新加坡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点和差异。

本文将对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分析两地的发展策略和经济成果。

香港与新加坡的经济概况对比人口结构香港和新加坡在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以粤语为主要语言,人口大多是华人。

新加坡也是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但是新加坡由于历史长期的殖民关系,其社会多元化程度更高,不仅华人居多,还有马来人和印度人等其它族群。

经济指标向经济发展领域看,香港和新加坡都是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对外贸易是两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9年9月的估算数据,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27亿美元,人均GDP为48133美元;新加坡的GDP为3722亿美元,人均GDP为62936美元。

可以看出,新加坡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水平都要高于香港。

国际地位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

尤其是香港,自回归祖国以来,坚定地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稳定的政治环境、成熟的法律体系和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让香港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枢纽之一。

关于香港人口的分布与其土地利用问题的意见

关于香港人口的分布与其土地利用问题的意见

收稿日期:1999-11-16;修订日期:1999-12-25作者简介:叶汇(1910-),男,福建省福州人,1933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学系,1938年2月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地理学博士,回国后历任大夏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创办自然地理学专业和河口研究室,讲授过地貌学、世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课程,培养研究生。

从事过华南和华中地区地貌与新构造运动、长江上游地貌第四纪地质、珠江下游河道和河口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若干。

1987年退休。

3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前副所长赵焕庭研究员审阅初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本院罗宪林副教授代为搜集资料,特此致谢!关于香港人口的分布与其土地利用问题的意见3叶 汇 林慧玲(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摘 要:概述了香港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根据香港的土地利用特点,结合香港地势图分析,全区的土地利用以城市用地为主,主要利用沿海冲积-海积平原和坡地。

文中针对高台地和斜坡地利用提出一些新意见,务求全体香港市民不受滑坡的威胁。

关键词:人口分布;土地利用;香港中图分类号:F2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0)01-0012-04 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是两个紧密关联的部分。

过去已有人分别研究过香港的人口地理[1~3]和土地利用状况[1,4~6]。

本文拟就香港的发展讨论其土地利用问题。

1 香港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前景 香港特区截至1998年9月共有人口668万。

香港岛人口分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沿不规则的海岸线和交通线呈线性分布;“新界”也有两条以上的分布线,在海岸上汇合,形成了荃湾、沙田和大埔等人口聚居点[1]。

九龙半岛南端成为主要人口集聚的中心。

这样的人口分布规律在世界许多滨海城市是常见的。

香港地处世界最繁盛的环球水运要冲,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图1)。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之后,强占我国的香港岛,作为侵略我国的根据地。

香港人口的组成与流动

香港人口的组成与流动

粉嶺圍彭氏宗祠
上水廖萬石堂
元朗新田麟峯文公祠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ockey Club Hong Kong History Learning Programme
13
鄧氏是最早遷入的家族 宋朝開寶六年(973年)鄧漢黻宦遊至粵,定居於東莞圭 角山下的岑田 (今香港新界錦田)。 鄧族創立力瀛書院,是香港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書院。 至19世紀初,鄧族在新界及大嶼山一帶擁有富庶土地, 其子孫亦從錦田一帶遷移到新界各地立業,例如 龍躍頭、屏山、廈村等地。
元朗新田麟峯文公祠
廖氏原籍福建汀州
元朝年間,廖仲傑遷居今新界 境內,初落戶於屯門,後再移 居福田,最終遷入雙魚境內。 至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定 居上水。 廖氏主要定居於上水雙魚 河流域上水圍的12條村內。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上水廖萬石堂
粉嶺圍彭氏宗祠
Jockey Club Hong Kong History Learning Programme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ockey Club Hong Kong History Learning Programme
8
1901年新界的本地人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ockey Club Hong Kong History Learning Programme
9
四大民系—客家人
客家人原為中原漢族,在不同歷史時期陸 續遷至華南各省,遷海復界後大批客家人 進一步遷入香港。 語言:客家話。 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建築特色。 多居於較為貧瘠的土地上。
屏山鄧氏宗祠
侯氏至今已有600年歷史 北宋年間,進士侯五郎從廣東番禺遷至今上水地區。 後人侯卓峰,因見河上鄉一帶擁有廣闊農田,鄰近的 雙魚河水源充足,率族人始遷河上鄉。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全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25%,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1%,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5%。而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从工业基础和人才的集聚分析,上海所处的长三角远远比香港所处的珠三角强大的多。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我国的重要的钢铁、石化、机电基地。
从经济腹地来比较,上海的优势明显。发展的潜力香港也不如上海。
4.经济总量的比较
2001年,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是599亿美元,人均GDP4510美元/人。上海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10.2%,增长幅度连续第10年保持两位数水平。香港2001年国民的生产总值是1621亿美元,人均 GDP24100美元/人。过去20年 来,香港经济增长差不多三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有5%的实质增长,表现超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越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速度。香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是20年前的两倍余,相等于每年平均实质增加约3.6%,2001年的数字达24,100美元,比多个西据五普资料,在上海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179.5万人,占11.4%;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37.67万人,占23.8%;接受初中教育的603.86万人,占38.2%;接受教育的310.66万人,占19.6%。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6534人上升为10940人,十年间增长67.4%,其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3250人上升为5247人,增长61.4%;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由19539人上升为23018人,增长17.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由31592人上升为36803人,增长16.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由22683人下降为18934人,下降16.5%。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文盲率由11.1%下降为5.4%,下降5.7个百分点。

世界十大城市

世界十大城市

1、美国纽约(New York,USA)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

它由五个区组成: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面积7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00多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纽约市人口1800万。

2、英国伦敦(london,UK)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它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

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

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

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

整个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

3、日本东京(Tokyo,Japan)东京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人口约1229万(截至2003年2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4、法国首都巴黎(Paris)巴黎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

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

首都巴黎人口为220.1578万人(截至2009年1月1日)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

它以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采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来了众多的国际会议,据统计,1987年在巴黎共举行了365次国际性会议,超过了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日内瓦,居世界首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5、中国香港(Hong Kong,China)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是发展日渐迅速的东亚地区的枢纽,地理条件优越。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复习冲刺 专题07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解析版)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复习冲刺 专题07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解析版)

专题07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知识梳理一、地理概况1.位置: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

2.范围或组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

3.面积:陆地面积1104平方千米。

人口:710万人(2010年)。

地狭人稠。

5.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6.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P43活动2(1)香港的年降水量并不算少,但是严重缺水,想一想,香港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原因: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②缺少大江大河③多低山丘陵,难以储水④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措施:①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技术②采用污水净化措施,实现综合利用③跨流域调水④海水淡化,增加供应量。

7.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及措施(1)问题: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2)措施:“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

8.香港回归:(1)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政策: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在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3)区旗、区徽P43(紫荆花)二.发达的交通运输1.地位:世界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有许多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2.发展状况:(1)海运:香港港口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宽广的海域和良好的港口设施,香港拥有规模庞大的国际商船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2)航空:1998年香港新机场建成启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香港作为国际航空中心的地位。

(3)铁路与公路:香港与祖国内地有京九、广深铁路、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连,交通运输非常便捷。

三.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香港主要的支柱产业)1.旅游业:香港是东西文化荟萃之地,旅游业十分发达。

亚洲最大的海洋公园、根据《清明上河图》建造的“宋城”、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坐佛、香港迪斯尼乐园等,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2.国际会展中心: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每年有许多大型会展活动在此举行。

第二章 香港人口的特徵和趋势

第二章 香港人口的特徵和趋势

第二章香港人口的特徵和趋势人口状况人口推算2.1 一九五零至二零零一年间,香港人口增加了两倍,由220万增加至670万。

然而,数十年来,人口增长率在逐步下降(见表 2.1)。

表2.1:香港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年份每年平均增长率(%) 1951-1956 5.31956-1961 3.91961-1966 2.81966-1971 2.21971-1976 2.21976-1981 2.81981-1986 1.31986-1991 0.81991-1996 1.921996-2001 0.9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人口统计组2数字根据一九九六年年中估计人口631万,以广义时点方法计算。

2.2 香港二零零一年的人口是672万。

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人口推算数字,3香港人口到二零三一年会增加至872万:表2.2:人口推算年中总人口与先前十年比较的每年平均增长率(%)2001 6 724 900 1.62011 7 527 700 1.12021 8 228 300 0.92031 8 721 500 0.6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香港人口推算2002-2031》统计资料显示,过去五十年,香港人口从高增长期进入低增长期,预料未来数十年,增长率会持续处于低水平。

2.3 根据规划署提供的资料,在撇除某些限制因素后,本港现有发展区可实际容纳823万人口,如下表所示。

3推算数字以假设的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趋势,以及现行政策为计算基础。

如果这些假设和政策有变,推算数字须作调整。

表 2.3∶现有发展区可容纳人口2001年人口水平(百万)可容纳人口(百万)(a)都会区 4.1 4.59(b)现有新市镇 2.26 3.24(c)其他0.360.40总计 6.728.23资料来源:规划署2003年1月《香港可容纳人口》(Population Capacity of Hong Kong)。

2.4 若加上具潜力的发展区,同样在撇除某些限制因素后,可容纳人口能增加至879万。

香港40年发展概况

香港40年发展概况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1967至2007的统计图表研究,形成一个对香港40年发展的基本概念,并对这40年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与总结:人口:在这40年中,香港的人口从1967年的372万增至693万,人口增幅总额达86.29%,而人口比率也从过去的男女数量均等发展为女多于男。

从香港的人口金字塔结构来看,香港的人口以35至49岁的人口居多,可能在未来的20年内迎来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而在人口组成结构中,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在过去的40年中有了近250%的增加,而14岁以下人口的比例略减,65岁以上人口比例略曾,更能够凸显潜在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在这40年中,香港的地区人口分布也有了重要而显著的变化,其中,居住在港岛的人口比例较为稳定,而居住于九龙的人口比例由1967年的55.8%下降至2007年的29.4%,另外,心结人口由1967年的18.9%上升至2007年的52.1%。

在这40年中,香港人口的粗出生率有了显著的下降(从每千人23.7下降到接近8的水平),直到2003年开始才有一些回升(2007年为每千人10.2),而粗死亡率一直徘徊在千分之五点五左右。

在综合生育率方面,香港由1971年的每一千名妇女一生中有3459名活产婴儿跌至2007年的1024,下降了237.79%可见其发生的重大变化。

在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方面,粗结婚率成一个波浪形,由1980年左右达到顶峰(千分之九),在1997-2002年陷入一个低谷(千分之五左右),而离婚率却是逐年攀升,从1972年的十万分之九到2007年的千分之二点六六。

在结婚年龄方面,男女都有年龄推后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在女性中尤为明显,从71年的22.9岁推迟到2007年的28.3岁,男性初婚年龄由71年的27.8岁推迟到2007年的31.2岁,随着这些数据的推后,女性第一次活产年龄也从71年的23.4岁推迟到2007年的29.8岁。

在家庭住户数目方面,香港在这40年间呈现出家庭住户数目稳步上升,家庭住户平均人数显著减少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香港的人口结构
1. 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1991–1981–1971…
2. 人口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儿童及老人=依赖人口
依赖比率= X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依赖人工作人
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人口金字塔
-
-
-
-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 b.原因–年青人愿意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

-新市镇的拉因素居住环境较好,住屋便宜,空间和康乐设施较多
-旧市区的推因素居住环境拥挤,没有足够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会福利和教育机会也少。

差异–
a.乡村–儿童比率低(因为乡城迁移,农村失去大量年轻人口,所以出生率较低)
-老人比率高(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他们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乡村居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