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香港人口的特徵和趋势

合集下载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

20世纪前,世界经济格局英国称霸世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美国称霸到美苏两极,再到世界多极化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格局变化。

1、19世纪后期至1917年单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的民族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占领和控制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把它们变成自己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明显加强。

英国一直在世界经济居领先地位,德国居第二位,1870年后美国超过德国占第二位,19世纪90年代美国又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2、191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民族国家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虽已出现,但仍限于一国范围,而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成为跨越几大洲10多个国家,并发展为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特征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世界经济是由军事分界线变为政治分界线划定——东、西欧,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等国际组织阵营化,各国战后经济恢复服从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互助组织;——苏、中等退出IMF和世界银行,也不参加GATT;西方国家还设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技术禁运清单。

香港的建筑业管理(2021整理)

香港的建筑业管理(2021整理)

第一章香港建筑业及管理概况香港位于我国东南部,同时也位于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

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

人口约677万,其中劳动人口约340万。

82%就业人口从事服务行业,其中约30万人口从事建筑业。

香港属于亚热带气候,较上海温度高且潮湿。

建造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1年至2000年十年间,香港公营和私营机构在基建发展上的总投资金额约4000亿港币。

自1990年起,建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百分比在4.9%与6%之间,并占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40%。

香港的工程项目按投资性质和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不同可分为私人工程和公共工程(政府与私人企业于建筑工程方面的投资基本相当,约各占50%)。

香港对私人工程的管理要求与对公共工程的管理要求差别很大,前者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管理,而后者则与我们以前的“指挥部”式的管理相似。

私人工程是由私人投资兴建的项目,由房屋及规划地政局下属的屋宇署依据《建筑物条例》及屋宇署制订的有关《作业备考》(类似于我们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管理。

公共工程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除铁路可能会有私人股份)用于公共事业的项目,可分为基本工程、铁路和公共房屋。

基本工程包括海港发展、道路、土木工程项目(如:填海)、渠务工程、供水工程、新市镇发展、市区重建、学校、社区设施及政府楼宇工程等,由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和其下属的建筑署、土木工程署、水务署、拓展署、渠务署、路政署、机电工程署7个工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依据《建筑物条例》(虽然该条例规定基本工程可不受该条例制约)和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制订的有关《技术通告》(类似于合同中甲方对乙方作出的规定)监督管理;铁路工程由地下铁路公司和九广铁路公司投资兴建,此两家公司皆由香港政府成立,香港政府是地下铁路公司的主要股东,而对九广铁路公司则全资拥有;公共房屋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用于出售或租赁给低收入市民的住房(约50%的香港人居住公屋(即出售的公共房屋)和居屋(即出租的公共房屋)),由房屋委员会负责兴建及管理,该委员会由政府成立,但运作独立,同时,政府的房屋署配合其进行具体工作。

老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活动题答案

老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活动题答案

老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活动题答案参考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P2页:农业是指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广义农业[1]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我同意玲玲的看法。

P4 页: 1、我国北方居民主食:面食。

南方居民的主食:大米。

2、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

南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3、图1-4反映南方水稻收割情况,图1-5反映小麦收割情况。

4、三江平原即东北平原东北部;松嫩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洞庭湖平原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两湖平原的南部;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西南边境,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P7 页: 1、这个想法不太合适,因为我国北方生产甜菜糖,南方生产甘蔗糖。

如果是在南方种植甜菜,南方制糖企业均是加工甘蔗,不能加工甜菜,生产工艺不同。

同时南方种植甜菜不太适宜,含糖率不会太高,种植甜菜效益不高。

2、珠江三角洲,因为毗邻香港这个国际的金融、贸易、信息、海运中心之一。

农产品主要销往香港。

3、无公害蔬菜只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量进行了控制,使用农药后要过了安全期才采收,所以不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个有体系的系统,不是单独存在的,讲求的是生产环境的自然,无污染,对化学品基本上不使用。

第二节工业P10页:1、资源密集型工业:采掘工业(包括煤炭生产、开采石油、采伐林木等)、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工业:纺织工业、服装业、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的装配业等,其主要分布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化工工业等。

技术密集型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工程工业等。

P12 页; 1、结合新闻就“小煤窑”乱象侧重安全生产和环保角度来讲。

2、我国北方电力工业:火力为主。

李嘉诚商道真经_第二章 胸怀大志成大业——李嘉诚论创业秘诀

李嘉诚商道真经_第二章 胸怀大志成大业——李嘉诚论创业秘诀

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

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的还可以,我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领会了一些经营的要诀。

充实自己才能抓住机遇李嘉诚如是说:最要紧的是要充实自己,多知道外面的事,无论政治、经济,最准确的行情你都要尽量知道。

因为你只有充实你自己了,机遇来的时候,才有能力抓住它。

精彩解读开始,李嘉诚并没有开拓商业的远大梦想,他只是为生计所迫,为了赚钱养活一家人而不断努力的。

后来他发现,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他所经历的各行各业中,都有一种如鱼得水之感。

他的信心一点一点地开始膨胀起来,他觉得这个世界在他面前已小了许多。

他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闯荡一番,于是他渴望能够拥有自己的企业.创出自己的天下。

独立创业的梦想开始在他的意识里越来越清晰。

李嘉诚走上创业之路后,生意场上的风风雨雨和挑战刺激,不容李嘉诚有片刻喘息与停留,他已无法回头。

于是,他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

然后,他真的有了兴趣,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独立创业是很多青年人的梦想,这当然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志向。

李嘉诚创业从时事看起,要在那个时代创业,必须对时势有准确的判断。

1950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批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

这大批的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人口方面,香港人口从40年代上半叶日军侵占时代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激增到1950年的近200万。

给香港人带来的机遇方面,这些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在客观上填补了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

香港经济获得了资金的起动力和人才的辅助力,加以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机会以及重振的基础。

这一切都显示出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

课件ppt香港地理

课件ppt香港地理
课件ppt香港地理
REPORTING
• 香港地理概述 • 香港的自然地理 • 香港的人文地理 • 香港的地理文化 • 香港的地理教育
目录
PART 01
香港地理概述
REPORTING
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东岸 ,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南 海,西面是伶仃洋。
02
香港地处东经113°52′至114°30′ ,北纬22°25′至22°56′之间。
香港的地理环境还影响了其饮食 文化,如茶餐厅的兴起和特色菜
肴等。
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香港的地理环境对其城市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如港口贸易的 发展和金融中心的崛起等。
香港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其城 市规划和建设,如公共交通系 统和城市景观等。
香港的地理环境还对其经济发 展产生了影响,如旅游业和创 意产业的发展等。
创新教学方法
引入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 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
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 ,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
学能力。
更新教材内容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反映地理学 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增强教材的
实用性和针对性。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地理教育通过地图、图表等工具,帮 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 能力。
增强环境意识
促进跨学科融合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历史、 经济、政治等多个学科有交叉,地理 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 综合能力。
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文化特色
中西文化交融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汇总第二章从世界看中国本章重点图幅:图1.3、图1.7、图1.13第一节疆域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读中国疆域图,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我国邻国、岛屿、濒临海洋的名称。

临海:①渤海,②黄海,③东海,④南海;海峡:⑤台湾海峡,⑥琼州海峡;岛屿:⑦台湾岛,⑧海南岛;陆上邻国:A朝鲜,B俄罗斯,C蒙古,D哈萨克斯坦,E印度,F缅甸,G老挝,H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a韩国,b日本,c菲律宾,d印度尼西亚,e马来西亚。

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7、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8、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9、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行政中编行政中10、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龙江;最早看见日出的省:黑龙江;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面积最大的省:新疆;全部位于热带的省:海南。

香港

香港

第4课时个性化修改第十二节“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验中学王秀清教学目标(一)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二)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四)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五)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教学难点:香港国际贸易的特征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教具及设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引入:展示有关香港现代化的繁华都市“香港回归”,香港区旗、区徽等一组景观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兴趣吸引到“东方明珠”——香港的地理教学中。

讲述“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老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然后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

2.指导学生查看地形图,总结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

从教材P.56“香港城区”图可见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

目前香港总面积 1092平方千米,总人口 678万(2000年 11月)。

结合世界地理知识,老师可提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已填海造陆400多年,被称为“低洼之国”?3.香港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可通过分析教材P.56“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得出,老师可设计一组分析思考题:(1)香港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2)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3)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为多少?(4)分析香港气候特征并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

为避免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直接看到答案,老师应将“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做成投影板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本章整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本章整合

表现
产生原因
危害
土地 酸雨、大量施用酸性化肥
酸化
土壤酸度增大,土壤 板结
土壤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 间接污染水源、食
污染 放;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品,危害人体健康
3.土地退化的防治(以土壤侵蚀为例)
主要原因 防治的原则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自然状态下较脆 弱的环境被破坏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 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使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本课结束
专题二 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1.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1)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 (2)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耕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5)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
2.我国耕地退化的表现、原因及危害
表现
产生原因
危害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 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防治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
措施
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 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
例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 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 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兴修水利,优 ②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工程
化水资源配置 建设,推进大江大河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香港人口的特徵和趋势人口状况人口推算2.1 一九五零至二零零一年间,香港人口增加了两倍,由220万增加至670万。

然而,数十年来,人口增长率在逐步下降(见表 2.1)。

表2.1:香港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年份每年平均增长率(%) 1951-1956 5.31956-1961 3.91961-1966 2.81966-1971 2.21971-1976 2.21976-1981 2.81981-1986 1.31986-1991 0.81991-1996 1.921996-2001 0.9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人口统计组2数字根据一九九六年年中估计人口631万,以广义时点方法计算。

2.2 香港二零零一年的人口是672万。

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人口推算数字,3香港人口到二零三一年会增加至872万:表2.2:人口推算年中总人口与先前十年比较的每年平均增长率(%)2001 6 724 900 1.62011 7 527 700 1.12021 8 228 300 0.92031 8 721 500 0.6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香港人口推算2002-2031》统计资料显示,过去五十年,香港人口从高增长期进入低增长期,预料未来数十年,增长率会持续处于低水平。

2.3 根据规划署提供的资料,在撇除某些限制因素后,本港现有发展区可实际容纳823万人口,如下表所示。

3推算数字以假设的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趋势,以及现行政策为计算基础。

如果这些假设和政策有变,推算数字须作调整。

表 2.3∶现有发展区可容纳人口2001年人口水平(百万)可容纳人口(百万)(a)都会区 4.1 4.59(b)现有新市镇 2.26 3.24(c)其他0.360.40总计 6.728.23资料来源:规划署2003年1月《香港可容纳人口》(Population Capacity of Hong Kong)。

2.4 若加上具潜力的发展区,同样在撇除某些限制因素后,可容纳人口能增加至879万。

表 2.4:预计可容纳人口的增长可容纳人口(百万)(a)现有发展区8.23(b)具潜力的发展区0.56总计:8.79资料来源:规划署2003年1月《香港可容纳人口》(Population Capacity of Hong Kong)。

2.5 对比表 2.2的人口推算数字与表 2.4的预计可容纳人口数字,可见现有发展区人口要到二零二一年才会达到可容纳的823万上限。

现有发展区加上具潜力的发展区,可容纳人口为879万,足以容纳二零三一年的872万推算人口。

2.6 必须强调的是,第 2.3及 2.4段提出的可容纳人口数字是十分概括的估计,且受到以下因素限制:♦ 计算有多项假设,例如土地发展潜力、居住单位面积和单位的平均居住人数。

大部分变数都受市场力量影响。

♦ 数字并未计算主要的限制因素,例如交通和环境问题。

这些限制因素会在房屋及规划地政局统筹的“香港2030研究”中探讨。

♦ 要达到预计的人口容纳量,并克服各种限制,须作庞大投资。

生育及死亡2.7 香港的总和生育率4过去三十年间急速下降(见图2.1),在二零零一年下降到极低水平,每千名妇女一生4总和生育率是指在某一年间,每一千名妇女若她们经历了如该年的各年龄组别的生育率,其一生中活产子女的平均数目。

在计算香港的总和生育率时,所有在该年出生的婴儿均计算在内,包括现时不是但稍后将会成为居港人口一分子的妇女(她们大部分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妻子)在港所生的婴儿。

由于有这种特殊情况,自可在数据处理方面有不同方式以计算总和生育率。

中只生育927名子女,远低于每千名妇女一生中生育2 100名子女的更替水平。

5图 2.1∶ 香港的总和生育率(1971-2001年)500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3 5004 000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年份按每千名女性人口计算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人口统计组2.8有学术研究6结果显示,生育率下降由多种可察见的社会经济现象造成,包括妇女教育水平提高、迟婚、5为使人口得以更替,每名妇女平均须生育足够数目的子女。

计及出生人口性别数目差距、婴儿/儿童夭亡率,以及未届生育年龄妇女的死亡率等因素,每千名妇女一生中生育 2 100名子女的总和生育率被视为符合更替水平。

为方便比较,二零零零年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亚洲国家计有∶日本(1 400)、南韩(1 500)、新加坡(1 500)、泰国(1 700)、中国(1 800)。

不少欧洲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例如西班牙(1 100)、意大利(1 200)、德国(1 300)、瑞典(1 400)、瑞士(1 400)、比利时(1 500)、芬兰(1 600)、丹麦(1 700)、英国(1 700)、法国(1 800)。

(资料来源∶世界不婚人士比例上升、以及越来越多妇女加入劳动人口。

其他根深蒂固的因素也造成影响。

例如,虽然经济增长使社会日趋富裕,养育子女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但现代都市生活紧张,工作压力沉重,往往令父母无法付出较多时间和精神抚养子女。

居住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困难也是原因。

这些因素,都引致育龄已婚妇女比例不断下降,已婚妇女生育率也不断下降。

2.9 同时,香港向内地“输出”婚姻和生育。

香港和内地的社会及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少香港男士往内地结婚,香港人在内地生儿育女的情况因而有所增加。

香港的生育率不把这类在内地出生的人口计算在内,是本港生育率下降、本地人口增长放缓的因素之一。

2.10 没有全面或准确的统计数字,可以反映这类跨境婚姻(或生育)的普遍性。

我们只可根据向入境事务处申请无结婚纪录证明书的数字作出推断,但这只能反映局部情况。

一九九五、一九九六、一九九七、一九九八、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及二零零一年成功申请无结婚纪录证明书,以便往内地结婚的人数分别是21 655、23 901、27 864、17 729、15 870、15 028和14 847人,近期数字有下降趋势。

申请人当中,约90%是男性。

统计数字亦显示,近十五年来,香港男性和女性的结婚率均有所下降。

女性下降三分之一;男性下降25%。

2.11 此外,以每千名人口计算,标准化死亡率7也由一九八一年的7.6下降至二零零一年的 4.9。

多年来,香港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是全球已发展经济体系中数一数二的。

这主要是因为本港公众健康水平良好和反吸烟运动推行有效所致。

过去三十年,香港男性和女性的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分别由68及75岁提高至78及85岁,到了二零三一年,平均预期寿命会提高至82及88岁。

2.12 根据生育率偏低和预期寿命延长的人口趋势估计,到了二零三一年,本港人口会有四分之一超过65岁。

这个升幅尤以“长者中的长者”最为明显,估计85岁或以上人口会上升两倍,即由目前的67 200人增至二零三一年的209 000人。

表 2.5及图 2.2显示本港人口的老化趋势,附件II则显示特定年份的人口金字塔。

7粗死亡率是指某一年死亡人数占该年年中人口的比率。

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差异,会引致粗死亡率有所不同。

为消除死亡率因受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可使用一个标准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作为共同基础。

基本上,不同人口的标准化死亡率是把标准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应用在这些人口相对的年龄和性别的死亡率上。

现时采用的标准人口为二零零一年人口普查时刻的人口。

表 2.5:按主要年龄组别划分的香港人口数字及百分率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年中人数(%)人数(%)人数(%) 1971 1 452 100 (35.9) 2 410 900 (59.6) 182 300 (4.5) 1981 1 277 300 (24.6) 3 561 800 (68.7) 344 300 (6.6) 1991 1 198 700 (20.8) 4 050 900 (70.4) 502 400 (8.7) 2001 1 104 100 (16.4) 4 867 200 (72.4) 753 600 (11.2) 2011 1 006 900 (13.4) 5 601 100 (74.4) 919 600 (12.2) 2021 1 036 600 (12.6) 5 777 300 (70.2) 1 414 400 (17.2) 2031 1 017 900 (11.7) 5 583 600 (64.0) 2 120 000 (24.3)注:括号内的数字是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率。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2002年《香港统计年刊》、2002年11月《香港统计月刊》,以及《香港人口推算2002-2031》图 2.2: 香港人口转变情况2 000 0004 000 0006 000 0008 000 00010 000 0001971198119912001201120212031年份人数资料来源: 政府统计处2002年《香港统计年刊》、2002年11月《香港统计月刊》,以及《香港人口推算2002-2031》劳动人口推算2.13 根据最新的推算数字,尽管香港的人口到二零三一年会比二零零一年的672万增加30%,达到872万,但劳动人口的相对增长速度会慢得多,只会增加8%,从343万增加到370万,如表 2.6、图 2.3及图 2.4所示。

这是因为高龄人士占总人口的比例预期会上升,而处于主要就业年龄(即25至59岁)的人口则会下降。

15至19岁和20至24岁这两个年龄组别将来会有较大比例的人士接受专上教育,导致这些年龄组别的劳动力的比例下降。

因此,二零三一年的人口中,会有500万或58%属于非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而二零零一年的数字是330万或49%。

据一贯的抚养概念,三十年后,将有更大比例的非从事经济活动人口须倚赖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供养。

表 2.6:劳动人口推算年中劳动人口前十年平均每年增长率(%)2001 3 427 100 2.02011 3 757 2000.92021 3 750600*2031 3 702200–0.1注:(*) ─增减少于0.05%。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图 2.3∶总人口及劳动人口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图 2.4∶ 总人口及劳动人口增长概况-0.50.00.51.01.52.0平均每年增长率(%)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现时人口的素质2.14教育水平是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本港人口的教育水平多年来持续提高。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二零零一年,本港15岁及以上的人口当中,约52%至少有高中教育程度,约13%有专上教育程度,远高于一九七一年20%及3%的相应比例(详见表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