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进一法去尾法教后反思

进一法去尾法教后反思

进一法去尾法教后反思
进一法去尾法是求商的近似数的特殊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四舍五入。

今天在课堂上,关注细节,让学生写出得到整数商后余数表示的意义,发现有两个学生不仅写出了余数表示的具体数量,而且进一步解释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

如下题:
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18.5元,她可以买回几本词典?
列式:100÷18.5≈5(本)
竖式:
5

1851000
925
75 7.5元(不能再买一本)
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直接写出结果就行了。

今天看来,学生究竟明白不明白,从作业上只是看了个表面。

现在学生这样在竖式中表示出来,清晰的显示了思维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检查。

注意观察学生,向学生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

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

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近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近似数”展开。

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

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有取近似数67.68的。

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

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

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

”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

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将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小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
1、我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中要把
2.5千克香油装到玻璃瓶中,每个瓶子装0.4千克香油,学生计算得出需要6.25个瓶子,然后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得出需要7个瓶子才能装完。

我把这种问题情境看作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只有7个瓶子能装完,也就是完成了任务,这里的小数部分需要向整数部分近一,得出取近似数的方法为“进一法”。

“进一法”解决的问题情境就是完成任务,保证整体的完整性。

2、在情境(二)中,25米长的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想清楚能包装几个礼盒,学生融入生活情境,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包装16个礼盒。

我做一适当引导,每个礼盒的包装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再包装不了一个,在这种问题情境下,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这节课小结达到了教学的高效,每个情境教学完一个知识小结,两个情境问题教学完成后做了一个对比小结,练习题完成后再进行归类小结,最后进行了全课小结,通过这些小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不足之处:
课前用“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引入新课,意在让学生明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而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我在处理这个问
题的过程中,没有点破,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习题设计量较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紧迫,习题的设计上也出现了重复现象。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1一、教学目标1、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2、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二、教学重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三、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四、新授(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求商的近似数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生:四舍五入法练习复习求以下商的近似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9.4÷12≈ 1.62 1.55÷3.9≈ 0.40 319.46÷5≈63.89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同5作比较大于或者等于5 进1,小于5舍去。

师:那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PPT展示例题)(二)情景导入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师:找同学读题生:读师:找同学列式生:2.5÷0.4师: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练习本上演算,一会儿找同学汇报(老师巡视发现问题,找典型同学)生:说师:板书演示通过你计算发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靠单纯的四舍五入法,接着继续出示类似练习再由同学自己计算(三)经典练习(自己列式,自己算)明明买了一瓶1.3升的饮料,把这些饮料倒在小杯子里,每个杯子可以装0.4升,倒完所有饮料,需要多少个小杯子?1.3÷0.4≈4(个)答:需要4个小杯子。

规律:通过两个习题由学生总结出来结合实际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有些情况虽然商的小数部分第一位,比五小但仍须进1,相这样的方法叫“进一法”。

(四)情景导入2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 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找同学列式,自己先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找错误典型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演示。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

很多学生都会茫然不知所措。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

这节课中既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

“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还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并且学生也知道了在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想让学生通过以前的知识迁移转化过渡到小数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

开始出示孩子熟悉的题目:五年级共62名同学准备到公园里玩“太空飞车”已知一辆“太空飞车”最多能坐18人,全班同学每人坐一次,至少要几辆车?解答:62÷18=3(辆)……8(人)答:至少要4辆车。

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题目,不用过多解释。

然后我说:“我们学过了小数,用小数表示商是多少?”学生回答:“3.44...。

”按过去学过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应该是3,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自然得出“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

……讲完例题,又出大量类似题目判断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取近似数。

整堂课的学习气氛浓,讨论、交流积极,学习情绪高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尝试计算。

(二)激发学生交流讨论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

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一、借助生活,理解情境
本节课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由于客观实际的需要,在计算一些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时,就产生了小数,而有些小数不能得到整数结果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道理。

这样
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一部分内容。

先让学生尝试解决例6的题目,
通过反馈总结出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再通过做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练习。

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使他们在练习中也能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时,
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以致于在完成练习时出现了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_1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_1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1《商的近似数》这堂课我没有上成功,课后静下心来,认真作了分析、反省,找出了原因。

一、小数除法知识,学生没有掌握好,所以很多学生做尝试练习时,不会计算“19.4除以12”。

二、课前准备不充分。

(1)备课不够认真仔细,没有深钻教材,没有灵活运用教材。

(2)没有认真备学生,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各种情况。

三、教学方法老一套。

在探究新知部分,由于学生不与我配合,我就采用了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

把这节课的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

总结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时,也被我代替了。

这节课的一切都被我包办了,剥夺了学生的权利,所以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听懂了,有的学生没有听懂,教学效果很不好,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所做的一切都由老师包办了,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这是我最大的失误。

四、自身素质欠缺,课堂驾驭能力差。

由于本人胆子小,一看见有领导和老师来听课,我的心就砰砰直跳,说话变得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甚至还说错了几句话。

遇到学生不与我配合时,我就更加紧张,乱了阵脚,乱了思路,不知如何是好。

“头发长,见识短”是对我最好的写照,因为自己平时业务学习较少,积累的经验也少,像一只“井底之蛙”,所以不能巧妙、机智的驾驭课堂,出现了本节课由我一人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

总之,不足之处很多很多,一言难尽。

以后我会多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取长补短。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2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今天上了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一课,这节课的难点在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取近似值。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中的疑问。

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参与热情高涨。

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好,通过展示自学心得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

然后,我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去尾法”、“进一法”的例子,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展示自己的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李枝蔚把原本该用去尾法的理解成要用进一法。

班上同学指出她的错误后,我马上说:“究竟什么时候用进一法、什么时候用去尾法,看来够让人迷惑的?谁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不混淆?”孩子们马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面红耳赤。

最后集合全班同学的发现,大家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在准备材料上要用进一法,就是要准备充足一点,比如装香油时准备瓶子的数量,做衣服准备的布料等;在生产产品和购物时要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就是不能有残缺,比如用丝带能包装几个礼品盒,用面粉能做几个蛋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将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小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
1、我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中要把
2.5千克香油装到玻璃瓶中,每个瓶子装0.4千克香油,学生计算得出需要6.25个瓶子,然后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得出需要7个瓶子才能装完。

我把这种问题情境看作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只有7个瓶子能装完,也就是完成了任务,这里的小数部分需要向整数部分近一,得出取近似数的方法为“进一法”。

“进一法”解决的问题情境就是完成任务,保证整体的完整性。

2、在情境(二)中,25米长的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想清楚能包装几个礼盒,学生融入生活情境,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包装16个礼盒。

我做一适当引导,每个礼盒的包装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再包装不了一个,在这种问题情境下,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这节课小结达到了教学的高效,每个情境教学完一个知识小结,两个情境问题教学完成后做了一个对比小结,练习题完成后再进行归类小结,最后进行了全课小结,通过这些小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不足之处:
课前用“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引入新课,意在让学生明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而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我在处理这个问
题的过程中,没有点破,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习题设计量较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紧迫,习题的设计上也出现了重复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