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变的概念,理解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了解弹力的产生。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形变的概念及原因2. 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3. 弹力的产生及作用4. 观察和分析物体形变的现象5. 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弹力的产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弹力的产生。
2. 难点:形变原因的分析、弹力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形变的原因。
2. 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
3.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变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形变的概念,讲解形变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让学生明确弹力的产生。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形变的原因。
5. 实验演示:进行弹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弹性与弹簧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教学内容弹簧的弹性特性;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弹簧的弹性特性;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弹簧的弹性特性;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弹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弹簧的弹性特性。
新课导入:讲解弹簧的弹性特性,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高一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2节形变与弹力(2)含解析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弹力是力学中最经常遇到的力之一,对弹力认识清楚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有无以及方向的确定。
教材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后又对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有关弹力的一些现象和特点,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能力。
作为高一年级的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结合结合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并肯定和表扬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学会用放大的方法去观察微小形变。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作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难点: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2.弹力方向的确定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综合教学法: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总结规律.2、学案导学六、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什么叫做形变?什么叫做弹性形变?什么叫做弹力?并举出生活中有关形变的例子。
《形变与弹力》教案01

感
①、在探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
教学
内容
精析
重点
①、知道常见的形变,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难点
①、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使学生在理解形变与弹力知识的同时领悟其研究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展考虑、质疑和做好微小形变显示的实验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改变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多媒体逐一把刚刚前面四个实验模拟出来,并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前边我们定性地研究了弹力的大小,下面定量地研究弹簧的弹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4:抓住海棉的两端,把海棉扭曲;
演示实验5:铁丝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6:用手把橡皮泥捏扁;
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并根据刚刚的演示实验对形变进展分类。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利用多媒体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教材处
理与教
学方法
①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际运动的事例和相应的考虑、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②充分利用课间模拟运动,在把条件理想化;③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精选例题,以便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才能。
板
书
纲
要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一)弹性形变和弹力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
教学设计-弹力

3.2弹力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依据撤去外力后形变能否恢复原状,可以将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弹力产生的方向,总是指向物体形变恢复原状的方向。
2.科学思维通过机械放大、光学放大的方法观察到微小形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弹力方向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将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型变量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和假设”“设定实验制定方案”等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微小形变放大方法和弹力与形变大小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案,让学生领略到科学思维的魅力。
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教学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引入】播放邓超在《奔跑吧兄弟》节目里的蹦极视频。
提出问题:邓超为什么到达最低点后能继续向上运动?那么什么是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形变【小组活动】挤压橡皮泥、弯曲钢尺、拉伸弹簧,感受这些物体发生的变化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形变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的改变。
物体形变的分类:一种是撤去外力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另一种是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板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也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有弹性限度。
再如,撑杆跳杆发生的形变是弹性形变,汽车被撞后汽车外壳发生的形变是塑性形变。
抽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其他生活中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提问】弹簧和橡皮泥很软,在外力作用下都很容易发生比较明显的形变。
如果换成比较坚硬的物体,比如用力按玻璃瓶,玻璃瓶有没有发生形变?用力压桌子,桌子有没有发生形变?如何判断?【演示】教师向学生提供观察微小形变装置,按玻璃瓶和按压桌面。
课堂教学设计: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10

课题: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一、任务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探究弹簧弹力和弹性形变的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二节中一个探究性实验,是学生了解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弹力”是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这一章中介绍的第二种性质的力,是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基础,而本章又是力的基础知识,是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本节课前,学生需要知道是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一般有无弹力的判断,明确了弹力的方向,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本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对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其形变量的关系做定量的研究。
3、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扎实,学生实验能力较强,科学缜密的实验素养正逐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胡克定律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愉悦(2)通过DIS实验,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直观三、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四、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拉伸弹簧、压缩弹簧、自制铁架台、带定滑轮的长木板、钩码、槽码、华茂数据采集及处理器2、课件:PPT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3、多媒体硬件: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五、设计思路1、本设计的依据和理由根据课改强调的“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课上努力做到知识能力并举,过程方法并重,情感价值观浸润。
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应用等。
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并在点滴的积累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自己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一、力 弹力教案(最新10篇)

一、力弹力教案(最新10篇)力弹力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秤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3、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
重点:认识弹性、弹力、弹性势能。
难点:理解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教具:弹簧、钩码(3个)、橡皮筋、橡皮泥、铁丝、充满气的气球、塑料直尺等。
教学内容:一、学生活动1:探究弹性学生通过竞技比赛,使用扩胸器、握力器、健身棍,说出手的感觉,引出弹性形变和弹力。
二、学生活动2: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学生设计实验:1、架高塑料尺,施加向下的压力。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
3、弹簧秤上挂1个、2个、3个钩码,示数的变化情况。
总结:一定范围内,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
说明:弹簧秤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三、学生活动3: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1、了解构成,使用注意点;2、知道力的单位,读出手边弹簧秤的分度值和量程;3、弹簧测力计的校“0”4、使用弹簧秤测自己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四、认识弹性势能通过教师举例引入,结合多媒体资源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使其他的物体工作,即具有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讨论五、学生归纳、总结六、课堂检测:《补充习题》26页~28页七、作业布置:1、3w 第一题2、《学习指导》相关练习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
就地位而言,学好弹力既可以巩固加深对力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为学好摩擦力做好铺垫,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的外延来看弹力在本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通过对初中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确定弹力的方向;从思维发展特点角度: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从能力角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类比、概括、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定义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操作、小组协作讨论、总结、提交结论。
独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提出。
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
问题解答和咨询。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堂准备
1.演示实验的准备。
2.探究实验的准备。
3.制作教学辅助ppt、flash课件。
4.指导学生登陆教师主页。
通过flash课件辅助解释桌面的微小形变。
如果学生提出玻璃瓶实验中水柱的上升是否是手握瓶子时使水受热膨胀而产生的呢?则在表示肯定后进一步提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呢?
可通过改变按压方式和位置进行比较证明。
问题4:形变有什么分类?
演示归纳。
(1)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叫弹性体,弹性体均有弹性限度。弹性限度即物体能恢复原状的最大形变量。
使学生学会确定弹力的方向并作弹力示意图。
操作讨论
问题6:弹力跟什么因素有关?怎么确定弹力的大小?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材料、形变量。
弹力大小的确定应通过实验或根据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态综合分析确定。问题7:弹簧的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进行弹簧伸长量与弹力关系的实验探究。
不同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劲度不同的弹簧进行实验,重点放在实验操作、数据的记录和利用图象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几方面。说明图象法的好处。
(2)点接触型:(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弹簧)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分别举例说明。
思考回答形变的原因。
通过参与实验,体验微小形变的形成和观察过程,思考实验过程的放大原理,体会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观察不同的形变现象,理解弹性形变、弹性体、弹性限度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充分利用教师个人主页提供的课程学习资源和交流讨论区,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内延外拓,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和协作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新生对弹力的学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中学习的基础,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对探究性实验的积极性较高,能较好地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的,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物理组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
4.了解弹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会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网络课程()
(8)个人主页(√)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司南版物理1教科书与配套学习手册
教师个人主页下学习资源:包含知识归纳、课堂练习、课后交流、拓展研究及Flash交互性网络课件等课程学习材料。
网址(http://61.131.50.38/www/index.asp?id=czs)。
(2)范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观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的作用,引出弹力的概念。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举例说明某一弹力的形变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问题5:弹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1)面接触型: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举平面、曲面的例子说明。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多媒体教室(√)
(3)室外活动()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案例库()
(6)题库()
四、学习情境创设
1、真实性情境(√)
2、问题性情境(√)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
用flash制作的一系列教学软件。
什么叫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弹力?弹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弹力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类型
相应
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自主协作学习设计
形变和弹力课后练习
物理教材、演示实验、课后练习题教师个人主页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习重点:理解弹力与弹力的应用,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胡克定律。
学习难点:弹力与形变的探究。
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任务驱动,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为方式,以弹力的产生、特点和与形变的关系为核心,考虑内容的时代性和基础性,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创设情景,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理解形变和弹力,学习基本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回顾初中知识,引入新课。
操作讨论
问题2:形变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形变原因是物体受力。
问题3:为什么有的物体受挤压或拉伸时好象没有发生形变?
分析: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的大小与物体本身坚硬程度有关,硬度大的物体形变量很小,不易观察,但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间接证明形变的存在。
请同学参与演示实验: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观察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1.作好课前准备。
2.熟悉教师主页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通过气球、弹簧、橡胶、金属丝等实物展示各种形变;通过视频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形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归纳:物体发生的伸长、缩短、弯曲等变化称为形变。
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和尝试归纳形变的定义。
理解弹力的概念,分析弹力作用的形变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观察与分析,作弹力示意图,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学生的体验、思考,达到使学生理解实验的放大原理,体会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目的。
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批判的精神。
培养通过观察理解概念的能力。
通过实例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
2、学习内容与任务及教学流程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各种形变,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了解弹力的广泛应用。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活动量丰富,实践性和趣味性很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