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之玄宗出世(五)诛杀韦后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白居易长恨歌内容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内容赏析题解这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
白居易时年三十五岁,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一天,他与在当地结识的秀才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宝往事。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让三人不胜感慨。
他们惟恐这一希代之事,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王质夫遂提议,由擅长抒情的白居易为之作歌,由陈鸿为之写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
白居易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句求解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嗜好美色,口臭绝代佳人,搞皇帝统治者天下多年,却一直打听没最理想的美人。
开篇两句貌似奇怪,含量却很大。
做为一国之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能够存有什么不好结果呢?只七个字,就阐明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认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
“倾国”一词,本来指能并使全国人为之飞溅的美色。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有载,李延年向汉武帝赏识李夫人时,曾歌曰:“北方存有佳人,风流而单一制。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无人知晓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些。
”但在这里,后人念出了它的另一重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汉皇”,指汉武帝刘彻。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大都是实的。
杨家存有女初长成,养育在深闺人托音杨家有个女儿,刚刚出落成人,娇养在深闺里,无人有幸相识。
“杨家”,指蜀州司户杨玄琰家。
杨家有女,小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
开元二十三年(),杨玉环十七岁,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
二十二岁时,玄宗欲纳为妃,慑于公媳名分,将其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
二十七岁,玄宗册封她为贵妃。
白居易将杨玉环译成以“处子”进后宫,有人以为这就是“为尊者讳”。
其实不然。
白居易并非纯粹地抨击李、杨的爱情,他就是必须使他们的爱情创建在善良真诚的基础上,从而体会那一份由爱情吞噬爱情的无可奈何的伤感。
长恨歌内容

长恨歌内容《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共四十六句为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全诗的艺术性较高。
其一是对原有史料的选择和运用。
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
诗人在写他们的罪恶一面时,注意点到为止,尽量不太损伤他们的形象,从而保证了悲剧故事前后的和谐统一。
其二是故事中浪漫色彩的加入。
爱情可以使生者死,可以使死者生,这样的力量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描写过。
其三是有关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彩描写。
其四是对离别之苦、相思之情的正面描绘,它不仅占的篇幅大,而且角度多、变化多。
其五是语言的精美,既生动、形象、凝练,又婉转、流利、韵律性强,使人传诵不绝。
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在构思上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原文: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朝代】唐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情节概要

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情节概要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情节概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情节概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情节概要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
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
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
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
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
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
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
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多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
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
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
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
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
玉楼中宴会,她醉态中含着春情。
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
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
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
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
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
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出现,天子的大驾,一千辆车,一万匹马,逃往西南。
才走到百来里,走走又停停。
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
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
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起流。
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于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
唐诗赏析——白居易:长恨歌

唐诗赏析——白居易:长恨歌简介《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共四十六句为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全诗的艺术性较高。
其一是对原有史料的选择和运用。
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
诗人在写他们的罪恶一面时,注意点到为止,尽量不太损伤他们的形象,从而保证了悲剧故事前后的和谐统一。
其二是故事中浪漫色彩的加入。
爱情可以使生者死,可以使死者生,这样的力量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描写过。
其三是有关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彩描写。
其四是对离别之苦、相思之情的正面描绘,它不仅占的篇幅大,而且角度多、变化多。
其五是语言的精美,既生动、形象、凝练,又婉转、流利、韵律性强,使人传诵不绝。
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在构思上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长恨歌》原文及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长恨歌》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恨歌》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长恨歌》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下面是对此篇诗词的赏析,欢迎参考!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
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转》。
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
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
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
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
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
《长恨歌》详细解读

《长恨歌》详细解读先简要说明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它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唐德宗贞元16年进士及第,贞元19年他被任命为正九品的校书郎,负责国家经藉图书的校正,这个官的任期是三年,到唐宪宗元和元年年初,白居易在校书郎的任期就已经满了,还要等着吏部重新安排工作。
但是这个事情显然并不容易,唐朝的时候安排工作这个事儿就不容易,不光是我们现在。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个情况,白居易早就领教了,所以他又直接参加了当年四月的科举。
唐朝的科举是非常灵活的,就多达100多个科目,和宋以后的科举是不一样的,元和元年的这次制科,它的名称叫做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这是一个吏治的科目,是非常实用的,他有一点儿岗前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这个意思,考中了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官了。
白居易很顺利的就再次及第,看人家多厉害啊,连考连及第。
这次考试选中了18个人,第一名就是他的好朋友元稹。
白居易被调任了盩厔县尉,盩厔就是今天陕西省周至县,这俩生僻字是有很多人不认识的,直到上世纪60年代,改成了我们都认识的周至,周至是历史很悠久的一个地方。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里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山环水复的地理位置,所以称为盩厔。
著名的道教圣地楼观台,唐代玉真公主隐居的玉华观都在周至县,这里还有一处仙游寺,这里曾经是隋文帝的行宫,后来改为仙游寺,他用来存放佛教的舍利子。
白居易跟当地的两位朋友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来玩,他们谈起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他就是在这个地方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因为诗的最后有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就是长的意思,所以叫《长恨歌》。
白居易的诗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花太大的气力进行注释,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长恨歌写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因为这首诗写得很长,它的内容自然就是非常详细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这相当于一个非常完整的剧本,从杨贵妃刚刚入宫开始,到她得宠时的无限风光,九州震荡的安史之乱,直到她魂断马嵬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之玄宗出世(五)诛杀韦后【画外音】在唐中宗李显死后,韦皇后打算要效法武则天,登上皇帝之位,李唐王朝再一次陷入吉凶难测的历史节点。
就在这个时候,原本默默无闻的三郎李隆基,决定力挽狂澜,发动政变,彻底粉碎韦皇后的称帝阴谋,而正当李隆基悄悄准备举事的时候,一个原本属于韦皇后集团的大臣崔日用突然反水,他提醒李隆基说,形势紧张,政变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可能会功亏一篑,听到崔日用的话,李隆基将作何反应,政变是否继续进行,同时,敌对双方的实力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蒙曼】李隆基听到崔日用这个说法,他是什么感觉?我觉得,李隆基当时肯定是吓出了一身冷汗,幸好崔日用这个人两面三刀,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说崔日用政治立场坚定,死心塌地地拥护韦皇后的话,那么李隆基当时的脑袋和脖子就已经分家了,而且我们也要知道一句话叫做当局称迷,旁观必审。
崔日用作为一个旁观者,他说出这番话来,李隆基也明白,他说得有道理,政变确实是刻不容缓。
可是呢,要想发动政变,总要先评估一下风险指数,政变有没有把握啊,风险大不大。
我们要是替当时的李隆基评价一下,这个风险大不大?他在这个时候要发动政变,那这个风险可是太大了,因为把李隆基和韦皇后两边的力量放在一起一对就知道了,韦皇后的优势相当明显。
为什么说韦皇后的优势相当明显呢?她有三大优势。
第一,韦皇后当时占有舆论优势。
因为我们讲过,韦皇后当时已经立了唐中宗的小儿子李重茂当皇帝了,自己是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辅政,她的一切政令其实就都是以小皇帝李重茂的名义颁布的,这个时候谁要是反对韦皇后,谁其实就是在反对皇帝,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这就叫作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说,韦皇后首先就占据了舆论优势。
除了舆论优势,她还有什么优势?韦皇后当时还有军事优势。
这个我们上一集也讲过了,唐中宗刚一死,韦皇后就赶紧调集了五万府兵进驻长安,这五万府兵就和长安城原有的禁军体系一块儿对长安城实行军事管制。
为了确保府兵,还有禁军之中的飞骑、万骑两支力量的绝对效忠,韦皇后又安排了自己的六个亲信,就是六个侄子或者女婿去担任这三支队伍的统帅,那这样一来,这几支队伍就不仅仅是军事过硬了,它还有什么好处?政治合格。
所以韦皇后在军队方面应该是比较拿得准的,这是第二个优势。
那么韦皇后的第三个优势是什么呢?是政治优势。
我们也讲过,韦皇后很早就开始在宰相队伍里安插自己的人手,所以在当时整个宰相集团之中大多数都是支持韦皇后的,那宰相是百僚之首,一呼百应,韦皇后有了他们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颇为稳妥的。
那有了舆论、政治和军事三大优势,我们看起来,韦皇后的势力就是相当强大的了,那韦皇后这边势力强大,李隆基这边又怎么样呢?反观李隆基,可以这么说,韦皇后的优势就是他的劣势,他差远了。
这话又怎么讲呢?咱们先看舆论,刚才我们说了,当时皇帝已经继位了,而且是唐中宗的儿子,是符合继承原则的,所以这个时候李隆基要再想兴兵宫阙,那就叫做师出无名。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这个时候李隆基在舆论上是处于劣势的。
再来看军事,军事上李隆基怎么样?他也不行。
虽然说李隆基没少在禁军身上下功夫,在万骑队伍中也有一帮朋友,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在关键时刻能否替你卖命,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再说了,李隆基交的这些朋友都是万骑的中下级军官,就算他们肯替李隆基卖命,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号召力让手下人跟着他们走,还是值得怀疑,再者说,就算朋友肯卖命,朋友也能拉起一支队伍来,我们刚才讲,长安城的防卫是由府兵、禁军中的飞骑和禁军中的万骑三支队伍共同负责的,你只搞定了万骑,其他两支军队还是巨大的威胁呀,所以在军事上也不占优势。
再来看政治上,李隆基的那些谋臣都是什么人?我们也说过,那也是一群中下级官员,虽然是足智多谋,但是人微言轻,跟韦皇后手底下那些宰相放在一块儿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影响力。
那这样综合起来一看,我们就明白了,尽管李隆基已经尽可能地纠集了自身势力,相王势力以及太平公主势力,但是跟占有整个国家机器的韦皇后相比,他还是相当弱势的,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动政变,那就是胜算很小,但是风险很大。
【画外音】政变虽然有很大风险,但李隆基也并非鲁莽行事。
除了争取到太平公主和父亲相王的支持以外,为了避免蒙受“犯上作乱”的恶名,李隆基还打出了“拯救社稷之危”、“匡复李唐”的旗号,以争取更多的舆论支持。
然而,政变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的还是要掌握军事力量,就在李隆基为此忐忑不安的时候,宫廷的军队里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不仅坚定了李隆基政变的决心,也成为他举事的重要契机。
那么,军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与李隆基的政变又会有怎样的关联呢?【蒙曼】我们刚才不是讲,韦皇后派了六个侄子、女婿这样的亲信去控制军队吗?这六个小伙子都是空降兵,以前没有在军队里干过,没有军事经验,也没有跟军人打交道的经验,可是他们既然派到这儿来了,就得让军人服气,他们又害怕军人瞧不起他们,怎么办呢?就想靠暴力解决问题,想要靠打人来立威。
于是,有事没事就找荐儿,动不动就因为一件小事把手下的兵叫过来打一顿,特别是韦皇后派到万骑队伍中的两个小伙子,一个叫做韦播,一个叫做高嵩,因为他们知道万骑是皇帝的贴身卫队,他们的责任特别重大,所以他们对万骑的管理就特别严格,换句话说,他们要打起人来就是特别地狠。
那我们也要知道,万骑既然是皇帝的贴身卫队,心里是有点骄傲感的,韦播和高嵩这么一打,万骑整个军营可就炸锅了,军士的情绪都非常地激动。
那万骑的两个中级将领葛福顺还有陈玄礼不是早在半年之前就跟李隆基搭上关系了吗?眼看着情况是这个样子,他们两个就找李隆基诉苦来了。
他们两个找李隆基诉苦来了,李隆基当时在干什么?李隆基正在跟他的军师刘幽求一块儿商量政变的事呢,一听葛福顺和陈玄礼的一番诉说,李隆基和刘幽求不由得彼此会心地一笑,这简直就是及时雨啊,政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军队。
那现在军队开始对韦皇后不满了,这不是天助我也吗?这个好条件要是不利用,对不起老天,怎么利用啊?当时李隆基就好言好语地劝慰了葛福顺和陈玄礼一番,把他们打发走了,可是前脚他们走了,后脚李隆基马上就跟刘幽求说了,说:军师啊,现在情况紧急,请您去,赶紧帮我把万骑搞定。
那我们这样说,可能有人就觉得奇怪了,人家葛福顺和陈玄礼这两个中级将领不是刚刚在你这儿离开吗?刚才人家跟你说的时候,你怎么不直接发动一下把他们搞定算了?为什么还要再派一次刘幽求啊?我觉得李隆基这样做可是非常有道理的。
为什么呢?首先,当时万骑虽然对韦皇后不满,但是这个不满是否达到足以发动政变的程度是并不清楚的,如果这个时候主帅就贸然去发动人家,很可能引起危险,人家不同意怎么办?你不是主帅都暴露了吗?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我们也知道有一句话叫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作为一个领导,你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而不是事事都要亲历亲为。
那刘幽求是什么人啊?刘幽求是谋臣,鼓动三寸不烂之舌那是他的长项。
所以他隆基就要利用他这个长项,这就好比《水浒传》里头在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先让吴用去策动阮氏三雄,是一个道理。
果然,刘幽求这个人也是不辱使命,到了葛福顺他们面前,把政治大义和功名富贵结合起来,一番蛊惑,葛福顺和陈玄礼他们几个军官就慨然允诺:没问题,我们也早觉得韦皇后不是好东西了,我们愿意跟临淄王干,我们愿意博取这套功名富贵,军队的事情我们来负责。
那既然搞定了一些万骑的军官,其实整个政变也就进入倒计时了,究竟在哪一天发难呢?李隆基把这个日子就定在了六月二十日,也就是唐中宗李显死后的第十九天。
那日子都定好了,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个时候发动政变,他的把握大不大啊?仍然是不大。
别看有万骑军官支持,把握还是不大,为什么呢?人家韦皇后那边的优势一点都没有变,韦皇后的优势没有变,那就意味着他这场政变肯定是不会轻松的。
那么是不是真的像我们判断的那样不轻松呢?果然。
政变刚刚要发动,第一个麻烦事就出来了,什么事情?那也是我们讲过的,就是李隆基手下有人不干了,谁不干了啊?就是李隆基的心腹保镖王毛仲。
王毛仲这个人我们反复讲过了,这是个聪明人,主人想要干什么,他打眼一看就知道。
聪明人有好处可是也有坏处,坏处在哪儿?聪明人经常用脑过度,这时候,王毛仲这个聪明人就分析了,主人二十号晚上要发动政变,他有没有把握啊,分析来分析去,王毛仲觉得是一点把握都没有,那自己应该怎么办啊?王毛仲一想,生命诚可贵,就算是平常主人待我不薄,我也不能去替他送死啊,怎么办呢?开溜吧。
所以就在六月二十日那天凌晨,王毛仲就跑了,跑到哪儿去了呢?反正没跑到韦皇后那边,这很不错,但是谁也不知道他藏哪儿了,反正李隆基就找不着他了。
那我们可以想想,政变还没有发动,心腹保镖就开溜,可以想像当时的情况是多么严峻,可以说这场仗对于李隆基而言那就是铤而走险。
【画外音】李隆基密谋的这次政变史称“唐隆政变”。
韦皇后掌握朝政之后改元号为“唐隆”,寓意是使唐朝兴隆起来,以此掩饰她想要称帝的野心,谁知“唐隆”与“隆基”有一字巧合,竟成为李隆基举兵的预兆,这也是韦后所始料不及的。
然而,就在李隆基准备政变的关键时刻,他的贴身侍卫却逃跑了,这也预示了政变的成败难测。
那么,政变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险情呢?【蒙曼】我们刚才不是讲,李隆基把政变的具体日期定在了六月二十日吗,这天傍晚就趁着暮色苍茫,李隆基就带着自己的一帮人,像刘幽求、和尚普润,还有另外一个心腹保镖李宜德等等,几十人个进入禁苑了,进入禁苑干什么呢?来找钟绍京来了。
钟绍京我们也讲过,那是李隆基从潞州回到长安之后就结交的一个朋友,当时正担任禁苑总监,而禁苑呢它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
因为唐朝的禁苑就在整个宫城的正北面,禁苑的南门就是宫城的北门,进了宫城的北门就是皇帝所在的后宫了。
禁苑的位置相当重要,李隆基他们现在找钟绍京干嘛呢?就是想借他这方宝地,把钟绍京家作为政变的前敌指挥部。
那么到了钟绍京家门口,李隆基就举手敲门了,就在这个当口,对李隆基的第一个考验就出现了。
什么考验呢?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钟绍京这时候害怕了,死活不开门,无论李隆基是高声地敲还是低声地叫,反正钟绍京在里面就是装聋作哑就是不开这个门,这着急啊,怎么办呢?正在着急的时候,屋里有一个人说话了,就是钟绍京的夫人许氏,许氏夫人就跟钟绍京讲了,你这是替国家出力,神会保佑你的,再说了,就算你现在不开门,你素日又和他们通谋,你以为以后别人不会找上你来吗?你以为你能躲得过吗?这几句话不多,可是切中要害了,所以钟绍京一下子顿开茅塞,赶紧就把门打开了,把李隆基给迎进来了。
《资治通鉴》是这么记的,我在太平公主系列也是这么讲的,可是今天我翻回头来想这件事,我觉得不对,怎么不对呢?我觉得钟绍京不开门这事,没有史书记得这么简单,这个事情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