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五大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中心

五大国际金融中心五大国际航运中心2009-04-20 17:07五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有680 多家银行,居世界城市之首;外汇日均成交额约占全球31.1%;有800 多家保险公司,国际保险业务世界之最;有世界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和第二大期货交易场所。
纽约:世界最大的100 家银行中有95 家在纽约设有分支机构;外汇市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外汇市场之一;是国际货币市场中交易量最大的一个;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
东京:20 世纪80 年代东京的多项金融指标执全球之牛耳。
目前外汇交易规模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居全球第三位。
世界最大的300 家银行中,有75 家在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
中国香港:拥有银行及存款机构251 家,其中外资银行达114 家,77 家属全球100 家最大银行之列。
香港现已形成包括银行体系、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等金融运作系统,是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与中国香港齐名的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
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约占全球的6.1%,金融衍生工具日交易量约占全球的3.9%,银行外汇结存余额达到全球的5%。
五大国际航运中心伦敦:也是全球五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5 的散货船业务、185 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在此进行。
尽量货物吞吐量不大,但却是全球航运信息、交易中心;对全球航运市场拥有巨大话语权。
鹿特丹:美国向欧洲出口货物的40%以上,日本向西欧出口货物的30%以上经过鹿特丹中转。
中国香港:也是全球五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吞吐量全球第三,天然深水港。
新加坡:也是全球五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实施世界上最为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吞吐量目前居全球第一。
釜山:中国北方地区集装箱大部分经此中转。
历史发展证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相伴而生的,金融中心发展源于航运,航运中心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中心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都是著名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比较及启示

金融-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比较及启示.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
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摘要: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导两种模式,这两种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在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更倾向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当经济和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形成模式又居于主要地位。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上海只能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
关键词:政府主导模式;自然形成模式;金融中心一、金融中心形成的两种模式金融中心的主要活动是借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和金融衍生产品)发行和交易、资金管理和保险。
衡量金融中心的典型指标是银行数量、银行资产、国际间银行债务、交易所资产估价、交易的合约数量、上市公司数量、会员数量、证券发行量、国外股票交易比重、管理的资金数量、外汇交易量以及衍生物在所有交易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等。
可见,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表明,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发展不但具有“供给推动型”和“需求引导型”两种发展路径,而且这种因果关系还存在互为因果联系。
金融发展路径依赖的这种规律性反映到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径上,就表现为金融中心形成的两种模式: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一)自然形成模式。
金融中心的自然形成模式指随着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及投资的不断扩展,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必然增加,进而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因而,金融市场得以扩张,国家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法规也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金融机构集聚状态中各市场主体相互作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稠密市场效应”,伴随着规模经济效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使金融机构在空间上进一步集聚,逐渐形成金融中心。
(二)政府主导形成模式。
金融中心的政府主导形成模式指金融市场在独立于实体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在实体经济及其规模相对弱小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刺激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储蓄,刺激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大国”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研究:经验与启示

ZHOU a g y u, Gu n — o LUO u S —me i
(ntuefr ia ca tde , u a nv ri , h n h i hn , 0 4 3 Isi t n n il u is F d nU iest S a g a ia 2 0 3 ; t oF S y C S h o f o o c n n g me tT n ies y S a g a ia 2 0 9 ) c o l n misa dMa a e n, o Ni v ri , h n h i n , 0 0 2 o Ec Un t Ch
周光 友 . Leabharlann 素梅 ( 复旦 大学 金 融研 究 院 上 海 2 0 3 ; 0 4 3 同济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 上 海 2 0 9 ) 0 0 2 摘 要 :本 文在 比较 分 析 世 界 主 要 金 融 中 心形 成 模 式 , 结 它们 的形 成 规 律 和共 同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出 了 国 际金 融 中心 形 总 提
第 1 8卷 第 2 期
湖南商学 院学报( 双月刊 )
J OURNAL OFHUNAN UNI VERSTY I OFCOMMERCE
Vn .8 N( . 11 )2 Apr 01 . 2 1
“ 国" 融 中心 形成 模 式 研 究 : 验 与启 示 大 金 经
纵观世 界各经 济强 国的发展 历史 ,其发展过程都
离不开强大 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随着我 国经济实
国际航运 中心 的意见》,明确提 出 了上 海建设 国际金
融 中心 的战略 目标及时 间节点要求 。这 对上海 成功地
国际金融重难点:国际金融市场

第六章国际金融市场❖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一)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范围内,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与通讯网络,进行资金融通、货币和证券买卖及相关金融活动的市场或网络。
❖可划分为四类:▪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二)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间的长短期资金借贷或融通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各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国际金融市场的萌芽◆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到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过程。
❖国际金融市场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
❖19世纪以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于同实物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结算、货币兑换、票据贴现等业务,外汇市场是最早的国际金融市场形式。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初步发展❖19世纪,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凭借发达的国内金融体系政局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地位的优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金融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纽约—苏黎世成为当时著名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产生变更。
❖20世纪初伦敦占明显优势的格局转变为纽约、苏黎世、伦敦三者各具特色。
▪纽约(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苏黎世(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伦敦❖(四)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金融活动扩展到非居民之间,受到的金融管制较少,发展了“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
❖20世纪50年代,美元资金向欧洲市场的聚集。
❖新型的欧洲货币市场,已形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主流。
当时的东京、纽约、伦敦并称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金三角”。
➢目前,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5个区域,其中每个区域又有几个中心城市:❖欧洲区——以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地为主;❖亚洲区——以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地为主;❖中美洲区——以开曼群岛、巴拿马等地为主;❖北美区——以纽约、蒙特利尔等地为主;❖中东区——以巴林、科威特等地为主。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对上海的启示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对上海的启示金永红奚玉芹何光辉【摘要】对世界各地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一些因素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和发展的积极因素,或曰成功的重要原因。
文章通过对伦敦、纽约、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了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启示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规模效益日益明显。
从而导致各国金融中心竞争策略的转变。
交易市场之间的整合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纳斯达克自1998年开始与多个证券市场结盟,着手建立一个高成长企业的全球股票市场;纽约、东京、香港等全球主要交易所准备建立一个交易蓝筹股的全球股权市场。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欧洲市场也加速整合,伦敦交易所和德国交易所,德国期货交易所与瑞士期货交易所等先后结盟或合并,欧洲17国证券监管机构更组成了“欧洲证券监管者论坛”.致力于制订共同的监管准则。
在新兴市场国家里,如埃及、科威特和黎巴嫩等也正在研究成立“阿拉伯国家地区交易中心” 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已呈现出洲际化、集中化、一体化特点。
二、伦敦与纽约的发展历程分析伦敦金融市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19世纪,大英帝国称霸世界,英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伦敦被视为世界的银行,英镑成了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逐渐衰弱。
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
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有所削弱,但伦敦还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市场具有交易量大、做法灵活、方式多样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其形成和发展与纽约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是由于它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经济地理位置而逐渐形成的。
1810年纽约就已取代费城,成为美国国内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浅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概况与启示

浅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概况与启示作者:冯月赵路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主要参考英国Z/Yen公司编制的全球最权威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研究报告,概述了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演变与现状特点,结合中国金融中心整体发展阶段,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GFCI 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指数。
本文主要参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研究报告,因数据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均以3月份分布的报告为参考,从国际金融中心格局演变与国际金融中心特点两个方面阐述国际金融中心现状,并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总结了对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演变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形势波动中逐渐好转,金融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
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各种金融市场与机构,是国际上各种金融资源融通、集散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近几年全球金融中心格局有以下变化:首先,国际金融中心数量大幅增加。
从金融中心数量来看,在国际金融中心指数调查中,首期,即2007年3月份仅包含46个金融中心,到2016年4月份已经增加到86个。
较2007年,增长了86.96%。
从全球分布来看,9年间新增加的金融中心不再主要分布在传统经济金融强国和地区美国和欧洲,而是分布在包括“金砖四国”以及新兴经济体的更多国家地区内,诸如圣保罗、大连、吉隆坡、迪拜、曼谷等。
上述金融中心数量与区位的变化表明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金融中心的数量随之增长。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转移也愈加频繁,这从侧面说明,金融中心在新兴国家方兴未艾,在全球的分布更加分散。
其次,虽然金融中心竞争力整体有所提升,但是欧洲的金融中心的地位与实力降低了。
新兴经济体实力加强,开始挑战传统经济强国的地位,全球前三十位的金融中心变化情况十分剧烈,整体竞争力保持稳定提升。
国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国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国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及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区域边界日益清晰,各区域为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推动金融体系优化整合。
经济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城市大多制订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规划。
截至目前,国内至少已有32个城市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
这些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宁波、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杭州、南京、南昌、苏州、合肥、武汉、郑州、长沙、广州、南宁、重庆、成都、昆明、绵阳、乌鲁木齐、西安、兰州。
从其建设金融中心规划看,主要特点有:(一)建设金融中心多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一般是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龙头,且相比于省内其他城市具有政策方面的优势。
各省市区为加速金融业发展,提升金融对经济的带动水平,通常会鼓励省会城市规划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从提出金融中心建设的城市来看,除天津、西宁、银川、贵阳、拉萨和海口外,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总计25个城市,占全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目标城市的78%。
(二)区域分布广泛目前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遍布全国,相邻区域内往往不止一个城市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目标。
如在东北三省,3个省会城市均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而在华东地区,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市多达11个(见表1)。
(三)金融中心定位有所不同从各城市对金融中心建设的层次定位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定位为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这些城市经济基础强大,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如北京、上海、深圳;第二层次定位为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城市通常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潜力,且在地理位置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如南宁市临近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其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金融中心;第三层次定位为建设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些城市一般是本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见表2)。
(四)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建设发展目标各具特色结合本地金融中心建设层次定位和自身经济特点,各城市在金融中心发展目标方面也存在差异。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和条件及对上海的启示

府有 意扶持 下形 成 的 , 称之 为 国家 伦敦 货 币 市 场 由此 兴 起 。到 英 法 战争 结束 之后 , 伦敦利 用 国际汇 票 这一 机制 发 展 成 为 对 世 界 贸 易 进
导 型 ) 自然 形 成 模 式 是 指 金 融 行融 资 的 一 个 中心 。 到 1 。 8世 纪 体系 的产生 、 形成 和发 展取决 于 经
张 云 ,孙 桂 芳 ,程 丽萍
( 海立信 会计 学 院 ,上海 上
2 12 )Biblioteka 060 [ 要 ]文章 比较 分析 了国际金 融 中心 形成 的两种 模 式 : 摘 自然形成 模 式 ( 市场 主 导 型 ) 国 家建设模 式 或 和
( 政 府 主 导 型 ) 提 出 了 上 海 建 设 国 际金 融 中 心 的 选 择 , 通 过 重 点 分 析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形 成 的 多 种 因素 和 条 或 , 并 件 , 出上 海 建 设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的 启 示 。 得
产 物 , 产 生 和 发 展 具 有 一 定 的 超 其 前 性 , 通 过 国 家 或 地 区有 关 部 门 是 不 同层 次 的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 自然 形 成模 式 下 的 国 际 金融 中心 遵 循
的人 为设 计 、 力 支 持 而 产 生 的。 经 济 发 展一金 融 体 系发 展一 地 区 强 金融 体 系 的超 前 产 生 和 发 展 刺 激 金 融 中 心 一 全 国 金 融 中 心 一 国 际
2 .国家 建 设 模 式 ( 政 府 主 或
[ 基金 项 目 ] 海立信 会计 学 院攀登课 题 ( 0 4 D 3 ;上 海市教 育科 学规 划课 题 ( 0 0 6 资助 。 上 20 P 0 ) B 5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是新加坡政府必须面临的难题。 但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金融业基础的优势得到 了充分发挥。 新加坡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 完善各种金融制度来积极吸引外资等措施, 确立了 “金融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同时充分把握了国际 金融市场对美元需求的机遇, 适时创立了亚洲美元 市场,并以此为重点加快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这 不仅完善了新加坡的其他金融市场,而且也奠定了新 加坡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 可见,新加坡国 际金融中心是政策推动型的。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财 政 金 融
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大多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抓住了历史机遇,逐渐发展 壮大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回顾各国 金融中心的成长史,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它们 的形成模式。 一种较为普遍的分类方式是将其划分 为自然形成型和政策推动型。 自然形成型是指金融 中心由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而形成, 即当经济发展 到一定水平,自然产生了对金融中心的需求,金融中 心应运而生。 政策推动型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 的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动金融中心的建设,即 在经济环境尚未完全成熟之时政府人为创造、改善条 件以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并促使经济、 金融协同发 展。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将其划分为资金需求拉动型 和资金供给推动型。 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 物之一是大量的资金融通的需求, 由资金需求拉动 金融中心实现资金供给即属前者; 通过扩大资金供 给来刺激资金需求从而形成金融中心的模式即属后 者。 在此,我们对各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进行简要回 顾。
1. 纽约。 纽约是举世闻名的老牌功能型国际金融 中心。 是美国最大的海港,也是世界最大海港之一,位 于美国东北部哈得逊河河口,东临大西洋,具有优越 的地理环境。 自 19 世纪以来,它的贸易就非常发达, 1840 年其贸易量占全国总贸易量的 18%, 几乎相当 于新奥尔良、波士顿、费城和巴尔的摩 4 个城市的贸 易量的总和。 到 1860 年,全国进口贸易额的 2 / 3,出 口贸易额的 1 / 3 均由纽约完成。 ①与此同时,纽约还进 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突破传统的制度瓶颈,其中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 为了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于 1838 年创立了“自由银行制”。 正是由于优越的港口 条件、发达的贸易及制度创新才不断推动了纽约经济 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并在南北战争结束后取代费城而 最终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 着美联储的成立,金融制度的逐步完善,纽约在世界 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二战后,随 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及美国“世界 经济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 位也随之提升, 并成为世界上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 由此可见,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是自然形成 型的。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相对而言是一项 年 轻 的 课 题 , 但 在 30 余 年 的 积 累 中 获 得 了 较 快 地 发展。 随着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以 及更多国家、地区有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 融中心研究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并在国内外学者的 共同努力下不断地丰富和深入。 然而,时过境迁。 自 2008 年 9 月以 来,一场“大萧 条以来最严 重”的国际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且仍在蔓延。 危机二字,顾名 思义,危险与机遇同在。 是危险还是机遇,取决于我 们的应对方式。 因此,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化危 险为机遇、稳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显得尤为 重要,可惜这一课题的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将在本 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新背景下,探讨上海在吸取国际 经验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金融中心的模 式。
3. 东京。 日本东京可谓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后起 之秀。 二战后,日本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并在 20 多年 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东京国际金融中心也随 之崛起。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通过推动工业化,成为 了世界重要的制造中心, 并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 展。 加之,东京优越的地理优势、制造业的崛起、日元 国际化水平 的迅速提高 、80 年代一系列 的金融自 由 化改革及跨国投资的兴旺,为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东京取得的成就是有目 共睹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金融资产交易量和存量曾 经位居世界各金融中心之首,同时东京也跻身于世界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列。 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 裂,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随之下降。
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关 键 词: 金融危机 金融中心 形成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2382(2011)01-0056-05
一、引 言
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纵观世界各经济强国发展的历史,其发展过 程都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 断增强, 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也日益重要,遗 憾的是,中国却没有一个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 际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战略布局向 亚 太 地 区 的 转 移 , 加 之 2008 年 爆 发 的 世 界 金 融 危 机,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撼动,这给中国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为 此 ,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审 时 度 势 于 2009 年 5 月 发 布 了 《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提出 “到 2020 年 ,基 本 建 成 与 中 国 经 济 实 力 以 及 人 民 币 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为上海国际金 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然而,如何找到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型,打造一 个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 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并 促进经济金融的协同发展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 问题。 因此,通过对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 香港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历史的回 顾与比较分析,总结与探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 律和形成模式,这对于上海学习国际经验,在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进而探寻适合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年轻的、 资源匮乏 的、国土面积只有 704 平方公里,人口仅有 483.94 万 的小国,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亚洲美元市场为 特色的,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 一。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政府功不可没。 新加坡在 1950 年代脱离了马来西亚联邦的统治,并于 1965 年 正式独立。 如何面对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缺乏
- 56 -
重改革等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层级和区位构建国际金 融中心,而上海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区域金融中心的 条 件 , 中 国 面 临 的 是 深 层 体 制 改 革 问 题 ; 陈 志 (2007) 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中心作为 “系统的系统”、“组织 的组织”功能,注重以金融信息港为基础系统推动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模式,以“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促进会”为核心组织启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 新策略,在借势、造势、用势中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以更高的起点和要求推进新一轮的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建设;刘刚(2007)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 展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 4 个 变量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认为上海国内金 融中心地位基本稳固, 努力方向是按照国家建设模 式, 分阶段、 有目标地积极推进; 闫云凤、 杨来科 (2009) 以纽约为例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财税 政策, 并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三点启示,即 降低金融业营业税负担、扩大征收范围,降低个人和 公司所得税税负、取消不合理的税前扣除限制,给予 金融行业特殊的税收优惠 ;余永达、王浩(2009)通过 对英国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推动国际金融中心 发展的历程分析,以构建金融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对上 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相关要素的综 合评价,进而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研究有: Patrick(1966)提 出 了 需 求 反 应 和 供 给 引 导 理 论 ,分 析 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 需求反应是指经济增长推动金融发展,供给引导则反 之 ;Park (1989) 认 为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是 银 行 家 们 在 他 们 的 国 际 运 营 中 受 益 于 规 模 经 济 的 自 然 反 映 ;Kaufman (2001)提出,增长强劲的国民经济和具有严格会计制 度、信息披露制度的金融机构以及强大的法律体系, 是一个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
①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东方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82 页。
- 57 -
现代经济探讨 2011 年第 1 期
2. 伦敦。 伦敦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金 融中心之一, 这与英国在 19 世纪的世界强国和海上 霸主地位密不可分。 英国在 19 世纪 30 年代完成工 业革命后,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英镑也被确认为国际货币,伦敦随即成为世界各地资 金集散中心。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 富及交易的活跃,作为英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伦敦也就 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因此,伦敦国 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也是自然形成型的。 当然,伦 敦在此之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应对来自纽约 的赶超和东京崛起的挑战,20 世纪 80 年代, 伦敦实 施了以推动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爆炸式的金 融变革, 来捍卫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目前,伦 敦的金融市场相当发达和具有多样性,其中,在世界 上最有影响力的是货币市场。 例如,已经被确立为国 际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浮动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的伦敦 银行同 业拆放利 率(LIBOR),在企业成 本核算、金 融 产品定价等方面拥有十分重要地位。 另外,金融机构 集聚也是伦敦金融城的又一特点,目前,它汇集了约 50%以上的英国 百强公司及 100 多家欧洲 500 强 企 业都在伦敦设立总部,并有全球大约 1 / 3 的货币业务 在伦敦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