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炼字)
诗眼—炼字my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追求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鹧鸪鸟:旅途艰险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 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 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寒蝉:悲凉。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 客思深。”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息。”
4、风霜雨雪水云类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 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 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水: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 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 忧和愁苦。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采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问题: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 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隐”“依”。“隐”“依”二字在这里 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 升起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幽静飘渺的意境。
1、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衰鬓已先斑 ” “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 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 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五律第十讲五律炼字之诗眼

五律第十讲五律炼字之诗眼炼字之——诗眼朋友们晚上好!之前我们讲完了律诗的起承转合,今天我们讲诗词创作中的炼字,那么所炼之字就叫做诗眼。
一、什么是炼字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但对于炼字,历来都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一种认为要炼字,诗句要有诗眼,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
这种说法出自江西诗派之论点,主张句中必得有诗眼。
另一种则认为诗眼是一种毛病,好的诗词句法浑涵,全篇是完整的,没有诗眼可摘,讲究诗眼,就破坏了浑涵的句法。
如李白《峨眉山月歌》、《赠汪伦》、《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都是千古传诵的杰作,却几乎都没有诗眼。
其实这两种说法是相辅相成的,各有其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诗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内容,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果内容贫乏,一般化,没有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却想靠诗眼来补救,运用一两个奇突的字来挽救诗的平庸,那样做是不行的。
要是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即使句中没有什么突出的字,还可以成为精彩的好诗。
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简单地说,好的诗既要讲究内容,也讲究语言的精炼只讲究诗眼而忽略思想内容或者只讲究内容而忽略诗眼都是要不得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诗眼。
1、诗眼诗眼或称句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词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也就是说诗眼分为两类:①、是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②、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诗眼、炼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 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 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 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 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 字形象地写 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 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 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 “引”和 “衔”两字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 (2分)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 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 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指的是作 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 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 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 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 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 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 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 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 “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 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 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 华贵,超凡脱俗。 [3]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 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 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 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诗眼”(炼字)

❖ 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从而成为历代人们传诵的佳句
❖ 柳宗元的《江雪》原文: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 江雪》本诗诗眼应为“独”字。
❖ 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 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 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 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 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 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 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 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总之Βιβλιοθήκη “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堪为诗眼。
❖ 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 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
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全诗紧扣
“闻”字,写出了泉声的美妙。
❖
塞下曲
❖
常建
❖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 “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
“诗眼”的寻找和鉴赏
诗眼:
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 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有时是诗中最精 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 和关键性的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 所在。
“诗眼”分类
1、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 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2、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 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 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 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眼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炼字”有区别,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1. 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2. 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 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 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考点对接教材】01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02梦游天姥吟留别(必修上) 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之前古诗的“练字”与“诗眼”用与教学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 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 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 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 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点出手法(如有)展开联想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 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第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 “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答案:(答案有两种,答其中之一 即可) 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 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 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贾岛
题诗后
何谓“诗眼”?
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面。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 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 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 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 这便是所谓“诗眼”。
炼 字 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 字?(寻找分析型)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 好在哪里?(直接分析型)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 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思的原因:独上江楼
思 思的环境:月光如水水如天 思的对象:去年同来的望月人 思的结果:风景依稀似去年
物 在
思念 惆怅
人 落寞
非 凄清
寻 找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诗
赠汪伦
眼
李白
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法
深
潭水之深
友谊之深
例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规范参考答案】 ①“斗”为“相争,相斗”之意,写了江流曲折回转, 两岸石崖对峙相斗, ②“攒”为“聚集,聚拢,集中”之意。写了太阳尚 未出山,群峰聚集在一起。(释含义、结合诗句释义) ③“斗”和“攒”两字,都运用了化静为动(拟人) 的手法,“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两岸崖石耸立对峙 相斗的形态,体现了江崖陡峭之势;“攒”生动形象 地刻画出群峰集聚一起的姿态,使画面生动鲜活。 (手法+效果)
诗
旨的字词句。(表情、达意)
眼
”
③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 口。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赵嘏(jiǎ)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歌鉴赏 之语言
炼 字
考点阐释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诗眼题)
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什么是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 的需要,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 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 事物或表情达意。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诗眼

推 敲 字 词
0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 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 0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 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 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03、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 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 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04、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 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 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 “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 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05、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 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出来。
语言变形
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 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 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 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 “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 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落花使愁人的眼泪飞溅; “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 鸣惊动愁人的心。
例题分析1
参考答案:
①“诗眼”分别是“咽”、“冷”。 (步骤一) 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 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步骤二)
③“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深 静寂的景象(意境),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俗的恬静淡然之情 (情感)。 (步骤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出诗中的诗眼
“诗眼”分别是“咽”、 “冷”。 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比喻为呜咽之声。照 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显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 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点出该字作用
[答案]
把该字(词)放入原 句中并描述景象。
1.这首诗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 个?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第一类) 2.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谈谈你的理解。(第一类、第二类) 为什么?(第二类)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3.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
(比较鉴赏) (第二类)
第一类诗眼鉴赏 找主旨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 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注解】 ①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 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风穴山口,两山夹道, 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 “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②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③钟:寺庙的钟鸣声。 ④咽:呜咽。 ⑤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⑥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⑦薄暮:黄昏。 ⑧曲:水边。 ⑨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⑩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 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翻译】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无人的石径 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流泉声咽,穿过峭立 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暮色降临空潭侧畔, 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分析]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 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 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 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 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 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闹”,喧闹。 化静为动,写 出了春天的勃 勃生机。
形容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孤独,写环境之孤苦,由此可知人心之孤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呼应“潜”,写出自然造化之悄 无声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使动用法,写出景物随时光而变化。“红”与“绿”道出了 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⑩水调:曲调名。
⑾流景:浙去的光阴。景,日光。 ⑿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找出诗中的诗眼, 点明手法
展开联想把该 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
“弄”字有“舞动”“玩耍”之 意,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花在 风中摇动,花影也随之而动的美景, 又写出了月下花枝的调皮、可爱之 态,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表达 了作者由愁转喜的心绪变化。
“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望,翘 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 亲故 ”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又毕竟能获 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 诗人尽情望去惟恐望的不够,而要化 身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结合诗 句分析
找出诗中 的诗眼
揭示诗词主旨
答题步骤:
找出诗中的诗眼(步骤一) 揭示诗词主旨(步骤二) 结合诗句作简单分析(步骤三)
①原题注:时为嘉禾小倅(cuì 脆),以病眠不赴府会。 作者写这 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兴市)判官。嘉州,宋代郡名,即 秀州。 ②小倅:副职。这里指判官。
③天仙子: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本名《万斯年》,后用为词 牌。
④临晚镜:就镜自照而感伤衰老。⑤后期:瞻望未来。 ⑥记:思念。⑦省(xǐng醒):省悟。 ⑧弄:摆弄。⑨落红:落花。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第二类诗眼
(五)抓虚词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
铿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
诗中哪个词最有表现力?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 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 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 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 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 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 耐人寻味之处。
能否用 “留”“见”等 代替呢?
(《哀江南》孔尚任)
(1) “剩”:“残存”,“残余”的意思。 (2) 一个“剩”让人感觉到孤独,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 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3) “剩”字有时间性,给人 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3.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六、抓数量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第Hale Waihona Puke 类诗眼七、抓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增强语言的韵律,强调深化感情。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现场壮烈,队伍浩浩荡荡,突出所征丁壮之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对“滚滚”,声势浩大。落叶无 情,流水不止,韶华易逝,壮志难酬 。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韵译】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 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 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 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 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 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 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 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 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第二类诗眼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崔道融《溪上遇雨》)
点明手法
(四)从诗的字数上找
潘大临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五言诗第三字要响”,也就是说句中眼 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古人有所 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 为眼的说法。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 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 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 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眼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如果有表达技巧要点明)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 述景象。(这个字词写出了什么特征) 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表 达效果。(术语+分析+情感)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 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 落红应满径。 问题:“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 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 么?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怎样找诗眼?
第一类诗眼 找主旨 (一)抓能揭示诗的主旨,能笼罩或 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 字眼。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 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 忽闻岸上踏歌声。 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 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
沅水和湘水常流不息,屈原的悲怨是多么的深沉。 阅读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完成诗后练习。 黄昏的江面上秋风骤起,吹得枫树林萧萧作响。 题三闾大夫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问:“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 词,本诗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 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 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 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 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 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 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 眼前。“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 念和凭吊之意。
“诗眼”的寻找和鉴赏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 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 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 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 的窗口.
何为“诗眼”?
“诗眼”大致分两类: 第一类是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 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第二类是诗中最精炼传神 的词语,或者能增强诗歌的形 象性,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 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
古诗鉴赏之“诗眼”训练
1.找出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诗眼并 作分析。
“空” ,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 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 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 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抒写悲愤之情。
2.赏析下面诗句中的“剩”的妙处: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 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 诗简析。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 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 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 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 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 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 “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 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 罩全篇,堪为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