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炼字、诗眼》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炼字、诗眼》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三、方法归纳:
炼字: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眼:
1.指出该字的基本含义。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考虑该字对主旨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起到的作用。(线索,呼应,铺垫)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答案范例:
①苦是凄苦,痛苦的意思,②作者借此感慨时光流逝、朝代更替、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③感情凄苦,为全文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
诗词鉴赏炼字、诗眼
课题
诗词鉴赏炼字、诗眼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了解炼字类和诗眼类题的答题区别
能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其答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
同上
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
点拨式、讨论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旧知回顾:
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分析情感。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
学生了解考题类型
自主探究,归纳答题方法。
讨论完成巩固练习
纠错,整理。

古代诗歌复习之炼字教案

古代诗歌复习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语言篇-------炼字(教案)湖南湘乡东山学校刘京玉教学目标:1、了解“炼字”的高考考查内容2、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答题方法教学重难点: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高考“鉴赏诗歌语言”考查的类型:(一)炼字类: (1)评炼字(2)析诗眼(二)语句类: 品语句(关键词)(三)作品类: 析风格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之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今天我们就是着重来学习诗歌鉴赏之炼字。

二、提问方式(一)、补充概念“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炼字”常见题型A、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B、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C 、请赏析某字的妙处。

三、高考真题典型实例:(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课件24张)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课件24张)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3. 【炼名词】多个意象名词连用营造处富有情韵的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追求语言简练、含蓄,意境的深远,韵味的隽永, 因而凡是对语言表达无甚重大影响的字、词都应省去,句与句之间 说明性的中介环节亦可略去不表。这样,诗词往往给人一种似断实 连、貌离神合的跳跃感。 比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仅十字写出六种景物: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没有 动词,而人、物的动作尽在此中;未用一个字抒情,而情思尽溢与 言外。这就是列锦修辞手法的妙处:虽不假雕饰,但能传神描摹事 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几个名词的排列,勾勒了一幅凄清萧索的 清晨景色图,曲折的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羁旅行役的艰辛。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语言
考点之“炼 字”“诗眼”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鉴赏诗歌炼字艺术和诗眼 3.理解解题步骤和答题规律
炼字就是锤炼诗歌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
形容词不仅可从形色声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特点,
还能传递出作者的感情,绘景摹形,化抽象为具 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绿净春深好染衣 暮春时节,芳菲凋尽,万紫千红之色褪去,只留绿茵 浓密,一片纯净的绿,是染衣的天然好染料,既写出了绿 意浓密纯粹,又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灞上秋居 马戴 (唐)
1.灞上: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唐代求功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名的人多寄居此处。灞(bà)原即灞上。 2.雁行(háng):鸿雁飞时的整齐行列。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仍说炼字。

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运用。

字,本无好坏之分,然高手用之,却让人叹赏不已,在乎一个“合”字也。

合景,就是指一个字能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境;合心,就是指这个字能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诗歌的中心。

【鉴赏方法】体会炼字之妙,关键是要找到合契之点。

合于一句之景(景物特点)。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遥看瀑布挂前川。

”瀑如帘而挂,“挂”字使瀑布变为静态,正合了“遥看”的句意,没有了飞珠溅玉,只似白练也。

合于全诗之旨(中心思想)。

齐己《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全诗要表现梅之报春之早,不畏严寒。

“一”字,既能合“早”之特点,又与全诗主旨相合,正是其妙处所在。

合于诗人之心(诗人感情)。

是指诗中景物,已经是诗人用艺术手法加工了、附有诗人主观情思的景物,有如下术语可用:“化静为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虚实结合、拟人有人情味”等等。

此时景物静的能动,无情可为有情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象银蛇一样舞动,高原象大象一样奔驰。

此为化静为动,写出景物之生机,合于诗人之豪迈。

【答题步骤】步骤一:翻译原诗,揣摩全诗主旨,诗句景物特点(合契的内容就在此处);步骤二:确定答题格式,如果是合于景物特点,则答曰A:“某字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特点。

”如果是合于人物心情,则答曰B:“运用了化静为动(或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拟人富有人情味等),表现了诗人……心情”;步骤三:根据契合点,把步骤一的内容补充入步骤二的省略号,即可。

【答题示例】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金堡·清朝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

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

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

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炼字在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掌握“炼字”类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步骤与要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练习巩固“炼字”题型答题思略。

积累相关炼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并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积累、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重点:掌握“炼字”类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步骤与要点。

提高学生诗歌“炼字”答题能力。

教学难点:归纳解题思路,熟练掌握“炼字”类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我们如何去体悟古人在炼字上下的功夫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们的诗歌世界。

二、古代诗歌鉴赏类型鉴赏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赏析关键词(诗眼、词眼)、语言风格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一)、整体把握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1、考点透视“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诗眼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

(1)、赏析炼字(词)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2)、赏析炼句是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3)、赏析语言风格就是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

2、感知“炼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红杏枝头春意闹。

《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教案

《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教案

《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古诗词鉴赏中“炼字”“诗眼”的概念;②学习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巧抓“炼字”或“诗眼”并能体会“炼字”或“诗眼”。

③巩固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鉴赏古诗词语言“炼字”和“诗眼”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领悟古诗词的丰富含义和感受其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辅助:学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时数:共5课时此堂课为第4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点自主学习内容:(第3课时)(一)“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命题类型: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直接鉴赏关键词)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几个字?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炼字题首先回答哪个字用得好,或者是就某个字用得好不好表明自己的看法。

然后……(1)释义——指出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述——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3)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示例: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炼字教案

炼字教案
(2007广东卷)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步骤一:(释含义)“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数数。
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答题步骤:
1、亮出观点。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果有表现手法一定要说)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1.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空”:徒然。(1分)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1分)
南海旅次(曹松)“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诗歌鉴赏炼字炼句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炼字炼句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炼字炼句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炼字炼句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歌。

3. 学生能够通过炼字炼句的活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2.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炼字炼句的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探究:1. 介绍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和美感。

3. 教授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注重语言、情感和意境等。

实践:1. 分发几首简短的诗歌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进行鉴赏,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解读和表达。

3. 进行炼字炼句的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句,通过改变其中的字词和语序,创作出自己的新句子。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炼字炼句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学生表现。

2. 学生在炼字炼句活动中创作的新句子的质量和创意。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内容。

教学资源:1. 自然景色图片。

2. 经典诗歌的选取。

3. 炼字炼句活动的材料和提示。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活动。

2.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赏析教案一、课前演练:例:1《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红杏枝头春意闹3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4僧敲月下门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二:炼字的常考语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三:炼字的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要强调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翻译(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诗眼提问方式: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1、构成全诗的线索、2、全诗的感情基调、3、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牛刀小试1、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

(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请找出第三联中使用最好的两个字,并分析。

明确: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

答案提示:“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

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案示例:(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言之成理亦可)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答案示例:“清”。

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1)“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7、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 答案示例(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

“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

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8、阅读下面一词,回答问题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答案示例:“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

“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9、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本诗的诗眼是那一个字?请赏析2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答案示例:“秋”字用得好。

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

(4分)(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参考答案】(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答对两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个角度并分析得4分)(2).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

(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

(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分)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第3联中体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两个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示例:(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