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古诗炼字的例子和解析

古诗炼字的例子和解析
古诗炼字是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以下是一些古诗炼字的例子和解析:
1.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解析:这句诗中的“绿”字经过精心锤炼,极富表现力。
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2.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解析:这句诗中的“敲”字,使读者仿佛听到了僧人的敲门声,感受到了夜深人静的清幽氛围。
3.宋祁的《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
杏枝头春意闹。
”
-解析:这句诗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杏花拟人化,描绘出了杏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解析:这句诗中的“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表达了戍边士卒心中的思乡之愁。
总之,古诗炼字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课堂训练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①皱:即绉纱,比喻细细的水波纹。
②棹:船桨,代指船。
自己出一道语言类炼字类题目,然后自己组织
答案。
解答示例
释字义: “闹” 即“打闹”的意思
描景象: 红杏在枝头热烈地绽放着,展现出一派热
闹非凡的早春景象。
点作用: 一个“闹”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 表现得淋漓尽致。
《考试说明》对古诗鉴赏的要求: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 诗歌
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 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 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 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 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 效果。
语言
题的
考查
模式
之一
课后巩固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联中“涨”有何表达效 果? 答: “ 涨”是上涨的意思, 巴山,秋夜,大雨淋淋滂沱的秋雨, 使池水上涨。 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水 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深。
题型剖析
例题剖析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有何妙处? 答: “绿”是“吹绿”的意思,春天到来,春 风过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绿” ,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方法总结
★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答: “偷”是“偷偷地”意思,南风偷偷地 推开了门,闯了进来,不停地翻着书。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 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
古诗中的炼字方法

古诗中的炼字方法古诗中的炼字方法,是指通过巧妙运用词语的形象、声韵和意义等方面的特点,达到表达深刻、意境美丽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被广泛采用,为古诗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古诗中的炼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象形炼字、声音炼字、意义炼字等。
这些方法在古诗中被灵活运用,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生动、富有韵致。
象形炼字是一种通过词语的形象来表达意境的手法。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景物的外形、特点、色彩等来体现自然界的美丽与奇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太阳、山、河流等形象特征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壮丽和自然的美妙。
声音炼字是一种通过词语的声音特点来表达意境的手法。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运用排比、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韵律流畅、动听优美。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通过“人生如梦”和“一尊还酹江月”的押韵和对仗,使整个诗句音韵和谐,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
意义炼字是一种通过词语的内涵意义来表达意境的手法。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运用比喻、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达到深化意境的效果。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将夏夜的蚊子噪音比作“流萤”,将宁静的秋夜比喻为“冷画屏”,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中的孤独与冷寂之感。
总体来说,古诗中的炼字方法是一种运用词语的形象、声韵和意义等方面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深刻、鲜活。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具象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中的炼字方法不仅为诗歌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古代诗歌的“炼字”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目的:1.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2.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板书)给诗歌带来的妙处(板书)。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板书:一字显旨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古诗词中炼字的好处

古诗词中炼字的好处
古诗词中炼字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炼字能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拓展和深化。
炼字不仅是为了表达诗歌主题,还能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生动。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互融合,形成更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炼字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古代诗词非常注重节奏和韵律,通过炼字,诗人能够使诗歌的音节和韵脚更加和谐统一,形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更好地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炼字能够提高诗歌的可读性和可感性。
炼字能使诗歌更加简洁、准确、生动,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集中、凝练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炼字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诗词中,炼字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更是诗人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加深入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总之,炼字是古诗词创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炼字诗人能够使诗歌更加优美、准确、生动,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得到更加深入的表达。
诗词的炼字 诗词炼字炼词作用

诗词的炼字诗词炼字炼词作用解炼字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
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
“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
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
《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
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3、叠音词:
增强诗歌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 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叠词 “纷纷”二字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而且生动地描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令人 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抒发 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拟声词: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拟声词 “萧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落木瑟瑟飘 落的声音,以动衬静,突出了周围环境的 凄清。
2、形容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来在诗词中描绘景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历其境。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使动 “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 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 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 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或词在诗词中的含义 2、其表现手法 3、它的表达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1、炼字: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要求联系 全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的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体会作者炼字 技巧的精妙。 2、诗眼:是指诗歌当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字词。
1、动词:
使诗词中的意象化静为动,且形象生动,赋予 画面一种动态感,使诗歌意境更加鲜活丰富。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 拟人、双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双关,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020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型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型解析(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
——欧阳修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二)炼字的定义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炼动词1、示例: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提问: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解析:“见”好。
两字意境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
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穿、拍、卷”。
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
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炼形容词1、示例: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王安石)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
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2、小结: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数词1、讲解: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前年高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炼字。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
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
“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
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
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
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
”“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
”)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3、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
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3、炼数量词。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4:“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
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