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一炼字类题型

提问方式

1.简析“X”字的双重意蕴。

2.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对词中“XXXXX”句中的“X”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㈠找字两点定位

1. 炼字位置:()

2. 炼字词性:()

①炼数量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题》李商隐“五十弦”、

“一弦”、“一柱”都是些没有诗意的数量词,在本诗中,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

与多义之美。

②炼形容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蒋捷。“红”、

“绿”,形作动。通过对樱桃变红、芭蕉变绿的动态描写,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

惜。

③炼动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溅”、“惊”,明媚的春天,

鸟语花香,看花,花却使泪流,看鸟,鸟却使心惊。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④炼虚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和“共”两个虚词将四个

意象串联起来,点出了悠远绵长的意境。

㈡解字四点答题

1.写手法。有了就写,没有省略。

2. 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描景象。有画面,描景象;没画面,析内容。

4. 点情感。

㈢真题训练:

例1:(2008年全国卷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过程]:

1.找字。

2 解字。(字手景情)

①写手法。无

②释字义。“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

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

③描景象。鹭鸟静栖沙滩,飞鸿翱翔空中,构成了江边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④点情感。通过对宿鹭、飞鸿闲适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复习回顾

㈠找字两点定位

㈡解字:字手景情。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一炼字类题型

提问方式

4.简析“X”字的双重意蕴。

5.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对词中“XXXXX”句中的“X”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㈠找字两点定位

1. 炼字位置:()

2. 炼字词性:()

①炼数量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题》李商隐“五十弦”、

“一弦”、“一柱”都是些没有诗意的数量词,在本诗中,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

与多义之美。

②炼形容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蒋捷。“红”、

“绿”,形作动。通过对樱桃变红、芭蕉变绿的动态描写,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

惜。

③炼动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溅”、“惊”,明媚的春天,

鸟语花香,看花,花却使泪流,看鸟,鸟却使心惊。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④炼虚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和“共”两个虚词将四个

意象串联起来,点出了悠远绵长的意境。

㈡解字四点答题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写手法。有了就写,没有省略。

3.描景象。有画面,描景象;没画面,析内容。

4. 点情感。

㈢真题训练:

例1:(2008年全国卷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

样子。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过程]:

1.找字。

2 解字。(字手景情)

①释字义。“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

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

②写手法。无

③描景象。鹭鸟静栖沙滩,飞鸿翱翔空中,构成了江边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④点情感。通过对宿鹭、飞鸿闲适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复习回顾

㈠找字两点定位

㈡解字:字手景情。

第四讲诗歌的形象、意境、风格

一、基本概念

形象(意象):

① 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木兰诗》刻画了一位代父从军,英勇杀敌的巾帼女英雄形象。唐

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二、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三、解题思路

(一)形象类

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是什么形象;总述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根据诗句详细描述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意境

解题格式:

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步骤: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景-->境-->情

① 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再现画面(景)

A 罗列景物(针对景物位置关系不明确、散)

例: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B 准翻译(并非准确的翻译,类似于翻译,不要求逐字翻译,但要翻译的有文采)

概括画面(境)

A 描绘了一幅……画面。(时间+地点+内容)

例如:牧童吹笛图、深秋送别图、江边独行图

B 描绘了……的景象。(指向中心的画面)

例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画堂春》

中心:伤春惜春。描绘了惨淡的春天景象。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三)诗歌中常见的风格

①清新自然;②朴实无华;③华美绚丽;④明白晓畅;⑤委婉含蓄;

⑥雄浑豪放;⑦简练生动;⑧笔调婉约;⑨豪迈飘逸;⑩沉郁顿挫

(四)诗歌中常见的答题语言

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前年高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炼字。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 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诗歌炼字的概念 何为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 炼哪些字呢?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 四、答题技巧概括 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 五、经典例子分析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③.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③汀:水中的小洲。

古典诗歌的炼字

古典诗歌的炼字 (2013-03-02 20:49:53) 转载▼ 分类:学习类 标签: 文化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范文之教案: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板书)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 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板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古诗鉴赏 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

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诗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owerpoint3) 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2、出示诗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4) 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 (“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炼字型特点及提问方式。 2.掌握古诗词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古诗词炼字型答题步骤的初步运用。 2.难点——对古诗词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理解的把握。 课型: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评 参考答案如下:“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古人写诗特别注意锤炼语言,唐代和尚贾岛不是还有一个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二、炼字的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用。 4、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等等 三、解答分析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可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符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才能魅力四射。所以答题的时候不能把该字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四、答题步骤 1、理解该字该句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字或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一、从词性切入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切入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最好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一炼字类题型 提问方式 1.简析“X”字的双重意蕴。 2.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对词中“XXXXX”句中的“X”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㈠找字两点定位 1. 炼字位置:() 2. 炼字词性:() ①炼数量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题》李商隐“五十弦”、 “一弦”、“一柱”都是些没有诗意的数量词,在本诗中,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 与多义之美。 ②炼形容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蒋捷。“红”、 “绿”,形作动。通过对樱桃变红、芭蕉变绿的动态描写,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 惜。 ③炼动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溅”、“惊”,明媚的春天, 鸟语花香,看花,花却使泪流,看鸟,鸟却使心惊。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④炼虚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和“共”两个虚词将四个 意象串联起来,点出了悠远绵长的意境。 ㈡解字四点答题 1.写手法。有了就写,没有省略。 2. 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描景象。有画面,描景象;没画面,析内容。 4. 点情感。

㈢真题训练: 例1:(2008年全国卷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过程]: 1.找字。 2 解字。(字手景情) ①写手法。无 ②释字义。“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 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 ③描景象。鹭鸟静栖沙滩,飞鸿翱翔空中,构成了江边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④点情感。通过对宿鹭、飞鸿闲适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复习回顾 ㈠找字两点定位 ㈡解字:字手景情。

古典诗歌鉴赏炼字练习题

古典诗歌炼字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问题: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题: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题: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7、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8、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请分析“萧萧”“滚滚”的作用 9、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请分析“绿”字的妙处

高二语文《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含答案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 广州市岭南中学杨振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类型和答题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解答技巧。 3、情感目标:从对炼字的鉴赏中体会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它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蕴含的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四个方面: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炼字。 大家都比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这实际上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 二、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三、考查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全诗或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或词?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四、如何解答 1.应用举例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步骤一:表明看法)同意。 (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无限心酸痛楚之情。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

一、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中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 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 【容提要】诗歌鉴赏从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炼字犹为重要。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进行鉴赏。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 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已连连叫绝,故拜谷为“一字师”。为什么这个“一”字就锤炼得好呢?其实,如果遵循生活真实的法则,诗人早晨起来看到的也许就是凌寒开放的几朵梅花;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得具有感染力,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

“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我们鉴赏诗歌一般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炼字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鉴赏诗歌炼字所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 一、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古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用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二、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清代戏剧家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

鉴赏古典诗词炼字

鉴赏古典诗词炼字 未 2009-04-10 0603 5d56b7b40100cls3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关于"推敲"的典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关于?一字师?的典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refining words" in ancien t poetry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的: 1.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2.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 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 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 句生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 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板书)给诗歌带来的妙处(板书)。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 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板书:一字显旨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

古典诗词炼字技巧点滴谈

古典诗词炼字技巧点滴谈 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炼字”。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炼意”,也就是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古人炼字,不出炼实词和炼虚词两个方面。只有把握古人炼字的技巧,才能掌握古诗鉴赏的钥匙,更好地理解诗词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标签:炼字锤炼实词锤炼虚词 众所周知,古人写诗填词最讲究“秀”和“隐”两个字,文字要美,寓意要深。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特别讲究”经济性的原则”,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因此留下了很多“炼字”的佳话趣闻。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也非常愿意为炼字而苦。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炼字”佳话,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甫决心“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炼字”的艰辛,也由衷敬佩他们对诗歌语言追求的执着。 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便会令全句游龙飞动、使人拍案叫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张先的《天仙子》一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风弄花影,词人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王国维评价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认为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嬉闹,春意盎然,如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 诗歌中的“炼字”,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炼意”,也就是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价值。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字”是出墙红杏,“意”是满园春色。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云:“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此语道出了炼字之本质。杜甫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坼”“浮”两字别具神采,历来为人称道。洞庭湖作为吴楚分野,将方圆千里之地分裂为二。这两句诗是形容洞庭湖水浩淼无际,波涛汹涌,日夜不停地把天地日月浮动在水面上。简短的十个字,融进诗人丰富的想象,写出洞庭湖开阔的视野,雄浑的气象,壮阔的气势。诗人写这首诗时,正羁旅他乡,穷困潦倒,既老且病,寄身孤舟,为什么要把洞庭湖写得如此雄阔?又为什么能把洞庭湖写得如此壮观?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个人的落寞凄凉没有影响诗人对湖光水色美景的欣赏,

语文: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cient Chinese Poetry "Lian Zi"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代诗歌的“炼字” 教学目的: 1.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2.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板书)给诗歌带来的妙处(板书)。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板书:一字显旨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板书:一字现境 二、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

古诗炼字习题

炼字题型 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一<<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题: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二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三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题: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四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技巧建议:多读诗歌,增加积累掌握技巧,规范答题

古诗赏析——炼字

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 解释概念: 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炼到精警之处,人称“诗眼”。前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是作品思想感情力量的蕴蓄之处。“眉目传神”。“诗眼”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是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突破口。只有正确把握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炼字经典: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关于"推敲"的典故: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于“一字师”的典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考查方向: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

高考古典诗词炼字试题集萃

高考古典诗词炼字试题集萃 古典诗文 08-26 2146 高考古典诗词炼字试题集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 2、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3、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6、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1、参考答案: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入”字表现出了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通过这两个字描写出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2、答:“望”,全诗关键,是“远望”之意。使我们仿佛看到悲苦的双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在诗中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3、(步骤一)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步骤二)“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凉(心境孤寂)。(步骤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步骤四)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4、“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即呜咽之意,“冷”即阴冷之意。/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

2020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字(练习与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字 (练习与答案) 【考点解读】 诗歌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考点精解:鉴赏诗歌字词意义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推敲: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牢记语言风格的种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诗歌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技巧点拨】 考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字词的意思,掌握炼字炼词技巧,应关注“两把握,四要点”。 “两把握”指: 1.从字词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入手,把握字词的含意。无论是炼字还是炼词,首先要把 握字词的具体意义,除了把握字词的表面义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握其语境义。 2.从使用的手法入手,把握句子的特色。分析关键字词所在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等,把握句子的语言特色。 “四要点”指: 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 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 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 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具体的答题模板:字(词)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 【经典例题】 一、(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题目: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步骤一)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